心理知识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传记
弗洛姆以挑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而闻名
埃里希·弗洛姆是一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与法兰克福学派密切相关。他发展了自由是人类本质的概念,并挑战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他的一生中,弗洛姆维持着繁忙的职业生涯,包括在多个教学岗位上工作,同时出版了许多书籍并经营自己的临床实践。
早期生活
弗洛姆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于1900年3月23日的法兰克福一个正统犹太教家庭。他后来描述他的家庭“高度神经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14岁时对群体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等思想家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他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社会学,并于1922年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24年,他开始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精神分析,随后搬到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
1926年,他与比自己年长10岁的弗丽达·莱希曼结婚,后者曾是弗洛姆自己的精神分析师。这段婚姻在四年后解体。
职业生涯
弗洛姆帮助创立了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在那里他从1929年至1932年授课。纳粹上台后,该学院迁至瑞士日内瓦,随后又迁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移居美国后,弗洛姆在多所学校任教,包括新社会研究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
弗洛姆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精神分析师产生了分歧,1944年纽约精神分析学院暂停了他指导学生的资格。
弗洛姆于1944年再婚,成为美国公民,并希望缓解第二任妻子的疾病,于是移居墨西哥。1949年,他开始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任教,直到1965年退休。妻子去世后,弗洛姆于1952年创立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一直担任所长直至1976年。
他于1953年再次结婚,并继续在墨西哥任教。他还曾在其他学校任教,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1974年,弗洛姆从墨西哥城搬到了瑞士穆拉托,并在那里生活直至1980年去世。
对心理学的贡献
如今,埃里希·弗洛姆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师之一。尽管弗洛伊德早年对他有很大影响,但弗洛姆后来成为了所谓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之一,其中包括卡伦·霍妮和卡尔·荣格。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持批判态度,包括俄狄浦斯情结、生与死本能和性欲理论。他还通过认为社会和文化在个体的人类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人的主要任务是自我实现,成为他潜在的样子。他努力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他自己的人格。
— 埃里希·弗洛姆,《人之为人》,1947年。
弗洛姆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矛盾,因为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自然的。由此产生的基本存在需求,包括归属感、创造力、根基、身份和定向,按照弗洛姆的说法。
关于自己的工作,弗洛姆后来解释说:“我想理解个体生命的法则,以及社会——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则。我试图看到弗洛伊德的概念中的持久真理,以及那些需要修正的假设。我也尝试着对马克思的理论做到这一点,最后,我试图从对两位思想家的理解和批评中得出一个综合。”——《超越幻想的链条》,1962年。
精选出版物
- 《逃避自由》,1941年
- 《人之为人》,1947年
- 《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 《健全的社会》,1955年
- 《爱的艺术》,1956年
- 《人心》,1964年
- 《人的本性》,1968年
- 《人的破坏性剖析》,1973年
- 《存在的艺术》,1993年
- 《论人的存在》,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