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阿希从众实验
这些实验对群体行为的意义
阿希从众实验是由Solomon Asch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实验揭示了一个人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群体的影响。阿希发现,人们愿意忽视现实,给出错误的答案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概览
阿希从众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并激发了大量关于从众和群体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人们何时、为何以及如何从众的重要见解,以及社会压力对行为的影响。
什么是从众?
你认为自己是顺从者还是反顺从者?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足够反顺从,可以在知道正确答案时站出来,同时也足够顺从,可以与同龄人融合。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比他们想象中更容易从众。
想象一下你处于这样的情况:你报名参加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你需要完成一个视觉测试。
坐在房间里的其他参与者旁边,你被展示一条线段,然后要求从三组不同长度的线段中选择匹配的线段。
实验者依次询问每个参与者选择哪条线段是正确的匹配项。有时,小组中的每个人都选择了正确的线段,但偶尔,其他参与者会一致宣称另一条线段实际上是正确的匹配项。
所以当实验者问你哪条线段是正确的匹配项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坚持你的初始回答,还是会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改变?
心理学中的从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众指的是个体倾向于遵循其所属群体的未明文规定的行为或规则。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对人们遵循或反抗社会规范的程度感兴趣。
阿希对群体的压力如何导致人们从众,即使他们知道群体是错误的,这一点很感兴趣。阿希从众实验的目的在于展示群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体。
阿希实验的方法
阿希的实验涉及让那些参与实验的人假装成普通参与者,与那些不知情的实验对象一起。那些参与实验的人会根据实验者的指示表现出特定的行为,以观察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实际的实验对象。
在每个实验中,一名不知情的学生参与者被放在一个房间里,与几个已经知情的参与者在一起。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参加一项“视觉测试”。总共50名学生参与了阿希的实验条件。
这些知情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在面对线任务时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但不知情的参与者不知道其他参与者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者。在呈现线任务后,每个参与者都大声说出他们认为与目标线段匹配的线段(即1、2或3)。
关键试验
实验中有18次不同的试验,在其中12次“关键试验”中,知情的参与者给出了错误的回答。阿希称之为“关键试验”,目的是看参与者是否会因为群体的回应而改变自己的答案。
在实验的第一部分,知情的参与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而,他们最终开始按照实验者的要求给出错误的答案。
控制条件
该研究还包括37名在“控制条件”下的参与者。为了确保普通人能够准确判断线段的长度,控制组的成员被要求单独写下正确的答案。根据这些结果,参与者在判断线段长度方面非常准确,选择正确答案的比例达到了99%。
阿希从众实验的结果
近75%的参与者在至少一次从众实验中随波逐流。
综合所有试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服从群体的错误答案。
实验还调查了群体中人数对从众的影响。当只有一个知情的参与者在场时,几乎对参与者的答案没有影响。两个知情的参与者的存在只有微小的影响。三个或更多知情的参与者在场时,从众现象显著增加。
阿希还发现,当知情的参与者中有一个人给出正确答案,而其他知情的参与者给出错误答案时,从众现象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5%到10%的参与者随波逐流(取决于盟友正确回答的频率)。后来的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表明拥有社会支持是抵抗从众的有效工具。
影响从众的因素
在阿希实验结束时,参与者被问及为什么他们会随波逐流。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表示虽然他们知道群体是错的,但他们不想冒险遭到嘲笑。少数参与者建议他们实际上相信群体中的其他人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这些结果表明,从众可以受避免冲突的需求以及认为他人更聪明或更有信息量的影响。
鉴于阿希实验中看到的从众水平,如果刺激更模糊或更难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从众行为。
阿希继续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以确定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何时从众。他发现:
- 从众倾向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一旦群体规模超过四到五个人,这种变化就很小。
- 任务变得越困难,从众倾向也会增加。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会转向他人寻求如何回应的信息。
- 当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地位更高时,从众倾向也会增加。当人们认为群体中的其他人比自己更有权势、更有影响力或更有知识时,他们更有可能与群体保持一致。
- 然而,当人们能够私下做出反应时,从众倾向往往会降低。研究还显示,如果人们得到至少一个群体成员的支持,从众倾向也会降低。
阿希从众实验的批评
阿希从众实验的一个主要批评集中在参与者选择从众的原因上。一些批评者认为,人们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冲突,而不是真正想与群体保持一致。
另一个批评是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现实世界的情况。
许多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尽管现实世界的情况可能不像实验室那样明确,但实际的社会压力可能会大得多,从而显著增加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