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性别图式理论与文化中的角色
性别图式理论由心理学家桑德拉·本(Sandra Bem)于1981年提出,并声称儿童从他们生活的文化中学习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根据该理论,儿童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其文化中的性别规范,从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开始。
概述
性别图式理论提出,我们对性别的观念(我们的图式)是通过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塑造的。这一理论在我们理解性别期望如何在社会和文化中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理论继续为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当他们研究歧视、刻板印象、边缘群体和心理健康时。了解你的性别图式是如何形成的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的信念如何影响你的行为以及你如何与世界互动。
性别图式理论的起源
本的理论受到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认知革命的影响,以及她想要纠正当时心理分析和社交学习理论认为不足之处的愿望。
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过于关注解剖学对性别发展的影响。
相反,本提出,孩子的认知发展结合社会影响主要影响了决定“男性”和“女性”特征的思维模式(图式)。
文化对性别图式的影响
性别图式不仅影响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还影响了指导“性别适当”行为的态度和信念。
文化影响性别角色期望
例如,在非常传统的文化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女性的角色是在照顾和抚养孩子,而男性的角色则是在工作和工业中。
通过这些观察,孩子们形成了与男人和女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相关的图式。
文化影响人们对人的评价
它还决定了一个人在其文化中的价值和潜力。例如,在传统文化中长大的女孩可能认为作为女性唯一可行的道路是结婚并养育孩子。相比之下,在更进步的文化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追求职业,避免生育,或者选择不结婚。
文化的影响力可以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许多这些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他一些则是更加微妙的。例如,甚至在词汇中性别头衔的位置(“男人和女人应该如何表现”)也通过规则将女性置于次要位置。所有这些影响加起来形成了性别图式。
研究者指出,性别图式往往容易夸大和出错。这种错误可以受到文化的影响,但通常源于孩子的观察、经历和兴趣。
非遵从性的后果
在这种构架下,男性和女性都潜意识地意识到不遵守文化规范的后果。例如,在传统文化中,一个决定追求职业的女性可能会被认为“尖酸”或“专横”,如果她不随丈夫姓,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公平”或“不尊重”她的丈夫。
反之,在更进步的社会中,男性可能是作为全职父母而受到批评,而一个遵循更传统的“家庭主妇”角色的女性可能会被描述为“过时”或“落后”。
当受到社会的不认可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被迫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面临那些不喜欢他们的排斥。
性别图式理论中的类别
根据伯恩的理论,人们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性别类别:
- 性别定型个体认同自己的性别,并通过这种性别图式的视角处理信息。
- 跨性别个体通过另一种性别的视角处理信息。
- 双性化个体表现出男性和女性的思维特质。
- 未分化个体没有显示出性别定型处理的一致使用。
性别图式化的个体更有可能以性别的眼光看待世界,并根据这些期望调节自己的行为。而非性别图式化的个体则不会强调性别,因此不太可能以这种眼光看待世界。
性别图式理论的理据和批评
在她的著作中,本认为性别图式对男性、女性和社会整体都是限制性的。
她认为,摆脱这些刻板印象和限制的儿童将带来更大的自由和更少的意志限制。
本理论的批评者说,她只是简单地将个人视为性别图式发展中的被动旁观者,而忽略了构成性别构造的复杂力量。
本的性别角色量表
除了性别图式理论外,本还创建了一个名为本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问卷。该量表包含60个不同的词,这些词要么是男性化的,要么是女性化的,要么是性别中立的。
BSRI最初于1974年开发,并且自那以后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心理评估工具之一。
在接受测试时,受访者被要求对每个特征进行评分,看他们有多认同。BSRI不仅仅将人们分类为男性化或女性化,而是将这两种特质呈现为连续谱。
个体可以在一种性别上得分高而在另一种性别上得分低(性别定型)。他们也可以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上都得分高(双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