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为什么躁狂抑郁症变成了双相情感障碍?
名称变化的历史和原因
躁狂抑郁症这一术语在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三版出版时变更为双相情感障碍。由于“躁狂”和“躁狂抑郁症”这两个词变得高度污名化,因此将名称改为更临床的术语旨在减少对这种状况的负面态度。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在美国大约有2.8%的成年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古代起源
“躁狂抑郁症”这一短语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一世纪就用来描述精神疾病的症状。
在其著作《双相之旅:在美国文化中躁狂与抑郁》中,作者Emily Martin写道:“古希腊人认为,精神失常可能是体液不平衡的结果,比如当抑郁因血液流动而加热时,就会变成它的对立面——躁狂。”
... 当抑郁因血液流动而加热时,就会变成它的对立面——躁狂。
到了19世纪晚期,法国精神病学家Jean-Pierre Falret识别出“循环性精神病”,即躁狂和抑郁发作之间由无症状期隔开的精神病。正是通过他的工作,“躁狂抑郁症”这一术语成为这种精神疾病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一词被包括其中,因此排除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不包含精神病特征的所有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
1902年,Emil Kraepelin将过去被认为是单一精神病的情况分为两类。他用“躁狂抑郁症”来描述以情绪或心境问题为中心的精神疾病。“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字面意思是“早发性疯狂”,后来更名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他用来描述以思维或认知问题为中心的精神疾病。
在20世纪50年代初,Karl Leonhard引入了“双相”这一术语来区分单相抑郁(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三版的出版,标志着“躁狂抑郁症”这一术语正式变更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与躁狂抑郁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界特别是精神病学领域一直在努力将语言转向官方DSM诊断术语“双相情感障碍”。其转变的原因包括:
- 躁狂抑郁症这个词历史上用于表示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随着分类系统的日益精细化,新的术语“双相情感障碍”允许在诊断中更加清晰地界定,包括各种变异类型如双相I型、双相II型和环性心境障碍。
- “躁狂”一词在日常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想象一下有人会说:“我今天在躁狂般的狂热中打扫了房间”,这指的是感觉精力充沛并快速移动,但并不反映躁狂发作。
- “躁狂”和“躁狂症”这两个词已经严重污名化。考虑一些流行短语,如“躁狂星期一”、“躁狂恐慌”等。
- “抑郁”一词被公众广泛用于表达悲伤感,但这些悲伤感并不一定符合临床抑郁症的标准。
- 躁狂抑郁症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它强调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情绪症状,却忽略了同样存在的身体和/或认知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类型
DSM-5中认可的三种双相情感障碍类型包括:
- 双相I型障碍: 对于这种类型,诊断需要至少一周的躁狂或混合发作,或者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躁狂症状。抑郁发作也常常存在。
- 双相II型障碍: 这种类型包括轻躁狂和抑郁发作,但不包括躁狂发作。轻躁狂是一种较轻的躁狂形式,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或住院。
- 环性心境障碍或环性心境: 这种类型是一种较轻的双相情感障碍,当来访者经历轻躁狂和较轻的抑郁发作至少两年时,可以诊断为环性心境障碍。
最新发现
除了在DSM中改变如何分类该障碍外,研究人员还更好地了解了不同人群的症状表现。例如,尽管该障碍影响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致相同,但他们可能经历不同的症状。
男性往往经历更严重的躁郁发作,并且更容易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女性则更频繁地在躁狂和抑郁发作之间循环,并且经历更多的抑郁发作。
虽然没有治愈这种障碍的方法,但出现了一些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管理症状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多种精神活性药物,包括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心理治疗也常与药物一起使用,可以包括辩证行为疗法(DBT)、认知行为疗法(CBT)等。
常见问题
-
什么是DSM?
DSM是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一本用于分类精神健康障碍的诊断手册。它被医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用来诊断精神健康状况,包括双相情感障碍。
自1952年首次发布以来,它已经进行了多次修订。最近一次重大修订发生在2013年,发布了DSM-5。2022年又出版了名为DSM-5-TR的文本修订版。
了解更多:DSM概述
-
临床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一样吗?
不,这两种情况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是不同的诊断。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发作表现出抑郁症状。与临床抑郁症不同,双相情感障碍涉及在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之间循环。
了解更多: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区别?
-
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的吗?
双相情感障碍被认为具有显著的遗传联系。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子女患病的风险会高出十倍。
其他可能起作用的因素包括大脑结构、脑损伤、压力、创伤、物质滥用和激素变化。
了解更多:我的孩子会遗传双相情感障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