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nfenbrenner的宏观系统理论
===================================
根据Bronfenbrenner的定义,宏观系统是“给定文化或亚文化中特有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的整体模式”,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和政治等系统。
在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模型中,这一外层代表了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或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法律。
尽管通常在图示中被描绘为最外环,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宏观系统并不独立于个体运作。
事实上,虽然这层看似遥远,但它通过影响内层系统的运作,塑造日常体验,最终影响个体发展。
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宏观系统实例
下面是一些该理论中的宏观系统实例:
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重视个人成就的社会中,孩子们可能被培养得更具竞争力和自立能力。这可以从强调个人成就和独立性的育儿风格中看出。相反,优先考虑集体和谐的文化往往培养孩子将群体需求置于个人欲望之前。
- 性别角色: 关于性别角色的信念影响着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成长和期望。
- 宗教或哲学意识形态: 宗教或哲学意识形态塑造了关于家庭、道德和人生目的的信念。这些信仰体系常常影响育儿实践、社会互动和教育选择。
- 技术进步: 在数字时代,儿童和青少年参与虚拟微观系统(如社交媒体),这些系统受到更广泛技术环境的影响。然而,技术的获取并不总是平等的,导致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数字鸿沟。
社会经济因素
- 社会经济地位(SES):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孩子获取资源和机会的能力。来自较低SES背景的孩子可能面临更多挑战,而来自较高SES背景的孩子可能拥有更多优势。这可以影响近端过程(与环境的互动)、个人特征(如压力反应)及其发展轨迹。
- 贫困: 贫困是一个强大的宏观系统因素,可能限制孩子的机会。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经历次标准住房、有限的优质教育和医疗保健机会以及更高的压力和环境混乱水平。这些因素可能扰乱家庭常规,影响育儿风格,阻碍孩子的整体发展。
- 经济政策: 与就业、住房和福利相关的经济政策可以影响家庭的经济稳定,进而影响孩子的福祉。
教育和医疗保健
- 教育政策和标准: 教育政策,如课程选择、标准化测试和学校资金,影响孩子的教育体验。
- 医疗保健系统: 获得优质医疗保健,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在不同社会中差异很大,可能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其他宏观系统影响
- 重大历史事件: 如大流行病、战争或经济危机等事件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持久影响。在这些时期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经历教育、家庭生活和社会互动的中断。
- 环境态度和政策: 社会对环境的态度和政策,如气候变化或污染,影响孩子接触环境风险的程度,并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宏观系统概念的优势
下面是一些宏观系统概念的优势:
- 提供全面的发展理解: 宏观系统概念考虑了发展的更广泛社会和文化背景,认识到这些因素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生活轨迹。
- 突出文化影响: 通过强调文化,宏观系统概念有助于解释跨文化发展的差异。
- 考察社会经济因素: 宏观系统概念承认社会结构和不平等在塑造发展机会和限制方面的作用,包括贫困、社会阶层和资源获取等因素。
- 考虑历史影响: 宏观系统涵盖了可能对发展产生持久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变化,认识到重大社会转变在塑造个人经验中的作用。
宏观系统概念的局限性
下面是一些宏观系统概念的局限性:
- 过于宽泛且难以测量: 宏观系统涵盖了一大范围的因素,使其难以操作化和具体测量其对个体发展的特定影响。
- 可能无法充分捕捉文化多样性: 尽管宏观系统承认文化影响,但它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社会内部的文化多样性体验或多种文化身份之间的动态互动。
- 在理论后期被忽视: 尽管宏观系统很重要,但在Bronfenbrenner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他的工作较少明确关注宏观系统,更多关注近端过程(即在个体直接环境中持久且日益复杂的互动,推动发展)和个人特征。
- 最初的概念化难以解释远端系统如何影响近端过程: 对Bronfenbrenner生物生态模型的一个批评是,它未能充分概念化宏观系统如何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特别是远端系统如何影响近端过程。
数字时代的宏观系统演变
- 需要考虑虚拟环境: 数字技术和虚拟环境的兴起要求宏观系统概念的演变,以涵盖在线文化、数字鸿沟和技术化世界中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个体的影响。
- 纳入文化变迁和在线亚文化: 宏观系统需要反映数字时代文化的动态性质,包括在线亚文化的出现、社交媒体对社会规范的影响以及技术在塑造价值观和信仰中的作用。
- 解决数字鸿沟: 宏观系统应考虑数字鸿沟及其对发展机会和不平等的影响,因为技术获取和数字素养在数字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 新生态理论提出修改: 新生态理论,作为Bronfenbrenner生物生态理论的改编,建议将虚拟互动和活动纳入微观系统,承认虚拟和物理微观系统的存在。此外,它强调宏观系统影响的重要性,如文化和社会内的亚文化差异,以理解数字时代的发展。
宏观系统的实际应用
以下是一些父母、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的实际应用,以更好地支持儿童发展:
理解文化多样性
对于父母和教育者
认识到并尊重儿童和家庭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在互动中融入文化相关实践,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庆祝文化节日,或安排研讨会了解不同的家庭结构,从而为所有背景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欢迎和支持的环境。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
政策和研究应设计得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认识到发展结果和可接受的育儿实践是由文化定义的至关重要。
这可能涉及资助文化定制的育儿项目,促进学校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进行研究以了解不同社区的具体需求。
解决社会经济不平等
对于政策制定者
旨在减少贫困和提供平等资源获取的政策至关重要。
这可能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扩大负担得起的住房,提供优质的早期儿童教育,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拉平起跑线,为来自不利背景的儿童提供更强的发展基础。
对于研究人员
研究在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发展以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为打破系统性障碍的循证政策提供信息。
促进积极的社会规范
对于父母、教育者和社区领袖
合作在社区内创造支持性环境至关重要。这可能包括倡导安全的邻里环境,可访问的图书馆和社区中心,以及优质的课后项目。
对于媒体机构
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塑造社会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策制定者可以鼓励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以减轻数字时代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
推广积极的榜样,挑战刻板印象,倡导媒体中的多样性,可以对社会态度和期望产生连锁效应,为所有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宏观系统。
参考文献
Bronfenbrenner, U., & Ceci, S. J. (1994). 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sed: A bio-ecolog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 (4), 568–586.
Bronfenbrenner, U. (1995). Developmental ecology through space and time: A future perspective. In P. Moen, G. H. Elder, Jr., & K. Lüscher (Eds.), Examining lives in context: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pp. 619–64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176-018
Bronfenbrenner, U. (1999). Environment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models. In S. L. Friedman & T. D. Wachs (Eds.), Measuring environ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Emerg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pp.3-2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317-001
Guy-Evans, O. (2024, January 17).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Simply Psychology. /blog_q/sub=bronfenbrenner_cn
McLeod, S. (2024, January 24). Vygotsky’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Simply Psychology. /blog_q/sub/vygotsky_cn
Navarro, J. L., & Tudge, J. R. (2023). Technologizing Bronfenbrenner: neo-ecological theory. Current Psychology, 42(22), 19338-19354.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2-02738-3
O’Regan, C., Brady, B., & Connolly, C. (2023). Building back better – using an ecological lens to argue for strengthening mesosystemic connections for young people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9(4), 358–370. https://doi.org/10.1080/13575279.2022.2084364
Rosa, E. M., & Tudge, J. (2013). Urie Bronfenbrenner’s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ts evolution from ecology to bioecology.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4), 243-258. https://doi.org/10.1111/jftr.12022
Vélez-Agosto, N. M., Soto-Crespo, J. G., Vizcarrondo-Oppenheimer, M., Vega-Molina, S., & García Coll, C. (2017). Bronfenbrenner’s bioecological theory revision: Moving culture from the macro into the micro.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5), 900-910.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7704397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