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研究允许你识别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种研究方法涉及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在感兴趣的心理变量上的表现,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正如松本和范德维杰(2021)所解释的,跨文化比较测试了心理学知识的边界。这些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国际合作,并有助于形成既包含文化差异又包含个体差异的理论。

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缺陷的方法论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文化知识。因此,跨文化科学家必须解决超出单一文化研究面临的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

跨文化比较研究利用准实验设计来比较不同群体的目标变量。

跨文化研究采取了一种外来的视角,测试通常源自其他地方的理论和标准化测量方法。

  1. 研究可以是探索性的,旨在通过贴近数据来增加对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理解。
  2. 相反,假设检验研究基于预先建立的框架,预测特定的文化差异。它们对理论有实质性贡献,但可能会忽略研究者预期之外的发现(松本 & 范德维杰,2021)。

每种方法都有其权衡。探索性研究广泛地揭示差异,但解释力有限。虽然对于揭示新现象很有帮助,但探索性研究无法解释跨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

假设检验研究对理论有实质性贡献,但可能会忽略意外的发现。理想情况下,跨文化研究应结合这两种方法的元素。

理想的跨文化研究应结合探索性工作的元素以发现新现象,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假设检验来确定观察到的差异的文化驱动因素(松本 & 范德维杰,2021)。

跨文化科学家应战略性地结合探索性和理论驱动的分析,同时考虑等效性和生态效度的问题。

其他区别包括:比较心理结构与绝对得分水平;个体层面与文化层面的分析;以及在多层次建模中结合个体层面数据和国家指标(伦 & 邦德,2016;桑托斯等,2017)。

方法论考虑

跨文化研究带来了超出单一文化研究的独特方法论考虑。松本和范德维杰(2021)解释了两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概念——偏差和等效性。

偏差

偏差是指跨文化之间在意义或方法上的系统性差异,威胁了跨文化比较的有效性。

偏差表明缺乏等效性,即分数差异不能准确反映各群体间真实的心理构念差异。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偏差:

  1. 构念偏差源于不同文化中心理概念的概念意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与构念相关的行为不完全重叠,或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当性不同。
  2. 方法偏差源于跨文化数据收集方法的差异。这包括样本偏差(样本特征的差异)、管理偏差(程序的差异)和工具偏差(特定测试项目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差异)。
  3. 项目偏差指特定测试项目在不同文化群体中的功能不同,即使对于在潜在构念上具有相同水平的人也是如此。这可能是由于翻译不佳、项目模糊或内容的熟悉度或相关性不同所致。

识别和最小化偏差的技术集中在实现跨文化的等效性。这涉及相似的概念化、数据收集方法、测量属性、量表单位和起点等方面。

仔细的研究设计、测量验证、数据分析和解释有助于增强等效性和减少偏差。

等效性

等效性指跨文化的相似性,使有效的比较成为可能。研究人员旨在建立多种相互关联的等效性类型:

  1. 概念/构念等效性:研究人员评估是否在所有文化群体中测量的是相同的理论构念。这可能涉及文献回顾、焦点小组和预试验来评估每个文化中构念的相关性。等效性不足的观点认为,某些概念在特定文化背景之外无法存在或被理解,从而排除了比较的可能性。
  2. 功能等效性:研究人员测试目标工具与其他概念相关和不相关的构念之间的相关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是否相同。这有助于评估该测量在所有群体中是否以相似的方式与其他变量相关。
  3. 结构等效性:使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统计技术来检查多项目工具的基本维度在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
  4. 测量单位等效性:研究人员确定工具在不同文化群体内和跨文化群体间的量表属性和定量分数差异的意义是否相同。这可以通过差异项目功能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查。

等效性的多方面评估对于有效解释反映实际跨文化心理变异性的分数差异至关重要。

建立等效性需要仔细的翻译和测量验证,使用差异项目功能分析、评估反应偏差和检查实际显著性等技术。可能需要调整工具或程序以提高对某些群体的相关性。

将等效性纳入研究过程可以减少非等效性偏差。这避免了将分数差异错误地归因于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方法论的一致性问题。

处理偏差的程序

研究人员可以在数据收集前(先验程序)和后(后验程序)采取措施来处理偏差和等效性威胁。同时使用这两种类型的程序是最优的(松本 & 范德维杰,2021)。

设计跨文化研究 (先验程序)

简单记录文化差异在今天的科学价值有限,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相对容易获得。当代跨文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确定观察到的差异的文化来源(松本 & 尤,2006)。

这首先涉及定义什么是文化(而非非文化)解释变量。研究应纳入假设的文化驱动因素的实证测量,而不仅仅是笼统地将变异归因于总体“文化”。

文化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型都是合理的。研究设计应与假设的因果方向一致。

还必须在概念和统计上区分个体层面的文化因素和非文化个体差异,如人格特质。并非所有的自我报告测量都自动涉及“文化”。需要广泛的理论依据。

多层次建模可以整合个体、文化和生态层面的数据。然而,没有一项研究能够同时考察文化和心理学的所有方面。

追求狭窄且明确的概念化范围往往比表面的广度更有回报(松本 & 范德维杰,2021)。通过彻底解决小问题,研究人员集体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化如何塑造人类心理学的相互关联的图景。

采样 (先验程序)

与通常从学生参与者池中抽取样本的美国心理学研究不同,跨文化研究往往无法访问类似的方便样本

在文化背景特征上,跨文化比较的群体经常在研究感兴趣的特定文化差异之外存在显著差异(Matsumoto & van de Vijver, 2021)。

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变量很容易成为混淆因素,使得难以解释文化差异还是样本因素导致了观察到的心理结果差异。Boehnke等人(2011)指出,文化距离更大的样本往往具有更多的混淆影响

存在一些指南,以促进文化内部的代表性以及在关键人口统计学上的跨文化匹配,这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与研究假设无关的因素。这允许通过实证方法将文化变量的影响与威胁等效性的样本特征区分开来。

当在广泛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完美的人口统计匹配是不可能时,分析人员仍应测量并统计控制可能构成群体结果差异的竞争解释的相关样本变量。这可以揭示在解决样本混淆后是否仍然存在有效的文化差异。

总之,选择和代表性的严格采样支持将真正的文化差异与方法因素区分开来,从而避免跨文化研究中的等效性问题。

设计问题和量表 (先验程序)

使用评分量表时,跨文化的反应风格差异一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曾经被视为需要统计控制的干扰变量,现在理论认为如社会期望、顺从性和极端性等反应风格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个体和文化变异(Smith, 2004)。

例如,东亚地区的和谐价值观可能与同意倾向相关。因此,简单地“纠正”反应风格偏差可能会忽视与文化相关的实质性量表得分差异(Matsumoto & van de Vijver, 2021)。

指南帮助调整项目设计、指示、反应选项、量表极性和调查属性,以减轻某些偏差和模棱两可的解释,特别是在比较组间得分时。

仍然重要的是通过统计控制或二级测量来实证评估反应偏差。这评估了文化得分差异是否反映了预期的心理结构,而不仅仅是风格伪影。

适当地将不同的反应倾向置于文化背景下,可以谨慎地保留由文化因素引起的行为风格变异,同时隔离威胁等效性的偏差。将反应偏差解读为文化信息而非仅仅是问题噪声,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分析。

总之,反应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流行程度不同,应该通过控制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上下文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无效的干扰因素。

事后处理偏差的程序

数据收集后,分析人员可以评估测量等效性,并探查威胁跨文化得分比较有效性的偏差(Matsumoto & van de Vijver, 2021)。

对于研究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导向研究,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技术评估了组间概念维度的相似性。这建立了结构等效性。

对于比较组均值得分,差异项功能、逻辑回归和标准化等方法识别导致特定项目或量表在不同文化中功能不同的偏差。解决偏差有助于促进等效性(Fischer & Fontaine, 2011; Sireci, 2011)。

多层次建模阐明了文化层面的生态因素、个体心理结果和其他层面变量之间的联系。这利用了跨文化数据的嵌套性质(Matsumoto et al., 2007)。

补充统计显著性效应量评估得分差异的实际重要性。标准化平均差异和优势概率等指标防止对组间绝对差异的过度解读(Matsumoto et al., 2001)。

总之,事后分析方法评估结构和测量层面的等效性,并隔离干扰跨文化得分比较有效性的偏差。量化实际效果也有助于复制和应用。

伦理问题

在跨文化工作中,几个伦理考虑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在设计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对抗通过构建不当的研究或忽视偏差而微妙地延续刻板印象。

与文化信息提供者和成员的广泛合作可以提醒研究人员注意潜在的陷阱(Matsumoto & van de Vijver, 2021)。

招募参与者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没有共享关于自愿参与权利的假设时,胁迫风险会增加。

确保清晰且适当翻译的知情同意也变得更加困难,尽管仍然是一个伦理优先事项,即使当地指南似乎更加宽松。保密保护在法律系统之间也更加复杂,需要研究人员额外的注意。

研究敏感话题如性别、性取向和人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带来了额外的担忧,需要本地化的伦理见解。

以文化意识方式分析和报告数据也带来了自己的挑战,因为无论是微妙的偏差还是有意过度泛化发现都可能导致伤害。

最重要的是,伦理的跨文化研究要求将社区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数据来源。从最初的咨询到最终分析的传播,维护土著权利和视角是伦理参与的关键。

参考文献

Berry, J. W., Poortinga, Y. H., Segall, M. H., & Dasen, P. R. (2002).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第2版).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nd, M. H., & van de Vijver, F. J. R. (2011). 对文化差异在心理结果中的科学意义的理解:解开巨大的神秘。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75–1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R., & Fontaine, J. R. J. (2011). 研究结构等效性的方法。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179–21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mbleton, R. K., & Zenisky, A. L. (2011). 跨文化评估的测试翻译与适应。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46–7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T., Shavitt, S., & Holbrook, A. (2011). 跨文化的调查反应风格。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130–17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tsumoto, D., Grissom, R., & Dinnel, D. (2001). 文化间的差异是否真的意味着人们不同?对一些文化效应量度的考察。跨文化心理学杂志, 32(4), 478–490.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01032004007

Matsumoto, D., & Juang, L. P. (2023). 文化和心理学 (第7版). Cengage Learning.

Matsumoto, D., & van de Vijver, F.J.R. (2021). 跨文化研究方法。In H. Cooper (Ed.), APA心理学研究方法手册 (第1卷, pp. 97-11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0000318-005

Matsumoto, D., & Yoo, S. H. (2006). 走向新一代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学视角, 1(3), 234-250. https://doi.org/10.1111/j.1745-6916.2006.00014.x

Nezlek, J. (2011). 多层次建模。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299–34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weder, R. A. (1999). 为什么要有文化心理学?人类学杂志, 27(1), 62–73.

Sireci, S. G. (2011). 评估语言和文化间的测试和调查项目偏差。In D. Matsumoto & F. J. R. van de Vijver (Eds.), 跨文化研究方法 (pp. 216–2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P. B. (2004). 顺从反应偏差作为文化沟通风格的一个方面。跨文化心理学杂志, 35(1), 50–61.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03260380

van de Vijver, F. J. R. (2009).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类型。在线心理学与文化阅读, 2(2). https://doi.org/10.9707/2307-0919.1017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