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化:例子、代理与影响

什么是性别社会化?

  • 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与其在社会中被分配的性别相关的行为主导、期望和角色的过程。
  • 这一过程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人们认为,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这比他们认识到自己可能属于的任何其他群体要早得多(Stockard, 2006)。
  • 在性别社会化中,区分性别和性别的概念很重要。当提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解剖或生殖差异时,许多社会科学家使用“性别”一词(Kretchmar, 2011)。而“性别”则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被认为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上,涉及关于阳刚和阴柔的想法。
  • 性别社会化的中心思想是,不同的社会对性别有自己的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和文化都认识到存在不同的性别群体,并赋予他们相应的角色和责任。
  • 通过性别社会化,人们发展出自己对性别的信念,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性别规范方面的决策。性别角色和规范通常内化为男性/女性应该做什么或成为什么的剧本。

性别社会化的例子

性别社会化的例子之一是如何将玩具性别化,针对男孩和女孩进行营销。
在许多玩具店中,通常会将“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分开陈列。

例如,男孩的玩具通常是蓝色的,形式包括动作玩偶、玩具车和积木,而女孩的玩具通常是粉红色的,形式包括婴儿娃娃、装扮游戏和玩具烹饪及清洁套装。

这些玩具和活动被认为可以强化性别应该做的事情。例如,面向男孩的玩具强调男性应该是冒险的、坚强的和逻辑驱动的。

面向女孩的玩具则强调女性应该是母性的、外貌吸引人的,并且管理家务。

这些玩具的广告也通常针对特定的性别。例如,“女孩玩具”的包装盒可能是各种粉色,并展示一个小女孩正在玩这个玩具。

因此,如果一个女孩看到这个,她可能会明白这个玩具是针对她的,而不是那些蓝色包装并展示一个小男孩玩玩具的盒子。

性别社会化的代理

我们通常将负责我们社会化的人称为社会化代理,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谈论社会化机构(如家庭、教育系统、媒体等)。

性别社会化是一种初级社会化,即儿童和婴儿学习与其性别相关的规范和行为的过程。人们认为这一过程发生在家庭、同伴群体、大众媒体和学校课程中(Bhattacharjee, 2021)。

家庭社会化

父母往往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性别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往往从父母得知他们即将迎来男孩还是女孩时就开始了。在孩子出生之前,他们可能会开始将婴儿房涂成某种颜色,并购买适合孩子性别的特定衣物。

父母围绕孩子使用的语言也反映了性别社会化。女孩可能被称为“漂亮”或“娇嫩”,而男孩则可能被描述为“强壮”和“活泼”。孩子们从这种语言中学到他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性别行事。

通常,根据孩子的性别,对他们的期望也不同。女孩可能被期望帮助母亲做饭、购物和打扫卫生。男孩可能被期望有高职业抱负,参与体育活动,并帮助父亲修理东西。

孩子们往往会特别关注同性榜样(Bussey & Bandura, 1999)。因此,当孩子们观察到同性父母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或参与与其他性别不同的活动时,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可能因孩子的性别而异。女孩可能被鼓励以礼貌和安静的方式玩耍和行为,而男孩则可能被鼓励更大声和粗犷地玩耍。

即使父母试图不强化性别规范,但如果他们在年轻时接受了性别化的社会化,这些父母可能会无意中将这种规范强加给他们的孩子。

同伴社会化

孩子们还可以根据性别以不同的方式被同伴社会化。

据认为,到了三岁时,孩子们通常更喜欢与同性别的其他孩子一起玩(Wharton, 2005)。

这种现象在多种文化中都有发现,并持续到青春期。他们通常更喜欢与兴趣相似的同性别同伴一起玩,因此更可能被同性别同伴社会化。

性别分隔玩耍的一个解释是,男孩和女孩的玩耍方式非常不同,他们会寻找与自己玩耍风格相似的其他人(Stockard, 2006)。

女孩通常与少数其他女孩建立亲密的友谊,轮流说话并表达同意。男孩则通常在较大的群体中玩耍,参与更激烈的活动,并使用打断和夸耀。

在与同伴相处时,男孩和女孩学会了什么是适合自己性别的“适当”行为。他们可能会讨论男孩和女孩应该做什么。

同伴可以通过惩罚彼此参与不符合性别规范的活动来互相“惩罚”。女孩似乎比男孩面临更少的压力去符合性别规范,参与“跨性别”活动和游戏时也不太可能受到负面关注(Wharton, 2005)。

学校社会化

教师和其他教育者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性别对他们提出期望。

他们可以通过标签和组织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或为男孩和女孩创建不同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点。与父母一样,教师在与男孩和女孩交谈时可能会使用性别化的语言。

学校可能会鼓励男孩参与科学或数学,而对女孩在这些科目上的表现不佳则更为宽容。

教师还可能根据学生的性别以不同的方式纪律处分学生,这可能会强化孩子们的信念和假设。

媒体社会化

通过电影、电视和文学等媒体进行的性别社会化。媒体可以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使孩子们对成为男孩或女孩的意义有想法。

在很多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男性经常被描绘为英雄,进行冒险。相比之下,女性角色的数量通常少于男性角色,经常被描绘为外貌吸引人,并且经常作为男性角色的爱情对象出现。

女性角色通常被描绘为被动的角色,需要被男性拯救,并穿着吸引男性目光的服装。

研究表明,观看大量电视的孩子倾向于对男性和女性有更多性别刻板印象的观点,这会影响他们对玩具的选择、职业抱负和自尊心(Burn, 1996)。

尽管媒体开始以非刻板的方式描绘男性和女性,但许多较老的媒体仍然以传统性别适当的方式展示他们。

例如,女性被描绘为做家务或作为全职母亲,而男性则被描绘为参与更广泛的活动。

解释性别社会化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最早与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工作紧密相关。这一理论与行为主义方法有关,后者将学习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说,性别社会化是由于儿童在性别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上受到正面和负面的强化(Wharton, 2005)。

例如,如果一个男孩玩“性别适当”的玩具,如足球,他可能会从父亲那里得到积极的强化。而如果这个男孩玩“性别不适当”的玩具,如洋娃娃,他可能会被忽视或从父亲那里得到负面的关注。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同性父母的行为来学习什么是适当的。小女孩可能通过观察母亲来了解作为女性的意义,而男孩则通过观察父亲来了解作为男性意味着什么。

然而,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行为的父母并不比其他父母更有可能拥有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行为的孩子(Stockard, 2006)。

同样,儿童并不是像社会学习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被动的学习者。相反,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比理论所认为的更加主动(Wharton, 2005)。

性别代码

性别代码 是关于男女适当角色的隐藏、未言明的假设,这些假设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并由每一代人协商。性别代码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地点而异。

传统的性别代码在工人阶级中往往比中产阶级更强,但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保守和激进的性别代码,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社会化的认知发展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

这些理论强调社会化过程的发展性质。它还论点儿童在性别身份的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Stockard, 2006)。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是最早将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性别身份的人之一。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适当性别角色的看法……会随着他们认知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认为,年幼的儿童对性别的定义最为严格,更有可能惩罚违反性别规范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灵活性的提高,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他们来说变得更加灵活。

科尔伯格认为,一旦儿童发展出性别恒常性——认识到他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展示性别适当的行为(Wharton, 2005)。

认知发展理论扩展了社会学习理论,因为它承认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并建议性别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发展。

然而,儿童在两到三岁时就能表现出性别化的行为,这远远早于性别恒常性的形成,这反驳了科尔伯格的理论(Martin & Ruble, 2004)。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由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在1981年提出,她认为儿童从他们生活的文化中学习性别角色。根据贝姆的说法,在强调性别差异的文化中,儿童学会使用性别作为一种处理世界信息的方式。

性别图式被认为有助于儿童组织信息并维持一致性和可预测性(Stockard, 2006)。这些图式往往是两极化的,因此儿童开始理解他们认为不同性别可接受和适当的行为。

性别图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存储新信息,使新情况更具可预测性。随着儿童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加深,他们会发展出更复杂的性别图式。

该理论认为,性别图式以一种方式内化,即男性和阳刚特质被视为常态且比女性和阴柔特质更为重视(Wharton, 2005)。

性别图式理论的一个局限性是个体差异的问题。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具有相同环境影响的儿童对性别适当行为的反应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

性别社会化的心理分析理论与其他理论不同,因为它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由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创立,其在1970年代由南希·乔多罗将其应用于性别社会化。

该理论认为,性别身份的某些方面源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而不是有意识的过程,如模仿或图式。

根据心理分析理论,性别社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母亲作为主要照顾者的角色。乔多罗认为,儿童最初的身份认同是女性,因为他们早期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更多。

最终,儿童需要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身份。对于女孩来说,这个过程更容易,因为她们已经与母亲建立了认同。然而,对于男孩来说,他们必须首先拒绝女性认同,然后发展出男性气质。

这种男性气质被定义为“非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男孩也学会了贬低女性气质。

性别社会化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批评,因为该理论难以进行实证验证。它还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过于强调无意识,而且无法解释没有母亲抚养长大的儿童如何发展性别身份。

性别社会化如何影响社会?

女性被贬低

在许多社会中,与女性和女性特质相关的任务和行为经常被贬低。

女性通常完成更多的无偿劳动,如家务和育儿,因为这被视为女性角色,而不被支付报酬。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

由于女性经常被贬低,许多雇主可能对女性有性别偏见,认为女性会是较弱的工人,尤其是如果她们在家还有额外的劳动。

即使完成相同的工作,女性仍然可能面临工资差距。女性主导的职业,如医疗保健,通常比男性主导的职业薪酬更低。

有孩子的女性还发现,她们在职场上可能会遭受“处罚”,无法获得与有孩子的男性相同的机遇。

对不同性别的负面态度

儿童在态度上往往偏爱自己的性别,并对其他性别表现出性别歧视行为。

成人支持的性别隔离行为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当儿童需要在性别融合的环境中,如学校,正常运作时。

儿童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与异性交往,这会进一步分离他们并加剧差异。

男孩和女孩都倾向于将积极的特质与自己的性别联系起来。然而,超过6岁后,研究发现许多女孩不再表现出这种模式,而是认为需要大量智力的事情最好由男性完成(Bian et al., 2017)。

因此,女孩经常会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产生负面的感觉和态度。

此外,如果社会对性别有非常严格的概念,这会对非二元性别、跨性别或任何不认同出生时分配性别的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在一个将性别视为严格二元的社会中,这些人很难做真实的自己。

男性面临的限制

性别社会化在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都有所限制。男孩和男人可能会经历性别角色冲突,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和占据主导地位的压力。如果这并非他们所愿或无法做到,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败。

男性和男孩也可能有意避免与同龄人表达亲密,认为愤怒是他们唯一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他们通常将更为脆弱的情绪和哭泣视为女性化的表现,并且不会在他人面前展示这些情绪。

如果一个男孩表现出典型的“女性化”特质,他可能会面临被欺凌的风险,因此他们学会了不展示这些特质。

同样地,如果男性压抑自己的脆弱情绪,这最终可能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不愿意寻求帮助。

最后,如果男性被社会化为更具攻击性,他们可能更容易犯罪,特别是对女性实施暴力行为。

常见问题


性别社会化如何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根据一个人所属的性别而赋予其一系列性别属性、特征或角色。

人们被认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

如果社会对每个性别有特定的看法,并将这些看法社会化给儿童,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其他性别形成刻板印象或坚持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

尽管随着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性别刻板印象在童年后期往往会变得更加灵活,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会持续一生并继续影响行为(Solbes-Canales 等,2020)。

有趣的是,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限制较少,这意味着女性因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而受到的审视较少,但男性则较多。

性别社会化如何与性别歧视相关?

传统性别角色的持续存在加剧了性别不平等,鼓励僵化的行为,并在社会中维持有利于男性的不平衡权力关系(Marcus,2018)。

如果社会认为女性在相同工作中比男性弱或能力较差,这可能导致对女性的歧视行为。

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和暴力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来自性别社会化(McCarthy 等,2018)。

性别社会化重要吗?

性别社会化被认为是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个体发展其性别认同——对其性别的一种深刻内在感知。

意识到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意味着个体可以选择自己最认同的内容,并发展自己的身份。

性别社会化是否可以贯穿一生?

虽然很多性别社会化发生在童年时期,但它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童年时期获得的关于性别的信念会影响人们的一生。

许多新的性别观念可以在成年后学到,这意味着可以学习新的期望。 通过性别社会化,人们形成了关于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实现什么的想法。

例如,一个男人可能相信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成功,而一个女人可能因为是女性而认为自己会不太成功。

性别社会化可以应对吗?

了解个体基于其指定性别如何被社会化是有用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考虑他们的行为或决策是基于社会化还是出于个人选择。

由于性别社会化存在很多问题,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采取措施确保儿童不受性别限制。

他们可以在与儿童交谈时使用性别中立的术语,确保男孩和女孩以相似的方式被对待。

父母可以在早期儿童期鼓励孩子玩各种玩具和活动,并帮助创造一个性别混合的互动环境。

此外,父母和教师可以与儿童讨论和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减少对性别差异的强调。这样,儿童应该理解他们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

参考文献


Bhattacharjee, N. (2021). 透过镜子:小学中的性别社会化。 《印度性别与教育读本》 (第 40-52 页)。Routledge.

Bian, L., Leslie, S. J., & Cimpian, A. (2017). 关于智力能力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早期出现并影响儿童的兴趣。 《科学》, 355 (6323), 389-391.

Burn, S. M. (1996). 《社会心理学中的性别》. McGraw-Hill.

Bussey, K., & Bandura, A. (1999). 社会认知理论在性别发展和差异中的应用。 《心理评论》, 106 (4), 676.

Kretchmar, J. (2011). 性别社会化。 Salem Press. 社会学参考指南. 《性别角色与平等》, 41-52.

Marcus, R. (2018). 规范因素:近期关于性别、社会规范和女性经济赋权的研究。

Martin, C. L., & Ruble, D. (2004). 儿童寻找性别线索:从认知角度看待性别发展。 《心理科学当前方向》, 13 (2), 67-70.

McCarthy, K. J., Mehta, R., & Haberland, N. A. (2018). 性别、权力与暴力:关于男性实施家庭暴力的测量及其关联的系统综述。 《PloS One》, 13 (11), e0207091.

Solbes-Canales, I., Valverde-Montesino, S., & Herranz-Hernández, P. (2020). 年轻西班牙学龄儿童关于属性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社会化。 《心理学前沿》, 11, 609.

Stockard, J. (2006). 性别社会化。 《性别社会学手册》 (第 215-227 页)。Springer, Boston, MA.

Wharton, A. S. (2005). 《性别社会学:理论与研究导论》. John Wiley & Sons.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