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 (HiTOP)
心理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 (HiTOP)
心理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 (HiTOP) 是一种先进的分类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精神障碍诊断系统(如 DSM 和 ICD)的不足。
与依赖于离散的精神疾病类别不同,HiTOP 将症状组织成一个层次结构,从细粒度的症状开始,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综合征和因素。
这种结构反映了现实情况,即许多心理健康症状常常共存,并且可以归类为更大的心理病理维度。
Kotov, R., Krueger, R. F., Watson, D., Achenbach, T. M., Althoff, R. R., Bagby, R. M.,…Zimmerman, M. (2017). 心理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 (HiTOP):对传统分类法的维度替代方案。异常心理学杂志, 126(4), 454–477. http://dx.doi.org/10.1037/abn0000258
关键点
- HiTOP 旨在通过基于心理病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的维度方法来解决 DSM 等传统诊断系统的局限性。
- HiTOP 按层次组织,最高层是一般心理病理维度,较低层次是越来越具体的组成部分。
- HiTOP 的主要层次包括光谱(如内化和外化等广泛维度)、子因素(光谱内的集群)、综合征(相关症状群)和成分(具体症状)。
- 已经确定了六个主要光谱:内化、思维障碍、不受抑制的外化、对抗性的外化、脱离和社会形式。
- HiTOP 维度显示出与遗传风险因素、生物标志物、神经基质、疾病进程、损害和治疗反应的关系。
- 已经开发出评估许多 HiTOP 维度的测量工具,使临床实施成为可能。
- 虽然仍在进行中,但 HiTOP 展现出通过提供更有效的分类系统来改善研究和临床护理的潜力。
理由
传统的精神病分类系统(如 DSM)因缺乏坚实的实证基础和在可靠性、诊断内的异质性、障碍之间的高共病率、随时间变化的分类诊断的不稳定性、亚阈值条件的不良覆盖以及正常与病理之间的任意界限等问题而受到批评(Clark, Watson, & Reynolds, 1995; Widiger & Samuel, 2005)。
关于心理病理结构的定量研究试图开发一个实证分类系统以解决这些弱点(Kotov, 2016)。
因子分析及相关技术已经识别出解释障碍之间共病模式的维度光谱,如内化和外化(Krueger, 1999)。
方法
HiTOP 模型是通过对心理病理结构的定量研究进行广泛回顾而开发的。
这包括对分类诊断和症状及适应不良特质的维度测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子分析研究。
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都已使用。互补的聚类分析方法也支持维度表示。
研究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群体,使用自我报告、他人报告和访谈测量。
样本既包括一般社区参与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结构发现还得到了与已识别维度相关的风险因素、生物标志物、神经基质、纵向进程、残疾和治疗反应研究的补充。
结果
- 研究人员识别出了描述不同类型心理健康症状的主要维度。这些包括内化(焦虑、抑郁)、外化(物质使用、攻击)、思维障碍(精神病)和其他一些维度。
- 对障碍之间共病模式的分析一致揭示了更高阶的内化、外化和思维障碍光谱(Kotov 等人,2011)。内化包括抑郁、焦虑、创伤、强迫症及相关障碍。外化包括物质使用、反社会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 思维障碍涉及精神病障碍及相关人格病理。此外,在某些研究中还出现了脱离和社会形式维度。在内化内部,已识别出痛苦、恐惧、饮食障碍和性问题等子因素。外化包括反社会行为和物质滥用子因素。
- 在较低层次上,多维度症状和特质测量的分析揭示了与抑郁、各种焦虑障碍、躁狂、精神病、脱离、放纵、对抗和躯体痛苦相关的成分。例如,抑郁包括沮丧、倦怠、失眠、自杀倾向和其他具体症状维度(Watson 等人,2007)。
- HiTOP 维度展示了与潜在验证者(如遗传风险因素、脑成像结果、气质和治疗反应)预期的关系模式(Andrews 等人,2009;Caspi 等人,2014;Nelson 等人,2015)。已经开发出评估 HiTOP 成分的测量工具,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状清单(Watson 等人,2007)。
启示
- HiTOP 系统在多个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可以改善研究和临床护理。在研究中,HiTOP 维度可以为研究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提供更清晰定义的表型。
- 在临床实践中,跨诊断的 HiTOP 个人资料可以更简洁地总结关键的患者特征。
- 跟踪相关维度上的定量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更好地捕捉临床进展。通过考虑宽带和具体 HiTOP 维度将患者与干预措施匹配可能改善结果。
- 如果能够充分解决局限性,HiTOP 提供了一个科学知情的框架,可以提高精神病诊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未来研究
- 长期研究可以从维度测量的稳定性中受益,而不是分类诊断。
- 治疗研究可以更有效地针对内化等基础光谱,而不是孤立的分类诊断。
优势与局限
该研究有许多方法论的优势,包括:
- 综合了使用多样本和测量方法的心理病理结构的广泛研究
- 提供了一个涵盖从具体成分到广泛光谱的多层次分类法
- 使用心理测量学可靠的工具操作化维度
- 显示维度与外部验证者的预期关系
- 提供了一个有潜力解决传统分类诊断的可靠性、异质性、共病性、不稳定性和边界问题的替代分类法
然而,这项研究在几个方面有限制:
- 仍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验证
- 最优的低阶症状维度尚未完全定义
- 综合征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少的模型层次
- 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中的适用性
- 缺乏对发病和进程等纵向因素的整合
- 主要基于自我报告数据;需要整合他人报告
- 用于临床使用的阈值需要通过进一步规范来开发
洞察
HiTOP 模型的一个关键见解是,诊断共病往往是由对存在于自然连续体中的心理病理维度强加任意边界导致的。例如,将内化病理划分为分类诊断会掩盖情绪障碍和焦虑障碍背后的共同痛苦维度。
将内化表示为一个光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HiTOP 超越了之前的维度模型(如内化/外化),详细阐述了从具体症状到更高阶光谱的完整层次结构。
这种多层次的组织可以提供更完整的临床图景,最佳分析水平取决于临床或研究背景。
例如,广泛的内化维度可能预测复发风险,而恐惧子因素与选择恐惧症治疗更为相关。
虽然维度系统在临床实施方面面临挑战,但 HiTOP 作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框架,解决了传统分类法的许多局限性,展现出巨大潜力。
结论
总之,HiTOP 模型为基于实证的定量精神障碍分类提供了有希望的一步。
通过将心理病理组织成通过结构研究得出的维度层次结构,HiTOP 旨在纠正传统分类系统的重大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模型,但 HiTOP 代表了一种可能为研究和实践带来实质性好处的替代分类法。
继续努力构建基于实证的分类法,同时认识到将科学模型转化为临床现实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整合多种视角并平衡概念精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将是推进精神病诊断系统的关键。
参考文献
Kotov, R., Krueger, R. F., Watson, D., Achenbach, T. M., Althoff, R. R., Bagby, R. M.,…Zimmerman, M. (2017). 心理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 (HiTOP):对传统分类法的维度替代方案。异常心理学杂志, 126(4), 454–477. http://dx.doi.org/10.1037/abn0000258
主要论文
Kotov, R., Krueger, R. F., Watson, D., Achenbach, T. M., Althoff, R. R., Bagby, R. M.,…Zimmerman, M. (2017). 心理障碍的分层分类法(HiTOP):传统分类法的维度替代方案. 异常心理学杂志, 126(4), 454–477.
其他参考文献
Clark, L. A., Watson, D., & Reynolds, S. (1995).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分类:对当前系统的挑战及未来方向. 心理学年度评论, 46, 121-153.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46.020195.001005
Kotov, R., Ruggero, C. J., Krueger, R. F., Watson, D., Yuan, Q., & Zimmerman, M. (2011). 精神疾病定量分类的新维度. 普通精神病学档案, 68(10), 1003-1011. https://doi.org/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107
Kotov, R. (2016). 精神疾病定量分类:解决边界问题的新兴解决方案. 在 E. Bromet (编), 长期心理病理学研究结果:重新思考科学议程 (第 140-157 页). 纽约, NY: 牛津大学出版社.
Krueger, R. F. (1999). 常见精神障碍的结构. 普通精神病学档案, 56(10), 921-926.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56.10.921
Nelson, B. D., Perlman, G., Hajcak, G., Klein, D. N., & Kotov, R. (2015). 悲伤和恐惧障碍的家族风险及青少年的情绪反应性: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心理医学, 45(12), 2545-2556.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5000471
Watson, D., O’Hara, M. W., Simms, L. J., Kotov, R., Chmielewski, M., McDade-Montez, E. A., Gamez, W., & Stuart, S. (2007). 抑郁和焦虑症状量表(IDAS)的发展与验证. 心理评估, 19(3), 253–268. https://doi.org/10.1037/1040-3590.19.3.253
Widiger, T. A., & Samuel, D. B. (2005). 诊断类别还是维度?《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一个问题. 异常心理学杂志, 114(4), 494-50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14.4.494
进一步阅读
- Conway, C. C., Forbes, M. K., Forbush, K. T., Fried, E. I., Hallquist, M. N., Kotov, R., … & Eaton, N. R. (2019). 心理障碍的分层分类法可以改变心理健康研究. 心理学视角, 14(3), 419-436.
- Kotov, R., Krueger, R. F., Watson, D., Cicero, D. C., Conway, C. C., DeYoung, C. G., … & Wright, A. G. (2021). 心理障碍的分层分类法(HiTOP):基于证据共识的定量分类. 临床心理学年度评论, 17, 83-108.
- Ringwald, W. R., Forbes, M. K., & Wright, A. G. (2023). 心理障碍分层分类法(HiTOP)模型的结构证据元分析. 心理医学, 53(2), 533-546.
- Ruggero, C. J., Kotov, R., Hopwood, C. J., First, M., Clark, L. A., Skodol, A. E., … & Zimmermann, J. (2019). 将心理障碍分层分类法(HiTOP)整合到临床实践中. 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 87(12), 1069.
学习检查
- 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平衡类别分类与维度分类的优势?
- 在确定用于临床使用的维度测量的阈值或临界点时会出现哪些伦理问题?
- 如何使维度分类对习惯于类别诊断的提供者来说更加直观?
- 患者的观点在验证和实施维度分类系统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 基因和神经成像等生物和技术进步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精神障碍分类?
- 分类系统应努力实现全球适用性和一致性,还是应针对特定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 当前的诊断标签和类别在法律、政策和医疗保健系统中有多深的根植,这将如何影响维度替代方案的采用?
- 维度系统如何整合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个体症状?
- 转向定量分类系统在减少污名、自我认知或临床医生偏见方面存在哪些风险或障碍?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