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高阶条件作用
关键要点
- 高阶条件作用,也称为二阶条件作用,发生在已条件化的刺激与新的无条件刺激相关联时。
- 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相应现象被称为二级强化。
- 这些高阶条件化的刺激即使在原始无条件刺激不再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引发反应。
-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复杂的行为了模式,如味觉厌恶和恐惧。
- 高阶条件作用与评价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在于其更为复杂,并且理论上更可能保持——一个多步骤的条件作用过程。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高阶条件作用,也称为二阶条件作用,是一种程序,在该程序中,一个实验中的条件刺激作为另一个实验中的无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CS1)首先以通常的方式与无条件刺激配对,直到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应。然后,一个新的条件刺激(CS2)与CS1配对,直到CS2引发原始的条件反应。
例如,在将铃声与食物配对并建立铃声作为引发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一级条件作用)之后,可以将光与铃声配对。
如果光单独就能引发唾液分泌,则发生了高阶条件作用。
B. F. 斯金纳(1971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一些最早的关于高阶条件作用的实验。
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有几个理论模型试图描述高阶条件作用的工作原理。
这些模型基于联想学习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Honey & Dweyer, 2022):
-
Rescorla-Wagner模型 规定,高阶条件作用是由于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UCS)通过共同反应相互关联。
换句话说,当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存在时,它们共享一个共同的反应——以上述例子来说,就是唾液分泌。这种共同反应使得条件刺激更有可能在它们不一起呈现时引发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
-
时间接近模型 认为,高阶条件作用发生是因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紧密相邻。
这种接近加强了两个刺激之间的联系,使得条件刺激更有可能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引发相同的反应。
-
抑制过程模型 建议,高阶条件作用是由于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抑制或压制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的反应。
换句话说,当条件刺激存在时,它会阻止无条件刺激引发其通常的反应。
这种抑制使得条件刺激更有可能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引发相同的反应。
-
刺激替代模型 认为,高阶条件作用发生是因为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开始替代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
换句话说,条件刺激代表无条件刺激并引发相同的反应。
高阶条件作用的阶段
高阶条件作用发生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习得,即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被配对在一起。
第二阶段是消退,条件刺激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被呈现。
最后一个阶段是自发恢复,条件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未出现后再次被呈现(Williams, 2002)。
习得
在高阶条件作用的第一阶段,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被配对在一起。
例如,如果音调与食物配对,那么音调将开始引发唾液分泌。
这种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被称为条件作用(Williams, 2002)。
消退
与一级条件作用一样,高阶条件作用也会受到消退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与无条件刺激相关联,条件反应将会消失。
然而,高阶条件作用往往比一级条件作用更抵抗消退(Williams, 2002)。
在高阶条件作用的第二阶段,条件刺激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被呈现。
例如,如果音调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被呈现,那么它将不再引发唾液分泌。
这是因为条件刺激已经与无条件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是食物)相关联,所以当无条件刺激不存在时,条件反应(CR)——在这种情况下是唾液分泌——也不会被引发(Williams, 2002)。
自发恢复
在高阶条件作用的最后阶段,条件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未出现后再次被呈现。
例如,如果音调在一段时间内未与食物配对后再次被呈现,那么它将再次开始引发唾液分泌。
这是因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并未完全消退,因此CR仍然可以被引发(Williams, 2002)。
评价性条件作用与高阶条件作用
评价性条件作用(EC)是指由于对象与积极或消极刺激的配对而引起的有机体态度变化。
采用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术语,前者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后者称为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
态度变化可以通过自我报告、认知任务(例如词汇决策任务)和生理指标来衡量。
研究表明,评价性条件作用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迅速发生,并适用于积极和消极的无条件刺激。
人们认为评价性条件作用是许多广告和政治竞选活动的基础(Martin & Levey, 1978)。
在高阶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本身是一个与另一个无条件刺激相关联的条件刺激。
而在评价性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是一个与另一个条件刺激相关联的无条件刺激。
换句话说,在高阶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开始引发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而在评价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开始引发与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Martin & Levey, 1978)。
人们认为高阶条件作用是一种比评价性条件作用更强大的学习形式,因为它涉及两个条件作用阶段(条件刺激被条件化到无条件刺激,然后无条件刺激被条件化到条件刺激)。
评价性条件作用只涉及一个阶段(无条件刺激被条件化到条件刺激)。
这意味着在实验环境中,高阶条件作用比评价性条件作用更有可能产生持久的态度变化(Martin & Levey, 1978)。
例子
以上内容介绍了高阶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阶段及其与评价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心理学现象。
蜜蜂的高阶条件反射
高阶条件反射在蜜蜂中已被证明存在。
在一个实验中,一个条件刺激(条件刺激;蔗糖)和一个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奎宁)被配对在一起。
然后向蜜蜂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发现它们表现出减少的口器伸展反射。
这意味着当蜜蜂周围有刺激时,它们在决定是否伸出吸食花蜜的口器时,触角的敏感度降低了。
这表明蜜蜂已经经历了高阶条件反射:条件刺激(蔗糖)开始抑制对无条件刺激(奎宁)的反应(Hussaini, Komiscke, Mennzel, & Lachnit, 2007)。
在另一个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刺激(条件刺激;蔗糖)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奎宁)再次被配对在一起。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刺激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呈现的。
结果发现,蜜蜂的口器伸展反射没有减少。
这表明高阶条件反射已经被消除: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被打破,因此条件刺激不再抑制对无条件刺激的反应(Hussaini, Komiscke, Mennzel, & Lachnit, 2007)。
恐惧条件反射
高阶条件反射也发现在人类身上。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参与者在被暴露于蛇和蜘蛛的图片与不愉快的声音配对后,当单独展示这些动物的图片时,他们表现出增加的恐惧反应。
通过高阶条件反射可以引发条件性情绪反应(CERs)。例如,在将蛇的图片与不愉快的声音配对后,单独展示的图片可能引起恐惧(Williams, 2002)。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二阶和更高阶的经典条件反射经常被用于消费者产品营销中。
例如,一家公司可能会将其产品与已经与积极情绪相关联的名人代言人配对。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的产品开始与那些积极的情绪相关联,消费者更可能对产品有积极的态度(Schachtman, Walker, & Fowler, 2011)。
同样,一家公司可能会将竞争对手的产品与负面刺激配对,以创建负面联想。例如,一家公司可能会将其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不讨人喜欢的图片相关联。
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会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负面联想,而对公司自己的产品产生正面联想,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Schachtman, Walker, & Fowler, 2011)。
味觉厌恶
人类天生能够学习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假设某人吃了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
他们可能会感到恶心、呕吐和腹泻。他们还会学会将该食物的味道、气味或外观与疾病联系起来。
这是高阶条件反射的一个例子:食物的味道(或气味或外观)已成为引发疾病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Bond & Harland, 1975)。
由于这种高阶条件反射,你可能会对该食物产生味觉厌恶。
这意味着你不会再想吃它,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它会让你生病。
味觉厌恶可能非常强烈:即使一个人饿了,如果他们对该食物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他们也可能不想吃(Bond & Harland, 1975)。
进一步信息
参考文献
Bond, N., & Harland, W. (1975). 高阶条件反射引起的味觉厌恶. 动物学习与行为, 3 (4), 295-296.
Honey, R. C., & Dwyer, D. M. (2022). 高阶条件反射:批判性回顾和计算模型. 心理评论.
Hussaini, S. A., Komischke, B., Menzel, R., & Lachnit, H. (2007). 蜜蜂的前向和后向二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学习与记忆, 14 (10), 678-683.
Martin, I., & Levey, A. B. (1978). 评价条件反射. 行为研究与治疗进展, 1 (2), 57-101.
Schachtman, T. R., Walker, J., & Fowler, S. (2011). 广告中的条件反射效应. 联想学习和条件反射理论:人类和非人类应用, 481-506.
Skinner, B. F. (1971). 操作条件反射. 教育百科全书, 7, 29-33.
Williams, B. A. (2002). 条件强化. 心理治疗百科全书, 495-502.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