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与外向性格:特征、理论与差异

内向与外向性格:特征、理论与差异

内向与外向的含义

内向者和外向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类型,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1910年提出,它们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上,每种性格类型位于该尺度的两端。

内向者偏好独处,并在独处时获得能量,而外向者则在社交互动中茁壮成长,寻求外部刺激。

  • 内向的特征包括矜持、被动、深思熟虑以及倾向于将情感状态保密。
  • 内向者在孤独或低刺激环境中感到更加舒适和充满活力,通常更喜欢一对一或小组互动。他们可能会发现过多的社交互动令人疲惫。
  • 外向的特征包括社交性、自信和开朗。外向者寻求新奇和刺激,享受成为关注的中心。
  • 外向者在社交场合中茁壮成长,并通过与他人互动感到充满活力。他们经常寻找并享受团体活动或公共事件,可能会感到不安或孤立。

成为内向者的含义

内向者可以定义为从独处中获取能量的人,有时间“充电”。内向的人可能显得退缩和害羞,但这并不总是如此(Carrigan, 1960)。

内向者还可能更喜欢参与较少刺激的活动,并从阅读、写作或冥想中获得乐趣。

内向者可能更喜欢专注于单一活动,仔细分析情况,并在说话前多加思考。

内向者是在有时间进行内省时恢复精力的人。他们倾向于参与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

内向者通常有一小群亲密的朋友,并珍视独处的时间。他们在孤独中感到最自在。

你可能是内向者的迹象

  • 有一小群亲密的朋友。
  • 深思熟虑。
  • 独处时充满活力。
  • 享受独处。
  • 倾向于将情感保密。
  • 在大群体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安静和矜持。
  • 被人耗尽精力,需要隐私。
  • 在头脑中处理想法而不是说出来。
  • 对熟悉的人更健谈和友好。
  • 通过观察学习得很好。

成为外向者的含义

外向者是指具有外向性格类型特质的人,这意味着他们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取能量。外向的人可能显得非常健谈,并且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Carrigan, 1960)。

外向者可能希望尽可能多地寻求社交互动,因为这是他们感到更有活力的方式。据估计,外向者比内向者多出约三倍(Cain, 2012)。

外向者是在社交场合中与他人互动时恢复精力的人。他们拥有更大的朋友圈,并且通常相当冒险。

外向者喜欢与他人交谈,用言语表达自己,并与外界互动。他们在他人周围感到最自在。

请记住,外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特质;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体,有些人可能非常外向,而另一些人则不太外向。

你可能是外向者的迹象

  • 享受社交场合。
  • 寻求关注。
  • 与他人在一起时充满活力。
  • 有许多朋友。
  • 社交能力强。
  • 开朗。
  • 喜欢团队合作。
  • 更喜欢谈话而不是写作。

内向者好还是外向者好?

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独特的特质,可能使他们看起来比对方更具吸引力。

例如,也许你认为外向者拥有的庞大朋友圈很重要。或者,内向者实践的深度思考生活方式更符合你的风格。然而,每种性格都有其优缺点,对于其在性格谱系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内向和外向性格角色概念矢量插图。内向女性独自享受阅读书籍。外向的人健谈,喜欢结识新朋友。

内向者有很强的高质量反思能力。由于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他们通常富有创造力,并对周围的世界有深刻的考虑。

内向者花时间以多种方式看待他们的世界,往往思考和感受深刻。尽管有时是一种优势,但一些研究表明,内向者可能因更倾向于内心反思而有更高的患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Janowsky, 2001)。

外向者的长处在于他们能够与外界互动的能力。这种社交和活泼的性格对他们来说在求职机会(Wilmont et al., 2019)和结识新个体方面很有帮助。

然而,外向者也渴望新的冒险,并且冲动。他们的冲动可能导致一些研究表明与“较低的理性决策风格”相关的行为(Radwan et al., 2020)。这项研究强调,外向者可能不会做出最佳选择,并不得不面对这些行动的后果。

两种性格类型都有使其对社会有价值的有利品质,也有可能消极的属性。

内向者和外向者各有优点,没有哪一种性格更好或更差。事实上,性格的多样性是有益的,因为无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在平衡社交互动的流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两型人格?

虽然许多人将内向和外向视为两个对立的类别,但新的性格理论已经接受内向和外向更可能处于一个连续体上。

有些人可能更接近外向端,或更接近内向端,还有一些人可能处于中间。

两型人格是指表现出外向和内向特质的人。换句话说,他们处于连续体的某个中间位置。两型人格据说在社交场合中适度舒适,但也享受独处的时间。

外向、内向、两型人格

两型人格基本上会根据所处的情境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他们可能在陌生人面前相当内向和矜持,但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面前会更加活跃和外向。

两型人格可以在外向-内向谱系的不同范围内切换。他们不受特定性格的限制,并且可以从每种性格中汲取属性。

例如,两型人格可以持有外向的特性,如喜欢与人交谈,同时也可以持有内向的特性,如喜欢倾听和反思。他们可以在派对上和独自度过一个夜晚时同样感到舒适。

他们在性格谱系的中间位置使他们在日常情境中高度适应。两型人格的灵活性还可以帮助平衡可能被某种特定性格类型过度占据的社交环境。

两型人格对自己的行为理解得很好,并能判断何时需要表现得更内向或更外向。这种自我意识在他们生活的多个领域中都起到了帮助作用。

例如,研究表明,两型人格在职业销售中表现更好。这可能是因为两型人格在推销时会花时间说服(通常是外向的特质)和关注(通常是内向的特质)(Grant, 2013)。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差异

内向者通常满足于独自工作和思考。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反思自己的想法。因此,内向者会在一天中不断幻想或头脑风暴,常常“走神”当他们的思绪漫游时。

内向者也更倾向于远离注意力的中心或冲突,更喜欢内心的舒适。因此,他们被认为比外向者更为矜持和安静。

有时,内向者会被刻板地认为害羞或社交笨拙,但这些特征与内向不同。内向者不一定回避他人,但发现与他人交流困难。

由于内向者发现口头沟通具有挑战性,他们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写作、绘画或听音乐。当他们说话时,内向者倾向于更直接地使用他们所说的词语(Beukeboom et al., 2013)。

外向者通常在日常生活中自信且健谈。由于他们喜欢社交,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与他人聊天。

由于他们非常表达,一项研究表明,外向者倾向于在对话中使用更多抽象和生动的语言(Beukeboom et al., 2013)。

除了是社交蝴蝶,他们还喜欢遇到激动人心的情况。外向者喜欢冒险,特别是如果这些计划包括大胆和勇敢的行为。他们通常有自由的精神,带他们去各种新地方。

他们的自发行为有时会显得冲动。外向者也非常乐观,倾向于在情境中找到好的一面,这意味着他们通常非常活跃和明亮。通常,他们被描述为热心和热情。

社交环境中的差异

内向者发现社交环境具有挑战性。内向者重视独处的时间来放松和反思。因此,过多的时间与人相处会使内向者感到疲惫或不舒服。

在社交活动中感到疲惫并不等于内向者不喜欢他人。一些内向者可能喜欢与人互动,但他们更愿意与有深厚联系的人在一起,并能进行实质性的对话。

因此,内向的人可能会避免闲聊或与陌生人交谈。参加大型社交聚会后,内向者可能需要独自时间来恢复精力。

外向者在社交环境中感到非常自在。由于外向者非常开朗友好,他们在可以结识新朋友和分享想法的情况下会茁壮成长。

外向者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谈论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在他们刚刚认识的人面前也是如此。因此,与他人互动对外向者来说很容易。此外,他们喜欢在较大的团队中工作,并自信地与他人合作。

外向者可以组织活动、引导对话,并迅速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与他人合作并维持联系对于外向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与人相处时会感到精神焕发。

人际关系中的差异

内向者的朋友试图比外向者少。然而,内向者与他们周围的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当与他人建立联系时,内向者重视理解他人的内心,就像他们享受反思自己一样。因此,深入的对话和真诚的联系对内向者及其关系至关重要。

由于内向者善于观察并且是好的倾听者,他们也是高质量的伴侣。内向者以其共情而闻名。他们会花时间去认可他人的经历。

因此,他们的体贴本性使内向者能够在关系中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

在社交场合,外向者以喜欢与遇到的人建立联系而著称。由于独处时间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外向者喜欢社交聚会。

通过这种社交互动,他们建立了许多关系。除了享受与人的交往,外向者还依赖于他们的社交网络来倾听他们的感受和经历,无论大小。

通过讨论他们的思考过程,外向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因此,外向者经常向朋友寻求建议并讨论问题。

他们重视多人的意见,并倾向于与这些人一起解决问题。

工作场所的差异

内向者通常将逻辑性和注重细节的特点带入工作场所。他们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员工。

当内向者反思并花时间理解大脑中的情况时,他们可以帮助团队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以解决复杂任务(Belvins等,2022)。此外,内向者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这使他们能够仔细检查自己的工作和选择。

这一技能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成为实用的决策者(Belvins等,2022),并帮助他们工作的公司。在精确度和高质量工作方面,内向者在工作场所具有优势。

内向者在社交互动较少或独立工作较多的工作中表现出色,如写作、工程或会计。

外向者在其工作场所非常成功(Wilmont等,2019)。他们的适应能力、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成为杰出的员工。

此外,当外向者在工作中与他人交流时,他们会在同事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通过友好的对话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外向者可以帮助提升公司的士气(Duffy & Chartrand,2015)。

在外向者的工作中,他们通常被视为“团队合作者”。此外,外向的特质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奖项、晋升和更高的薪水(Wilmont等,2019),以及在工作中[领导]角色的增加(Judge等,2002)。

在工作场所,外向者更有可能担任[领导]角色,因为他们更有可能在团队情况下表现自我(McCabe & Fleeson,2012)。同样,研究表明,外向性是预测一生中领导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因素(Guerin等,2011)。

因此,外向者在需要大量互动的工作中表现更好,如教学、销售和管理。

幸福感

迈尔斯(1992)发现外向性与自报的幸福感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外向者往往报告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而内向者则较为中立。

同样,Swickert等(2004)的研究发现,外向者报告的自尊心水平高于内向者。Fleeson等(2002)发现,被指示表现得外向的参与者,即使他们自认为是内向者,也会导致积极情绪的增加。

智力

Furnham、Forde和Cotter(1998)发现内向性与智力水平和在学术环境中取得成功之间存在正相关。然而,Eysenck(1996)认为外向性是学校高成绩的预测因子,但在大学水平上则是低成绩的预测因子。

尽管如此,Lekaviciene和Antiniene(2014)指出,外向性与[情商]之间存在正相关。还有一些关于内向者和外向者最佳表现方式的差异建议。

例如,当参与者需要在背景音乐下完成认知任务时,外向者表现最好,而内向者在没有音乐或噪音的情况下表现更好(Mistry,2015)。这可能与内向者感到过度刺激/皮层过度唤醒有关。

文化差异

内向-外向维度已被证明在全球范围内可靠地测量,尽管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如美国和英国),人们从小就被教导社交使人快乐,因此对外向者存在偏见(Cain,2012)。

在工作场所,据说对外向者存在偏见,这可能导致那些不外向的人如果雇主偏好那些通常更外向和自信的人,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负面看法(McCord & Joseph,2020)。

在一个看似由外向者主导的世界中,内向者常常希望自己能更外向,并试图违背最舒适的行为以获得接受或取得更多成就。

然而,有人认为内向者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可能会注意到外向者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对雇主有价值。

虽然西方文化往往偏向外向性,但在东方文化中,他们更倾向于内向性。西方文化通常是[个人主义](关注促进个体成功),而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关注促进文化和团体成功)。这些文化差异在研究内向性和外向性时需要考虑。

Feiler和Kleinbaum(2015)认为,外向性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普遍,因为外向者在社交网络中往往被过度代表。

由于外向者通常拥有更大的朋友圈,并且经常与其他外向者成为朋友,他们在社交网络中被不成比例地代表。实际上,内向者估计占人口的25%到40%。

大脑中的差异

关于内向和外向在大脑中的表现,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斯滕伯格、里斯伯格、沃克廷和罗森(1990)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量高于外向者。前额叶负责记忆、解决问题和计划,因此可以解释为内向者在这些领域比外向者功能更强。

约翰斯顿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外向者在与感官和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扣带回、颞叶和后丘脑)的血流量更高。

傅(2013)发现,神经递质多巴胺(一种激活大脑奖励和寻求愉悦部分的化学物质)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中反应不同。在外向者中,他们发现对奖励的多巴胺反应更强,因此他们体验到更频繁的强烈积极情绪的激活。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外向者可能显得更加外向和愉快,而内向者则不然。另一项研究发现,外向性的特质包括更多的“渴望”特质(例如,果断性)和“喜欢”特质(例如,享受社交互动)——这些特质与大脑中负责动机、情绪和奖励的多巴胺系统有关(Schaefer, Knuth & Rumpel, 2011)。

凯霍、图米、巴尔斯特和博克德(2012)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皮层唤醒。他们发现内向者容易被刺激,而外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较低。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外向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因为他们容易感到无聊。盖尔等人(2001)让参与者观察正面和负面的面部表情,并使用脑电图(EEG)测量他们的反应。

他们也发现内向者的皮层唤醒频率高于外向者。这一证据支持了艾森克的理论,即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不同。

另一项使用fMRI对完成认知任务的参与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外向性与背外侧前额叶、中颞回和杏仁核的激活有关——这些区域与记忆、注意力和情绪反应相关(Lei, Yang & Wu, 2015)。

内向和外向的心理学理论

内向通常被视为与外向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上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倾向于介于两者之间。例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外向的,但也有内向的倾向。

卡尔·荣格

卡尔·荣格是最早在心理学背景下定义内向和外向的人之一。根据荣格(1910;1923),人格基于四对对立类型。

他声称这些类型在我们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但其中一个更为主导,这意味着人格在四个维度上:

  • 外向/内向
  • 感觉/直觉
  • 思维/情感
  • 判断/感知

荣格(1923)描述外向者更倾向于与外部世界中的物体、感官知觉和行动互动。内向者则更专注于内部世界的反思,思考和洞察力较强。

荣格(1923)认为,外向和内向之间的平衡最有利于实现自我。

荣格的理论与现代对内向和外向的视角有所不同,后者更关注与这些特质相关的行为(如社交性和果断性)。

而荣格的理论则是通过视角表达的:内向者主观地看待世界,外向者客观地看待世界。因此,荣格的理论在描述内向者和外向者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荣格(1923)对外向和内向类型的描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奠定了基础。这个问卷描述了一个人在内向与外向、思维与情感、直觉与感觉、判断与感知方面的程度。

汉斯·艾森克

汉斯·艾森克(1947;1966;1967)构建了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格是个体神经系统生物差异的结果,最终影响其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艾森克提出人格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表示:

  • 内向/外向(E)
  • 神经质/稳定性(N)
  • 精神病态/正常(P)

艾森克断言每个性格特质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生物学原因,特别是人格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

艾森克(1967)还声称行为上的外向和内向差异是由于大脑的差异造成的。

他解释说,外向者倾向于寻求刺激和社交活动以提高其自然较低的皮层唤醒水平,而内向者则倾向于避免社交场合以减少其已经较高的皮层唤醒水平。

五大人格特质

普遍接受的是,艾森克的内向/外向维度确实存在(McCrae & Costa, 1985)。然而,五大人格特质模型认为人格是由五个核心特质组成的,这些特质都在一个谱系上有所体现。

这五个特质是:

  • 开放性
  • 尽责性
  • 外向性
  • 宜人性
  • 神经质

就外向和内向而言,这一理论不会将人归类为其中之一。它会说每个人都在外向的谱系上,人们可以在外向性上得分低或高。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模型,外向性高低水平都有相应的特征或行为(McCrae & Costa, 1985)。

高度外向的人往往更合群,外向,喜欢成为焦点,并从社交互动中获得能量。外向性较低的人则更喜欢独处,内敛,不喜欢成为焦点,并且过多的社交互动会使他们感到疲惫。

研究发现,个人的五大人格特质评分随时间趋于稳定,只有些微变化,例如外向性评分随时间增加。

尽管该模型是在美国开发的,但它似乎在各种文化中都能很好地描述人格,表明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目前是最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McCrae, 2002)。

同样,在文献中也发现了与这五大核心人格特质相符的特质,支持了这些因素。

常见问题

如何测量内向和外向?

外向和内向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的关键方面。然而,外向也是五大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这些特质决定了我们的性格。

五大人格特质认为外向与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有关。外向性通过自评问卷在量表上进行测量。这些问题允许测试者评估个体如何对外部世界和人做出反应。

内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格特质,而是由缺乏外向性定义的。因此,自评中更喜欢社交情境的人会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外向性,而更喜欢独处的人则会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内向性。

是否可以从内向变为外向?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外向或内向;然而,你在人格光谱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研究仍在发展中,但一些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可能与我们的基因组成有关(Smeland 等,2017)。我们的人格对我们身份至关重要,并且可能已经嵌入到我们的DNA中。尽管如此,改变与不同人格类型相关的行为是可能的。

从内向变为外向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有人想变得更外向,他们可以练习特定的技能,如公共演讲,以表现出更多的外向特征。练习不会改变你的人格,但它可以帮助你在舒适区之外的能力上变得更加自信。

什么是内向的外向者?

就像中间性格者落在一个滑动尺度上一样,内向的外向者位于人格光谱的中间。然而,内向的外向者倾向于享受社交互动,同时仍然重视他们的休息和独处时间。

内向的外向者的本质更倾向于表现出外向的行为。例如,一个内向的外向者可能在工作中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然而,他们仍然不喜欢成为焦点,并且可能会将赞美转回到团队身上,以避免成为关注的中心。

虽然对同一类型的互动作出负面反应可能具有挑战性,但内向的外向者拥有整个光谱的技能集。他们可以像中间性格者一样利用这些技能。

参考文献


Briggs, K. C. (1976). _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_.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eukeboom, Tanis, M., & Vermeulen, I. (2013). 外向者的语言:外向的人说话更抽象,内向的人更具体。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2), 191–201.

Blevins, Stackhouse, M. R. D., & Dionne, S. D. (2022). 平衡调整:理解工作场所中的内向者(和外向者)。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 IJMR, 24(1), 78–98.

Cain, S. (2013). 安静:在一个无法停止说话的世界中内向者的能量. Broadway Books.

Carrigan, P. M. (1960). 外向-内向作为人格维度:重新评估.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7(5), 329.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5). NEO 人格库存.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uffy, & Chartrand, T. L. (2015). 外向者的优势:外向者如何以及何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1), 1795–1802.

El Othman, El Othman, R., Hallit, R., Obeid, S., & Hallit, S. (2020). 黎巴嫩大学医学院学生的性格特质、情商和决策风格。 BMC Psychology, 8(1), 46–46.

Eysenck, H. I. (1996). 人格与犯罪:我们的立场如何。 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2(3), 143-152.

Eysenck, H. J. (1947). 通过心理测试选择学生——批判性调查。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7(1), 20-39.

Eysenck, H. J. (1966). 人格与实验心理学。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Eysenck, H. J. (1967). 人格与超感知觉。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Feiler, D. C., & Kleinbaum, A. M. (2015). 流行度、相似性和网络外向偏差。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5), 593-603.

Fleeson, W., Malanos, A. B., & Achille, N. M. (2002). 从个体内部过程角度探讨外向与积极情绪的关系:表现外向是否“好”于天生外向?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6), 1409.

Fu, Y. (2013). 外向的本质:条件性情境激活多巴胺促进的情感、认知和运动过程的变异。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288.

Furnham, A., Forde, L., & Cotter, T. (1998). 人格与智力。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4(2), 187-192.

Gale, A., Edwards, J., Morris, P., Moore, R., & Forrester, D. (2001). 外向-内向、神经质-稳定性与正负共情情绪的EEG指标。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3), 449-461.

Ghaderi, D., Borjali, A., Bahrami, H., & Sohrabi, F. (2011). 调查五因素模型与伊朗男性囚犯反社会人格的关系。 Ann Biol Res, 26, 116-122.

Grant, A.M. (2013). 重新思考外向销售理想:中间性格者的优势。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6), 1024–1030.

Guerin, D. W., Oliver, P. H., Gottfried, A. W., Gottfried, A. E., Reichard, R. J., & Riggio, R. E. (2011). 成年期社交技能和领导潜力的童年和青少年前兆:气质接近/退缩和外向。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2(3), 482-494.

Janowsky D. S. (2001). 内向与外向:对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影响。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3(6), 444–450.

Johnson, D. L., Wiebe, J. S., Gold, S. M., Andreasen, N. C., Hichwa, R. D., Watkins, G. L., & Boles Ponto, L. L. (1999). 大脑血流与人格: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6(2), 252-257.

Jung, C. G. (1910). 联想方法.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1(2), 219-269.

Jung, C. G. (1923). _分析心理学与诗歌艺术的关系 1_.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3(3), 213-231.

Kehoe, E. G., Toomey, J. M., Balsters, J. H., & Bokde, A. L. (2012). 人格调节情绪唤醒和效价对大脑激活的影响。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7), 858-870.

Lei, X., Yang, T., & Wu, T. (2015). 功能性神经成像研究外向-内向。 Neuroscience Bulletin, 31(6), 663-675.

Lekaviciene, R., & Antiniene, D. (2016). 高情商:家庭心理社会因素。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7, 609-617.

McCabe, K. O., & Fleeson, W. (2012). 外向是为了什么?整合特质和动机视角并确定外向的目的。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2), 1498-1505.

McCord, M. A., & Joseph, D. L. (2020). 工作中对内向的负面反应框架。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1, 109944.

McCrae, R. R. (2002). 来自36个文化的 NEO-PI-R 数据。载于跨文化五因素人格模型 (第105-125页)。Springer, Boston, MA.

Mistry, H. (2015). 工作时的音乐:背景音乐对内向者和外向者测试表现的影响。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1(1), 1-14.

Myers, D. G. (1992). 幸福的秘密。 Psychology Today, 25(4), 38-45.

Ryckman, R. M. (2004). 人格理论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Schaefer, M., Knuth, M., & Rumpel, F. (2011). 最爱品牌的大脑纹状体反应作为神经质和外向的函数。 Brain Research, 1425, 83-89.

Smeland, Wang, Y., Lo, M.-T., Li, W., Frei, O., Witoelar, A., Tesli, M., Hinds, D. A., Tung, J. Y., Djurovic, S., Chen, C.-H., Dale, A. M., & Andreassen, O. A. (2017). 识别精神分裂症和大五人格特质共享的遗传位点。 Scientific Reports, 7(1), 2222–2229.

Stenberg, G., Risberg, J., Warkentin, S., & Rosén, I. (1990). 皮层血流区域模式区分外向者和内向者。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7), 663-673.

Swickert, R., Hittner, J. B., Kitos, N., & Cox-Fuenzalida, L. E. (2004). 自尊心的影响:直接还是间接?对外向影响自尊的再评价。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1), 207-217.

Wilmot, Wanberg, C. R., Kammeyer-Mueller, J. D., & Ones, D. S. (2019). 工作中的外向优势:元分析证据的定量回顾和综合。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4(12), 1447–1470.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