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定义与例子
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或类别的人的固定且过度泛化的信念。
通过刻板印象,我们推断某人具有一整套我们认为该群体所有成员都具备的特征和能力——例如,穿着皮衣的“地狱天使”摩托车手。
刻板印象的一个优点是它使我们能够迅速应对情境,因为我们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
一个缺点是它使我们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可能会对人们产生不真实的想法(即,做出一般化)。
使用刻板印象是我们简化社会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它们减少了我们在遇到新朋友时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即思考)。
刻板印象导致了社会分类,这是偏见态度(即“他们”和“我们”的心态)的原因之一,从而形成了内群体和外群体。
正面的刻板印象例子包括法官(“像法官一样清醒”这句话表明这是一个具有非常尊贵特征的刻板印象)、肥胖者(通常被视为“快乐的”)以及电视新闻播报员(通常被视为极其可靠、尊贵和公正)。然而,负面的刻板印象似乎更为常见。
种族刻板印象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种族、文化和民族群体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尽管“种族”、“文化”和“民族群体”这些术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这里我们将它们视为大致相同的概念。
最著名的种族刻板印象研究是由卡茨和布雷利在1933年发表的,他们报告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完成的一份问卷的结果。
他们发现学生持有明确的负面刻板印象——很少有学生表示回答问卷有任何困难。
当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白人美国人,其他民族群体的图片包括犹太人(被描述为精明和唯利是图)、日本人(被描述为精明和狡猾)、黑人(被描述为懒惰和无忧无虑)以及美国人(被描述为勤奋和聪明)。
不出所料,种族刻板印象总是倾向于美化持有者的种族并贬低其他种族。可以说,每个民族群体都有对其他群体的种族刻板印象。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类行为方面,可以被视为有助于每个群体长期认同自己的民族群体,从而获得保护并促进群体的安全和成功。
然而,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许多作者认为这只是为种族主义态度和行为辩护的一种方式。
卡茨和布雷利(1933)——种族刻板印象
目的:调查美国人对不同种族的刻板态度。
方法:使用问卷法调查刻板印象。美国大学生被提供了一份国家和民族群体的名单(如爱尔兰人、德国人等)以及84个性格特征的列表。他们被要求挑选出五到六个他们认为每个群体典型的特征。
结果:选择的特征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例如,白人美国人被认为勤奋、进步和雄心勃勃。非裔美国人被认为懒惰、无知和音乐天赋。参与者很乐意对那些他们没有任何个人接触的民族群体进行评价。
结论:民族刻板印象广泛存在,并被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
研究评估
卡茨和布雷利的研究是在1930年代进行的,有人认为自那时以来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不太可能持有这些刻板印象。
1951年和1967年的后续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及其普遍程度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后来研究中的刻板印象趋于更加积极,但认为特定民族群体具有特定特征的信念仍然存在。
还应注意,这项研究完全依赖于口头报告,因此生态效度极低。
仅仅因为研究参与者在被问及时会说出刻板印象,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根据这些刻板印象行事。人们不一定表现得好像刻板印象是真的。
实验提供的有限信息也可能导致需求特征(即,参与者猜出实验的目的并改变他们的行为,例如,给出心理学家想要的结果)。
最后,问卷研究中存在社会期望问题——人们可能会撒谎。
刻板印象威胁
当一个人处于一种情境中,担心自己会无意中证实一个负面刻板印象时,就会出现刻板印象威胁。这种威胁仅凭意识到某个负面群体刻板印象可能适用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就可能被触发。
重要的是要理解,即使个人不相信刻板印象,他们也可能经历威胁。
斯蒂尔和阿罗森(1995) 进行了一项实验,涉及非裔美国和白人大学生,他们在接受一项难度较高的测试(使用美国GRE语文考试的题目)时,处于两种条件之一。
在刻板印象威胁条件下,学生被告知他们在测试中的表现将是其潜在智力能力的良好指标。
在非威胁条件下,他们被告知测试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是能力的诊断。
比较了两种条件下的表现,结果显示,在刻板印象威胁条件下,非裔美国参与者的成绩不如他们的白人同龄人;但在非威胁条件下,他们的成绩与白人同龄人相当。
在另一项研究中(希、皮特斯基和安巴迪,1999),亚裔女性在接受难度较高的数学测试前,被微妙地提醒(通过问卷)她们的亚裔身份或女性身份。
结果显示,被提醒亚裔身份的女性比对照组表现更好,而被提醒女性身份的女性比对照组表现更差。
根据斯蒂尔的说法,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聚光灯焦虑”(Steele & Aronson, 1995, p. 809),这会导致情绪困扰和“警惕性担忧”,可能损害表现。
学生们担心社会对他们群体的看法和对待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因此无法全神贯注于测试题目。
在刻板印象威胁下参加测试的学生可能会变得效率低下,他们会比不在刻板印象威胁下时更频繁地重读题目和答案选项,以及重新检查答案。
它还会引发“归因模糊性”——一个人得到低分后会问:“是因为我本人的问题还是因为我的种族?”
常见问题
如何挑战和克服刻板印象?
一些挑战和克服刻板印象的策略包括通过教育和接触多元视角来提高意识和理解,参与批判性思维,并质疑假设。
同样,培养共情和开放心态,积极寻求反刻板印象的信息和体验,促进积极的群体间接触和对话,倡导平等代表和包容政策。
通过有意识地挑战我们自己的偏见,参与建设性的对话,以及促进包容性,我们可以开始打破刻板印象,朝着更加公平的社会努力。
刻板印象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是的,刻板印象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当我们对某些群体持有刻板印象时,这些信念会在无意识中塑造我们对属于这些群体的个人的感知、态度和行动。
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如何解读信息,如何与他人互动,甚至影响我们的招聘和晋升决定。它们可能导致不公平对待、偏见和歧视。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刻板印象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并积极挑战和减轻其效果,以促进公平和平等。
刻板印象如何影响群体间关系和冲突?
刻板印象会对群体间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冲突。它们强化了分裂,促进了“我们与他们”的心态,加剧了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不信任和敌意,从而导致紧张的互动和社会动态。它们会进一步延续刻板印象,形成负面群体间认知的恶性循环。
社会化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扮演什么角色?
社会化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很小的时候起,个体就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塑造了他们对不同群体的感知。
家庭、同龄人、媒体和教育机构都对刻板印象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通过观察、社会规范和直接教学,个体学习并内化关于各种社会类别的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根植于他们的信仰体系中,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化过程在延续和强化刻板印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强调了推广包容性社会化实践以挑战和改变这些偏见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Cardwell, M. (1996). 心理学词典. 芝加哥IL: Fitzroy Dearborn.
Katz, D., & Braly, K. (1933). 一百名大学生的种族刻板印象. 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28, 280-290.
Shih, M., Pittinsky, T. L., & Ambady, N. (1999). 刻板印象敏感性:身份显著性和定量表现的变化. 心理科学, 10(1), 80-83.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刻板印象威胁和非裔美国人的智力测试表现.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69(5), 797.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