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要点
- 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会经历六个不同的道德推理阶段。
- 他将这些阶段分为三个广泛的道德推理类别: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每个水平都与越来越复杂的道德发展阶段相关联。
- 科尔伯格认为人们以固定顺序通过这些阶段,并且道德理解与认知发展有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如下:
前习俗水平:儿童接受他人的权威(和道德规范)。如果一个行为会导致惩罚,那么它一定是坏的。如果它会导致奖励,那么它一定是好的。此外,关于什么是好的决定也定义为我们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儿童认为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期望决定了什么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行为。强调关系责任和社会秩序的社会系统被视为理想的,因此必须影响我们对是非的看法。
后习俗水平:在这里,正确与否基于个人对普遍伦理原则的理解。任何给定情况下的道德接受性由最符合这些原则的反应决定。
海因茨困境
劳伦斯·科尔伯格(1958)原则上同意皮亚杰(1932)的道德发展理论,但希望进一步发展他的想法。
他使用了皮亚杰的故事讲述技巧,向人们讲述涉及道德困境的故事。在每种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选择供考虑,例如,在某些权威的权利和某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个体的需求之间进行选择。
在向人们呈现各种道德困境后,科尔伯格将他们的回答归类为不同的道德推理阶段。
通过孩子们对一系列道德困境的回答,科尔伯格确定,决策背后的理由比实际答案更能反映道德发展的程度。
科尔伯格最著名的故事之一(1958)涉及欧洲某地的海因茨。
海因茨的妻子因某种癌症而濒临死亡。医生说一种新药可能会救她。这种药物是由当地的一位化学家发现的,海因茨竭尽全力想买一些,但化学家收取的费用是制造成本的十倍,远远超过海因茨能负担得起的。
即使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帮助,海因茨也只能筹集到所需资金的一半。他向化学家解释了他的妻子正在死去,并请求能否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付剩余的钱。
化学家拒绝了,称自己发现了这种药物并打算从中获利。丈夫为了拯救妻子,绝望之下在当天晚上闯入化学家的实验室偷走了药物。
海因茨是否应该闯入实验室偷药来救他的妻子?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科尔伯格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
- 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
- 如果海因茨不爱他的妻子,这会有什么不同吗?
- 如果即将死亡的是一个陌生人,会有区别吗?
- 如果那位女士死了,警察是否应该逮捕化学家谋杀罪?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科尔伯格希望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推理是如何变化的。
样本包括72名来自芝加哥的10至16岁男孩,其中58人在20年内每隔三年进行一次随访(科尔伯格,1984)。
每个男孩接受了基于十个困境的两小时访谈。科尔伯格感兴趣的不是男孩们判断行为是对还是错,而是他们做出决定的理由。他发现,这些理由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科尔伯格确定了三个道德推理水平: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每个水平有两个子阶段。
人们只能按列表顺序通过这些水平。每个新的阶段取代早期阶段的典型推理。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所有阶段。
水平 | 阶段 | 定义 | 对海因茨困境的回应 |
---|---|---|---|
前习俗 | 1. 避免惩罚 | 道德推理基于直接后果 |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违法的,他可能会受到惩罚。 |
2. 自我利益 | 行动被视为奖励而非道德价值 |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违法的,他可能会受到惩罚。 | |
习俗 | 3. 好孩子态度 | 良好行为在于满足社会期望和角色 |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作为好丈夫,他有责任尽一切可能拯救妻子。 |
4. 法律与秩序道德 | 道德推理考虑社会法律 |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必须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 | |
后习俗 | 5. 社会契约 | 规则被视为可以必要时改变的社会协议 |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保护人类生命比财产权更重要。 |
6. 普遍原则 | 道德推理基于普遍伦理原则和正义 | 海因茨应考虑非暴力公民不服从或与药剂师谈判。决策反映了财产权与人类生命的神圣性之间的冲突。 |
不平衡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起着关键作用。遇到道德问题的儿童可能会认识到当前推理方法的局限性,通常是在接触到他人观点的提示下。视角的改进是通过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关键。随着孩子的成熟,他们越来越能够从他人的视角理解问题。例如,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通常主要从个人后果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则更倾向于实质性地考虑他人的视角。
第1级 - 前习俗道德
前习俗道德是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持续到大约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接受他人的权威(和道德规范)。
前习俗道德是指人们遵循规则是因为他们不想惹麻烦或想要得到奖励。这一道德水平主要是基于父母或老师等权威人物告诉你的事情,而不是你自己认为对或错的事情。
权威在个人之外,儿童往往根据行动的物理后果来做道德决定。
例如,如果一个行为会导致惩罚,那么它一定是坏的;如果它会导致奖励,那么它一定是好的。
所以,这个阶段的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对错观念。他们认为,如果做了某件事能得到奖励,那么这件事就是好的;如果做了某件事会受到惩罚,那么这件事就是坏的。
例如,如果你因为表现良好而得到糖果,你会认为自己是好的;但如果你因为调皮而被责骂,你会认为自己是坏的。
在前习俗水平上,儿童没有个人的道德准则。相反,道德决定受成人标准的影响以及遵守或违反这些规则的后果。
第1阶段. 服从与惩罚取向。儿童/个体为了不被惩罚而做好事。如果一个人受到惩罚,那他一定做错了。
第2阶段. 个人主义与交换。在这个阶段,儿童认识到并不是只有权威传递下来的唯一正确的观点。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观点。
第2级 - 习俗道德
习俗道德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关注社会规范和外部期望来区分对错,通常基于传统、文化实践或既定的行为准则。
在习俗水平上,我们内化了有价值的成人榜样所传递的道德标准(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
权威被内化但不被质疑,推理基于个人所属群体的规范。
强调关系责任和社会秩序的社会系统被视为理想的,因此必须影响我们对是非的看法。
所以,遵循习俗道德的人认为,遵循社会规则和期望以维持秩序和防止问题是重要的。
例如,拒绝考试作弊是习俗道德的一部分,因为作弊会损害学术系统并造成社会问题。
第3阶段. 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个体为了被视为好人而做好事。因此,答案与他人的认可有关。
第4阶段. 法律与秩序道德。儿童/个体意识到更广泛的社会规则,因此判断涉及遵守规则以维护法律和避免内疚。
第3级 - 后习俗道德
后习俗道德是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个人对普遍伦理原则的理解。
后习俗道德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什么是对的,而不仅仅是遵循社会的规则。这意味着在这个水平上的道德人有自己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而不仅仅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
在这个水平上,人们思考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正义的,哪些价值观是重要的。
任何给定情况下的道德接受性由最符合这些原则的反应决定。
他们还思考自己的选择可能如何影响他人,并努力为所有人做出良好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为自己。
价值观是抽象且难以定义的,但可能包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命和人类尊严的重要性。个人判断基于自我选择的原则,道德推理基于个人权利和正义。
根据科尔伯格的说法,大多数人只能达到这个道德推理水平。
只有10-15%的人具备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第5或第6阶段(后习俗道德)。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取道德观点,只有少数人自己思考伦理原则。
第5阶段. 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儿童/个体意识到虽然规则/法律可能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存在,但有时它们会损害特定个人的利益。
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例如,在海因茨的困境中,保护生命比违反偷窃法律更重要。
第6阶段. 普遍原则。在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发展出自己的道德指南,这些原则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法律。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人。例如,人权、正义和平等。
个人愿意为捍卫这些原则而采取行动,即使这意味着与整个社会对立并承担不赞成或监禁的后果。
科尔伯格怀疑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阶段。
科尔伯格方法的问题
- 困境是人为的(即,它们缺乏生态效度)
大多数困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熟悉的(Rosen, 1980)。例如,在海因茨困境中,询问受试者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来救他的妻子。
然而,科尔伯格的研究对象年龄在10到16岁之间。他们从未结过婚,也从未处于与故事中的情况类似的情境中。
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
2. 样本有偏差
科尔伯格(1969)的理论认为男性更频繁地超越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暗示女性缺乏道德推理能力。
他的研究助理卡罗尔·吉利根对此提出异议,她认为女性的道德推理方式不同,而不是不足。
她批评科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上层白人男性,认为女性重视人际关系。例如,女性经常反对海因茨困境中的盗窃行为,因为担心潜在的后果,如海因茨被监禁后与妻子分离。
吉利根(1982)进行了新的研究,采访了男女两性,发现女性更多强调关怀、关系和背景,而不是抽象规则。吉利根认为科尔伯格的理论忽视了这种道德中的“不同声音”。
根据吉利根(1977)的观点,因为科尔伯格的理论基于全男性样本,这些阶段反映了男性对道德的定义(它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男性的道德基于法律和正义的抽象原则,而女性的道德基于同情和关怀的原则。
此外,吉利根提出的性别偏差问题提醒我们,心理学中仍然存在显著的性别辩论,如果忽视这一点,可能会极大地影响通过心理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
3. 困境是假设性的(即,它们不是真实的)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推理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他半结构化的道德判断访谈。参与者被呈现假设性的道德困境,他们的理由被分析以确定其道德推理阶段。
一些对科尔伯格方法的批评是它缺乏生态效度,将推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剥离,并狭义地将道德定义为正义推理。
心理学家认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但强调道德推理和行为之间的区别。
我们在假设情境中声称会做的事情往往与实际面对情境时的行为不同。本质上,我们的行动可能与我们宣称的价值观不符。
在真实情况下,一个人采取的行动将会有真实的后果——有时对自己非常不愉快。如果受试者被置于真实情况中,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推理吗?我们不知道。
科尔伯格的理论高度依赖于个体对人为困境的反应,这质疑了通过这项研究所获得结果的有效性。
人们在自己所处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可能与在研究环境中面对的人为困境时表现出非常不同的反应。
4. 研究设计不佳
科尔伯格在构建这一理论时进行研究的方式可能不是测试所有儿童是否遵循相同阶段序列的最佳方法。
他的研究是横断面的,意味着他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以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更好的方法是针对同一组儿童进行纵向研究,以观察所有儿童是否都按相同的顺序经历各个阶段。
然而,科比等人(1983)后来对科尔伯格原始研究中的58名男性参与者进行了纵向研究。
她在27年内对他们进行了六次测试,支持了科尔伯格最初的结论,即我们都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道德发展阶段。
当代研究采用了超越科尔伯格访谈方法的更多样化方法,如叙事分析,以研究道德体验。这些新方法旨在在真实的情境和体验中理解道德推理和发展。
- Tappan及其同事(1996)提倡一种叙事方法,研究个人如何围绕道德体验构建故事和身份。这借鉴了在情境中考察身份的社会文化传统。Tappan认为叙事提供了更加情境化的道德发展理解。
- 科比和达蒙(1992)的实证研究使用深入的生活故事访谈来研究道德典范——致力于道德事业的人。他们不使用假设困境,而是要求参与者描述真实的道德挑战和承诺。他们的目标是尊重典范作为道德意义建构的共同研究者。
- 沃克和皮茨(1995)的研究使用开放式访谈,要求人们讨论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反思他们自己的道德领域。这引发了比科尔伯格的抽象去情境化方法更为自然的道德观念。
科尔伯格理论的问题
1. 是否有明确的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声称有,但证据并不总是支持这一结论。
例如,一个在某一情境中基于原则推理(后习俗道德阶段5或6)做出决定的人,在另一个故事中经常会退回到常规推理(阶段3或4)。
实际上,关于对与错的推理似乎更多取决于情境而非一般规则。此外,个体并不总是按阶段进步,雷斯特(1979)发现十四分之一的人会倒退。
有明确的道德发展阶段的证据看起来非常薄弱。有人认为,理论背后是一种文化偏见,认为美国价值观优于其他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
吉利根(1982)并没有否定发展心理学或道德。她承认儿童在阶段中经历道德发展,甚至称赞科尔伯格的阶段逻辑“非常出色”(Jorgensen, 2006, 第186页)。然而,她更喜欢埃里克森的模型,而不是更僵硬的皮亚杰阶段。
虽然吉利根支持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是理性的,但她对缺乏情境的结构性描述感到不安。
她还对理论的普遍性表示担忧,指出它主要反映了西方文化(Jorgensen, 2006, 第187-188页)。
新科尔伯格图式模型
雷斯特及其同事(199)开发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建立在科尔伯格的阶段方法之上,但超越了它。他们的模型概述了道德行为的四个组成部分: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格。
对于道德判断部分,雷斯特等人提出个体使用道德图式,而不是通过离散的道德推理阶段。
图式是帮助我们解释信息和情境的一般知识结构。个体可以拥有多个图式来理解道德问题,而不必局限于单一的发展阶段。
雷斯特及其同事提出的一些道德图式包括:
- 个人利益图式——专注于个人兴趣和偏好
- 维护规范图式——强调遵守规则和规范
- 后习俗图式——考虑道德理想和原则
新科尔伯格方法不将发展视为向更高推理阶段的移动,而是将其视为获得更复杂道德图式的过程。较低的图式不会被取代,而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图式会补充现有的图式。
图式概念试图解决阶段模型的批评,如其僵硬性和缺乏情境敏感性。使用图式允许更大的灵活性,并将社会因素更好地整合到道德推理中。
2.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是否一致?
科尔伯格从未声称思维和行动(我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之间会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他确实认为两者是相关的。
然而,Bee(1994)指出,我们还需要考虑:
a) 人们随时间发展出的习惯。
b) 人们是否认为情境需要他们的参与。
c) 以某种方式行事的成本和收益。
d) 竞争动机,如同伴压力、个人利益等。
总体而言,Bee 指出,道德行为只是部分取决于道德推理。它还涉及到社会因素。
3. 正义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吗?
这是科尔伯格的观点。然而,吉莉根(1977)认为,关心他人的原则同样重要。此外,科尔伯格声称男性的道德推理往往领先于女性。
女孩们经常被发现处于科尔伯格体系的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取向),而男孩们则更常处于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吉莉根(第484页)回应道:
“那些传统上定义女性美德的特质,即她们对他人的关怀和敏感,正是使她们在道德发展中显得不足的特质。”
换句话说,吉莉根认为科尔伯格的理论存在性别偏见。他忽视了与女孩社会化相关联的同情、爱和非暴力的女性声音。
吉莉根得出结论,科尔伯格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女性从“关怀伦理”而非“正义伦理”视角来处理道德问题的事实,这挑战了科尔伯格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
与科尔伯格冷冰冰的“正义伦理”不同,吉莉根提出了基于同情和对关系中需求的响应的替代“关怀伦理”(吉莉根,1982)。
她的关怀视角强调情感、共情和理解,而不是脱离实际的逻辑。吉莉根认为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是互补的道德取向。
沃克等人(1995)发现,日常道德冲突往往围绕关系而非正义;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多依赖直觉而非道德推理。这引发了关于道德功能中推理中心地位的问题。
4. 人们做出的是理性的道德决定吗?
科尔伯格的理论强调理性决策和逻辑决策,而忽略了道德决策中的情感和情境因素。
一个重要的批评是,科尔伯格对理性的强调可能会塑造一个道德人冷酷且脱离现实的形象。
卡罗尔·吉莉根批评科尔伯格的理论过于理性化,未能考虑到女性中常见的基于关怀的道德。她主张一种基于关系和对特定个体响应的“不同的声音”。
这种批评表明,通过将道德推理描绘成主要是认知的,并脱离情感和情境因素,科尔伯格的理论简化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决策,后者通常涉及情感、社会动态、文化细微差别和实际约束。
批评者认为,他的模型未能充分捕捉到日常生活中复杂多面的道德本质。
参考文献
Bee, H. L. (1994). 生命周期发展.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Blum, L. A. (1988). 吉莉根和科尔伯格:对道德理论的影响. 伦理学, 98(3), 472-491.
Colby, A., Kohlberg, L., Gibbs, J., & Lieberman, M. (1983). 道德判断的纵向研究. 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专著, 48 (1-2, 连续号 200).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Day, J. M., & Tappan, M. B. (1996). 道德发展的叙事方法:从认识主体到对话自我. 人类发展, 39(2), 67-82.
Gilligan, C. (1977). 不同的声音:女性的自我和道德观念. 哈佛教育评论, 47(4), 481-517.
Gilligan, C. (1982). 不同的声音. 哈佛大学出版社.
Gilligan, C. (1995). 听到差异:理论化连接. 海帕提亚, 10(2), 120-127.
Jorgensen, G. (2006). 科尔伯格和吉莉根:二重奏还是决斗?. 道德教育杂志, 35(2), 179-196.
Kohlberg, L. (1958). 10至16岁思维模式和选择的发展. 博士论文, 芝加哥大学.
Kohlberg, L. (1984). 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和有效性(道德发展论文集,第二卷). Harper & Row
Piaget, J. (1932). 儿童的道德判断. 伦敦: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Rest, J. R. (1979). 道德问题判断的发展.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Rosen, B. (1980). 道德困境及其处理. 在 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科尔伯格 中. B. Munsey (编). (1980), 第232-263页. 亚拉巴马州伯明翰: 宗教教育出版社.
Walker, L. J., Pitts, R. C., Hennig, K. H., & Mat"/blog_q/suba, M. K. (1995). 关于道德和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推理.
更多信息
常见问题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例子是什么?
一个例子是一名学生在重要考试中目睹作弊。该学生面临是否报告作弊或保持沉默的两难境地。
处于前习俗水平道德发展的人可能选择不报告作弊,因为他们害怕后果,或者认为每个人都会作弊。
处于习俗水平的人可能会报告作弊,因为他们相信维护规则和学术环境中的公平是他们的职责。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人可能会权衡两种选择的伦理影响,并根据他们的原则和价值观做出决定,例如诚实、公平和正直,即使这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
这个例子展示了道德发展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如何推理道德困境并基于其道德推理做出决策。
第6阶段普遍原则的例子有哪些?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6阶段,也称为普遍伦理原则阶段,涉及基于自选的全面一致的伦理原则的道德推理。例子可能包括:
平等的人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会相信所有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公正对待的基本权利。他们会倡导并按照这些权利行事,即使这意味着反对法律或社会规范。
所有人正义: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相信所有人都应得到正义,并会努力确保所有情况下的公平。例如,他们可能会反对他们认为不公正的法律,即使这些法律被社会广泛接受。
非暴力:对某些人来说,非暴力承诺可能是普遍原则。例如,他们可能会在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或社会惯例时选择和平抗议或公民不服从。
社会契约: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可能强烈相信社会契约,即个人自愿牺牲一些自由以换取社会福利。然而,他们也明白,如果这些社会规范侵犯了个人的普遍权利,可以对其进行挑战和改变。
尊重人类尊严和价值: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价值,这一信念指导他们的行动和判断。他们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无论其社会地位或处境如何。
什么是科尔伯格的海因茨困境?
海因茨困境是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道德问题。它涉及一个名叫海因茨的男子,他考虑偷取一种他买不起的药物来挽救他即将去世的妻子,从而引发对其潜在行为的道德含义和正当性的讨论。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