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指的是儿童在其社会中基于社会和文化规范和法律,发展出对是非标准的理解的过程。

劳伦斯·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描述为发现普遍道德原则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建构主义过程,通过行动与思维的互动构建道德概念。

皮亚杰(1932)主要关注的不是儿童做了什么(即他们是否违反了规则),而是他们怎么想。换句话说,他关注的是儿童的道德推理。

让·皮亚杰对儿童理解道德问题的三个方面感兴趣: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这引出了以下问题:

  • 规则从何而来?
  • 规则可以改变吗?
  • 谁制定规则?

儿童对道德责任的理解。这引出了以下问题:

  • 谁应该为“坏”的事情负责?
  • 是行为的结果使一个行为“坏”吗?
  • 无意和故意的错误行为有区别吗?

儿童对正义的理解。这引出了以下问题:

  • 惩罚应该与犯罪相称吗?
  • 犯罪者总是受到惩罚吗?

皮亚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关于规则、道德判断和惩罚的想法倾向于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就像儿童有认知发展的阶段一样,他们的道德发展也有普遍的阶段。

皮亚杰(1932)提出了两种主要的道德思维类型:

  1. 他律道德:规则是不可改变的,由权威强加(道德现实主义)
  2. 自律道德:规则是由人们创造的,可以协商(道德相对主义)

他律道德(5-9岁)

他律道德阶段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从外部强加的道德。儿童认为道德就是遵守别人的规则和法律,这些规则和法律是不可改变的。

他们接受所有规则都是由某个权威人物(如父母、老师、上帝)制定的,违反规则会导致立即而严厉的惩罚(必然正义)。

任何惩罚的功能都是让犯罪者受苦,即惩罚的严重性应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相关(赎罪惩罚)。

在这个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和不变的,即“神一般的”。他们认为规则不能改变,而且一直像现在这样。

行为被认为是“坏”的,是根据其可观察到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或原因。因此,大量的意外损坏被视为比少量的故意损坏更糟。

研究结果

皮亚杰(1932)给儿童讲了一些包含道德主题的故事,然后询问他们的意见。以下是两个例子:

从前有一个叫玛丽的小女孩。她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剪了一块缝纫布。但她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在裙子上剪了一个大洞。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妈妈外出时拿走了妈妈的剪刀。她玩了一会儿。然后,因为她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在裙子上剪了一个小洞。

然后问孩子:“谁更淘气?”

通常,较小的儿童(前运算阶段和早期具体运算阶段,即9-10岁之前)会说玛丽更淘气。

虽然他们认识到善意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与粗心、鲁莽或恶意的行为之间的区别,但他们倾向于根据后果的严重性来判断淘气程度,而不是根据动机。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道德现实主义

皮亚杰还对儿童对谎言的理解感兴趣。他发现,较年轻的儿童衡量谎言的严重性是根据其与事实的偏差大小。

所以,一个说他看到了大象般大的狗的孩子会被认为撒了更大的谎,即使第一个孩子不太可能被相信。

关于惩罚,皮亚杰还发现年轻儿童有一种典型的看法。首先,他们认为惩罚的功能是让犯罪者受苦。皮亚杰称之为报复正义(或赎罪惩罚),因为惩罚被视为一种报复或复仇的行为。

如果你像年轻儿童一样,有一个非常《旧约》式的惩罚观(“以眼还眼”)。惩罚被视为防止进一步犯罪的威慑,而且越严格,他们想象的效果越好。

他们还相信皮亚杰所说的必然正义(即惩罚应自动跟随不良行为)。例如,他讲的一个故事是两个孩子偷了当地农民的果园(今天,我们可能会举一个孩子偷车的例子)。

农民看到孩子们并试图抓住他们。一个被抓到了,农民给了他一顿鞭打。另一个跑得更快,逃跑了。然而,在回家的路上,这个孩子不得不走过一条非常滑的木头。这个孩子从木头上摔下来,腿受了重伤。

当你问年轻儿童为什么那个男孩腿受伤时,他们不会说“因为木头很滑”,他们会说“因为他偷了农民的东西”。换句话说,年轻儿童将不幸解释为某种来自上帝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对于年轻儿童来说,正义被视为事物的本质。在他们看来,犯罪者总是会受到惩罚(最终),自然世界就像一名警察。

皮亚杰(1932)将上述道德描述为他律道德。这意味着一种因受他人规则约束而形成的道德。

当然,对于年轻儿童来说,这些规则是成年人强加给他们的。因此,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尊重道德。也就是说,儿童对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尊重。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例子是儿童对同伴组成员的不当行为的反应。

年轻儿童通常会“告密”。他们认为自己首要的义务是在被要求时向成年人说实话。较大的儿童通常认为他们首要的忠诚是对朋友的,不会“出卖”朋友。这是儿童两种道德观的一个例子。

自律道德(9-10岁)

自律道德阶段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基于自己的规则的道德。儿童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对错,道德取决于意图而不是后果。

皮亚杰认为,大约在9-10岁时,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理解经历了根本性的重组。此时,他们开始克服中童年时期的自我中心主义,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道德规则。

一个能够去中心化,考虑他人意图和情境的儿童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做出更加独立的道德判断。因此,儿童对规则本身的性质、道德责任、惩罚和正义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加像成人。

儿童现在理解规则并不是来自某种神秘的“神一般的”来源。人们制定了规则,人们也可以改变规则——它们不是刻在石板上的。关于“游戏规则”,较大的儿童认识到需要规则来防止争吵,确保公平竞争。

事实上,有时他们甚至会对整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讨论棋类游戏(如国际象棋、大富翁、纸牌)或体育(越位规则)的规则,就像律师一样。他们还认识到,如果情况需要(例如“你少了一个队员,所以我们给你三个球的起点”),并且所有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关于责备和道德责任的问题,较大的儿童不仅考虑后果,还考虑动机。儿童开始意识到,如果他们的行为看起来是错的,但有好的意图,他们不一定会受到惩罚。

因此,对他们来说,出于善意的行为即使结果不好也不如出于恶意的行为那么应受责备。

所以在前面的研究中,10岁以上的儿童通常认为玛格丽特更淘气。虽然玛丽在裙子上剪了一个大洞,但她是为了取悦母亲;而玛格丽虽然造成的损害较小,但并没有出于高尚的动机。

这一切都表明,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现在能够欣赏主观事实和内部责任的意义。

儿童对谎言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谎言的严重性是根据背叛信任的程度来判断的。他们现在认识到,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一样的,例如,为了保护某人的感情,你可能会说“善意的谎言”。

他们还认识到,如果某人说了他们知道不真实的话,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方在撒谎。可能是他们犯了错误,或者这只是观点不同。

总的来说,现在认为撒谎是错误的,不是因为大人会因此惩罚你(这是年轻儿童的观点),而是因为它背叛了信任,破坏了友谊和合作。

关于惩罚,重点从报复转向补偿。其目的是不仅仅让犯罪者受苦,而是纠正错误。

换句话说,惩罚应该旨在帮助犯罪者理解其行为造成的伤害,使其不再有重复犯罪的动机,并且尽可能使惩罚与犯罪相称——例如,当破坏者被要求修复其造成的损害时。

较大的儿童还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是一个不完美的系统。有时犯罪者逃脱了惩罚,有时无辜者不公平地遭受了伤害。对于年轻儿童来说,集体惩罚是可以接受的。

例如,他们不会反对因为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惩罚整个班级。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惩罚无辜者为犯罪者的不良行为负责总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皮亚杰将较大儿童的道德描述为自律道德,即一种受自身规律约束的道德。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儿童的一般认知发展,部分是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减少,部分是由于同伴群体日益重要。

儿童道德信念的参照群体越来越集中在其他儿童身上,平等之间的纠纷需要协商和妥协。取代年轻儿童对父母的单方面尊重,同龄人之间的关系由相互尊重的态度支配。

批判性评价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可以看作是他关于认知发展的一般思想的应用。因此,他的这一理论既有其整体理论的优点,也有其缺点。

  1. 可靠性

皮亚杰使用定性方法(观察和临床访谈)。他的研究基于非常小的样本。他的方法没有标准化,因此不可重复。

从他的研究中无法判断结果的普遍性。这是探索性研究,有助于产生新想法,而不是严格检验假设。

2. 有效性

皮亚杰是否在测试他认为自己在测试的内容?这并不清楚。例如,在他关于打碎杯子的故事中,皮亚杰声称发现儿童对什么是正确或公平的看法存在差异。

然而,儿童的回答可能基于他们认为在这些情况下会发生什么,而不是他们认为应该发生什么。

3. 低估儿童的发展速度

皮亚杰认为,从“道德现实主义”到“道德相对主义”的转变发生在大约9到10岁左右,而比这更小的儿童在判断某人应受多少责备时不会考虑动机。

其他研究表明,儿童在较早的年龄就能理解主观事实的重要性。尼尔森(1980)发现,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能在故事足够简单的情况下区分意图和后果。

4. 儿童对故事的回答实际意味着什么?

这同样不一定清楚。他们是否理解这个故事?他们能否正确记住它?他们是否给出了他们认为会让实验者高兴的答案?他们的回答是受故事的实际内容(实际发生的事情)还是嵌入其中的道德原则所支配?

5. 皮亚杰是否告诉我们我们想知道的?

皮亚杰的研究是关于儿童的道德推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更重要的是儿童在道德问题上的实际行为,而不是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我们不应忘记,态度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拉皮埃尔(1934)在他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一点,研究对象是一对中国夫妇在美国自驾游的情况。

参考文献

LaPiere, R. T. (1934). 态度与行动. 社会力量, 13(2), 230-237

Nelson, S. A. (1980). 影响年幼儿童使用动机和结果作为道德标准的因素. 儿童发展, 823-829.

Piaget, J. (1932). 儿童的道德判断. 伦敦: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