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Milgram 电击实验
================================
背景
他进行了一项实验,重点关注服从权威与个人良知之间的冲突。
米尔格拉姆(1963)研究了在二战纽伦堡战犯审判中,被告对种族灭绝行为的辩解。他们的辩护通常基于服从——他们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实验始于1961年7月,即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一年后。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艾希曼和他的百万帮凶在大屠杀中是否只是在执行命令?我们能称他们都是帮凶吗?”(米尔格拉姆,1974)。
米尔格拉姆(1963)希望调查德国人是否特别服从权威人物,因为这是对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的一种常见解释。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1963)
目的
该研究旨在测量参与者在权威人物指示下,会有多远地服从那些与其个人良知相冲突的行为。
具体来说,它旨在量化参与者在被指示以学习实验为幌子对另一个人施加电击时,愿意施加的电击水平。
米尔格拉姆还调查了人们在什么条件下会服从或不服从权威,以及背后的心理机制(原因)。
样本
- 样本量:研究涉及40名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的男性参与者。
- 方法:参与者通过报纸广告和直接邮件招募。所有受试者都认为他们是自愿参加耶鲁大学的一项关于记忆和学习的研究。这种方法称为志愿者或自我选择抽样。
- 人口统计:参与者来自纽黑文及其周边社区。样本包括各种职业,如邮政职员、高中教师、销售人员、工程师和工人。参与者的教育水平从未完成小学到拥有博士学位和其他专业学位不等。
- 报酬:参与者因参与实验而获得4.5美元的报酬。然而,他们被告知报酬只是来到实验室,无论之后发生什么。
程序
实验程序包括将参与者与一名同伙(华莱士先生)配对,通过操纵的抽签分配角色,并设置一个情景,即参与者(总是老师)被指示对同伙(学习者)在记忆任务中答错时施加电击。
- 参与者和同伙从帽子里抽取纸条以确定他们的角色。
- 抽签是操纵的,两张纸条上都写着“老师”。
- “真正的”参与者总是第一个选择。
- 这确保了天真受试者(真实参与者)总是被分配为老师,而同伙总是学习者。
在“抽签”决定谁成为老师谁成为学习者之前,米尔格拉姆向参与者介绍了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我们对惩罚对学习的影响知之甚少。这是因为几乎没有对人类进行过科学研究。我们不知道多少惩罚最适合学习/是否对学习有益;我们也不知道谁给予惩罚有多大区别: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测试);我们想知道不同的人作为老师和学习者对彼此有什么影响。
学习者(华莱士先生)被带进一个房间并绑在一个电椅装置上。
老师(真实参与者)和实验者(一名叫威廉先生的同伙)进入隔壁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个电击发生器。
耶鲁互动实验室使用了两个房间——一个是学习者的房间(有电椅),另一个是老师和实验者的房间,里面有电击发生器。
学习任务
老师(真实参与者)被要求先读出10个词给学习者(同伙),其中7个答案是预先设定的错误答案,达到105伏特。
在练习轮次后,给出第二张清单,老师被告知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词对都被正确学习。
参与者(老师)向学习者读出第二组词对。然后参与者读出每对词中的一个词,并提供四个可能的匹配词选项。
学习者必须通过按下四个开关中的一个来表示哪个词最初与第一个词配对。
这项任务作为施加电击的借口,使实验者能够在受控环境中研究对权威的服从。
每个错误答案都会导致一次电击,而正确答案则继续下一个词。
假电击发生器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中的电击并不是真实的。所谓的“学习者”是实验的一部分的演员,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任何电击。
然而,“老师”(研究的真实参与者)相信电击是真实的,这对于实验测量即使涉及到伤害他人时对权威人物的服从至关重要。
参与者手腕上接受了45伏的轻微电击,以说服他们电击是真实的。米尔格拉姆通过单向镜观察。
- 该设备由30个杠杆开关或按钮组成。
- 每个开关都清楚地标明了电压水平。
- 电压范围从15伏到450伏。
- 每个开关之间的电压增加15伏。
- 当按下开关时,红灯亮起,发出电嗡嗡声,标有“电压激活”的蓝灯也会亮起。
- 电压水平从“轻微电击”到“XXX”标记。
为四组电压水平提供了口头标识:15伏(轻微电击)到375伏(危险:严重电击),最后两个开关到450伏标记为“XXX”。
学习者(同伙)
学习者(华莱士先生)是一名同伙(托儿),假装是真实参与者。他47岁,性格温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现实生活中是一名会计师。
学习者被带进一个单独的房间并绑在一个电椅装置上。他的手腕上用膏药贴上了电极,以避免水泡。实验者解释说,绑带是为了防止过度移动。
“学习者”(华莱士先生)被绑在椅子上,电极连接在他的手腕上。
学习者的回答是预先设定的,大约每三个错误答案对应一个正确答案。这一标准化协议用于所有40名参与者。
学习者继续提供答案(主要是错误的),直到300伏电击,当受到电击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
当300伏电击施加时,学习者敲打房间的墙壁,这声音被参与者听到。
学习者在受到300伏电击后停止回答问题。
在受到315伏电击后,再次敲打墙壁,之后不再对问题作出反应,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实验者(同谋权威人物)
还有一位“实验者”穿着灰色实验室外套,由一位演员扮演(这位演员是一位31岁的男性中学生物老师,穿着外套,被称为‘威廉先生’。他穿着灰色技术员外套,态度严肃)。
实验者(威廉先生)指示教师(真正的参与者)每次学习者出错时施加电击,每次错误增加15伏特的电击强度。
他建议参与者在考虑没有回应为错误答案之前等待5-10秒,并且每次学习者未能正确回答时将电击强度提高一级。参与者通过按下电击发生器上的按钮来施加电击。
此外,实验者告诉教师在施加每次电击前宣布电压水平。
当教师拒绝施加电击时,实验者(威廉先生)会发出一系列标准化命令/催促以确保他们继续进行。
有四个标准化的、脚本化的催促,如果其中一个未被遵守,那么实验者(威廉先生)会读出下一个催促,依此类推。
如果一个催促无效或参与者坚持停止,实验者会继续使用下一个催促,依此类推。
语气坚定但不粗鲁。如果参与者表现出不愿继续的态度,催促会被重复。
- 催促1:请继续/请进行。
- 催促2:实验要求您继续。
- 催促3:您继续是绝对必要的。
- 催促4:您别无选择,只能继续。
这些催促必须按顺序使用,并且在每次新的反抗尝试时重新开始(Milgram, 1974, p. 21)。
如果最后一个催促无效或参与者停止读单词,研究就会结束。
如果询问到身体伤害,有特殊的催促:
- 尽管电击可能会引起疼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组织损伤,所以请继续。
- 无论学习者是否喜欢,您都必须继续直到他正确地学习所有单词对。所以请继续。
结果
- 65%(三分之二)的参与者(即教师)继续到最高级别的450伏特。所有参与者都继续到300伏特。
- 14名反抗的参与者提前停止:5人在300伏特时停止,4人在315伏特时停止,2人在330伏特时停止,另有1人分别在345伏特、360伏特和375伏特时停止。
- 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不止一项实验——他进行了18种不同版本的研究。他所做的只是改变情境(自变量),以观察这如何影响服从(因变量)。
其他结果:
- 参与者经常表现出极度紧张的迹象,包括出汗、咬嘴唇、颤抖、口吃、用指甲掐肉和紧张的大笑。
- 一些参与者表现出完全无法控制的大笑。
- 在实验后的访谈中,受试者在14点量表上评价了最后几次电击的疼痛程度。最常见的反应是14(极其疼痛),平均值为13.42。
结论
- 人们似乎比我们预期的更顺从权威人物。普通个体可能会遵循权威人物给出的指令,甚至达到可能对无辜人类造成伤害的程度。
- 当人们被命令采取破坏性行为时,他们会经历高度的压力和焦虑。
- 如果责任被转移给其他人,人们愿意伤害他人。
情境因素影响服从:
对参与者行为的个人解释可能是他们的某些特质导致他们服从,但更现实的解释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影响了他们,使他们以这种方式行事。
可能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些情境方面包括地点的正式性、实验者的行为以及这是一个他们自愿参加并获得报酬的实验。
- 制度权威:实验与耶鲁大学的关联赋予其显著的可信度和合法性。
- 权威制服:实验者穿着灰色技术员实验室外套,展现权威和科学地位。
- 后果缓冲:与学习者的物理分离减少了参与者行动的情感影响。
- 责任分担:实验者的存在使参与者感到他们并非独自承担责任。
- 任务的渐进性:电击强度的逐步增加使得参与者难以确定明确的拒绝点。
- 有限的反思时间:事件的快速进展使参与者几乎没有机会仔细考虑他们的行动。
- 契约义务:同意参与后,受试者感到有承诺完成实验。
人们倾向于服从其他人的命令,如果他们认为该权威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和/或法律上有根据的。这种对合法权威的反应是在多种情境下学到的,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
米尔格拉姆在文章《服从的危险》(Milgram 1974)中总结道:
“服从的法律和哲学方面具有巨大的重要性,但它们很少说明大多数人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普通市民仅仅因为被实验科学家命令就会对另一个人造成多大的痛苦。
权威与受试者[参与者]最强的道德约束——不要伤害他人——相对立,而当受试者[参与者]的耳朵里回响着受害者的尖叫声时,权威通常还是胜出。
成年人几乎愿意为了权威的命令而走到任何极端,这是研究的主要发现,也是最迫切需要解释的事实。”
米尔格拉姆的代理理论
米尔格拉姆(1974)通过提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有两种行为状态来解释他的参与者的行为:
- 自主状态:人们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 代理状态:人们允许他人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将行为后果的责任转移到下达命令的人身上。换句话说,他们充当他人意志的代理人。
米尔格拉姆认为,要进入代理状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下达命令的人被认为有资格指导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被视为合法的。
- 被命令的人能够相信权威会为发生的事情承担责任。
根据米尔格拉姆的说法,在这种代理状态下,服从研究中的参与者“在社会情境中定义自己,使自己受到更高地位的人的调节。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不再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将自己定义为执行他人意愿的工具”(米尔格拉姆,1974,p. 134)。
代理理论认为,当人们相信权威会为他们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时,他们会服从权威。这一点得到了米尔格拉姆证据的某些方面的支持。
例如,当参与者被提醒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几乎没有人愿意服从。
相反,许多拒绝继续的参与者如果实验者表示他会承担责任,就会继续进行。
根据米尔格拉姆(1974,p. 188):
“在报告的实验中揭示的行为是正常的人类行为,但在显示人类构成中固有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方面特别清晰。
我们看到了什么?不是攻击性,因为那些对受害者施加电击的人并没有愤怒、报复或仇恨……
揭示的是更危险的东西:人类放弃人性的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将自己的独特个性融入更大的机构结构中。”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变化
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多次,米尔格拉姆(1965)改变了基本程序(改变了自变量)。通过这样做,米尔格拉姆可以识别哪些因素影响了服从(因变量)。
服从通过有多少参与者施加最大450伏特的电击来衡量(原始研究中为65%)。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总共进行了23种不同版本(也称为条件或实验)的原始服从研究:
总共有636名参与者在1961年至1962年间在耶鲁大学进行了18项变体研究。
统一性
在最初的基线研究中——实验者穿着灰色实验室外套以象征其权威(一种制服)。
实验者在原始研究中所穿的实验室外套作为科学权威的重要象征,增加了服从度。实验室外套传达了专业知识和合法性,使参与者认为实验者更加可信和值得信赖。
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种变化,在实验程序开始时,实验者因为电话而被叫走。
实验者的角色随后由一个“普通市民”(同谋)接管,后者穿着日常衣服而不是实验室外套。服从率降至20%。
地点变更:山景设施研究(1963年,未发表)
米尔格拉姆在这个变化中在一个破旧建筑的一套办公室里进行了实验,声称它与“布里奇波特研究协会”有关,而不是耶鲁大学。
实验室的普通外观旨在测试耶鲁大学的声望是否鼓励了服从。参与者被告知一家私人研究公司在进行实验。
在这种非大学环境中,服从率降至47.5%,而原始耶鲁实验中的服从率为65%。这表明地点的地位影响了服从。
私人研究公司被认为不如某些大学有声望,这影响了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更容易放弃对实验者基本正直性的信念。
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学环境强化了实验者的权威,并传达了对研究的隐含认可。
米尔格拉姆为他的纪录片《服从》拍摄了这一变化,但没有在他的学术论文中发表结果。直到米尔格拉姆去世后的几十年,后来的研究人员如佩里(2013年)研究了他的笔记、影片和数据,这项研究才广为人知。
双教师条件
当参与者可以指示助手(同谋)按下开关时,92.5%的人将电压升至最大450伏特。
允许参与者指示助手按下电击开关分散了个人责任,可能减少了直接造成伤害的感知。
通过将行动归因于助手而非自己,参与者更容易证明将电压升至最大450伏特是合理的,这反映在92.5%的服从率上。
当个人责任减少时,服从度增加。这与米尔格拉姆的代理理论有关。
接触接近条件
当学习者拒绝参与后,教师必须将学习者的手强行按在电击板上,超过150伏特时,服从率降至30%。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中的参与者(c)耶鲁大学手稿和档案馆
在150伏特后将学习者的手强行按在电击板上,使教师与他们行为的后果产生了物理联系。这种直接的触觉反馈增加了教师的个人责任。
不再被屏蔽学习者的反应,这种接近使参与者更清楚地感知到他们造成的伤害,服从率降至30%。原始设置中的物理距离和间接行为使参与者更容易合理化服从实验者。
参与者不再被保护,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社会支持条件
当两个同谋通过拒绝继续电击树立不服从的榜样,尤其是在150伏特时,这使得真正的参与者也能抵抗权威。
另外两名参与者(同谋)也是教师,但拒绝服从。同谋1在150伏特时停止,同谋2在210伏特时停止。
他们的不服从提供了社会证据,表明不服从是可以接受的。这种不服从的示范将服从率降低到只有10%,而没有这种社会支持时的服从率为65%。这表明社会示范可以验证挑战权威的行为。
看到其他人不服从权威人物,减少了服从率至10%。
缺席实验者条件
如果权威人物不在附近,更容易抵抗其命令。当实验者从另一个房间通过电话指示和提示教师时,服从率降至20.5%。
许多参与者作弊,错过了电击或给予的电压低于实验者命令的电压。权威人物的接近度影响了服从。
权威人物的物理缺席使参与者能够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道德倾向行事,而不是遵循实验者的命令。这突显了权威直接在场对行为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对服从研究感兴趣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米尔格拉姆将其呈现为一项科学研究,将自己与哲学家区分开来,自称为“基于实证的科学家”。他声称系统地改变了因素以改变服从率。
然而,最近使用档案记录的研究表明,米尔格拉姆关于标准化程序的描述具有误导性。例如,他发布了一份实验者在参与者质疑继续时使用的标准化催促列表。米尔格拉姆说这些催促是以坚定但礼貌的语气统一交付的。
通过对录音带的分析,吉布森(2013年)发现实际操作与公布的协议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催促在不同的试验中有所不同。重点不在于米尔格拉姆做了糟糕的科学,而是档案材料揭示了教科书对其“标准化”程序描述的局限性。
参与者反馈、米尔格拉姆的笔记和研究人员的行为等定性数据提供了一个比服从研究的“官方”故事更完整、更混乱的画面。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这展示了科学报告如何润色研究结果,使其偏离较为杂乱的现实。
批判性评价
对催促方法的描述不准确:
人们之所以对服从研究感兴趣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米尔格拉姆(1974年)将其呈现为一项科学研究,将自己与哲学家区分开来,自称为“基于实证的科学家”。他声称系统地改变了因素以改变服从率。
然而,最近使用档案记录的研究表明,米尔格拉姆关于标准化程序的描述具有误导性。例如,他发布了一份实验者在参与者质疑继续时使用的标准化催促列表。米尔格拉姆说这些催促是以坚定但礼貌的语气统一交付的(吉布森,2013年;佩里,2013年;罗素,2010年)。
佩里(2013年)的档案研究揭示了米尔格拉姆公布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另一处不一致。米尔格拉姆声称当参与者抵制时使用了标准化催促,但佩里的录音带分析显示,实验者经常即兴创作更具强制性的催促,超出了所谓的脚本。
这种脚本外的催促在不同的实验和参与者之间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女性参与者中,未发现性别服从差异——这表明即兴创作影响了结果。吉布森(2013年)和罗素(2009年)证实了实验者偏离了所谓的固定催促。
催促经常被组合或修改,而不是按公布的文字逐字使用。
通过对录音带的分析,吉布森(2013年)发现实际操作与公布的协议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催促在不同的试验中有所不同。重点不在于米尔格拉姆做了糟糕的科学,而是档案材料揭示了教科书对其“标准化”程序描述的局限性。
参与者反馈、米尔格拉姆的笔记和研究人员的行为等定性数据提供了一个比服从研究的“官方”故事更完整、更混乱的画面。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这展示了科学报告如何润色研究结果,使其偏离较为杂乱的现实。
罗素推测,即兴创作旨在实现实验者认为米尔格拉姆希望的结果。米尔格拉姆似乎默认批准了这些偏差,因为他观察时并未纠正。
这引发了实验者偏见影响结果、缺乏标准化损害有效性以及米尔格拉姆错误描述程序的伦理问题。
米尔格拉姆实验缺乏外部效度: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是在类似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必须问这是否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
我们在各种现实生活中服从的情况比给予电击的指令要微妙得多,看看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会很有趣。米尔格拉姆研究的那种情况更适合军事背景。
奥恩和霍兰德(1968)指责米尔格拉姆的研究缺乏“实验真实性”,即参与者可能不相信他们所处的实验环境,并知道学习者没有受到电击。
佩里(第139页)观察到:“更准确地说,只有半数参与实验的人完全相信它是真实的,而这些人中有三分之二不服从了实验者。”
米尔格拉姆的样本有偏差:
- 米尔格拉姆研究的参与者全是男性。这些发现能否推广到女性?
-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不能被视为美国人口的代表,因为他的样本是自我选择的。这是因为他们只有通过选择回应报纸广告才成为参与者。
- 他们也可能具有典型的“志愿者个性”——不是所有读报纸的人都会回应,所以或许需要这种个性类型的人才会这样做。
然而,在纽黑文地区进行了18次单独的实验,共有636名参与者接受了测试,这被认为是对典型美国城镇的合理代表性。
米尔格拉姆的发现已经在多种文化中得到复制,大多数都得出了与米尔格拉姆原始研究相同的结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看到更高的服从率。
然而,史密斯和邦德(1998)指出,除了约旦(Shanab & Yahya, 1978)之外,大多数这些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西方文化中进行的,我们应该谨慎地得出已经识别出普遍的社会行为特征的结论。
实验结果的选择性报告:
佩里(2013)发现米尔格拉姆省略了一些他进行的服从实验的结果,只报告了支持他结论的结果。一个关键的遗漏是关系条件(1962年进行但未发表),其中参与者是一对亲属或亲密熟人。
当学习者抗议被电击时,大多数教师不服从,这与米尔格拉姆强调对权威的服从相矛盾。
佩里认为,米尔格拉姆可能没有公布85%的不服从率,因为这削弱了他的叙述,并且由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非常熟悉,伦理上难以辩护。
米尔格拉姆的选择性报告影响了对他发现的解释。他未能发表所有实验的结果引发了研究人员在报告结果时应负有的道德义务问题,不仅仅是那些符合他们预期的结果。
参与者的怀疑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未报告的分析:
佩里(2013)发现了档案证据,表明许多参与者对实验的设置表示怀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这支持了奥恩和霍兰德(1968)对米尔格拉姆忽视参与者感知的批评。
不一致之处如明显的危险,但实验者却无动于衷,很可能提示参与者不会发生真正的伤害。对耶鲁大学伦理的信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然而,米尔格拉姆没有公布其助手的分析,显示参与者怀疑与不服从率相关,并因条件而异。
顺从的参与者更怀疑学习者受到了伤害。这种选择性报告影响了解释。其他未报告的发现进一步挑战了米尔格拉姆的结论。
这突显了彻底和负责任地报告所有结果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那些符合预期的结果。它展示了档案证据如何使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为一个有争议的经典案例,方法和结论都有疑问。
伦理问题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有哪些潜在的伦理问题?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心理学的贡献”,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引发了关于心理学研究伦理的重大辩论。
知情同意
鲍姆林德(1964)批评米尔格拉姆研究的伦理,因为参与者被阻止在参与研究前给予知情同意。
参与者假设实验是无害的,并期望受到尊重。
由于像米尔格拉姆这样的研究,APA和BPS现在要求研究者在参与者同意参与研究之前提供更多信息。
欺骗
参与者实际上相信他们在电击一个真实的人,并不知道学习者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伙。
然而,米尔格拉姆辩称,“当必要时使用错觉是为了揭示某些难以获取的真相。”
米尔格拉姆还在事后采访了参与者,以了解欺骗的效果。显然,83.7%的人说他们“很高兴参加实验”,1.3%的人说他们希望没有参与。
保护参与者
参与者暴露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心理伤害。许多参与者表现出明显的痛苦(鲍姆林德,1964)。
紧张的迹象包括颤抖、出汗、口吃、紧张地笑、咬嘴唇和用指甲抠手心。三名参与者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抽搐,许多人恳求允许停止实验。
米尔格拉姆描述了一位商人被“震得口吃不已”(1963,第377页)。
为了为自己辩护,米尔格拉姆辩称这些影响只是短期的。一旦参与者被告知(并看到同伙没事),他们的压力水平就会下降。
“在任何时候,”米尔格拉姆(1964)声明,“参与者都没有处于危险之中,也没有因参与而面临受伤的风险”(第849页)。
为了反驳对其服从研究伦理的批评,米尔格拉姆引用了后续调查数据,显示84%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很高兴参加了这项研究。
米尔格拉姆利用这一点声称研究没有造成严重的或长期的伤害,因为大多数参与者事后并不后悔自己的参与。
然而,档案记录显示,许多参与者经历了长期的痛苦,甚至是创伤,驳斥了米尔格拉姆坚持认为研究仅引起短暂“兴奋”的说法。由于没有对所有人进行解释,米尔格拉姆误导了参与者关于真正风险的认识(佩里,2013)。
解释
然而,米尔格拉姆确实在实验后充分向参与者解释,并在一段时间后跟进以确保他们没有受到伤害。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后立即向所有参与者解释,并披露了实验的真实性质。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的行为是常见的,米尔格拉姆还在这之后一年对样本进行了跟进,发现没有长期心理伤害的迹象。
大多数参与者(83.7%)表示他们很高兴参与,74%的人表示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个人知识。
佩里(2013)的档案研究发现,米尔格拉姆错误地描述了解释过程——大约600名参与者在研究后不久并未得到适当的解释,与他的说法相反。许多人直到几个月后阅读邮寄的研究报告时才知道没有真正的电击,有些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收到。
米尔格拉姆可能错误地报告了解释细节,以保护自己的信誉并使未来的服从研究成为可能。这引发了关于适当告知和解释参与者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部分是因为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而制定的APA伦理准则。
退出权利
英国心理学会(BPS)规定,研究者应明确告知参与者他们随时可以退出(无论是否支付报酬)。
当表达疑虑时,实验者向他们保证一切正常。信任耶鲁科学家的许多人听信了实验者的保证,即“不会造成永久组织损伤”,并继续施加电击,尽管有所保留。
米尔格拉姆是否给了参与者退出的机会?实验者给出了四个口头催促,大部分都阻碍了退出:
- 请继续。
- 实验要求您继续。
- 继续是绝对必要的。
- 你别无选择,必须继续。
米尔格拉姆辩称这是合理的,因为研究是关于服从的,所以命令是必要的。
米尔格拉姆指出,尽管退出权部分受限,但35%的参与者选择了退出。
复制
由于当前的伦理标准,直接复制是不可能的。
然而,一些研究者进行了部分复制和变体,旨在在伦理上重现米尔格拉姆的一些方法。
一个重要的复制是由杰里·伯格在2009年进行的。伯格的部分复制包括几个保护参与者福利的措施,例如筛选高风险个体、反复提醒参与者可以退出,并在150伏电击水平停止。这是米尔格拉姆的参与者第一次听到学习者抗议的地方。
由于79%的米尔格拉姆参与者在超过150伏后继续到最大450伏,伯格(2009)认为150伏提供了合理的服从水平估计。他发现70%的参与者继续到150伏,而在米尔格拉姆的相似条件下为82.5%。
托马斯·布拉斯(1999)的另一项复制研究了由于公众对实验的更多了解,服从率是否随时间下降。
布拉斯将1963年至1985年间复制研究的服从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年份与服从水平之间没有关系。他得出结论,服从率没有系统变化,这为“启蒙效应”的观点提供了反证。
一些变体探讨了性别角色。米尔格拉姆发现男性和女性参与者的服从率相同。综述发现,大多数复制也显示没有性别差异,少数例外(布拉斯,1999)。例如,基尔汉和曼(1974)发现女性参与者的服从率较低。
部分复制还研究了情境因素。一项研究发现,有另一个人表现出不服从而减少服从,但并没有消除服从(伯格,2009)。
权威人物的感知专业性似乎是一个重要因素(布拉斯,1999)。复制支持了米尔格拉姆的观察,即逐步增加的要求促进了服从。
人格因素也得到了研究。高度共情和控制欲望等特质与早期轻微犹豫有关,但对最终服从水平影响不大(伯格,2009)。权威倾向可能促进服从(埃尔姆斯,2009)。
总之,部分复制确认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程度。尽管伦理限制阻止了全面复制,但他的程序的关键要素似乎在各个研究、样本和时代中持续引发高服从水平。复制继续突显了情境压力在引发服从方面的力量。
米尔格拉姆(1963)音频剪辑
您还可以听到从实验视频中提取的一些音频剪辑。只需点击下面的剪辑即可。
剪辑1:这是第三位参与者对同伙施加电击的长音频剪辑。您可以听到同伙请求释放的声音和实验者的继续指令。
剪辑2:同伙拒绝继续实验的短音频剪辑。
剪辑3:同伙开始抱怨心脏不适。
剪辑4:听同伙被电击:“让我出去。让我出去,让我出去,让我出去!”等等!
剪辑5:实验者告诉参与者他们必须继续。
常见问题解答
米尔格拉姆实验为何如此有争议?
米尔格拉姆实验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它揭示了人们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即使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愿意服从,这引发了对研究中参与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欺骗行为的伦理担忧。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今天还能被允许吗?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以原始形式很可能不会被允许进行,因为它违反了现代伦理准则,特别是关于知情同意、欺骗和保护免受心理伤害的规定。
有人拒绝参加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吗?
是的,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有些参与者拒绝继续施加电击,展示了个体对权威人物的服从程度存在差异。在原始的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大约35%的参与者拒绝施加最高级别的450伏电击,而65%的人则服从并施加了450伏的电击。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展示普通人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可能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强调质疑权威、伦理决策和在社会背景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所有参与者都是男性吗?
是的,在1961年进行的原始米尔格拉姆实验中,所有参与者都是男性,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对女性和多样化人群的普遍适用性。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为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参与者被欺骗了研究的真实性质,并遭受了严重的情绪压力。他们相信自己是在权威人物的指示下对另一个人造成了伤害。
此外,参与者没有被赋予自由退出的权利,并且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继续参与。心理伤害和缺乏知情同意违反了现代研究伦理准则。
参考文献
Baumrind, D. (1964). 关于研究伦理的一些思考:读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的行为研究”之后。American Psychologist, 19(6), 421.
Blass, T. (1999). 米尔格拉姆范式35年后的回顾: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关于服从权威的一些事情。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5), 955-978.
Brannigan, A., Nicholson, I., & Cherry, F. (2015). 特刊导言:关闭米尔格拉姆机器。Theory & Psychology, 25(5), 551-563.
Burger, J. M. (2009). 重做米尔格拉姆:今天人们还会服从吗?American Psychologist, 64, 1–11.
Elms, A. C. (2009). 服从轻量版。American Psychologist, 64(1), 32–36.
Gibson, S. (2013).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修辞分析。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2, 290–309.
Gibson, S. (2017). 发展心理学的档案意识:重新审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Qualitative Psychology, 4(1), 73.
Griggs, R. A., Blyler, J., & Jackson, S. L. (2020). 用研究伦理作为教授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这一有争议的经典案例的跳板。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sychology, 6(4), 350.
Haslam, S. A., & Reicher, S. D. (2018). 一个未说出的真相:霍兰德和图罗维茨的发现如何确认并扩展了米尔格拉姆范式中的积极参与者分析。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7, 292–300.
Haslam, S. A., Reicher, S. D., & Birney, M. E. (2016). 质疑权威: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的新视角及其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1, 6–9.
Haslam, S. A., Reicher, S. D., Birney, M. E., Millard, K., & McDonald, R. (2015). “很高兴能提供帮助”:耶鲁档案馆作为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积极参与者的窗口。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4, 55–83.
Kaplan, D. E. (1996).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文件:对保密数据文件评估和访问的案例研究。American Archivist, 59, 288–297.
Kaposi, D. (2022). 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实验的第二波批判性参与:我们学到了什么?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6(6), e12667.
Kilham, W., & Mann, L. (1974). 在米尔格拉姆服从范式中,破坏性服从水平与传输者和执行者角色的关系。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9(5), 696–702.
Milgram, S. (1963). 服从的行为研究。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371-378.
Milgram, S. (1964). 服从研究中的问题:对鲍姆林德的回应。American Psychologist, 19, 848–852.
Milgram, S. (1965). 服从和不服从权威的一些条件。Human Relations, 18(1), 57-76.
Milgram, S. (1974). 服从权威:一个实验性的视角。Harpercollins.
Miller, A. G. (2009). 对“重做米尔格拉姆”(Burger, 2009)的反思。American Psychologist, 64(1):20-27
Nicholson, I. (2011). “耶鲁的酷刑”:实验对象、实验室折磨以及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的“康复”。Theory & Psychology, 21, 737–761.
Nicholson, I. (2015). 痛苦的正常化:在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室中产生和管理痛苦。Theory & Psychology, 25, 639–656.
Orne, M. T., & Holland, C. H. (1968). 实验室欺骗的生态效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6(4), 282-293.
Orne, M. T., & Holland, C. C. (1968). 服从和不服从权威的一些条件。实验室欺骗的生态效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6, 282–293.
Perry, G. (2013). 电击机背后的真相:著名米尔格拉姆心理学实验的未说故事。New York, NY: The New Press.
Reicher, S., Haslam, A., & Miller, A. (Eds.). (2014). 米尔格拉姆50周年:探讨心理学最著名研究的持久相关性[特刊]。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70(3), 393–602
Russell, N. (2014).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关系条件”:一些方法论和理论意义。Social Sciences, 3, 194–214
Shanab, M. E., & Yahya, K. A. (1978). 一项跨文化服从研究。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Smith, P. B., & Bond, M. H. (1998).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第2版)。Prentice Hall.
进一步阅读
学习检查
关于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下列哪项陈述是正确的?
- 目的是观察在遵循命令会导致伤害他人的环境中,人们会有多大的服从性。
- 参与者以为自己参与的是一个学习和记忆实验。
- 实验中的“学习者”是真正的参与者,自愿接受电击。
- “学习者”是一名演员,他了解实验情况,从未真正受到过任何电击。
- 尽管参与者看不到“学习者”,但他可以通过墙清晰地听到他的声音。
- 该研究直接受到了米尔格拉姆对战后欧洲服从模式的观察的影响。
- 实验旨在理解二战期间战争罪行背后的心理机制。
-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被普遍接受,其方法论未引起任何伦理担忧。
- 当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在一个破旧的办公楼里重复进行时,完全遵从实验者命令的参与者比例保持不变。
- 实验者(权威人物)通过口头提示鼓励教师继续,例如“请继续”或“请继续”。
- 超过80%的参与者继续施加最大级别的电击。
- 米尔格拉姆在研究结束后向参与者发送问卷,评估影响,发现大多数参与者没有感到内疚或后悔,因此这是合乎伦理的。
- 研究的后果导致了更严格的伦理准则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实施。
- 该研究强调了情境因素在决定服从性方面的作用超过了人格特质。
答案:第3、8、9和11条陈述是错误的。
简答题
- 简要说明原始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这些结果证明了什么?
- 列举一个权威人物滥用服从原则的情景。
- 列举一个个人如何利用这些原则来保护他们的同伴的情景。
- 在医院里,你非常可能服从护士。然而,如果你在医院外遇到她,比如在商店里,你不太可能服从。使用你对人们如何抵抗服从压力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你在医院外不太可能服从护士。
- 描述当受害者(学习者)给出错误答案时,参与者(教师)被告知要遵循的电击指令。
- 电击发生器上标示的最低电压电击是多少?
- 如果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包括一个条件,即参与者(教师)必须在第一次错误答案时给予高强度电击,会发生什么?
小组活动
三人或四人一组讨论上述简答题的答案。
对于第2题,回顾你们各自想出的不同情景。然后集思广益,考虑如何逆转这些情况。
对于第2题,讨论在你的组员提供的例子中,权威人物如何能够赋予下属权力。
对于第3题,讨论在你的组员提供的例子中,同伴如何可能通过使用服从原则来造成伤害。
论文题目
-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充分解释并辩护你的答案。
- 米尔格拉姆有选择地编辑了他的服从实验影片,以强调服从行为,减少不服从行为的镜头。研究者有选择地呈现符合预期结论的发现,其伦理含义是什么?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