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汉斯·艾森克、戈登·奥尔波特与雷蒙德·卡特尔

=======================================================================

人格理论

关键要点

  • 人格测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颅相学(通过测量头骨上的凸起)和面相学(分析一个人的外貌)被用来评估人格(Goldstein & Hershen, 2000)。
  • 19世纪末,英国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估计了英语词典中描述人格的形容词数量。路易斯·莱昂·瑟斯通最终将列表精简到60个词,并通过对大约1300名参与者进行分析,将列表进一步减少到七个常见因素(Goldberg, 1993)。
  • 同样,英美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开发了一种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这是一种包含185道多项选择题的自评问卷,用于在临床和非临床环境中测量人格。
  • 20世纪80年代,在几乎四十年的中断后,刘易斯·戈德伯格及其同事(1980)重新探讨了欧内斯特·图普斯和雷蒙德·克里斯塔尔(1961)关于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通常缩写为OCEAN)。
  • 这一新模型极大地促进了五因素模型的广泛接受和流行度的提高。

我们所说的“人格”是什么?考虑以下定义,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这些系统决定了其特征行为和思想”(Allport, 1961, p. 28)。

“使一个人独特的一组或一组特征”(Weinberg & Gould, 1999)。

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因此采用了独特的观点。

独特的观点假设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理结构,有些特质仅由一个人拥有;并且有时无法将一个人与其他任何人进行比较。它倾向于使用案例研究来收集信息。

另一方面,普遍的观点强调个体之间的可比性。这种观点认为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具有相同的心理意义。

这种方法倾向于使用自评人格问题、因素分析等。人们在相同的一组特质上沿着连续体表现出差异。

我们还必须考虑天性(生物学、遗传学等)与养育(环境、成长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和互动。

人格特质理论暗示人格是生物学基础的,而状态理论,如班杜拉(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养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假设天性(先天本能)与养育(父母影响)之间存在互动。

特质取向的人格

这一方法假设行为是由相对稳定的特质决定的,这些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使人倾向于以某种方式行事,无论情境如何。这意味着特质应在不同情境和时间上保持一致,但可能因人而异。

假定个体之间的特质差异是由于基因差异。

这些理论有时被称为心理测量理论,因为它们强调使用心理测量测试来测量人格。特质得分是连续(定量)变量。给个人一个数字分数以表示他们拥有的特质程度。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1952, 1967, 1982)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学因素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继承了一种类型的神经系统,这影响了他们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0世纪40年代,艾森克在伦敦莫兹利精神病医院工作。他的任务是在精神障碍由精神病医生诊断之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通过这个职位,他编制了一套关于行为的问题,后来应用于在医院接受神经症治疗的700名士兵(Eysenck, 1947)。

他发现士兵们的回答似乎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表明有几个不同的个性特质正在被士兵的回答揭示出来。他称这些为一级人格特质。

他使用了一种称为因素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将行为简化为几个可以归类在不同标题下的因素,称为维度。

艾森克(1947)发现他们的行为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表示:内向/外向(E);神经质/稳定性(N)。艾森克称这些为二级人格特质。

每个方面的人格(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生物学原因。人格取决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

外向性/内向性

  • 外向者善于社交,渴望刺激和变化,因此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倾向于随和、乐观和冲动。
  • 他们更有可能冒险并寻求刺激。艾森克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继承了一个反应不足的神经系统,所以寻求刺激以恢复最佳刺激水平。
  • 内向者位于这一尺度的另一端,安静且内向。他们已经过度兴奋,回避感觉和刺激。
  • 内向者矜持、计划行动并控制情绪。他们倾向于认真、可靠和悲观。

神经质/稳定性

一个人的神经质水平由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决定。稳定的人的神经系统在面对压力情况时通常反应较小,保持冷静和平静。

另一方面,神经质较高的人会更加不稳定,容易对刺激反应过度,可能会迅速感到担忧、愤怒或恐惧。

他们情绪过于激动,一旦不安就很难平静下来。神经质个体的ANS对压力反应迅速。

精神质/正常

艾森克(1966)后来增加了一个第三个特质(维度),称为精神质,其特征是缺乏共情、残忍、孤独、攻击性和麻烦。

这与高水平的睾酮有关。睾酮水平越高,精神质水平越高,低水平则与更正常平衡的行为相关。

他对那些他认为实现了个人潜力的人的特点特别感兴趣。

根据艾森克的说法,神经质(稳定与不稳定)和内向-外向两个维度结合形成了各种人格特征。

批判性评价

双胞胎研究可以用来观察人格是否具有遗传性。然而,研究结果存在冲突且不具结论性。

Shields(1976)发现同卵(同卵)双胞胎在内向-外向(E)和精神质(P)维度上的相似度显著高于异卵(异卵)双胞胎。

Loehlin、Willerman和Horn(1988)发现,只有50%的人格维度得分变异是由于遗传特质。这表明社会因素也很重要。

艾森克理论的一个好的方面是它同时考虑了天性和养育。艾森克的理论强烈主张生物倾向与某些人格特质相结合,并在儿童时期通过条件反射和社会化形成我们的个性。

这种交互作用的方法可能比单纯的生物或环境理论更有效。

它也很好地与行为的易感-应激模型联系起来,该模型主张生物倾向与环境触发因素相结合。

艾森克人格问卷(EPI)

卡特尔的16PF特质理论

雷蒙德·卡特尔(1965)不同意艾森克的观点,即人格可以通过只看两三个行为维度来理解。

相反,他认为有必要查看更多的特质,以便全面了解某人的个性。

虽然艾森克的理论基于住院军人的反应,卡特尔从三类数据来源收集了不同人群的数据。

  • L数据 – 这是生活记录数据,如学校成绩、缺勤等。
  • Q数据 – 这是一份旨在评估个人人格的问卷(称为16PF)。
  • T数据 – 这是来自旨在“触及”人格构念的客观测试的数据。

卡特尔使用一种称为因素分析的数学技术分析了T数据和Q数据,以查看哪些类型的行为倾向于在同一人中分组。他确定了16个所有人都共有的人格特质(因素)。

卡特尔区分了源特质和表面特质。表面特质非常明显,可以被其他人轻易识别,而源特质对其他人来说不太明显,似乎构成了多种不同行为的基础。

卡特尔认为,源特质在描述人格方面比表面特质更重要。

卡特尔制作了一种类似于EPI的人格测试,用于测量每个特质。16PF(16种人格因素测试)共有160个问题,每个个性因素有10个问题。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戈登·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影响行为的内在认知和动机过程。例如,智力、气质、习惯、技能、态度和特质。

奥尔波特(1937)认为人格在出生时由生物学决定,并受到个人环境经验的塑造。

他将特质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特质(主导特质,塑造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心特质(在各种情况下影响行为的特征)和次要特质(对行为影响最小的具体特质)。

奥尔波特强调了整体研究个体的重要性,以及超越单纯特质标签理解人类人格复杂性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Adorno, T. W., Frenkel-Brunswik, E., Levinson, D. J., & Sanford, R. N. (1950). 权威人格. 纽约:Harper and Row (pp. 228)。

Allport, G. W. (1937). 人格:心理解释. 纽约:H. Holt and. Company。

Bandura, A. (1977). 社会学习理论. 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悬崖:Prentice Hall。

Cattell, R. B. (1965). 人格的科学分析. 巴尔的摩:Penguin Books。

Eysenck, H. J. (1952). 人格的科学研究

Eysenck, H. J. (1966). 人格与实验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会公报

Eysenck, H. J. (1967).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689卷). 交易出版商。

Eysenck, H. J. (1982). 人格、遗传与行为: 选定论文。

Freud, S. (1905). 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 Se, 7。

Freud, S. (1920). 超越快乐原则. SE, 18: 1-64。

Freud, S. (1923). 自我与本我. SE, 19: 1-66。

Goldberg, L. R. (1980). 关于个体差异结构的一些反思:发展主要人格特征的通用词汇. 在夏威夷檀香山西部心理协会大会邀请论文

Goldberg, L. R. (1993). 表现型人格特质的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 48 (1), 26。

Goldstein, G., & Hersen, M. (编). (2000). 心理评估手册. Elsevier。

Hyman, H. H., & Sheatsley, P. (1956). 对于种族隔离的态度. 科学美国人, 195:35-39。

Loehlin, J. C., Willerman, L., & Horn, J. M. (1988). 人类行为遗传学. 年度心理学评论, 39(1), 101-133。

Pervin, L. A. (1993). 人格:理论与研究. John Wiley & Sons。

Shields, J. (1976). 遗传与环境. 在 人类心理学教科书 (pp. 145-160). Springer Netherlands。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人格与体育. 体育与运动心理学基础, 25-46。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