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心理学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心理学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涉及个体的先天特质(天性)与个人经历(教养)在决定或导致身体和行为特征个体差异时的相对重要性。尽管早期理论倾向于强调其中一个因素,但现代观点认识到基因与环境在塑造行为和发展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
关键要点
- 天性是指我们认为的预设连接,受遗传继承和其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 教养通常被视为受孕后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暴露、生活经历和学习对个体的影响。
- 行为遗传学使心理学能够量化天性和教养在特定心理特质上的相对贡献。
-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不再捍卫极端的自然主义或教养主义观点,而是对天性和教养如何以多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感兴趣。
- 例如,表观遗传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展示了环境影响如何影响基因表达。
天性与教养之争关注这两种影响对人类行为的相对贡献,如个性、认知特质、气质和心理病理学。
天性与教养的例子
儿童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
在儿童发展中,天性与教养之争在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尤为明显。像乔姆斯基(1957)这样的研究者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能力(天性),即普遍语法,表明遗传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反,行为主义视角,以斯金纳(1957)为代表,强调环境强化和学习(教养)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双胞胎研究为此争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表明即使在不同环境中成长,同卵双胞胎也可能有相似的语言特征,这表明遗传影响很强(Bouchard, 1979)。
然而,环境因素,如接触丰富的语言环境,也在语言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突显了天性与教养在儿童发展中的复杂互动。
个性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集中在个性特质的起源上。双胞胎研究表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个性比异卵双胞胎更相似,表明个性有遗传成分(Bouchard, 1994)。
然而,环境因素,如育儿风格、文化影响和生活经历,也塑造了个性。
例如,卡斯皮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特定基因(MAOA)可以与童年虐待相互作用,增加成年后攻击行为的风险。
这表明遗传倾向和环境因素对个性发展都有贡献,且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复杂多面的。
精神疾病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
心理健康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探讨了抑郁症的病因。遗传研究已经确定了与抑郁症易感性增加相关的特定基因,表明有遗传成分(Sullivan等,2000)。
然而,环境因素,如不利的生活事件和童年时期的慢性压力,在抑郁症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Dube等,2002;Keller等,2007)。
脆弱性-应激模型认为,个体继承了一种遗传倾向(脆弱性),这种倾向随后被环境应激源激活或加剧(Monroe & Simons, 1991)。
该模型说明了天性与教养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心理健康结果。
智力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
智力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考察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认知能力的相对贡献。
智力具有高度遗传性,根据双胞胎、领养者和家庭的研究,约50%的IQ变异可归因于遗传因素(Plomin & Spinath, 2004)。
智力的遗传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婴儿期的大约20%到成年期高达80%,表明基因的影响随时间放大。
然而,环境影响,如优质教育和刺激环境的获取,也显著影响智力。
共享的环境影响,如家庭背景,在童年时期更具影响力,而非共享的经历在成年后更为重要。
弗林(1987)的研究表明,平均智商分数随代际增长,表明环境改善(称为弗林效应)可以带来认知能力的显著提升。
分子遗传学提供了识别特定基因并理解其路径和相互作用的工具。然而,对于智力等复杂特征,进展较为缓慢。已识别的基因效应较小(Plomin & Spinath, 2004)。
总体而言,智力是基因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分子遗传学有望阐明这些机制。天性与教养之争已经过时——两者都起着关键作用。
先天论 (极端天性立场)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某些身体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
眼睛的颜色、直发或卷发、皮肤的色素沉着以及某些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都是我们遗传的基因的函数。
这些事实使许多人推测心理特征,如行为倾向、个性属性和心智能力是否也是“预先设定”的。
采取极端遗传立场的人被称为先天论者。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物种的整体特征是进化的产物,个体差异是由于每个人独特的遗传密码。
一般来说,某种特定能力出现得越早,它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遗传影响的估计值称为遗传率。
心理学中极端天性立场的例子包括乔姆斯基(1965),他提出语言是通过使用内在的语言习得装置获得的。另一个例子是弗洛伊德关于攻击性是内在驱动力(称为死亡本能)的理论。
出生时不可观察但在后来生活中出现的特征和差异被视为成熟的产品。也就是说,我们都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以预编程的方式开启(或关闭)某些类型的行为。
经典的例子是这种成熟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发展,如青春期早期的身体变化。
然而,先天论者还争辩说,成熟控制了婴儿依恋、语言习得甚至认知发展的出现。
经验论 (极端教养立场)
光谱的另一端是环境主义者——也称为经验主义者(不要与另一种实证/科学方法混淆)。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出生时,人的大脑是一张白板(tabula rasa),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白板逐渐被经验“填满”(例如,行为主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婴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差异是学习的结果。是你如何被抚养长大(教养)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心理重要方面,而成熟的概念仅适用于生物学。
例如,班杜拉(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从环境中习得的。这一点在他的著名波波娃娃实验(班杜拉,1961)中得到体现。
阿尔伯特·班杜拉进行的波波娃娃实验支持了教养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它表明,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模型学习攻击行为,突显了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学习,对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内在的倾向。
此外,斯金纳(1957)认为,语言是通过行为塑造技术从他人那里习得的。
自然证据
弗洛伊德(1905)认为,童年事件对我们的成年生活有很大影响,塑造了我们的个性。
他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首要作用,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养育特征是20世纪心理学中的一个普遍主题(这一时期主要由环境主义理论主导)。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行为变异如何受到基因的影响,基因是父母传给后代的遗传单位。
“我们现在知道,DNA差异是我们之间心理差异的主要系统性来源。环境效应很重要,但近年来我们了解到它们主要是随机的——非系统性和不稳定的——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对此做太多。”
普洛明(2018,xii)
行为遗传学使心理学能够量化自然和养育在特定心理特质方面的相对贡献。一种方法是研究共享相同基因(自然)但不同环境(养育)的亲属。收养行为就像一个自然实验,允许研究人员进行这样的研究。
实证研究一致显示,被收养儿童与其亲生父母的相似度大于其收养或环境父母(普洛明 & 德弗里斯,1983;1985)。
另一种研究遗传的方法是比较双胞胎的行为,他们可以是同卵双胞胎(共享相同的基因)或异卵双胞胎(共享50%的基因)。与收养研究一样,双胞胎研究表明,心理特质具有极高的遗传性,平均约为50%。
《早期发展双胞胎研究》(TEDS)揭示了双胞胎在一系列行为特质上的相关性,如个性(共情和多动症),以及阅读的组成部分如语音学(霍沃斯、戴维斯、普洛明,2013;奥利弗 & 普洛明,2007;特鲁顿、斯皮纳特 & 普洛明,2002)。
含义
詹森(1969)发现,美国黑人的平均智商显著低于白人,他进一步认为遗传因素主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甚至建议智力有80%是遗传的。
围绕詹森主张引发的争议风暴并不是主要由于他的论点在逻辑和实证上的弱点。更多的是与从声称展示社会群体之间自然不平等的研究中得出的社会和政治含义有关。
对于许多环境主义者来说,行为遗传学家的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右翼议程。在他们看来,不同族裔群体智商分数的差异部分是由于测试方法中存在的内在偏见。
更根本的是,他们认为智力能力的差异是社会资源和机会获取不平等的产物。简单地说,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在测试中的得分较低,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社会上更富裕成员相同的生活机会。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与养育之争成为一个如此激烈的问题。试图理解行为差异的原因往往发展成为一场关于社会分配正义和权力的政治争论。
不仅如此,这不仅适用于智商的争论。它同样适用于性别与性别的心理学,其中关于男性和女性行为差异(假设存在)有多少是由于生物学,有多少是由于文化的问题也同样具有争议。
多基因遗传
行为遗传学表明,心理特质并非由单一基因的存在或缺失决定,而是由多个基因——通常是数千个基因共同贡献的结果。
因此,心理特质遵循多基因遗传模式(而不是由单个基因决定)。抑郁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被认为受大约1000个基因的影响(普洛明,2018)。
这意味着拥有较少这些基因(少于500个)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而拥有较多这些基因的人风险较高。
尽管在预测能力上仍有限制,多基因风险评分提供了一种量化先天遗传风险的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研究这种风险如何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以影响结果。
遗传结构研究揭示的精神障碍的高度多基因性(许多基因各自产生较小的影响)表明,大多数精神疾病并没有简单的遗传决定论。
当考虑到这些基因如何相互作用(表观遗传学)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时,这种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相同的基因谱型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养育的本质
养育假设认为,环境因素与心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是由环境引起的。例如,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频率与孩子学习阅读的能力之间似乎存在关联。其他例子包括环境压力及其对抑郁症的影响。
然而,行为遗传学认为,看似环境效应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因差异(普洛明 & 贝格曼,1991)。
人们选择、修改和创造与他们的遗传倾向相关的环境。这意味着有时看似环境影响(养育)实际上是遗传影响(自然)。
因此,天生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会乐于听父母讲故事,并更有可能鼓励这种互动。
交互效应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多少”行为归因于遗传,“多少”归因于环境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是错误的。
以智力为例。像几乎所有类型的人类行为一样,它是一种复杂、多面的现象,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或不表现)。
“多少”问题假设心理特质都可以用数字表示,且该问题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解决。
行为遗传学研究揭示的遗传力统计数据因其无意义而受到批评,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学家已经确定基因不能独立于环境因素影响发展;基因和非基因因素总是合作构建特质。
现实是,自然和文化以多种定性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戈特利布,2007;约翰斯顿 & 爱德华兹,2002)。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捍卫极端的自然主义或养育主义观点,而是对自然和养育如何相互作用感兴趣。
例如,在精神病理学中,这意味着发展精神障碍既需要遗传易感性,也需要适当的环境触发因素。
这个概念被称为易感-应激模型,表明个体可能继承某些心理健康状况的遗传易感性,但这些障碍的实际表现通常取决于暴露于特定的环境应激源。
- 易感性:某些个体对某些精神障碍具有遗传易感性(倾向)。
- 应激:环境因素或生活事件充当触发器。
- 交互: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应激的结合导致障碍的出现。
例如,一个人可能携带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但如果未暴露于重大生活应激源、创伤或不利经历,则可能不会发展出这种障碍。
此外,新兴的表观遗传学领域提供了对这种复杂关系的进一步见解。
什么是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指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机制进行遗传的现象。例如,个人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可以影响哪些基因被激活,或“表达”,而不是基因本身的DNA序列。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变化。相反,这些变化影响基因如何被读取并转化为蛋白质。
基本解释
想象一下你的DNA是一本巨大的身体操作手册。表观遗传学就像是在这本手册上添加的高亮标记和便签。
这些标记不会改变实际的文本(你的DNA),但它们可以使某些指令更容易或更难读取。环境中的事物,比如你吃什么、压力有多大,甚至你的经历,都可以添加或移除这些标记。
这个过程可以开启或关闭基因,影响身体的工作方式。有时,这些变化甚至可以传递给你的孩子,就像继承了手册上的高亮标记一样。
表观遗传修饰机制
表观遗传修饰提供了一种直接的生物学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环境体验(后天)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先天)功能。这挑战了基因是固定不变的蓝图这一观念。
表观遗传变化可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但在某些时期(如早期发育或青春期)可能对这些修饰特别敏感。
表观遗传变化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发生:
- DNA甲基化:向DNA添加甲基基团,通常抑制基因表达。
- 组蛋白修饰:改变DNA缠绕的蛋白质,影响基因的紧密或松散包装。
- 非编码RNA:调节基因表达的RNA分子。
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暂时的或长期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可遗传的。
示例:早期生活压力已被证明会导致与压力反应相关的基因的表观遗传变化,可能会增加日后出现压力相关疾病的风险。
环境应激源
环境应激源已被证明会诱导表观遗传变化,这一点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都有大量证据(Klengel等人,2016年)。
这些应激源包括营养不良、毒素暴露、极端压力或创伤,导致DNA甲基化模式、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表达的变化(Bale,2015年)。
例如,研究表明,早期生活压力可能导致与压力反应途径相关的基因的长期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会增加日后出现压力相关疾病的风险(McGowan等人,2009年)。
大鼠的研究表明,母鼠的照顾与后代的应激反应有关,影响其应激反应(Weaver等人,2004年)。
在人类中,对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的研究揭示了与创伤暴露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表明可能存在跨代效应(Yehuda等人,2016年)。
这些发现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深远影响,并突显了我们的表观基因组对外部影响的可塑性(Szyf,2011年)。
跨代表观遗传继承
一些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传递给未来几代人,这表明一代人的环境影响可能会影响后续几代人的基因表达。
一个这样的例子是所谓的荷兰饥饿冬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他们发现,饥荒期间怀孕的妇女所生的孩子一生中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比饥荒后怀孕的妇女所生的孩子更高。
表观遗传效应有时可以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尽管这些效应似乎只持续几代。有证据表明,荷兰饥饿冬季的影响影响了饥荒期间怀孕的妇女的孙辈。
因此,更合理的说法是,两个人行为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
这一认识尤为重要,鉴于最近在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如多基因测试。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了对将特定行为类型追溯到特定染色体上的特定DNA片段的巨大兴趣。
如果这些进展不被滥用,就需要更广泛地理解生物学与文化背景和个人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人们如何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
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开这些定性不同且互惠的人类行为影响。
“记忆”传递的概念
虽然有证据表明环境应激源可以诱导表观遗传变化,可能影响未来几代人,但“记忆”具体传递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当前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一概念通常源于对显示与父母经历相关的后代行为或生理变化的研究的误解。
一些动物研究表明,受压父母的后代表现出改变的应激反应或行为变化。
例如,Dias和Ressler(2014年)在小鼠中展示了对特定气味的恐惧反应可以传递给后代。然而,这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忆”,而是应激反应系统或感觉敏感性的改变。
人类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更为复杂和有限。研究已经检查了创伤幸存者的后代(例如,大屠杀幸存者、9/11幸存者),并发现了应激激素水平或PTSD风险的差异(Yehuda等人,2016年)。
然而,这些研究在区分遗传、表观遗传和社会/文化因素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解读人类研究的挑战是巨大的。人类具有复杂的社交结构和文化信息的传承,使得生物遗传与社会学习和共享环境的影响难以分离(Heard和Martienssen,2014年)。
人类较长的寿命和世代时间也使得研究跨代效应变得困难。通常观察到的不是特定记忆的传递,而是改变的倾向或敏感性。
例如,创伤幸存者的子女可能有改变的应激反应系统,使他们对压力更加敏感,但他们不会继承具体的创伤记忆(Bowers和Yehuda,2016年)。
虽然特定的记忆不会传递,但与应激反应系统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可能潜在地遗传。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未来几代人对压力的反应或感觉信息的处理(Zannas等人,2015年)。
表观遗传学:舔舐幼鼠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Michael Meaney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母鼠舔舐和抚育幼鼠的标志性表观遗传学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幼鼠在早期生活中接受的舔舐和抚育量可以改变其表观遗传标记,并影响成年后的应激反应。
接受高水平母爱(即更多舔舐和抚育)的幼鼠相比接受低水平母爱的幼鼠,应激反应较低。
Meaney关于母鼠行为及其表观遗传效应的研究为理解早期生活经历、基因表达和成人行为提供了重要见解。
它强调了早期生活环境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应激韧性的长期影响的重要性。
表观遗传学:Agouti小鼠研究
Waterland和Jirtle于2003年进行的Agouti小鼠研究是表观遗传学领域另一项基础性工作,展示了早期发育期间的营养因素如何导致具有长期效应的表观遗传变化。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专注于小鼠的一个特定基因,称为Agouti可行黄色(A^vy)基因。携带该基因的小鼠可以表达从黄色到斑驳再到棕色的一系列毛色。
毛色的变化与A^vy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关:较高的甲基化与棕色毛色相关,较低的甲基化与黄色毛色相关。
重要的是,毛色还与健康结果相关,黄色小鼠比棕色小鼠更容易肥胖、糖尿病和肿瘤发生。
Waterland和Jirtle着手调查孕期母亲饮食中补充甲基供体(如叶酸、胆碱、甜菜碱和维生素B12)是否可以影响后代A^vy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研究的关键发现包括:
-
饮食影响:当怀孕的小鼠喂食补充了甲基供体的饮食时,其后代有更高的可能性拥有棕色毛色。这表明补充饮食导致了A^vy基因的甲基化增加。
-
健康结果:随着毛色的变化,这些小鼠的肥胖和其他与黄色表型相关的健康问题的风险也降低了。
-
跨代效应:研究显示,营养干预可以产生超出个体的影响,影响后代的表型。
这项研究的含义是深远的。它突显了关键发育期母亲营养对后代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产生的长期影响,可能影响日后的生活健康结果。
该研究还提供了关于饮食和环境因素如何贡献于人类疾病易感性的见解。
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挑战:
- 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组织特异性的,这使得在活体人脑中进行研究具有挑战性
- 因果方向(表观遗传变化是导致疾病还是由疾病引起)通常不清楚
- 多种表观遗传机制与基因变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Bale, T. L. (2015). 表观遗传和跨代重新编程大脑发育.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6), 332-344.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 通过模仿攻击模型来传递攻击行为.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575-582
Bandura, A. (1977). 社会学习理论.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ouchard, T. J. (1994). 基因、环境和个人. Science, 264(5166), 1700-1701.
Bowers, M. E., & Yehuda, R. (2016). 人类中的跨代压力传递.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1(1), 232-244.
Bowlby, J. (1969). 依恋. 依恋与失落:第一卷. 失落. New York: Basic Books.
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 E., Taylor, A., Craig, I. W., Harrington, H., … & Poulton, R. (2003). 生活压力对抑郁的影响:5-HTT基因多态性的调节作用. Science, 301(5631), 386-389.
Chomsky, N. (1957). 句法结构. Mouton de Gruyter.
Chomsky, N. (1965). 句法理论的若干方面. MIT Press.
Dias, B. G., & Ressler, K. J. (2014). 父母嗅觉经验影响后代的行为和神经结构. _Nature neuroscience, 17(_1), 89-96.
Dube, S. R., Anda, R. F., Felitti, V. J., Edwards, V. J., & Croft, J. B. (2002). 不良童年经历与成年后的个人酒精滥用. Addictive Behaviors, 27(5), 713-725.
Flynn, J. R. (1987). 14个国家的智商大幅增长:智商测试真正测量了什么.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2), 171.
Freud, S. (1905). 性学三论. Se, 7.
Galton, F. (1883). 关于人类能力和其发展的调查. London: J.M. Dent & Co.
Gottlieb, G. (2007). 概率表观遗传.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 1–11.
Haworth, C. M., Davis, O. S., & Plomin, R. (2013). 双生子早期发展研究(TEDS):从儿童到青少年期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遗传敏感性调查.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16(1), 117-125.
Heard, E., & Martienssen, R. A. (2014). 跨代表观遗传继承:神话与机制. Cell, 157(1), 95-109.
Horsthemke, B. (2018). 对人类跨代表观遗传继承的批判性观点.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4.
Jensen, A. R. (1969). 我们能提高多少智商和学业成绩?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3, 1-123.
Johnston, T. D., & Edwards, L. (2002). 基因、互动与行为的发展.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 26–34.
Keller, M. C.,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7). 不同的不良生活事件与不同的抑郁症状模式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10), 1521-1529.
Klengel, T., Dias, B. G., & Ressler, K. J. (2016). 小鼠中风险心理病理的跨代和跨代传递模型.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1(1), 219-231.
McGowan, P. O., Sasaki, A., D’Alessio, A. C., Dymov, S., Labonté, B., Szyf, M., … & Meaney, M. J. (2009). 儿童虐待与人类大脑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观遗传调控有关. Nature Neuroscience, 12(3), 342-348.
Meaney, M. J. (2010). 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生物学定义. Child development, 81(1), 41-79.
Monroe, S. M., & Simons, A. D. (1991). 在生活压力研究背景下看易感-应激理论:对抑郁症的意义.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0(3), 406.
Oliver, B. R., & Plomin, R. (2007). 双生子早期发展研究(TEDS):从儿童到青少年期语言、认知和行为问题的多变量纵向遗传调查.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10(1), 96-105.
Petrill, S. A., Plomin, R., Berg, S., Johansson, B., Pedersen, N. L., Ahern, F., & McClearn, G. E. (1998). 80岁及以上双胞胎的一般和特定认知能力的遗传和环境关系. Psychological Science, 9(3), 183-189.
Plomin, R., & Petrill, S. A. (1997). 遗传学与智力:有什么新进展? Intelligence, 24(1), 53-77.
Plomin, R. (2018). 蓝图:DNA如何造就我们. MIT Press.
Plomin, R., & Bergeman, C. S. (1991). 抚养的本质:对“环境”测量的遗传影响.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4(3), 373-386.
Plomin, R., & DeFries, J. C. (1983). 科罗拉多领养项目. Child Development, 276-289.
Plomin, R., & DeFries, J. C. (1985). 婴儿个体差异的起源;科罗拉多领养项目. Science, 230, 1369-1371.
Plomin, R., & Spinath, F. M. (2004). 智力:遗传学、基因和基因组学.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1), 112.
Plomin, R., & Von Stumm, S. (2018). 智力的新遗传学.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9(3), 148-159.
Skinner, B. F. (1957). 言语行为. Acton, MA: Copley Publishing Group.
Sullivan, P. F.,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0). 重度抑郁症的遗传流行病学:综述和荟萃分析.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10), 1552-1562.
Szyf, M., Weaver, I. C., Champagne, F. A., Diorio, J., & Meaney, M. J. (2005). 母体通过DNA甲基化对类固醇受体表达和表型的编程.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26(3-4), 139-162.
Trouton, A., Spinath, F. M., & Plomin, R. (2002). 双生子早期发展研究(TEDS):儿童期语言、认知和行为问题的多变量纵向遗传调查.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5(5), 444-448.
Waterland, R. A., & Jirtle, R. L. (2003). 可移动元件:早期营养对表观遗传基因调控的影响目标.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3 (15), 5293-5300.
Weaver, I. C., Cervoni, N., Champagne, F. A., D’Alessio, A. C., Sharma, S., Seckl, J. R., … & Meaney, M. J. (2004). 母体行为的表观遗传编程. Nature Neuroscience, 7(8), 847-854.
Yehuda, R., Daskalakis, N. P., Bierer, L. M., Bader, H. N., Klengel, T., Holsboer, F., & Binder, E. B. (2016). 大屠杀暴露引起的FKBP5甲基化的跨代效应. Biological psychiatry, 80(5), 372-380.
Zannas, A. S., Wiechmann, T., Gassen, N. C., & Binder, E. B. (2016). FKBP5的基因-压力-表观遗传调控:临床和转化意义.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1(1), 261-274.
进一步信息
养育的证据
-
自然证据
交互作用的证据
在自然与养育之争中,“自然”指的是什么?
在自然与养育之争中,“自然”指的是遗传、先天品质和生物因素对人类发展、行为和特质的影响。它强调遗传因素在塑造我们是谁方面的作用。
在自然与养育之争中,“养育”指的是什么?
在自然与养育之争中,“养育”指的是环境、教养、经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发展、行为和特质的影响。它强调外部因素在塑造我们是谁方面的作用。
确定遗传(自然)和环境(养育)在人类发展中贡献的重要性是什么?
确定遗传和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贡献对于理解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识别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优化人类潜力和应对发展挑战提供干预措施、政策和策略的信息。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