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 Theory In Psychology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照顾者(依恋对象)在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中的核心作用。

依恋理论假设早期的照顾者关系建立了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期的人际关系,变化仍然可能在生命周期中发生。

依恋可以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双方都寻求亲密,并在依恋对象的陪伴下感到更加安全。

最初的,也许是最关键的情感联系是在婴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

儿童和成人依恋的特点是特定的行为,例如在受到困扰或威胁时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密(Bowlby, 1969)。

年轻母亲满怀关爱地抱着她的儿子。母亲节的概念图,展示了一位母亲和一个小男孩。

John Bowlby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起源于John Bowlby(1958)的开创性工作。20世纪30年代,Bowlby 是伦敦一家儿童指导诊所的精神科医生,治疗了许多情感困扰的儿童。

他在那里的经历突显了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在塑造其社交、情感和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塑造了他对早期与母亲分离与随后适应不良之间联系的理解,促使他发展了他的依恋理论。

依恋关系并非偶然。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脆弱婴儿的生存,需要照顾者的持续存在(Bowlby, 1973, 1980)。

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恋被视为一种进化概念。寻求亲近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普遍观察到(Van Ijzendoorn & Sagi-Schwartz, 2008)。

Bowlby(1988)认为,寻求亲近的动力源自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系统,这些系统共同塑造行为。这些包括依恋、照顾和探索行为系统。

依恋安全圈

依恋行为系统

依恋行为系统涉及个体在压力时期寻求安全感的倾向(Mikulincer & Shaver, 2003),这可能是内部的(即饥饿、疲劳、疾病)或来自环境的外部特征,如威胁性刺激(Bowlby, 1988)。

压力越大,依恋系统的激活就越强烈。依恋系统在生命的前五年最容易被激活,这一时期以高度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为特征。

一旦依恋系统被激活,婴儿就会被激励去寻求与重要他人(依恋对象)的接近,以保护自己免受身体或情感伤害(Bowlby, 1969)。

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婴儿会产生安全感,其依恋系统会变得不活跃。婴儿会运用一系列依恋行为来达到与依恋对象接近的目标。

Bowlby(1988)认为,依恋行为系统在一生中都非常重要,并会在成年期的压力时期激励成年人寻求接近。

照顾系统

依恋对象被视为“安全港”,其角色是相应地调整其反应水平,通过促进安全感来使婴儿的依恋系统不活跃。

George 和 Solomon(1996)称依恋对象对婴儿依恋系统的这种互惠反应为“照顾系统”。

Bowlby(1969)认为,照顾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为需要帮助的其他人提供保护和支持,通过提供敏感和响应性的照顾。

当个体表达需要支持或其依恋系统被激活时,照顾系统会被激活,并在护理接受者看起来处于安全状态时被停用(Shaver & Mikulincer, 2006)。

一旦激活,照顾者可能会使用各种行为策略来改善其他人的福祉,重建其安全感,并促进其应对努力。

照顾策略包括验证一个人的担忧,提供身体上的亲近和爱抚,并传达这个人是被爱和重视的信息(Mikulincer & Shaver, 2007)。

除了依恋行为,照顾系统还可以支持探索行为(Feeney, 2004)。

早期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 成人对孩子的依恋行为包括对其需求作出敏感和适当的回应。这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似乎都是普遍的。
  • 依恋最有可能与那些准确回应婴儿信号的人形成,而不是与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人。Schaffer 和 Emerson 称之为敏感反应。
  • 互惠是指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双向互动,双方都会回应对方的信号,例如婴儿的微笑会引发回报的微笑。这种形式的[互动同步](/blog_q/sub/interactional-synchrony_cn)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其基本的信任并塑造未来的关系和学习。

探索行为系统

当婴儿感到安全和稳定,且其依恋系统不活跃时,他们的能量可以投入到Bowlby(1969)所指的探索行为系统中。

探索行为系统指的是驱动有机体与环境互动以检查、操纵和掌握环境的行为(Mikulincer & Shaver, 2007)。

根据Bowlby(1969)的观点,探索系统由新奇性激活,并在个人表现出对环境的胜任感和熟悉感时终止。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恋对象也可以被视为婴儿用来探索其社交世界的“安全基地”(Ainsworth, Blehar, Waters, & Wall, 1978)。

婴儿在压力时期对其依恋对象的可用性越有把握,他们就越可能与他人和环境互动。因此,依恋不仅不会干扰探索,反而被视为促进探索。

提供安全基地的照顾者可以让婴儿变得自主、好奇和实验。缺乏安全基地的儿童会发现他们的依恋系统不断干扰他们试图自主和熟练地与社交环境互动的努力。

这反过来又可能损害和影响儿童的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Bowlby, 1980)。当然,并非所有的依恋对象都能成为安全基地,这一功能基于照顾者对婴儿的响应性(Ainsworth & Wittig, 1969)。

Ainsworth 等人提出,依恋和探索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是适应性的,因为它们确保了对社交和物理环境的保护和探索之间的平衡。

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

Mary Ainsworth 及其同事通过他们的[陌生情境程序](/blog_q/sub/mary-ainsworth_cn)(Ainsworth et al., 1978)发现了婴儿与主要照顾者(“母亲形象”)依恋的三种主要模式。

该研究招募了大约一岁的四组婴儿,并让他们参与陌生情境程序,大致描述如下:

将婴儿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与母亲在一起,自由探索环境;陌生人进入房间并逐渐接近婴儿;然后母亲离开房间,在婴儿与陌生人独处一段时间后返回。

陌生情境

Ainsworth 及其同事观察了每个婴儿在陌生环境中与母亲保持身体距离时的舒适程度,每个婴儿与陌生人的互动方式,以及每个婴儿在母亲返回时的反应。

根据观察结果,他们将婴儿分为三组: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依恋风格

[依恋风格](/blog_q/sub/attachment-styles_cn)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特定方式。依恋风格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形成,一旦确立,它将成为伴随你一生的风格,并在今天影响你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方式以及你如何抚养孩子。

这一概念涉及一个人对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的信心,当不处于困境时,可以自由探索世界,而在困境时,可以从依恋对象那里寻求支持、保护和安慰。

安全依恋

鲍尔比(1988)将安全依恋描述为在与他人建立良好且安全的关系的同时,也具备在适当情况下自主行动的能力。

安全依恋 的特征是信任、对被抛弃的适应性反应以及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一个具有安全依恋的婴儿表现为积极寻求并维持与母亲的亲近,尤其是在重聚阶段。婴儿可能对陌生人友好或不友好,但总是表现出更愿意与母亲互动的兴趣。

此外,在相同的情境中,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会稍微感到不安,但很少哭泣。

艾因斯沃斯及其同事认为,与母亲安全依恋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和更积极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母亲会对他们的需求做出回应。

焦虑型(矛盾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也称为矛盾型)关系的特点是对他人是否会回应自己的亲密需求表示担忧。这是

当婴儿学会其照顾者或父母不可靠,并且不会始终如一地对其需求做出回应时造成的。

焦虑型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对母亲有些矛盾(和抗拒)。婴儿经常表现出抵制与母亲互动的迹象,尤其是在陌生情境的重聚阶段。

然而,一旦与母亲接触,婴儿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意图维持这种接触。总体而言,矛盾型婴儿在整个陌生情境中经常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

艾因斯沃斯及其同事发现,矛盾型婴儿对母亲的回应感到焦虑和不自信,而他们的母亲被观察到缺乏“对婴儿需求的精细时间感”。

作为成年人,那些具有焦虑-痴迷型依恋风格的人对关系的不确定性过度关注。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模型持负面态度,对他人的工作模型持正面态度。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倾向于避免与照顾者的互动,并在分离时表现得无动于衷。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忽视了亲密的尝试,孩子可能会内化一种信念,即他们不能依赖任何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几乎不寻求与母亲的亲近。

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通常不会表现出不安,与陌生人互动的方式与与母亲互动相似,并在与母亲重聚时表现出轻微的回避行为(转头、避免眼神接触等)。

艾因斯沃斯及其同事认为,婴儿的回避行为是对母亲自身拒绝行为的一种防御机制,例如对身体接触感到不适或更容易被婴儿激怒。

混乱型(恐惧型)依恋

梅因和所罗门(1986)发现,根据陌生情境实验中的行为,相当比例的婴儿不符合安全、焦虑或回避型依恋。他们将这些婴儿归类为具有混乱型依恋类型

混乱型依恋被分类为表现出缺乏明显目标或意图的行为序列,包括明显矛盾的行为或运动的静止/冻结。

梅因和所罗门发现,混乱型婴儿的父母往往有未解决的依恋相关创伤,这导致父母表现出恐惧或令人恐惧的行为,从而使混乱型婴儿感到困惑或被迫依赖他们害怕的人。

依恋的发展阶段

鲁道夫·沙弗和佩吉·埃默森(1964)研究了依恋是否通过一系列阶段发展,通过对60名婴儿进行为期18个月的每月一次的研究(这被称为纵向研究)。

所有儿童都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研究,研究中识别出依恋发展的规律模式。

婴儿每月访问一次,大约一年,观察他们与照顾者的互动,并采访照顾者。

母亲记录了一本日记,以检查依恋发展的证据。记录了三项指标:

  • 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到来的反应。
  • 分离焦虑——与照顾者分离时的痛苦程度,返回时需要安慰的程度。
  • 社会参照——孩子查看照顾者以了解如何应对新事物的程度(安全基地)。

他们发现婴儿的依恋按以下顺序发展:

非社会性(0-6周)

非常年幼的婴儿是非社会性的,许多社交和非社交刺激都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如微笑。

不加区别的依恋(6周至7个月)

婴儿不加区别地享受人类的陪伴;大多数婴儿对任何照顾者都做出相同的反应。当某人停止与他们互动时,他们会感到不高兴。

从3个月开始,婴儿对熟悉的面孔笑得更多,可以由定期照顾者轻松安抚。

特定依恋(7-9个月)

对单一依恋对象的特殊偏好。婴儿向特定的人寻求安全感、舒适和保护。婴儿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恐惧(陌生人恐惧)和与特定人物分离时的不快乐(分离焦虑)。

一些婴儿表现出的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比其他婴儿更频繁和强烈;尽管如此,它们仍被视为婴儿已形成依恋的证据。这通常在婴儿一岁时发展。

多重依恋(10个月及以上)

沙弗和埃默森研究中的许多婴儿在10个月大时已经形成了多重依恋,包括对母亲、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和邻居的依恋。

婴儿变得越来越独立,并形成多个依恋。到18个月大时,大多数婴儿已经形成了多重依恋。

大多数婴儿形成的多重依恋在强度和重要性上各不相同。依恋通常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婴儿可能形成了三个依恋,其中一个比另外两个更强,另一个最弱。

研究结果表明,依恋最有可能与能够准确响应婴儿信号的人形成,而不是与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沙弗和埃默森称之为敏感响应。

强烈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需求迅速作出回应并与孩子互动。弱依恋的婴儿的母亲未能与孩子互动。

早期依恋的持久影响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1988),当我们形成主要依恋时,我们还会形成关于关系的心理表征(内部工作模型),然后将其用于未来的所有其他关系,即友谊、工作和浪漫关系。

不同的依恋风格可以视为从事件经验中演变而来的“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梅因、卡普兰和卡西迪,1985)。

这表明,与照顾者的早期互动不仅会影响婴儿对关系的理解和行为(如婴儿依恋风格所示),而且这种影响可以延续到成人依恋

根据鲍尔比(1969)的观点,后来的关系很可能是早期依恋风格(安全和不安全)的延续,因为婴儿的主要依恋对象的行为促进了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使婴儿期望在后来的关系中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早期依恋经历和后来的关系之间存在连续性。这被称为连续性假设。

在人类中,依恋不仅仅在婴儿期或甚至童年结束,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个体从身体和心理上对重要他人的表征中获得安慰(鲍尔比,1969)。

正是通过个人的内部工作模型,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才得以在生命周期中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安全感的概念仍然很重要;然而,随着自主性的逐渐出现,对成年人来说也很重要,因为成人的依恋系统不太容易被激活,因为他们能够承受更高的痛苦水平,相比之下,儿童则不然。

在成年期,新的依恋纽带会形成,这些纽带可能成为在压力时期或目标实现和探索期间的重要支持来源。

研究人员提出,工作模型在一个复杂的层次结构中相互关联(鲍尔比,1980;布雷瑟顿,1985,1990;科林斯和里德,1994;梅因、卡普兰和卡西迪,1985)。

例如,最高级别的模型包括对所有类型关系的信念和期望,较低级别的模型持有对特定关系的一般规则,如浪漫或亲子关系,这些规则由针对单一个人关系中特定事件的模型支撑。

存在多个心理模型的证据表明,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信念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巴尔丁和费尔,1995)。

此外,尽管特定的依恋关系模型与更广泛的总体工作模型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到中等(小于0.40),表明它们包含关于自我和重要他人的不同信念(科扎雷利、霍克斯特拉和比尔斯马,2000)。

很可能,总体心理模型表示跨关系的自我和他人的典型评估,而关于自我和伴侣的关系特定信念可能仅代表这些总体信念的一部分。

关键要点

  • 依恋被定义为“人类之间的持久心理联系”(鲍尔比,1969,第194页),可以与“情感纽带”和“情感联系”等概念互换使用。
  • 依恋以儿童特定的行为为特征,如在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胁时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鲍尔比,1969)。
  • 依恋理论解释了亲子关系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影响后续发展。
  • 一个人的第一个依恋通常是与婴儿期的主要照顾者建立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依恋并不局限于婴儿-照顾者关系,也可能存在于其他社会关系中。
  • 各种类型的依恋是通过重复的“依恋行为”或“依恋交易”形成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寻求和维持与特定个体的一定亲近度(鲍尔比,1969)。
  • 由于照顾者的敏感性和响应性不同,并非所有婴儿都以相同的方式依附于照顾者。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70). 依恋、探索和分离:一岁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示例。儿童发展, 41, 49-67.

Ainsworth, M. D. S. (1973). 婴儿-母亲依恋的发展。见 B. Cardwell & H. Ricciuti (编), 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第 3 卷, 第 1-94 页)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依恋模式:陌生情境的心理学研究. Lawrence Erlbaum.

Ainsworth, M. D. S. (1991). 依恋及其他情感纽带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见 C . M. Parkes, J. Stevenson-Hinde, & P. Marris (编), 生命周期中的依恋 (第 33-51 页) 伦敦: Routledge.

Ainsworth. M. D. S., & Wittig, B. A. (1969) 陌生情境中一岁婴儿的依恋和探索行为。见: B. M. Foss (编) 婴儿行为的决定因素, IV. 伦敦: Methuen, 第 111-136 页.

Bowlby, J. (1958). 儿童与其母亲之间联系的本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39, 350-371.

Bowlby J. (1969). 依恋。依恋与丧失: 第 1 卷. 纽约: Basic Books.

Bowlby, J., and Robertson, J. (1952). 两岁的孩子去医院。皇家医学学会学报, 46, 425–427.

Bowlby, J. (1973). 依恋与丧失, 第 2 卷: 分离. 纽约: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0). 依恋与丧失, 第 3 卷: 丧失、悲伤和抑郁. 纽约: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8). 安全基地: 亲子依恋与健康人类发展. 纽约: Basic Books.

Dollard, J. & Miller, N.E. (1950). 人格与心理治疗. 纽约: McGraw-Hill.

Feeney, B. C. (2004). 安全基地:成人亲密关系中目标追求和探索的响应支持。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87(5), 631.

George, C., & Solomon, J. (1996). 关系的表征模型:照顾与依恋的联系。婴儿心理健康杂志, 17(3), 198-216.

Harlow, H. F. & Zimmermann, R. R. (1958). 幼猴情感反应的发展。美国哲学学会学报, 102, 501 -509.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成年期的依恋行为系统:激活、心理动力学和人际过程。实验社会心理学进展, 35, 53-152.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成年期的依恋: 结构、动态和变化. 纽约: Guilford Press.

Prior, V., & Glaser, D. (2006). 理解依恋和依恋障碍: 理论、证据和实践.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Schaffer, H. R., & Emerson, P. E. (1964). 婴儿期社会依恋的发展。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专著, 1-77.

Shaver, P. R., & Mikulincer, M. (2006). 依恋理论、个体心理动力学和关系功能。剑桥个人关系手册, 251-271.

Van Ijzendoorn, M. H., & Sagi-Schwartz, A. (2008). 跨文化依恋模式:普遍性和文化维度。见 J. Cassidy & P. Shaver (编) 依恋手册: 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 (第 880-905 页). 纽约: Guildford Press.

常见问题解答


什么是依恋理论在关系中的应用?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发展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解释了人类如何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系,特别是在亲密关系的背景下。

该理论认为,婴儿和幼儿有一种天生的驱动力,寻求与主要照顾者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保障,而这些早期依恋的质量可以对社会和情感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什么是关系中的四种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指出,人们根据早期与照顾者的经验,可以发展出四种类型的依恋。这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焦虑-缠绕型、回避-冷漠型和混乱型。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并对自我和他人有积极的看法。那些具有焦虑-缠绕型依恋的人担心被拒绝,可能在关系中变得过于依赖。

具有回避-冷漠型依恋的人可能避免亲密关系,重视独立。那些具有混乱型依恋的人由于过去的创伤或虐待,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依恋风格可以随着时间改变,但理解一个人的依恋风格可以提供对其如何处理关系以及个人成长领域的洞察。

心理学家所说的依恋是什么意思?

在心理学中,依恋指的是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表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中。它是社会和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未来的各种关系。依恋可以是安全的,也可以是不安全的(回避型、矛盾型或混乱型)。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