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依恋
关键要点
- 定义:安全依恋的特点是在关系中感到信任、安全和舒适,愿意依赖他人,并相信自己被爱和重视。
- 儿童的表现: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是自信的探索者,当他们感到不安时会轻松地从照顾者那里寻求安慰。他们通常会发展出积极的自尊心并形成健康的关系。
- 成人的表现:具有安全依恋的人通常能维持健康的关系,信任他人,并能舒适地表达情感。他们还表现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对压力的抵抗力。
- 育儿策略:为了促进安全依恋,应对孩子的需要做出回应,提供一致的关怀,并保持情感上的可接近性。这些方法有助于孩子感到安全、被爱和支持。
- 好处:安全依恋与许多积极的结果相关,包括改善的情感健康和一生中与他人建立强大、健康关系的能力。
安全依恋是指个体感到安全、支持和连接的纽带,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从伴侣那里寻求安慰,并在知道有一个可靠的基础可以返回的情况下自信地探索环境。
儿童的表现
为了发展安全依恋,孩子需要在一个他们感到受保护和被看见的环境中成长。
如果照顾者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孩子可能无法形成安全稳定的纽带。
安全依恋的孩子看待世界是一个可靠和友好的地方。他们学会信任周围的人是善良和可靠的。
安全依恋的儿童以照顾者为安全基地,探索社交世界,并在遇到困扰时将其作为避风港。
在压力下被照顾者调节过的孩子,会发展出自我调节其社会、情感和认知行为的技能。
早期迹象包括:
- 对父母回归的积极反应
- 舒适地与他人互动
- 舒适地探索和玩新区域
- 优先选择父母而非陌生人
- 向父母寻求安慰
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平衡的行为策略,既表达亲密需求又表达自主需求。自主性尤为重要,因为它促进了与环境的互动。
依恋风格在早年形成的依恋风格被认为会对您表达情感和需求的能力、对冲突的反应以及对关系的期望产生终身影响。
安全依恋在儿童中的好处
- 情感调节: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发展出更好的管理表达情感的能力。这导致更稳定的情绪模式和对压力更健康的反应。
- 社交技能:安全依恋的儿童显示出更好的形成和维持关系的能力,表现出更高的共情和社会能力。他们还发展出更好的冲突解决技能,使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互动更加积极。
- 自尊:安全依恋培养了儿童积极的自我形象和更健康的身份感。这导致对自身能力和决策技能的信心增强,从而促进整体心理健康。
- 独立性: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寻求支持和行使自立之间达到了健康的平衡。他们在探索新情况时表现出更大的信心,在独立面对挑战时展示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如何养育一个安全依恋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长大,照顾者对孩子的感情需求作出响应,就会形成安全的纽带。
然而,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无法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稳定的纽带。
1. 在身体上和情感上成为安全基地
依恋对象可以被视为婴儿用来探索社交世界的“安全基地”。婴儿在压力时刻对其依恋对象的情感可接近性越有把握,他们就越有可能与他人和环境互动。
提供安全基地的照顾者让婴儿变得自主、好奇和实验性。
当孩子在照顾者身边时,他们应该感到不会受到伤害。他们应该知道自己会被喂养、保暖和保护。
照顾者是孩子的屏障,因此让他们知道他们受到保护和爱护对于让他们感到安全很重要。
孩子应该有机会在自由探索的同时仍能得到照顾者的保证,即他们就在附近,如果需要检查时可以随时找到他们。
1.1 支持孩子探索世界
孩子应该在一种让他们感到安全的方式下得到支持去探索世界。照顾者应该努力让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但如果出现问题时也要保持靠近。
避免过度干预或不断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相反,如果他们卡住了,给予温和的指导,并允许他们在安全的距离内成长。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应该发展出探索世界的自由感,并增加对自己技能的信心。
限制孩子探索、过度保护或将他们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可能会导致焦虑依恋模式的发展。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探索并感到安全地这样做。
童年探索带来的独立性和个性有助于成年后形成安全的依恋风格。
2. 确保他们感到被看见和理解
孩子的注意力信号,如哭泣,是他们向照顾者传达需要满足的方式。
孩子应该知道,如果他们寻求安慰,他们会从照顾者那里得到安慰。
当婴儿反复经历照顾者对他们痛苦迹象的准确和一致的反应时,安全依恋就形成了。
通过这些互动,婴儿了解到他们的照顾者是可接近的,并会在需要时安慰他们。这种安全感让他们感到安全,并鼓励他们更多地探索环境。
如果照顾者大多数时候都能正确回应,孩子应该明白他们的世界是可靠的,他们可以对它有一些控制。
如果照顾者在帮助安抚孩子的痛苦时在场,他们就会把这视为正常。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可以将照顾者的行动作为管理痛苦的模板。
2.1 互动同步性
互动同步性关注在社交互动中协调非言语行为,而情感调谐则涉及对另一个人情感的共情理解和回应。
互动同步性是婴儿和照顾者之间的一种节奏互动,涉及相互关注、互惠和情感或行为的镜像。婴儿与照顾者协调行动,就像在进行一种对话。
从出生起,婴儿在与成人互动时会以一种节奏移动,几乎像是在轮流。婴儿和照顾者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并能引起对方的特定反应。
如果照顾者完全关注婴儿的状态,在婴儿警觉和专注时提供有趣的刺激,并在过度兴奋或疲倦的婴儿烦躁并发出“冷静下来,我只是需要从所有这些兴奋中休息一下”的信息时避免强加事物,那么互动同步性最有可能发展起来。
互动同步性可以促进情感调谐,因为协调的非言语行为可能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和连接彼此的情感状态。
2.2. 情感调节
调节是一个微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调入”孩子的情感需求。
母亲(或照料者)需要善于注意到婴儿情绪的微小而快速的变化。然后,她(或他)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向婴儿展示,他们理解这些情绪并与婴儿分享这种体验。
当一切顺利时,调节有助于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母亲或照料者真正地理解、接受和支持。
这个实验仍然被认为是研究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现。
但是,没有人可以一直完美无缺,因此有时会出现误解或错误(称为“失调”或“关系破裂”)。
这些道路上的小颠簸是正常的,如果照料者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它们甚至对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有益。
事实上,人们认为,为了建立牢固的关系,照料者只需要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到正确,这让人感到欣慰!
调节反应
根据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Daniel Stem(2018,第139页),照料者的敏感(“调节”)反应遵循三个步骤:
- “首先,父母必须能够从婴儿的外显行为中读取其情绪状态。
- 其次,父母必须表现出一些行为,这些行为不是严格的模仿,但与婴儿的外显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应。
- 第三,婴儿必须能够将这种对应的父母反应解读为与其原始情绪体验有关,而不仅仅是模仿婴儿的行为”。
2.3. 失调
许多亲子关系中充满深厚的爱,但缺乏情感调节。在这些非调节关系中,孩子可能感到被爱,但没有被真正理解和欣赏其真实的自我。
他们常常压抑那些认为不被父母接受的情绪或自我方面的表现。
Lynne Murray(1985)的研究表明,即使对婴儿的温暖回应,如果不完全与他们的信号同步,也不会起到调节作用。
1975年,Edward Tronick和他的团队在儿童发展研究会议上介绍了“静止脸实验”。
他们展示了当婴儿与没有回应且没有面部表情的母亲互动三分钟时,婴儿很快变得悲伤和谨慎。
当母亲“未能适当回应”时,婴儿迅速变得严肃并变得警惕。他会反复尝试使互动恢复到通常的互惠模式。当这些尝试失败时,婴儿会退缩,将脸部和身体转向远离母亲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沮丧和绝望的表情(第452页)。
近距离分离
孩子对被情感理解并与他人连接的感知至关重要。然而,某些压力情境可能导致照料者虽然身体上在场,但在情感上疏远。这种身体接近但情感分离的状态称为“近距离分离”。
近距离分离对孩子来说可能与身体分离一样令人痛苦。例如,父母中断与孩子的强烈眼神接触或过度刺激正在休息的孩子。这些互动会在无意识的生理层面上产生影响,即使孩子没有意识到情感上的分离。这些经历塑造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和情感发展。
Allan Schore(2001, 2008)的研究表明,这类情感分离可能导致儿童的生理压力水平与身体分离相当。
这些早期的近距离分离经历可能会影响成年关系,导致个体寻求复制这些非调节动态的伴侣,从而将情感失调延续到成年期。
成人的迹象
John Bowlby认为,一个人作为孩子时的安全感对其成年后的依恋风格至关重要。
成人关系很可能反映早期的依恋风格,因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照料者的经历会导致他们在后来的关系中期望同样的经历。
如何知道某人有安全依恋风格
- 对亲密关系的舒适度: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成年人对与他人亲密接触感到舒适,并允许他人接近自己。他们对自己感觉良好并信任他人,因此在分享亲密时刻和保持个人空间方面都感到自在。
- 信任:他们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需要帮助时寻求帮助。他们不会过分担心被辜负或拒绝。
- 情感表达: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很开放。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或压抑事情。
- 韧性:安全的成年人可能会经历负面的依恋相关事件,但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估人和事,并对关系总体给予积极的评价。
- 健康的相互依赖: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依赖伴侣和满足自身需求之间保持健康的平衡。由于这种平衡,他们可以通过脆弱性创造更深的亲密关系,同时保持独立性。
安全依恋在成人中的益处
- 健康的关系:具有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在关系中维持健康的界限。他们表现出更高的共情和社会能力,以及更好的冲突解决技能。这导致更令人满意和稳定的个人和职业关系。
- 情感福祉:安全依恋促进情感韧性和更好的压力管理。具有安全依恋的个体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容易从挫折中恢复。他们表现出更好的情感调节,结果是更稳定的情绪和对压力的更健康反应。
- 育儿:具有安全依恋的成年人更有可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将积极的关系模式代代相传。
如何判断你在约会的人是否有安全依恋风格
- 他们保持直接的沟通(你知道自己在这个人的立场)。
- 他们坦诚地说明自己在伴侣和关系中寻找什么。
- 对于分享自己的情绪、经历、恐惧等感到舒适。
- 温暖和共情。
- 他们的存在让你感到安全和安心。
- 能够独立,同时也与他人相处融洽。
- 在表达爱意方面自信。
- 你觉得自己能够在情感和身体上接近他们。
- 他们尊重前伴侣。
- 他们似乎认为世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并且能够轻易信任他人。
- 希望伴侣在关系之外有自己的兴趣。
- 尊重伴侣的需求和界限(也设定自己的界限)。
安全依恋听起来像……
“对不起我那样反应,但我感到受到了攻击。我们能谈谈发生了什么吗?我想把事情处理好。”
“对不起我伤害了你。我不应该那样做。我希望我们两个都能快乐,我知道这需要努力。”
“我考虑了你说的话,想让你知道我听到了。我会尽力帮助你满足你的需求。”
“我知道这很重要,但现在我没有能力讨论这个问题。”
形成安全依恋是否为时已晚?
早期依恋风格与后来成人浪漫关系的质量之间似乎存在连续性。这一观点基于内部工作模型,即婴儿的主要依恋形成了一种未来关系的模型(模板)。
依恋安全性,或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稳定性和信任,可以在一致和可靠的关系中发展,但普遍认为建立这种安全感需要大量的时间。
在成年期,新的依恋纽带会形成,这些纽带可能成为在压力、目标实现和探索期间的重要支持来源。
浪漫伴侣充当依恋对象,可以成为关系另一方的安慰和安全感的来源。
浪漫关系很可能反映早期的依恋风格,因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照料者的经历会导致他们在后来的关系中期望相同的经历,如朋友和浪漫伴侣。
然而,其他研究者提出,与其说是一个适用于所有关系的单一内部工作模型,不如说每种类型的关系都有不同的工作模型。
这意味着一个人可能与父母的依恋是不安全的,但与浪漫伴侣或朋友的依恋是安全的。
例如,最高层次的内部工作模型包括所有类型关系的信念和期望,较低层次的模型则持有关于特定关系的一般规则,如浪漫或亲子关系,这些规则由针对与单个人关系中的具体事件的模型所支撑(Collins & Read, 1994; 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
应对不安全依恋:个人成长和建立安全关系的步骤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不安全的依恋风格,认识到你有能力改变并培养更健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与安全依恋的朋友和浪漫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对你的个人成长和情感健康发挥关键作用。安全依恋的人可以提供:
-
寻找安全基地: 就像在童年时期需要稳定一样,作为成年人,找到或创造情感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
这可能意味着围绕自己建立可靠的朋友圈,或者寻找能提供持续关爱的伴侣。优先考虑那些让你感到安全和被重视的关系。
-
重视被看见和理解: 在关系中促进开放的沟通。表达你的需求和感受,并鼓励你的伴侣或朋友也这样做。相互理解是建立深刻而充实联系的基础。
-
促进互动同步性和情感共鸣:
-
互动同步性: 安全依恋的人通常擅长在对话中积极参与。他们分享经历和情感,并真正活在当下。
与这样的人交往不仅能丰富你的互动,还能增强你们之间的联系,使你体验到满足的连接。
-
情感共鸣: 安全依恋的朋友和伴侣通常具备敏锐的情感连接能力,既能连接自己的情感,也能连接他人的情感。
当与安全依恋的人相处时,你会发现更容易识别和反思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
他们还可以引导你理解和共鸣周围人的情绪,促进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
深入了解
安全依恋的人会变得焦虑吗?
是的,安全依恋的人可能会因为创伤经历而变得焦虑。例如,一个安全依恋的人可能会遇到一个非常亲近然后又疏远的伴侣,或者冷战型伴侣不一致的行为。这种不可预测性可能会带来痛苦,导致安全依恋的人变得焦虑。
形成安全依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形成安全依恋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在一个提供安全基地、探索空间和一致性的照顾者抚养下长大。安全依恋通过完全治愈和处理关系后再转向另一个人来维持。
总之,安全依恋是一种健康平衡的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它可能是由于童年条件反射自然形成的,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学习。
安全依恋对童年友谊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依恋理论,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孩子在与朋友互动时应该更加自信。
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例如,明尼苏达研究(2005年)从婴儿期追踪参与者到青少年晚期,发现早期依恋与后来的情感/社会行为之间存在连续性。
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后来的童年时期被评为最具有社交能力,比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更少孤立,更受欢迎。
哈图普等人(1993年)认为,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在幼儿园更受欢迎,与其他孩子的社交互动更多。相反,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更依赖教师进行互动和情感支持。
安全依恋与自尊的关系是什么?
安全依恋与较高的自尊密切相关。具有安全依恋的人倾向于发展出积极的自我概念,感到被爱和被重视。这促进了自信、对他人的信任以及更好的情绪调节。
安全依恋为自我接纳和平衡的自我优缺点观提供了基础。它还促进了更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生活中的积极自尊。
依恋风格会在代际间传递吗?
是的,依恋风格可以在代际间传递。研究表明,父母的依恋风格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依恋。
这种传递通过以下方式发生:
- 直接的亲子互动
- 家庭功能和环境
- 遗传因素
然而,传递并不是确定的或简单的。虽然安全依恋有很强的连续性,但不安全模式则不太可预测。意识和干预可以帮助打破负面循环。
总的来说,依恋风格在代际间持续存在,但可以通过积极的经历和治疗干预进行调整。
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是什么?
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紧密相连。具有安全依恋的人倾向于发展出更好的情绪调节技能,因为他们的早期关系为学习健康的情绪管理提供了基础。
安全依恋培养了信任,使更有效的表达情感和支持寻求成为可能。它促进了对情感的更好理解和接受,导致更适应的应对策略和面对情感挑战时更大的韧性。
与安全依恋相关的积极自我概念也有助于情绪稳定。
总的来说,安全依恋为发展和维护有效的情绪调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人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体验、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文化实践如何影响安全依恋的普遍性?
文化实践显著影响不同国家安全依恋的普遍性。
例如,在日本,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密切的家庭纽带,由于重视照顾者的回应,观察到更高的焦虑反抗型依恋率。
相比之下,德国重视独立和自立,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回避型依恋风格,因为父母鼓励自主性。
美国作为一个个人主义文化,总体上促进安全依恋,但也可能因育儿实践和社会期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不安全风格。
总的来说,这些文化差异塑造了依恋行为的表达和理解方式。
如何识别我的依恋风格?
要识别你的依恋风格,请考虑以下关键特征:
- 我觉得向他人表达我的情感和想法很自在
- 我在必要时依赖他人帮助感到自在
- 我能在关系中保持亲密和独立之间的健康平衡
- 我觉得在伴侣面前表现出脆弱很自在
- 我尊重伴侣的需求和界限,并且舒服地设定自己的界限
焦虑型依恋
- 我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
- 我非常依赖伴侣的认可和肯定来感觉良好
- 我经常使用身体上的亲近(如拥抱)来减少关系中的焦虑
- 我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质疑为什么伴侣会想和我在一起
- 当伴侣不在身边时,我会变得高度情绪化
回避型依恋
-
当他人试图与我建立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时,我会感到不舒服
-
我更重视自立而不是向他人寻求情感支持
-
我很难完全信任他人
-
我更看重独立而非亲密关系
-
我倾向于淡化或压抑我的情感
恐惧-回避型依恋
-
你对亲密和距离有矛盾的渴望
-
你在关系中的行为可能不可预测
-
你可能难以调节情绪
-
我需要在关系中获得控制和安全感,但我不知道如何实现
-
我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负面的看法
-
我的关系往往有很多极端的高低起伏
-
我想要寻求安全的人往往是让我害怕靠近的人
-
我倾向于无意中在我的关系中制造戏剧性
恐惧-回避型依恋通常根植于童年创伤或不一致的照顾。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人通常希望拥有亲密关系,但又害怕受伤或被拒绝。
这导致了关系中的推拉行为和情感波动。
如果你认同这些特质,与专门研究依恋问题的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师合作可以帮助你发展更安全的依恋模式和更健康的关系。
要获得更准确的评估,你可以:
- 完成一个经过验证的依恋风格问卷
- 反思你的关系模式和行为
- 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记住,依恋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我意识和努力下是可以改变的。
进一步的信息
- Hazan, C., & Shaver, P. R. (1994). 依恋作为亲密关系研究的组织框架. 心理学探究, 5(1), 1-22.
- McCarthy, G. (1999). 依恋风格与成人爱情关系和友谊:对一组面临关系困难风险的女性的研究. 英国医学心理学杂志, 72(3), 305-321.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大的善》杂志. 如何阻止依恋不安全破坏你的爱情生活.
- BPS 文章-高估了:依恋的预测能力
- 依恋风格如何在多个生命十年中变化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依恋模式:陌生情境的心理学研究. Lawrence Erlbaum.
Baldwin, M.W., & Fehr, B. (1995). 关于依恋风格评分的不稳定性. 个人关系, 2, 247-261.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M. (1991). 年轻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四分类模型的检验.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61 (2), 226–244.
Bowlby, J. (1969). 依恋与失落:第一卷. 依恋 . 伦敦: Hogarth Press.
Brazelton, T. B., Tronick, E., Adamson, L., Als, H., & Wise, S. (1975). 早期母婴互惠. 亲子互动, 33(137-154), 122.
Brennan, K. A., Clark, C. L., & Shaver, P. R. (1998). 成人依恋的自我报告测量:整合概述. 在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编), 依恋理论与亲密关系 (第 46–76 页). Guilford Press.
Brennan, K. A., & Shaver, P. R. (1995). 成人依恋的维度、情绪调节和浪漫关系功能.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 21 (3), 267–283.
Bylsma, W. H., Cozzarelli, C., & Sumer, N. (1997). 成人依恋风格与整体自尊之间的关系. 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 19 (1), 1-16.
Conrad, R., Forstner, A. J., Chung, M. L., Mücke, M., Geiser, F., Schumacher, J., & Carnehl, F. (2021). 抑郁愤怒和焦虑障碍中的纠缠依恋:一项横断面研究. BMC精神病学, 21 (1), 1-9.
Caron, A., Lafontaine, M., Bureau, J., Levesque, C., and Johnson, S.M. (2012). 亲密关系的比较:对父母、朋友和浪漫伴侣的依恋质量及模式的评估. 加拿大行为科学杂志, 44 (4), 245-256.
Cassidy, J., & Berlin, L. J. (1994). 不安全/焦虑的依恋模式:理论与研究. 儿童发展, 65 (4), 971-991.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4). 成人依恋的认知表征:工作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在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编) 成人依恋过程的进展, 第 5 卷 (第 53-90 页). 伦敦: Jessica Kingsley.
Favez, N., & Tissot, H. (2019). 恐惧-回避型依恋:对性生活的影响?. 性与婚姻治疗杂志, 45(6), 510-523.
Field, T. (1985). 依恋作为心理生物学调谐:处于同一波长. 依恋与分离的心理生物学, 4152, 454.
Finzi, R., Cohen, O., Sapir, Y., & Weizman, A. (2000). 受虐儿童的依恋风格:一项比较研究. 儿童精神病学与人类发展杂志, 31 (2), 113-128.
Fraley, R. C., & Roisman, G. I. (2019). 成人依恋风格的发展:四个教训. 心理学当前观点, 25, 26-30.
Haft, W. L., & Slade, A. (1989). 情绪调谐与母性依恋:初步研究. 婴儿心理健康杂志, 10(3), 157-172.
Hashworth, T., Reis, S., & Grenyer, B. F. (2021). 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个人能动性:成人依恋风格的影响. 心理学前沿, 12, 2224.
Hartup, W. W. (1993). 青少年及其朋友.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新方向, 1993 (60), 3-22.
Hazan, C., & Shaver, P. (1987). 浪漫爱情作为一种依恋过程的概念化.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52 (3), 511–524.
Hoghughi, M., & Speight, A. N. P. (1998). 所有儿童的良好足够养育——一种更健康社会的战略. 儿童疾病档案, 78 (4), 293-296.
Main, M., Kaplan, N., & Cassidy, J. (1985). 婴儿期、童年和成年期的安全感:向表征水平的转变. 在 I. Bretherton & E. Waters (编), 依恋理论与研究的增长点. 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专刊, 50 (1-2), 66-104.
Main, M., & Solomon, J. (1986). 发现一种不安全-混乱/迷失方向的依恋模式. 在 T. B. Brazelton & M. W. Yogman (编), 婴儿情感发展 . Ablex Publishing.
Meins, E. (2013). 对婴儿内部状态的敏感调谐:心灵导向性的操作化. 依恋与人类发展杂志, 15 (5-6), 524-544.
Moghadam, M., Rezaei, F., Ghaderi, E., & Rostamian, N. (2016). 依恋风格与医学生幸福感的关系. 家庭医学与初级保健杂志, 5 (3), 593–599.
Murray, L. (1985). 两个月大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调节. 婴儿的社会知觉, 177-197.
Powell, B., Cooper, G., Hoffman, K., & Marvin, B. (2013). 安全圈干预:增强早期亲子关系中的依恋. Guilford publications.
Schore, A. N. (2001). 安全依恋关系对右脑发育、情绪调节和婴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婴儿心理健康杂志:世界婴儿心理健康协会的官方出版物, 22 (1‐2), 7-66.
Schore, J. R., & Schore, A. N. (2008). 现代依恋理论:情绪调节在发展和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临床社会工作杂志, 36 (1), 9-20.
Sechi, C., Vismara, L., Brennstuhl, M. J., Tarquinio, C., & Lucarelli, L. (2020). 成人依恋风格、自尊和生活质量在纤维肌痛女性中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开放杂志, 7 (2), 2055102920947921.
Simpson, J. A. (1990). 依恋风格对浪漫关系的影响.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59 (5), 971.
Stern, D. N. (2018). 婴儿的人际世界:来自精神分析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Routledge.
Waters, E., Merrick, S., Treboux, D., Crowell, J., & Albersheim, L. (2000). 婴儿期和成年早期的依恋安全性:二十年纵向研究. 儿童发展, 71 (3), 684-689.
Weinberg, M. K., Beeghly, M., Olson, K. L., & Tronick, E. (2008). 幼儿的静止面孔范式:2岁半幼儿对母亲在静止面孔期间不可用的反应. 发展过程杂志, 3 (1), 4.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