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别理论与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simplypsychology.org/psychosexual.html
心理性别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时期的个性发展发生在五个心理性别阶段,这些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别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个阶段,性别能量(性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身体部位表达出来。
这些被称为心理性别阶段,因为每个阶段代表了性欲(大致可以理解为性驱力或本能)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固着。
随着个体的身体发育,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变得重要,成为潜在的挫折来源(性感带)、愉悦或两者兼有。
弗洛伊德(1905年)认为,生活是围绕紧张和愉悦构建的。弗洛伊德还认为,所有的紧张都源于性欲(性能量)的积累,而所有的愉悦都来自其释放。
在描述人类个性发展为心理性别时,弗洛伊德的意思是,性欲的积累和释放随着我们生物学上成熟的过程而发展。
请注意,弗洛伊德将“性”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指的是所有带来愉悦的行为和思想。
弗洛伊德强调,生命的前五年对于成人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自我(id)必须受到控制,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冲突,即被挫败的愿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自我与超我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施行这种控制,并将对满足的需求引导到社会接受的渠道中。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愉悦的中心会位于身体的不同区域,从而使每个阶段的冲突具有心理性别的特点。
冲突的角色
每个心理性别阶段都与一个特定的冲突相关,必须解决该冲突,个体才能成功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每个冲突的解决需要消耗性能量,在某个阶段消耗的能量越多,该阶段的重要特征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就会留存得越久。
为了说明这一点,弗洛伊德建议了一个类比:军队行进中的情形。当部队前进时,他们会遇到反对或冲突。
如果他们在赢得战斗(解决冲突)方面非常成功,那么大部分部队(性欲)将能够继续前往下一个战斗(阶段)。
但是,遇到的困难越大,需要留下的部队越多去战斗,因此,能继续进入下一个冲突的部队就越少。
固着心理学
有些人无法离开一个阶段并进入下一个阶段。一个原因可能是某个特定阶段发展的个体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产生了挫折。
或者,可能是个人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以至于他/她不愿意离开某个阶段的心理利益,因为在该阶段有过度满足。
例如,在生命的前两年,婴儿如果受到忽视(食物不够)或过度保护(过度喂养),可能会变得具有口腔固着的特征(弗洛伊德,1905年)。
如果某个阶段没有成功完成,且个体在某个阶段“固着”了,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异常。这个理论展示了儿童经历如何决定成年后的个性。
无论是挫折还是过度满足(或两者的任何组合),都可能导致心理分析学家所说的固着,即在某个特定的心理性别阶段的固着。
固着指的是个体的性欲的某部分已永久性地“投资”在他发展的某个阶段。
你可以通过使用助记法来记住这些阶段的顺序:“老(口腔期)年(肛门期)退休(性别期)爱(潜伏期)葡萄(生殖期)。”
口腔期 (出生到1年)
口腔期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性别理论的第一阶段,发生在出生到大约18个月之间。
在口腔期,婴儿的性欲或与生俱来的寻求愉悦的能量集中在口腔。
示例
婴儿从进行口腔活动如吸吮、咬、母乳喂养和咀嚼各种物品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满足他们的固有欲望。
在口腔阶段,婴儿从将各种物品放入口中来满足性欲中获得许多满足。
例如,一个婴儿从吸吮安抚奶嘴或奶瓶中获得愉悦。这给他们带来满足,并帮助他们了解周围的环境。
口腔固定
弗洛伊德提出理论,认为口语阶段的经历会显著影响人格发展。
例如,他建议,一个在喂养过程中营养不良或沮丧的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个悲观、嫉妒和多疑的成年人。
另一方面,一个过度喂养或过度满足的孩子可能会变得乐观、轻信,并充满钦佩。
弗洛伊德还将成年后的口语行为与特定的人格类型联系起来。例如,一个专注于口腔阶段的人可能会过度进食、吸烟、咬指甲或变得过于健谈,象征着口腔需求的持续满足。
我们看到我们周围的口腔个性,比如吸烟者、咬指甲者、暴饮暴食者和吸吮拇指者。口语型人格会做出这样的口语行为,尤其是在压力下。
肛门阶段 (1至3岁)
肛门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发生在18个月到3岁之间。
在肛门阶段,性欲集中在肛门上,孩子从排便中获得极大的快乐。
这个阶段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喜欢控制和释放肠道的孩子。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冲突往往在如厕训练中达到顶峰,在这种训练中,成年人对孩子何时何地可以排便施加限制。
这种与权威的第一次冲突的性质可以决定孩子未来与各种形式的权威的关系。
肛门固定术
在此阶段未解决的冲突或问题可能会导致以后出现问题,例如过度清洁、固执或需要控制。
父母进行如厕训练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
1.早期或严厉的如厕训练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为一个保留肛门的性格,讨厌混乱,痴迷于整洁、准时和尊重权威。他们可能会固执地吝啬现金和财产。这一切都与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坚持要他们把粪便放在便盆里直到他们表现出来时,抓住粪便的乐趣有关!
2.肛门驱逐型人格在肛门阶段接受了自由的如厕训练。成年后,肛交者是想和你分享东西的人。他们喜欢把东西送人。本质上,他们是在“分享他们的s”肛门排出型人格也是混乱、无序和叛逆的。
阴茎阶段(3至6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3至6岁的阴茎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孩子的性欲(或欲望)集中在生殖器上,作为主要的快乐来源。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生殖器和异性的生殖器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此外,他们对解剖性别差异的理解开始形成,引发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色情吸引力、竞争、嫉妒、怨恨和恐惧——统称为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女孩的伊莱克特拉情结。
这段冲突时期是通过身份认同来解决的,孩子们开始接受同性父母的特征。
阴茎固定术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未解决的冲突可能会导致未来的问题,如性功能障碍、性别认同问题或建立关系的困难。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生注视,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各种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注视可能会导致成年人的性格过于虚荣、暴露癖和性侵犯。
在男性中,阴茎固定可能会导致对性表现的焦虑、对安慰和验证的需求,或过度自信或攻击性的倾向。
在女性中,阴茎阶段的固着可能会导致支配男性的欲望、与其他女性的竞争,或者需要男性的关注或认可。
俄狄浦斯情结
阴茎阶段最重要的方面是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的观点之一,许多人完全拒绝接受。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在这个神话中,年轻的俄狄浦s杀死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一发现这一点,他就把眼睛伸出来,失明了。这个俄狄浦斯情结是俄狄浦s情结和伊莱克特拉情结的通用(即通用)术语。
在小男孩身上,俄狄浦斯情结或冲突的产生是因为男孩对母亲产生了性(愉悦)欲望。他想独占他的母亲,摆脱他的父亲,使他能够这样做。
这个男孩不理智地认为,如果他的父亲发现这一切,他的父亲会拿走他最爱的东西。在阴茎阶段,男孩最喜欢的是他的阴茎。因此,男孩产生了阉割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对父亲报复的恐惧(阉割焦虑)最终导致男孩压抑这些乱伦欲望,认同父亲,接受他的特点和价值观。 然后,小男孩开始通过模仿、模仿和加入男性化的父亲式行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被称为识别,这就是这个三到五岁的男孩如何解决他的俄狄浦斯情结。
认同意味着在内心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其结果是,男孩承担了男性的性别角色,并采用了自我理想和价值观,成为了超我。
弗洛伊德(1909)提出了小汉斯作为俄狄浦斯情结证据的案例研究。
俄勒普斯情结
俄勒普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部分,提出在性别发展中的男性阶段(大约在3至6岁之间),女孩无意识地对父亲产生性吸引,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
从本质上讲,女孩渴望她的父亲,但她意识到自己没有阴茎,这导致了弗洛伊德称之为“阴茎嫉妒”的现象,并随后产生了成为男性的愿望。
这时,女孩表面上通过压抑对父亲的欲望,并将对阴茎的渴望转化为对婴儿的渴望,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通常将自己的“阉割状态”归咎于母亲,产生了很大的紧张感。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她接着压抑自己的情感,开始与母亲认同,从而采纳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已经被广泛争议,并且在当代心理学中并未得到普遍接受。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
潜伏期是弗洛伊德心理性别发展中的第四个阶段,从6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性欲处于休眠状态,且不会有进一步的性心理发展(潜伏意味着隐藏)。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被压抑,导致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在此阶段,孩子的性冲动变得被抑制(性欲处于休眠状态),并且没有进一步的性心理发展(潜伏意味着隐藏)。
例子
关注点转向其他追求,如教育、社交关系和成功成人生活所需的其他技能。
孩子们专注于发展社交和智力技能,包括学校、友谊和爱好,而不是性或浪漫兴趣。
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性冲动在潜伏期被压抑,性能量可以转化为学校作业、爱好和友谊。
孩子的大部分能量被投入到发展新技能和获取新知识上,玩耍主要局限于与同龄同性孩子的互动。
这一阶段的例子可以是一个参与爱好和兴趣而非性活动的孩子。
潜伏期固定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这一阶段未解决的冲突或问题可能会导致成年后出现问题,比如难以表达情感或建立健康的关系。
例如,如果孩子在此阶段未能建立强大的社交联系或在学业上落后,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和社交孤立。
如果孩子未能建立强大的社交联系——可能是他们难以交朋友或融入同龄人群体——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并可能导致孤立或自卑感。
同样,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学业落后——可能在阅读、写作或数学技能上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如同龄人,进而产生不安全感或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欲再次复苏,个体进入弗洛伊德心理性别发展的最后阶段——生殖期。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人)
生殖期是弗洛伊德心理性别发展理论中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始于青春期,持续到成年。
在这一阶段,性欲在潜伏期之后重新出现,并转向与异性同行,标志着成熟的成人性行为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变得性成熟,并更加成熟和负责任地探索他们的性欲望。
这一时期标志着浪漫和性情感的开始,进而形成亲密关系。
性冲动转向异性恋的愉悦,而非像在男性阶段时那样自我愉悦。
例子
这一阶段的例子可以是一个开始体验性吸引并开始探索自己性欲的青少年。
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对他人产生更深的浪漫兴趣和性吸引。
这些情感可能导致他们的第一次浪漫关系,或者可能只是对同龄人产生暗恋。青少年可能也会学习性教育,理解同意和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感的起伏,因为他们在这些新情感和关系中进行探索。这一阶段不仅仅是性吸引,还是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情感纽带的过程。
通过他们的经历,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学会如何建立彼此满意的关系。
这是一个青春期性实验的时期,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人将在20岁左右与他人建立起爱情关系。
生殖期固定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成年人性冲动的正确出口是通过异性恋性交。固定和冲突可能会阻碍这一点,导致性变态的发展。
例如,在口腔阶段的固定可能导致一个人主要从亲吻和口交中获得性愉悦,而不是从性交中获得性愉悦。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有未解决的冲突或问题,可能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建立健康关系的困难或其他情感问题。
批判性评价
可信度
尽管弗洛伊德的阶段性儿童发展理论被认可,但他对儿童性别发展的强调仍然存在争议。他的理论源自对患者的精神分析和一个单一儿童的案例研究(小汉斯)。
现代生物学在某些方面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一致。例如,婴儿的右脑活动主要集中,这与弗洛伊德关于本我和无意识的理论相吻合(Divino & Moore, 2010)。
那么,证据是否支持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解释行为方面很有用,但在预测行为方面则不具备科学性(这是科学的一个目标)。
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它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驳斥。例如,性欲是很难客观测试和衡量的。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科学性上存在很大问题。
弗洛伊德可能在解释中存在研究偏见——他可能只关注支持其理论的信息,而忽视与其理论不符的信息和其他解释。
然而,Fisher & Greenberg(1996)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假设来评估弗洛伊德的理论,而不是整体评估。他们得出结论,证据支持弗洛伊德关于口腔性格和肛门性格的理论。
批评
批评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方法不够科学,因为他过于依赖对患者的主观解释,包括他自己。
虽然约翰·鲍尔比同意弗洛伊德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附关系,但他认为依附理论,甚至在动物中也可以观察到,提供了比俄狄浦斯情结更清晰的发展视角。鲍尔比认为,儿童可能会因为母亲的剥夺而经历持久的心理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记录,杰弗里·马森(Jeffrey Masson)有争议地声称,弗洛伊德的患者经历了儿童性虐待,而弗洛伊德则用较少震撼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替代了这一点。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么这将大大削弱弗洛伊德的可信度。
弗洛伊德几乎没有涉及胎儿发育的问题,但他的追随者奥托·兰克(Otto Rank,1924)提出,“出生创伤”对终生个性的塑造有深远影响。然而,现代研究(如DiPietro等,1996)与此相矛盾,显示胎儿和新生儿在警觉性、感觉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在青春期的生殖阶段达到顶峰,并主张成年后的基本特征保持不变。
然而,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关于由危机定义的阶段理论。例如,青少年面临身份与角色混乱的困境,年轻人则在亲密与孤立之间存在张力。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 | 埃里克·埃里克森 |
---|---|
关注心理性阶段 | 关注心理社会阶段 |
提出了五个阶段(强调儿童期) | 提出了八个阶段(贯穿一生) |
阶段侧重于生理需求和冲动 | 阶段侧重于心理需求和社会互动 |
本我、我、自我超我为个性的三个层次 | 身份、亲密、创造性为个性的三个层次 |
每个阶段必须解决才能形成健康人格 | 每个阶段必须掌握才能形成健康人格 |
应用
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应用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入探讨无意识以理解发展原因。通过探索梦境和记忆,客户了解他们未解决的冲突和固着。
通过这种意识,之前的潜意识冲动可以被识别并加以管理。通常,客户每周进行一次长达一小时的会话。
与常见的客户躺在沙发上的刻板印象不同,客户和治疗师通常是面对面坐着。建立信任可能需要几个月,因此精神分析是一个漫长且可能费用高昂的过程。
虽然个人会话可能很贵,但团体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实惠的替代方案,在这种治疗中,客户共同解决和理解他们的无意识问题。
常见问题
什么是心理性理论?
心理性理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解释了儿童的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他们成年后的个性和行为。
根据该理论,儿童会经历一系列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他们的愉悦和满足的重点会从不同的身体部位转移,这些部位被称为敏感区。
弗洛伊德提出,在这些早期阶段未解决的冲突和创伤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总的来说,心理性理论表明,儿童的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个性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理解这些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治疗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具有争议,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和修订。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理论今天仍然适用吗?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理论仍然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理论,但它并非没有局限性和批评。虽然该理论的一些方面可能不再被认为是相关或有效的,但它在心理学中的遗产和影响力不可否认。
心理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个性和行为的重要见解。它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方面,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依附理论和发展心理学。
心理性理论因其有限的实证支持、缺乏科学严谨性以及过于侧重性和攻击性驱动力而受到批评,忽略了其他因素。
批评者还指出,心理性理论基于过时的性别和性取向观念,曾被用来病理化和污名化那些性别和性取向不符合常规的人群。
参考文献
- DiPietro, J. A., Hodgson, D. M., Costigan, K. A., & Johnson, T. R. (1996). Fetal antecedents of infant temperament. Child Development, 67(5), 2568-2583.
- Divino, Cynthia L., and Mary Sue Moore. “Integrating neurobiological findings into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training and practice.”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20.3 (2010): 337-355.
- Downey, J. I., & Friedman, R. C. (1995). Biology and the oedipus complex. Psychoanal. Q, 64, 234-264.
- Fisher, S. & Greenberg, R. P. (1996). Freud scientifically reappraised: Testing the theories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 Kohlberg, L., & Ullian, D. Z. (1974).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sexual concepts and attitudes.
- Kupfersmid, J. (2019). Freud’s clinical theories then and now.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47(1), 81-97.
- Freud, S. (1905).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Standard Edition 7: 123- 246.
- Masson, J. M. (2012). The assault on truth. Untreed Reads.
- Masson, J. M. (2013). Final analysis: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Untreed Reads.
- Rank, O. (1924). The Trauma of Birth in Its Importance for Psychoanalytic Therapy. Psychoanalytic Review.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