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的煤气灯效应:什么是煤气灯效应、迹象及应对方法
自恋者的煤气灯效应是指具有自恋人格特质或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煤气灯效应。它涉及扭曲、改变或否认现实,以使某人怀疑自己的感知、记忆或理智。
自恋水平较高的人经常使用煤气灯效应来控制和支配他人。煤气灯效应是他们通过削弱受害者的自信、自尊和现实感来维持对受害者的控制的一种工具。
自恋是一种人格特质,其行为和态度模式包括缺乏共情、过度需要赞美以及优越感和特权感。因此,自恋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我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进行煤气灯效应。
他们的目标是让受害者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感知,以便操纵他们屈服和顺从。
自恋者的煤气灯效应有时可能带有施虐快感;参与操纵的人可能会从导致受害者的困惑、怀疑和痛苦中获得满足感、权力感或享受。
煤气灯效应与自恋相同吗?
煤气灯效应和自恋是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特定的操纵手段,由具有自恋特质的个体用于控制和操纵他人。
自恋则指一种更广泛的人格特质或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共情、过度需要认可和对抗性。煤气灯效应的需求源于这些特征,作为一种保护自恋者膨胀和夸大自我形象的方式。
煤气灯效应只是自恋者操纵他人的众多方式之一,但并不是自恋本身的所有内容。
所有自恋者都使用煤气灯效应吗?
虽然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通常与自恋者相关的操纵手段,但并非所有自恋者都使用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只是自恋者为实现控制、认可和支配目标而可能采用的多种操纵行为之一,但它并不是自恋本身的所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从事煤气灯效应行为的人都一定是自恋者。具有其他人格特质或障碍的人,如反社会或边缘型特质的人,也可能从事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也可能是无意的或出于想要正确的心态,而不是想要控制他人。
自恋者的虐待循环
与自恋者的关系往往遵循类似的模式。尽管每段关系都是独特的,但在处理自恋者时,通常会出现一些共同的动力和阶段。
一个常见的模式被称为“自恋者的虐待循环”或“理想化、贬低、抛弃”循环。在关系的开始,自恋者会“爱轰炸”你,用关注、爱意和赞美淹没你。这是理想化阶段,自恋者把自己描绘成完美的伴侣,让你感到特别和被重视。
随着关系的发展,自恋者获得了你的信任,他们的行为开始改变,他们的真面目也开始显现。这标志着贬低阶段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变得挑剔、轻视和情感虐待。这是他们开始进行煤气灯效应和其他操纵手段,以贬低你并削弱你的自尊心的时候。
你可能会注意到他们的行为异常、伤害和令人困惑,但你可能会不确定这些行为是否属于煤气灯效应。这些行为可能很微妙,所以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话语和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给你带来的感受。
最终,自恋者可能会感到厌倦或不满,或者他们可能找到了新的认可来源。在抛弃阶段,自恋者会突然“抛弃”你,通常没有解释或结束。
在抛弃你之后,自恋者可能会试图重新进入你的生活。这个阶段称为“回钩”。他们可能会使用道歉、承诺改变或重新点燃理想化阶段等手段来重新控制你。
这个循环通常会重复,自恋者在理想化和贬低之间摇摆不定,使你在情感上失去平衡并依赖于他们。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煤气灯效应对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的影响。
心理分析师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在其著作《煤气灯效应:如何识别和生存隐藏的操纵》(2007年)中概述了煤气灯效应的三个阶段。
- 不相信: 在这个初始阶段,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怀疑,难以相信你关心的人会故意操纵你。你可能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和记忆,或者认为“我一定是误解了”,并将其视为一次性的事件。
- 防御: 随着煤气灯效应的持续,你进入防御状态。你可能会开始提供解释、寻找证据,甚至质问煤气灯者的行为,试图理解情况并保护自己的理智。
- 抑郁: 如果煤气灯效应持续存在,你可能会进入抑郁阶段。不断的操纵、质疑和自我怀疑会导致无助感、孤立感和情感疲惫。你可能会感到与现实脱节,对自己的感知和感受失去信心。
一些常见的煤气灯效应迹象:
- 否认你知道为真的事件或陈述。
- 轻视你的感受、担忧或意见。
- 歪曲事实或改变事件或对话的细节。
- 将责任转移到你身上,即使证据表明并非如此。
- 自相矛盾或以不同于你记忆的方式描述过去的事件。
- 故意隐瞒信息。
- 把自己的负面特质、行为或感受投射到你身上。
- 质疑你的感知,让你觉得自己错了或困惑。
- 孤立你并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
- 提到你过去的错误来质疑你的可信度。
- 通过不断挑战你的决策或能力来侵蚀你的自信心。
- 使用恐吓或愤怒让你怀疑自己的判断。
你正在经历煤气灯效应的迹象:
- 你发现自己经常感到困惑,怀疑自己的记忆,不确定什么是真实的或正确的。
- 你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侵蚀。
- 你对对方的反应感到紧张和焦虑。
- 你为自己无过错的事情道歉或承担煤气灯者的责任。
- 你的情绪经常波动,当他们对你友好时感到高兴,当他们批评你时感到沮丧。
- 你避免提出担忧或质问煤气灯者,因为害怕他们的反应。
- 你怀疑自己情绪的有效性。
自恋者使用的煤气灯效应短语
自恋者经常使用操纵性的短语和手段来削弱受害者的感知和现实。
以下是一些自恋者常用的煤气灯效应短语:
“你太敏感/反应过度。”
这句话轻视你的情绪和感受,让你质疑自己反应的有效性。
“你有我真是太幸运了。”
这强化了他们的优越感,让你感到依赖于他们的认可。
“我从来没有说过/做过那件事。”
煤气灯者会否认之前的陈述、对话或行为,让你怀疑自己的记忆和现实感知。
“总是你在引起问题。”
他们将冲突的责任归咎于你,让你觉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施暴者做错了什么,他们往往会扭转局面,让你承担责任。
“你情绪不稳定/依赖/戏剧化”
这是试图质疑你的稳定性和理智。他们在贬低你的情绪和反应,让你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感觉不稳定。
“你记错了。”
煤气灯者可能会否认你清楚记得的事件或对话,让你质疑自己的记忆。
“你只是想挑起争端。”
这将焦点转移到你身上,将你描绘成挑事者,转移对他们行为的关注。
自恋者是否意识到他们在煤气灯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自恋者可能有意识地意识到他们在使用煤气灯效应来操纵和控制他人,而在其他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可能是本能的或潜意识的。
虽然这种意识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基于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图和操纵行为的程度,大多数自恋者都动机保护自己的自我、信念和权力地位。
自恋者通常缺乏共情,很难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虽然他们可能不明确意识到煤气灯效应,但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反应,强化了他们的控制感和优越感。
对于一些自恋者来说,煤气灯效应可能是一种他们不完全认识的习得行为。这种行为可能被他们的照顾者正常化,所以他们可能不一定意识到自己造成的伤害。
一些自恋者可能会理性化他们的煤气灯效应行为,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自我或维持虚假自我形象的方式。他们可能认为受害者的感知需要纠正,以符合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自恋者也可能在意识谱系上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时候有意识地使用煤气灯效应,在其他时候则是潜意识的。
无论自恋者的意识程度如何,煤气灯效应对受害者心理和情感健康的影响都是深远和有害的。
参考文献
Cialdini, R. B. (2007).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 ed.; 1st Collins business essentials ed. New York, Collins.
Krizan, Z. & Herlache, A. D. (2018). The narcissism spectrum model: A synthetic view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2, 3–31.
Petric, D. (2018). Gaslighting and the knot theory of mind. Research Gate.
Ronningstam, E. (2013) An update o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Current Opinions in Psychiatry, 26(1):102-6.
Sarkis, S. (2017) Are Gaslighters Aware of What They Do? Psychology Today
Spear, A. (2020). Gaslighting, Confabulation, and Epistemic Innocence, Topoi, 39, 229-24.
Stern, R. (2007). 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s Other People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New York: Harmony Books.
Vaknin, S. (2021). Sadism in Sadistic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nnals of Behavioural Science, 7 (1).
Zajenkowski, M., Maciantowicz, O., Szymaniak, K. & Urban P. (2018). Vulnerable and Grandiose Narcissism Are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Ability and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