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理论

性别恒常性概述

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说,性别恒常性指的是儿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性别认同,并最终理解到他们的生物性别是固定且不可改变的。

这一理论源自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工作。尽管这个理论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并不简单——这也是为什么关于性别发展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在性别恒常性理论被提出时,那是历史上的一个不同阶段。该理论并不能反映当前围绕性别的社会规范。例如,该理论没有考虑到那些认同自己为跨性别、非二元性别或性别流动的人。

当你阅读关于这个理论及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内容时,请记住,它是基于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因此,它并没有考虑到自那以后50多年间发生的所有研究、理论和社会变迁。

性别恒常性的定义

性别恒常性的概念指的是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他们的性别(即他们的生物性别)是固定的,不会随时间改变。

这一理论由科尔伯格提出,其根源在于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它最早是在1966年由科尔伯格提出的,当时他主张性别认同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儿童的认知发展。

现代观点

虽然性别恒常性理论指出生物性别是固定的,不能随时间改变,但我们现在知道应该对性别和生物性有一个更广泛的解释,这曾经是一种理论。此外,儿童应始终被告知自我接纳最为重要。

科尔伯格的性别发展理论

要理解科尔伯格的理论,首先需要了解在认知发展方面“图式”(schema)的概念。图式是指儿童通过这种概念模式来理解世界,而在本例中,是他们自己的性别。

性别图式模型提出,儿童通过内部动机来符合社会基于其生物性别的期望,从而发展出自己的性别认同。然而,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动机首先取决于儿童通过一系列认知发展阶段。

虽然性别图式模型提出儿童有内在动机去符合期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性别规范的变化和对社会期望的改变,内在动机也可能发生变化。无论如何,儿童不应被迫去适应使他们感到不舒适的性别角色。

这一认知发展模式被认为发生在两岁至七岁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儿童逐渐理解到他们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改变。

一旦儿童达到这一发展阶段,科尔伯格认为他们会受到激励去观察并模仿他们所期望的行为,以符合其性别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科尔伯格坚持认为儿童不会发展出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除非他们已经学会性别在一生中是恒定不变的。

科尔伯格的阶段

阶段1:性别标记(三岁时)

在性别标记阶段,儿童能够说出他们是男孩还是女孩,以及其他人是男孩还是女孩。然而,他们并不理解这是一种无法随时间改变的特征,比如头发长度或穿的衣服。

阶段2:性别稳定性(五岁时)

在性别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男孩会长大成为爸爸,女孩会长大成为妈妈等等。然而,他们仍然不明白性别不会因外貌变化或活动选择而改变。

阶段3:性别恒常性(七岁时)

大约在六七岁时,儿童开始理解性别在不同情境下和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是恒定的。一旦他们发展出这种理解,他们就会开始按照自己的性别行事。

换句话说,科尔伯格认为性别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生物本能或文化规范;而是儿童对其周围社会世界的认知理解。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说儿童会因为奖励而根据期望去行动,作为男孩或女孩。

相反,他们的性别认同发展依赖于他们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认知发展阶段而逐步增强。这些阶段与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紧密相关。

性别恒常性发展的研究证据

支持科尔伯格提出的性别恒常性发展理论的研究证据是混合的。

  • 一些早期研究者(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认为,年龄低至两岁的儿童自然表现出性别偏好的行为,如选择特定玩具或与其他男孩或女孩玩耍。
  • 有人认为,父母对性别一致行为的强化对儿童形成性别认同至关重要。
  • 有些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能区分男性和女性的脸和声音。
  • 有些人认为,性别恒常性实际上是性别概念中最幼稚的形式之一。

在一项相关研究中,斯莱比和弗雷(1975年)使用性别概念访谈来考察儿童对性别的理解。他们调查了55名两岁到五岁的儿童,并询问了14个问题及反问。

以下是一些示例问题,每个问题都代表了科尔伯格理论的不同阶段:

  • 这是男孩还是女孩?(展示一张照片)
  •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 当你还是婴儿的时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 当你长大后,你会成为爸爸还是妈妈?
  • 如果你穿女孩的衣服,你会变成女孩吗?
  • 你可以成为男孩,只要你愿意吗?

然后,研究人员向孩子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并测量了他们对同性角色的关注程度。他们发现,性别恒常性较强的儿童更可能关注同性角色。这为科尔伯格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什么是性别非传统者?

其他性别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取决于儿童理解到他们的性别是固定的。

然而,其他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特别是加拿大裔美国人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发展是行为、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这种角度来看,例如,如果一个男孩因为穿裙子而受到负面反馈,那么他会对性别角色产生一定的理解。换句话说,你在童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会给你提供如何成为一个男孩或女孩的信息。这可能受父母为你购买的衣服、房间的装饰、你玩的玩具以及被鼓励参与的活动的影响。

如果你因为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而得到奖励,那么你会更有动机去符合性别刻板印象。

这种外部反馈最终会被内化,这样当你符合性别刻板印象时会感觉更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自我调节变得越来越重要。

再次注意,这是一个基于过去性别角色更固定时期的旧理论。

同时,其他理论家也同意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

例如,马丁和哈尔文森(198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性别类型化理论,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出现是为了处理大量信息。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世界可能是混乱的。所以,从性别角度分类东西会更容易。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就像是如何处理与新人互动的地图。

马丁和哈尔文森认为,儿童在使用这些刻板印象时相当僵硬,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变得更加灵活。

尽管儿童性别身份的发展仍在继续研究,科尔伯格最初提出的概念得到了混合的支持。只有通过不断努力理解儿童性别身份的发展,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现象。此外,随着我们对生物性别和性别的理解不断发展,这样的理论可能会继续演变。

关于饮食失调你需要知道什么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