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疗法

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概述

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刺激的定义和例子

在称为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中,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自然地、自动地触发反应的刺激。换句话说,这种反应不需要任何先前的学习。

与此相对的是条件刺激,只有当人或动物学会将该刺激与某种反应联系起来后才会引发反应。

无条件刺激的例子

无条件刺激无处不在。考虑以下情况:

  • 某种喜爱食物的味道,立即让你感到饥饿
  • 鼻子被羽毛轻轻挠痒,导致打喷嚏
  • 切洋葱时的气味,使你的眼睛流泪
  • 草和花的花粉,导致打喷嚏
  • 突然听到巨大的响声,导致你缩成一团

在每个例子中,无条件刺激都会自然地触发一种无条件反应或反射。你不需要学习就能对无条件刺激做出反应;它是自动发生的。

巴甫洛夫实验中的无条件刺激

伊万·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向狗展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物品,并测量每次出现唾液的量。当狗闻到食物时,唾液会自动分泌,无需狗有意识的努力。

这种反应不需要学习。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因为它引发了反射性反应。

小阿尔伯特实验

基于巴甫洛夫的工作,行为主义者约翰·B·沃森和他的研究生罗莎莉·雷纳进行了后来被称为“小阿尔伯特实验”的研究。该研究显示,情绪反应可以在人身上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进行学习。

沃森和雷纳向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阿尔伯特展示了白鼠、兔子、猴子、面具和燃烧的报纸,并观察男孩的反应。最初他对此没有任何恐惧。

但当沃森开始在每次向阿尔伯特展示白鼠时制造大声响——这是一种引发阿尔伯特哭泣的无条件刺激——阿尔伯特开始在看到白鼠时感到害怕。因为他学会了将白鼠与恐惧的声音联系起来,最终他也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白鼠,原本是一种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

为了进行经典条件反射或学习,除了无条件刺激外,还需要一种中性刺激。换句话说,在条件反射发生之前,你需要首先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

中性刺激最初不会引起任何特定的反应,但当它与无条件刺激一起使用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最终变成条件刺激。中性刺激的一个好例子是声音或歌曲。

当首次呈现时,中性刺激不会对行为产生影响。随着它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它将开始引起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效果。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助手们最初并不会引发任何唾液分泌,因此它们是中性刺激。同样,吱吱作响的门打开的声音最初也是一种中性刺激。如果这个声音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喂猫结合呈现,最终也会引发猫咪的行为变化。一旦形成联想,你的猫可能会每次听到吱吱作响的门打开时都以为自己正在被喂食。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

无条件刺激会导致没有经过任何先前学习的反应。这种反应是自动的,无需思考。相反,条件刺激只会在受试者学会将其与给定结果关联后才产生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学会了在看到助手们的白色实验服时流口水,因为它们已经将助手与提供食物联系起来。对助手的唾液反应不是一种自动的生理过程,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助手的存在,最初是一种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学习行为的时间安排

在整个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学习的速度。无条件刺激和中性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决定是否会发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间如何安排是影响联想是否形成的原理,这被称为连续性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的类型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蜂鸣器的声音最初是一种中性刺激,而食物的气味是一种无条件刺激。将音调与食物气味紧密相连的结果是更强的关联。如果在无条件刺激前很久就呈现中性刺激,那么关联要么非常弱,要么根本不存在。

不同的条件反射类型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间顺序或先后顺序来呈现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

  • 同时条件反射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这种类型的条件反射导致较弱的学习。
  • 逆向条件反射中,先呈现无条件刺激,然后呈现中性刺激。这种类型的条件反射也往往导致较弱的学习。
  • 痕迹条件反射中,中性刺激短暂呈现后停止,然后呈现无条件刺激。这种类型的条件反射效果很好。
  • 延迟条件反射中,中性刺激持续呈现直到无条件刺激出现。这种类型的条件反射效果最佳。

什么是习得?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