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心理动力学疗法

情感聚焦疗法

如何通过假共识效应影响我们对其他人的看法

我们将自己高估为他人同意我们的倾向称为社会心理学中的假共识效应。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人们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是“正常”的,并且大多数人会分享这些相同的意见,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假设吉姆的Facebook新闻推送充满了倡导某种政治立场的故事。尽管该推送是由吉姆精心策划,包括他认识的人,并受到根据吉姆行为的算法的影响,他可能会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立场。

为什么会出现假共识效应?

假共识效应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所谓的共情启发式。当我们试图估计某事的普遍性或可能性时,我们会倾向于想到那些最容易出现在脑海中的例子。

如果你正在尝试确定其他人是否与你有相同的信念,你可能会想到与你最相似的人,比如你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确实与你有许多共同之处。

研究人员提出了假共识发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1. 我们最常互动的家庭和朋友更有可能与我们相似,并共享许多相同的信念和行为。
  2. 认为其他人与我们想的一样可以提升我们的自尊。为了感觉良好,我们被激励去相信其他人就像我们一样。
  3. 我们对自己态度和信念最为熟悉。由于这些想法通常是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因此当其他人分享类似的观念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

影响假共识效应的因素

假共识效应在某些情况下更强。如果我们认为某件事非常重要或非常确信我们的观点,那么假共识的程度往往会更强;也就是说,我们更可能认为更多人同意我们的观点。

例如,如果你非常关心环境问题,你很可能会高估也关心环境问题的人数。

如果我们在某个信念、意见或想法上非常确定它是正确的,这种效应也会更强。如果你完全确信通过制定一项特定法律可以减少你所在社区的犯罪率,你更可能相信你所在城镇的大多数选民也会支持这项法律的通过。

最后,当我们认为情境因素起主要作用时,我们更容易体验到假共识效应。例如,想象一下你去看一部电影,但你觉得这部电影糟糕透顶,因为特效太差了。因为你假设其他观看电影的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并形成相同的观点,你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所有其他观众也会觉得这部电影糟糕透顶。

关于假共识效应的研究

假共识效应最早由研究者李·罗斯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末命名和描述。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阅读一个冲突情况的描述,以及两种不同的冲突应对方式。然后,参与者需要决定他们自己会选择哪种选项,猜测其他人可能会选择哪种选项,并描述每种选项所代表的人群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参与者选择了哪个选项,参与者都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他们选择的选项。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倾向于对那些他们没有选择的选项所代表的人群特征进行更极端的描述。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