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回避、关系联结与保护性缓冲意图

依恋回避与保护性缓冲

保护性缓冲是一种在亲密关系中使用的应对策略,其中一方隐藏担忧、在冲突中让步或假装一切安好,以保护另一方免受情绪困扰。

这种策略可以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可以出于保护伴侣的目的来避免对方受到伤害。

Winterheld, H. A. (2017). 为了谁而隐藏情感?依恋回避、关系联结与保护性缓冲意图. Emotion, 17(6), 965-980.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91

要点

  1. 高度回避型依恋个体认为表达痛苦会给亲人带来负担,尤其是在依赖关系时。
  2. 当感到与伴侣联结时,高度回避型个体使用保护性缓冲来保护伴侣免受痛苦。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不应给伴侣增加负担。
  3. 当感到与伴侣联结较弱时,高度回避型个体使用保护性缓冲来保护自己。
  4. 为了自我保护而使用保护性缓冲与自身和伴侣较差的心理健康相关。而为了伴侣的利益而使用则不相关。
  5. 这项研究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人们何时以及为何出于不同目的使用保护性缓冲。

理由

以往关于保护性缓冲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忽视了为什么人们会使用这种策略以及是为了谁的利益(Langer et al., 2009; Suls et al., 1997)。

虽然通常认为保护性缓冲是为了保护伴侣免受痛苦,但它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痛苦(Langer et al., 2009; Trost, 2005)。依恋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用于考察预测这一策略不同动机的因素。

高度回避型依恋个体限制痛苦表达以维持与伴侣的距离(Mikulincer & Shaver, 2003),但也可能这样做以维持来自重要他人的积极评价(Birtchnell, 1988)。他们的照顾尝试尚未得到探索。

这项研究测试了高度回避型个体与伴侣的联结程度是否能预测他们是为了自我保护还是为了保护伴侣而隐藏痛苦,这些预测基于内化的关于情感负担的信念。

进一步区分这些动机有助于考察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 研究1:388名恋爱或已婚成年人报告了依恋回避、关系依赖以及认为表达痛苦会给伴侣带来负担的信念。
  • 研究2:214名恋爱或已婚成年人回忆了一次压力事件,并报告了他们的保护性缓冲意图、依恋回避和联结感(伴侣在自我中的包含)。
  • 研究3:205名成年人按照类似程序进行了调查,现在还报告了抑郁症状和对伴侣意图的感知。
  • 研究4:从55对伴侣中收集了关于典型保护性缓冲意图、依恋、承诺和心理健康症状的数据。

结果

当感到与伴侣联结时,高度回避型个体隐藏痛苦以保护伴侣;当感到与伴侣联结较弱时,他们隐藏痛苦以保护自己。关于情感负担的信念是他们以伴侣为中心的缓冲的基础。

  • 如预期的那样,高度回避型个体在更依赖的关系中持有更强的认为痛苦表达会给伴侣带来负担的信念(研究1)。
  • 高度回避型个体在感到与伴侣联结时更多地进行以伴侣为中心的保护性缓冲,这一效果可以通过认为痛苦会给伴侣带来负担的信念来解释(研究2)。
  • 相反,感到与伴侣联结较弱与高度回避型个体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保护性缓冲相关(研究2-4)。
  • 此外,个体及其伴侣的自我保护(而非以伴侣为中心的保护)意图与较差的心理健康正相关(研究3-4)。

洞察

这些研究在应用依恋理论预测保护性缓冲应对策略的细微差别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这些差异基于个体差异和关系背景。高度回避型个体似乎在自主性和关系稳定性之间摇摆不定。

当感到对伴侣有承诺时,他们认为情感克制可以维持和谐,因此选择保护伴侣。然而,当联结感减弱时,他们默认的疏远倾向占主导,以保护自己。

揭示这些双重潜在动机有助于解释过去研究中保护性缓冲与混合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自我保护的缓冲在个人和人际层面上都是代价高昂的,而以伴侣为中心的缓冲则显得无害。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依恋行为的情境敏感性。联结感可以暂时减少高度回避型个体通常维持自主性的疏远调节习惯。

尽管他们的照顾尝试仍受到开放情感性的限制,但这对旨在改善困境关系沟通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优势

  • 这些研究利用了强大的、多样化的样本,包括成年期各个阶段的恋爱、已婚和同居伴侣。
  • 采用广泛的横断面和狭窄的双人设计提供了对研究结果可靠性的信心。
  • 分析彻底区分了依恋回避和焦虑的独特效应。
  • 使用正式的调节中介检验加强了所提出的解释机制。

局限性

  • 依赖于回顾性自报告的保护性缓冲意图引发了记忆偏差和社会期望的问题。
  • 没有观察数据,关于实际策略使用的结论必须保持谨慎。
  • 样本主要为白人和受过教育的人群,限制了研究的普遍性。
  • 在更多样化的群体中进行复制将有助于了解文化差异对情感负担和抑制动机信念的影响。

启示

这些发现揭示了关系维护策略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依恋基础,该策略对幸福感有关键影响。

它们强调了连接依恋和情绪调节视角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将披露框架为关心伴侣而非满足个人需求,更好地促进回避型客户的披露。

此外,旨在改善沟通的干预措施可以教夫妻公开讨论对痛苦披露的偏好。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Winterheld, H. A. (2017). 为了谁而隐藏情感?依恋回避、关系联结与保护性缓冲意图. Emotion, 17(6), 965–980.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91

其他参考文献

Birtchnell, J. (1988). 定义依赖.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1(2), 111-123.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88.tb02770.x

Langer, S. L., Brown, J. D., & Syrjala, K. L. (2009). 癌症患者和护理者中保护性缓冲的个体和人际后果. Cancer, 115(S18), 4311-4325. https://doi.org/10.1002/cncr.24586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成人依恋行为系统:激活、心理动力学和人际过程.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53-152.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3)01002-5

Suls, J., Green, P., Rose, G., Lounsbury, P., & Gordon, E. (1997). 向配偶隐瞒担忧:通过保护性缓冲应对与男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及其妻子的压力关联.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4), 333-349. https://doi.org/10.1023/A:1025513029605

Trost, S. E. (2005). 应对心脏病的夫妻中的保护性缓冲:行为、意图和心理困扰 (Publication No. 3175748) [博士论文, 加州大学].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Global.

继续学习

  1. 伴侣如何通过共情或同情而不是对抗来鼓励高度回避型个体更加开放地沟通?哪些沟通策略可能无效或适得其反?
  2. 性别规范和对情感性的信念如何影响参与保护性缓冲的倾向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结果?
  3.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如何筛查并解决应对疾病中的夫妻中的适应不良形式的保护性缓冲?需要什么样的建议?
  4. 干预措施能否将防御性的自我保护缓冲重新定义为一种错误的关怀尝试?这是否会增加自我同情和披露的动力?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