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导致依赖共生的原因?

依赖共生的原因

依赖共生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它通常随着时间发展,并可能由心理、生物、环境和人际因素的组合引起。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过去的经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是影响依赖共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对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什么是依赖共生?

心理学教授桑德拉·C·安德森(Sandra C. Anderson)将依赖共生描述为“一种痛苦地依赖于强迫行为和他人认可的行为模式,试图找到安全、自尊和身份。”

由于依赖共生的复杂性,其概念和定义存在争议。然而,一项系统分析确定了定义依赖共生的核心要素:

  • 外部关注: 个体的关注点在于他人、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外部活动(如工作、药物或酒精),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向外关注,他们避免处理不舒服的情绪和内心冲突。
  • 自我牺牲: 他们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他们的自尊基于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这常常导致他们忽视自己的需求。
  • 控制: 自我控制(例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控制他人使他们感到更安全。他们倾向于认为他人无法照顾自己,因此必须承担起照顾他人的责任。
  • 情感约束: 他们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避免让他人不高兴。他们有取悦他人的倾向,发现很难说“不”。

在家庭中有一名或多成员有成瘾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或其他功能障碍行为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依赖共生特质,作为应对家庭不稳定和混乱的方式。

因此,这些孩子往往没有发展出独立和稳定的自我意识,而是变得与父母形象纠缠在一起

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成长会导致个体适应家庭内的挑战动态,从而发展出依赖共生特质。

可能导致依赖共生发展的早期环境包括:

成瘾和精神疾病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名或多成员患有成瘾或精神疾病,这会创造一个混乱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从而促进依赖共生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儿童往往会承担起照顾者或和平维护者的角色,试图维持稳定并保护所爱的人。不幸的是,这会导致他们忽视自己的需求,而专注于他人的需求,进一步助长依赖共生行为。

这些孩子往往难以发展出稳定的自我认同和目标,因为他们的身份取决于帮助他人。

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

过度保护的父母可能会将孩子与挑战和困难隔离开来,这会阻碍自立和自信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独立、决策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因为他们被保护得无法发展这些技能。

即使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这些孩子仍然依赖父母来决定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他们难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意识,而是依赖他人提供这些。

忽视

忽视的环境会使孩子感到情感上被抛弃和不重要。

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或不值得爱和关注。经历过忽视的人可能不断觉得需要证明自己,做到“完美”才能获得认可。

他们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导致对来自外部来源的自尊和认可产生过度依赖。

滥用

童年时期的物理、情感或心理虐待会在受害者心中灌输深深的自卑感和恐惧。

孩子们往往会责怪自己遭受的童年虐待,并经常觉得自己应受这样的惩罚。他们内化了一种信念,认为自己一定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只有完全顺从照顾者才能得到爱。

虐待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发展,导致低自尊和对他人的依赖以获得认可和目的。此外,受害者可能会发展出依赖共生行为,以避免冲突,即使这些行为对自己有害。

贫弱的情感边界

在情感边界薄弱或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难以区分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与他人的。

这可能导致在关系中的纠缠,失去自我意识,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可能长大后认为,只有在照顾他人时才值得爱和关注。

条件性的积极关注

如果孩子从照顾者那里体验到条件性的爱和接纳,即只有在满足某些期望时才会获得认可,孩子可能会学会爱和积极关注必须靠努力获得。

如果孩子没有感到内在的价值,他们往往会向他人寻求认可。他们学会只有满足他人的期望才会被爱。

这些人可能会发展出依赖共生倾向,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常常以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为代价。

依赖共生的个人经历

Bacon等人(2018年) 分析了自我认定的依赖共生者的经历。他们的定性研究提供了参与者主观经历的深入信息。

参与者将其行为和问题归因于成长经历。一位参与者评论道:

“我相信这是由于童年经历和个人对这些经历的感知……考虑到我的所有兄弟姐妹也都出了问题。”

参与者分享了在过度控制、批评和完美主义家庭中成长的负面看法。大多数回忆了“矛盾的人际家庭动态”,表现为过度僵化、家长专制和控制,同时缺乏关爱和支持。

大多数参与者还指出,至少有一位父母在情感或身体上缺席。一位参与者描述道:

“…我的父亲,相当被动,实际上经常不在家,他工作,有时晚上工作,有时周末工作……他不是一个男人中的男人……我的母亲管着他,我的母亲管理家务……”

另一位参与者说:

“也许有一个半的因素,也许我家庭的一半没有支持我,也许(另一半)我的母亲在评判我……”

这些早期经历创造了“一种空虚感”,他们试图通过过度饮酒、吸毒和性行为等外部手段来逃避内心的空虚感。

我是依赖共生吗?

认识自己是否有依赖共生倾向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通常涉及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为和模式。

然而,有一些常见的迹象和特征与依赖共生相关。

例如,如果你倾向于把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放在自己的前面,常常以牺牲自己的福祉为代价,这可能是依赖共生的迹象。

如果你在自我形象方面存在问题,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以感到有价值,这也可能是你有依赖共生倾向的迹象。

其他依赖共生的迹象可能包括:

  • 你很难说“不”,当主张自己的需求或界限时可能会感到内疚或焦虑。
  • 你极度害怕被拒绝、被遗弃或孤独,这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依赖。
  • 你严重依赖他人的情感福祉,可能难以独立做决定或采取行动。
  • 你觉得有责任解决他人的问题,可能会纵容或解救他们免受行为后果。
  • 你努力追求完美,试图获得认可或控制局面。
  • 你竭尽全力避免冲突或对抗,即使这对你的福祉是必要的。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依赖共生存在于一个谱系中。并非所有有依赖共生倾向的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特征,也不是所有经历这些倾向的人一定是依赖共生。

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建立更平衡和充实的关系。

如何克服依赖共生

克服依赖共生是一个涉及自我意识、个人成长和发展更健康关系模式的过程。

幸运的是,依赖共生是一系列可以学习和克服的行为和信念。

第一步是认识到你有依赖共生倾向。自我反思和内省是了解它如何在你生活中表现的关键。

以下是你可以采取的一些步骤来帮助克服依赖共生:

  • 学习有关依赖共生的知识,了解其根本原因和影响。
  • 注意你在关系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 回顾过去,了解家庭动态如何可能促成了你的依赖共生特质。
  • 在关系中实践设定和维护健康的界限。这包括在必要时学会说“不”,并传达你的需求和界限。
  • 优先考虑自我照顾和自我同情。留出时间进行滋养身体、情感和心理福祉的活动和实践。
  • 挑战任何消极的自我对话,培养自我接受和自我爱。
  • 注重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给自足。追求自己在关系之外的兴趣、目标和爱好。
  • 考虑寻求专门从事依赖共生和关系问题的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帮助。
  • 克服依赖共生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过程。过程中可能会有挫折,但对自己保持耐心和宽容至关重要。

随着你克服依赖共生倾向,你会发展出更强的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认可或你在他们生活中的角色。

你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平衡和相互充实,你将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给予和接受爱和支持。

从依赖共生中康复不是线性的旅程,可能会有挫折。但最终的回报是一个更充实和真实的生活,你可以享受更健康、更有意义的关系,同时明白自己的价值是内在的,不依赖于外部因素。

参考资料

  • Bacon, I., McKay, E., Reynolds, F. & McIntyre, A. (2018). 依赖共生的生活经历:解释现象学分析。国际心理健康与成瘾杂志, 18, 754-771.
  • 依赖共生匿名组织 (2019). 什么是依赖共生?https://coda.org/newcomers/what-is-codependence/
  • Happ, Z., Bodó-Varga, Z., Bandi, S.A. 等 (2023). 依赖共生如何影响双元应对、关系感知和生活满意度。当前心理学, 42, 15688–15695.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