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关键要点

  •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多个领域做出了贡献并进行了重新定义,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宗教和商业。
  • 韦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虽然新教文化是资本主义在欧洲比其他地区更早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资本主义本身的价值观已经超越了其新教根源。
  • 韦伯还通过城市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权力。他的权力理论延伸到了受马克思影响的社会分层解释,该解释从经济阶级、地位和权力三个方面定义了社会地位。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些方面的任何组合。
  • 韦伯创立了社会行动理论,该理论区分了导致人类行为的四种驱动力。

一幅插图展示了工人阶级位于等级制度的底层,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位于他们之上,互相支撑。

生平

马克斯·韦伯(发音为“Vay-bur”)被广泛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韦伯对社会学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并对法律、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宗教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韦伯的著作帮助确立了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此外,韦伯提出了“理性化论题”,这是一个关于西方在现代时期主导地位的大分析,以及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解释,称为“新教伦理论题”。

马克斯·韦伯出生于19世纪的普鲁士,出身显赫家庭。韦伯在海德堡和柏林的大学接受法律培训,最终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奥古斯特·梅茨恩的指导下撰写了关于罗马法和农业史的作品。

在学习法律实践和公共服务后,韦伯进行了一项关于东普鲁士德国农业工人被波兰移民劳工取代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声名使他在1896年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职位(韦伯,2017)。

理论

社会分层

马克斯·韦伯创建了自己的[社会分层]理论,通过三个组成部分定义社会差异:阶级、地位和权力。这里,阶级是指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基于出生和个人成就。

地位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声望或荣誉,可能受到或不受阶级的影响;最后,权力是指一个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尽管有他人的抵抗。

尽管韦伯的分层理论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但他拒绝共产主义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认为这样的系统需要比资本主义更大的负面社会控制和官僚化水平(布伦南,2020)。

韦伯回应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更多的阶级划分。韦伯声称有四个主要阶级:上层阶级、白领工人、小资产阶级和体力劳动阶级。这些有效平行了许多社会学家使用的阶级结构。

韦伯将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来源:阶级、地位和权力,视为独立但相互关联的权力来源,每种来源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行动。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分层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马克思认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他们不拥有的公司)和低级工人都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而韦伯则根据他们的经济地位区分了这些群体。

根据韦伯的说法,人们可以有不同的阶级、地位和权力程度。例如,一个由软件工程师组成的富有移民家庭可能具有较高的经济阶级,但权力或地位较低。同样,一位宗教圣人可能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但在经济价值方面却很少(布伦南,2020)。

书籍概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 卡尔伯格,1904)对经济史领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表明宗教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在这部作品中,韦伯认为禁欲新教伦理是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基础。韦伯观察到许多新教徒参与商业活动。

他认为资本主义将利润视为目的本身,追求利润被视为一种虚拟主义。他打算找出这种利润与美德之间联系的确切形成过程。

韦伯观察到,新教赋予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以宗教性质。特别是加尔文主义相信预定论,即上帝已经预先决定了谁会被拯救和谁会被诅咒。

因此,加尔文主义者发展出一种心理需求,想知道他们是否被拯救。利润和物质成功被视为上帝预定了那些经历它们的人会被拯救的迹象。韦伯指出,其他新教团体,如虔信派、卫理公会和浸信会,也有类似的观念(韦伯 & 卡尔伯格,2013)。

《新教伦理》还确立了资本主义是一种独特的西方现象,韦伯通过进行亚洲宗教的社会学研究来论证这一点。

尽管这种新教伦理创造了一个利润被视为美德的环境,但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身成为了一种信仰体系,人们因为其对现代经济活动的有用性而陷入其精神中。

韦伯认为,获取财富的冲动与资本主义本身关系不大。相反,《新教伦理》中人们过着禁欲生活,为上帝的荣耀长时间工作,视懒惰为罪恶,并储蓄和投资金钱,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这要求有资本用于投资,需要勤劳的劳动力,并重视生产率(汤普森,2018)。

社会行动理论

韦伯试图强调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如何与个人的因果感或工具理性相关。本质上,韦伯认为人类会根据社会背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的行为。

同情理解

[社会行动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首先,韦伯认为同情理解感或“Verstehen”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变革至关重要。

同情理解的本质在于,要理解行为的原因,必须理解个体赋予它的意义(韦伯,1936)。

韦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Verstehen:直接观察产生的Verstehen,以及社会学家在尝试理解引起特定行为的动机时可以应用的Verstehen。

他分别称之为Aktuelles和erklärendes Verstehen。观察某人的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判断其情绪状态的人是在使用aktuelles Verstehen,而使用eklarendes或同情理解的人会考察某人为什么首先采取某个行动。

韦伯认为,实现同情理解的最佳方式是站在执行该活动的人的角度(韦伯,1936)。

请注意,以上内容已经按照指定的翻译规则进行了翻译,并保留了原文的格式和完整性。

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

韦伯认为,社会学家可以将人类行为动机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别。这些类别是习俗、情感社会行动、基于价值的理性社会行动和工具理性社会行动。

传统社会行动或习俗是在特定情况下预期进行的仪式。这些习俗进一步分为两个子类别:习俗和习惯。两者都是在文化中普遍流行且通常执行的熟悉实践。

虽然习俗是从一代传到另一代,但习惯往往是逐步学习的,最终变得如此规范化,以至于它们甚至可能与某人的个性相关联(韦伯,1936)。

情感社会行动,也称为情感行动,是韦伯提出的第二种人类行为动机。当某人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时,就会发生情感行动。

这些行动可能是无控制的——当某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时——或者是情感紧张的结果——当某人未能实现目标时产生的挫败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反应。

韦伯的其他两种社会行动是理性的。根据韦伯的说法,人们要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比如宗教的教义——而采取理性社会行动,要么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行动。这两种社会行动分别称为基于价值的和工具理性的社会行动(韦伯,1936)。

韦伯理性行动理论的最后一点认为,社会结构塑造了人类行为,因为某些社会和群体鼓励某种类型的动机。

城市

马克斯·韦伯在城市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他的著名作品《城市》(1921年)中,韦伯探讨了城市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载体和现代国家先驱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斯·韦伯认为城市作为现代政治和经济权力系统的历史先例和基础。

为此,韦伯提供了城市的历史,从典型的中世纪西方城市开始。韦伯分析了这些城市中存在的城市所有权类型、人们的法律地位以及不同社会城市群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韦伯重点讨论了不同历史案例中的政治权力特征和分布,接着考虑了不同群体在城市中争夺权力的斗争,以及这些权力斗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相似性。

最后,在最后一章中,韦伯将这一历史分析扩展到对现代政治制度如何运作的解释(韦伯,1921年)。

官僚制理论

今天广泛使用的韦伯理论之一是官僚制理论。韦伯不仅创造了“官僚制”一词,还定义了它,并详细说明了官僚管理如何用于平等对待组织的所有成员,以及明确的劳动分工(Sager & Rosser,2009)。

根据韦伯的定义,官僚制是一种具有许多规则、标准化流程、程序和要求的组织结构,以及清晰细致的劳动分工、明确的层级和员工之间专业且几乎非个人化的互动。

这些官僚制有六个主要组成部分:任务专业化、正式选拔、非个人化、层级、规则和职业导向。每个特征都有其功能。劳动分工使工人清楚地了解他们具体做什么以及将使用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正式选拔,即根据员工的专业和技术技能雇佣和安排员工,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分工。

非个人化的关系消除了裙带关系、政治和外部干预,强调决策中的理性社会行动而非情感社会行动。

层级创建了一个组织内的阶级清晰图景;规则和规定协调了员工的表现和努力,职业导向使官僚制能够主要基于候选人的能力选择候选人,确保人们最终从事最适合他们的工作(Sager & Rosser,2009)。

冲突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归类为冲突理论,尽管他对冲突的看法比卡尔·马克思更为多面。虽然马克思主要关注经济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冲突的主要来源,韦伯则扩大了这一概念,包括其他分层和冲突的来源。

韦伯确定了三个交织的冲突来源:

  1. 阶级:与马克思类似,韦伯认识到经济因素是冲突的来源。然而,他对阶级的理解更加渐进,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二元对立。
  2. 地位(德语中的Stand):韦伯引入了“地位群体”的概念,这些群体围绕着荣誉、声望、宗教和种族等文化和社会因素形成。这些地位群体可以有独立于纯粹经济斗争的冲突来源。
  3. 政党:韦伯认识到政治维度是另一个冲突领域。“政党”在韦伯的理论中是指组织起来影响各种社会机构,包括政治的群体。

对韦伯来说,冲突源于这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 使得社会冲突比单纯的经济阶级斗争更为复杂。虽然韦伯的理论属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范畴,但他的方法提供了对社会冲突来源和领域的细致理解。

批判性评价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大量的批评和评价。

批评者考察了韦伯关于官僚组织基于理性和法律权威的主张。帕森斯(1947年)和高尔德纳(1954年),例如,指出虽然韦伯说权威既基于“职位的法律任职权”又基于“技术能力”,但在实践中,上级往往并不比他们管理的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其他研究,如乌迪(1959年)发现,组织中的官僚程度与其理性属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特别是他的社会行动分类——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塔尔科特·帕森斯(1947年),例如,认为人的行动是不自愿的,由行动者赋予事物和人的意义所指导。

其他人,如P.S. 科恩,则认为韦伯的社会行动分类令人困惑,因为他强调行动者的主观意义——这是无法真正体验到的。

参考文献

Baehr, P. (2001). “铁笼”和“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壳”:帕森斯、韦伯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Stahlhartes Gehäuse隐喻. 历史与理论, 40 (2), 153-169.

Gerth, H. H., & Mills, C. W. (2014). 来自马克斯·韦伯:社会学论文. Routledge.

Gouldner, A. W. (1954). 工业官僚制模式.

Parsons, T. (1947). 西方社会结构中某些主要来源和模式的攻击. 精神病学, 10 (2), 167-181.

Sager, F., & Rosser, C. (2009). 韦伯、威尔逊和黑格尔:现代官僚制理论. 公共行政评论, 69 (6), 1136-1147.

Swedberg, R., (1998).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纽约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Thompson, K. (2018)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修订社会学.

Udy Jr, S. H. (1959). 韦伯组织理论中的“官僚制”和“理性”:实证研究. 美国社会学评论, 791-795.

Weber, M. (190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柏林.

Weber, M. (1921). 城市.

Weber, M. (1930).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纽约, NY: 查尔斯·斯克里布纳之子
(1958年重印).

Weber, M. (1936). 社会行动.

Weber, M., (1964), 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由帕森斯编辑并作序, 纽约: 自由出版社.

Weber, M., (1976), [1930].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伦敦: Allen and Unwin, 由安东尼·吉登斯作序.

Weber, M., & Kalberg, S. (201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Routledge.

Weber, M. (2019). 经济与社会:新译本. 哈佛大学出版社.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