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合理理论(Fishbein 和 Ajzen,1975)
关键要点
- 行动合理理论是一种数学模型,允许科学家预测行为意图作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函数。
- 行动合理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马丁·费希宾和伊克·阿杰恩提出,作为信息整合理论的改进。
- 行动合理理论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信念、态度和意图。
- 信念通常描述一个人认为某种行动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态度涉及某人是否认为该结果是有利或不利的;而意图是某人在信念和态度的基础上打算如何行事。
- 费希宾和阿杰恩提出了行动合理理论的层次结构。他们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都对意图有贡献,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行为。这些行为、规范和控制信念受外部变量如人口统计学和人格的影响。
- 费希宾和阿杰恩(1975)对行动合理理论的另一项改进是在预测行为意图时加入了两个新元素:态度和他人期望。
理论起源
行动合理理论,通常扩展到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帮助心理学家理解特定情境下的人类行为。
最值得注意的是,行动合理理论已被用于预测和解释多种健康行为(LaCaille,2020)。
行动合理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丁·费希宾和伊克·阿杰恩在1975年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对信息整合理论的改进。
费希宾和阿杰恩在尝试确定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后制定了这一理论。
行动合理理论与信息整合理论有几个不同之处。其中一个是行为关注的概念。
此外,行动合理理论承认存在一些因素可以限制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模型的工作原理
行动合理理论有四个主要术语:信念、态度、主观规范和意图(Fishbein 和 Ajzen,1975):
信念
信念是指一个对象具有某些属性的概率。通常,这意味着某人认为某种行动或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
例如,如果有人说,“我认为如果我每天吸烟,我会得肺癌”,他们对吸烟持有一种信念。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信念。例如,某人可能非常确信锻炼会带来更好的健康,但不太确信它会导致受伤。
态度
态度是我们对特定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某人是否认为该行为是好主意还是坏主意,或者它是否会带来他们个人重视的结果。
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态度是信念的函数。态度等同于某人的所有信念强度乘以结果评估的总和。
例如,如果一个行为科学家想要预测某人锻炼的意图,那么这个人的态度将取决于他们关于锻炼是否会导致他们希望的结果的所有信念。
如果某人认为锻炼会导致理想的结果,他们就会对它持有积极的态度。
与此同时,如果某人认为锻炼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他们就会对它持有消极的态度。
费希宾和阿杰恩(1975)将态度定义为“对某个心理对象作出有利或不利反应的倾向”。
例如,某人可能认为每天吸烟对他们的健康有害,因此对吸烟持有态度。
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某人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总和,以及这些人是否希望他们执行该行为。
例如,某人可能会考虑他们的配偶、医生或母亲是否希望他们锻炼。总体而言,意图是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函数。
心理学家定义了两种类型的主观规范: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指令性规范描述了人们认为其他人认为他们应该做什么。
如果某人感到必须执行某个行动,比如吃巴西莓碗,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认为他们应该吃它们。
描述性规范则是某人对其他人认为他们应该做什么的看法,尽管事实可能不同。
例如,考虑某人在决定是否戴外科口罩时的情况。他们的指令性规范可能是他们认为大多数专家希望他们戴口罩,他们的医生和家人也希望他们戴口罩。
然而,描述性规范描述了某人对其他人实际行为的看法。
如果某人认为很少有人戴口罩,那么描述性规范即很少有人戴口罩会影响他们是否戴口罩的决定。
主观规范是社会规范信念和某人生活中每个重要人物的遵从动机的函数。
这些重要人物可以包括某人的朋友、伴侣、孩子、父母和个人教练。每个人都有两个心理价值(Fishbein 和 Ajzen,1975):
- 规范信念(NB):某人是否认为其他人希望他们执行某个行动。例如,某人是否认为他们的医生希望他们锻炼。这些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强度;例如,-3 可能表示某人认为他们的医生确信他们不应该锻炼,而 +3 则表示他们确信他们的伴侣希望他们锻炼。
- 遵从动机(MC):遵从动机描述了某人多大程度上愿意做重要他人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例如,某人可能倾向于不想做母亲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或者想做孩子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像规范信念一样,遵从动机也可以有不同的强度。
行为意图
意图是执行行为的准备状态。这描述了某人认为自己执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
这些术语通常被行为科学家视为预测人类行为的方程中的因素。因此,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最终影响行为的因素。
费希宾和阿杰恩(1975),行动合理理论的创始人,创建了一个图表来描述他们模型中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态度、规范和感知控制各自导致意图——执行行为的准备状态。这些意图随后可能导致行为,尽管这种关系并不完美。
在费希宾和阿杰恩(1975)最初的理论之后,其他科学家试图更好地分类和解释导致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行为、规范和控制信念的背景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 个人因素:特质、控制点、情绪和健康关注。
- 人口统计因素: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教育、收入和宗教。
- 环境因素:诊断、压力和媒体曝光。
健康应用
同伴影响与成瘾
Neighbors、Foster 和 Fossos(2013)概述了几种成瘾模型。其中之一基于合理行为理论及其前身——计划行为理论。
Neighbors、Foster 和 Fossos 认为,社会规范的构念类似于其他社会规范理论中提出的指令性规范。
正如心理学家所解释的,如果青少年认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人会反对他们吸烟,那么他们打算吸烟的可能性应该较小——随后实际吸烟的可能性也较小。
这些主观规范与其他理论提出的社交规范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它们仅关注某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作为参考群体,而该理论相关的行为主体是感知者的行为,而不是一般行为。
合理行为理论提出的问题不是某人认为他们在乎的其他人对吸烟的赞同或不赞同程度,而是某人认为其他人对其吸烟的赞同或不赞同程度(Neighbors、Foster 和 Fossos,2013)。
尽管这可能看起来是一个小的区别,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例如,如 Neighbors、Foster 和 Fossos(2013)所指出的,对大麻合法化持中立或支持态度的父母可能不太赞成自己的女儿使用大麻。
早餐消费
合理行为理论最流行的应用之一是评估一群人遵循特定健康行为的概率。
一项研究试图看看合理行为理论是否能增加伊朗一所中学学生早餐的消费量(Hosseini 等,2015)。
为此,研究人员实施了一个旨在促进早餐消费的信息项目。
学生们在干预前后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涉及关于早餐消费的知识,第二部分涉及合理行为理论的因素。
根据数据,主观规范——即某人是否认为周围的人在吃早餐以及他们认为生活中重要的人是否希望他们吃早餐——是早餐消费的最佳预测因素(Hosseini 等,2015)。
快餐消费
营销人员还利用合理行为理论来描述各种行为,如汽车消费、银行服务、计算机软件、优惠券、洗涤剂和软饮料的消费。
研究人员 Richard P. Bagozzi、Nancy Wong、Shuzo Abe 和 Massimo Bergami 试图通过研究美国、意大利、中国和日本的快餐消费,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该理论的应用情况。
他们发现,合理行为理论下的预测结果往往因社交环境(单独用餐还是与他人一起用餐)和文化取向(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当与朋友一起用餐时,主观规范往往会影 hưởng到决策,但单独用餐时则不会,无论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水平如何。
然而,对于美国人而言,态度、主观规范和过去行为对意图的影响大于意大利人、中国人或日本人。
总体而言,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在行为上的可解释变异更多(Bagozzi、Wong、Abe 和 Bergami,2000)。
局限性
合理行为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一个显著的风险是态度和规范之间的混淆。这是因为态度通常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规范,反之亦然。
例如,某人认为菠菜对他们有好处的态度,可能只是反映了一群有影响力的朋友、家人、医生和社会媒体影响者的主观规范,这些人认为菠菜是健康的。
计划行为理论还存在一些实际限制,例如研究人员准确测量理论模型中贡献因素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以及环境或组织限制和无意识习惯对行动自由的限制。
计划行为理论试图通过感知行为控制的概念来解决这些局限性(LaCaille,2020)。
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合理行为理论的一个更现代版本。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感知行为控制的概念——即某人实际上能否执行某个行为,如锻炼或吃得更健康。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数学版本中,感知行为是控制信念的函数——即对某些因素是否会成为障碍的信念——和控制因素的力量——即衡量一个因素在阻止某人做某事或帮助其完成某事方面的强度(Rossi 和 Armstrong,1999)。
参考文献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贝叶斯归因过程分析. 心理公报, 82 (2), 261.
Bagozzi, R. P., Wong, N., Abe, S., & Bergami, M. (2000). 文化和情境因素与合理行为理论:在快餐餐厅消费中的应用. 消费者心理学杂志, 9 (2), 97-106.
Fishbein, M. (1979). 合理行为理论:一些应用和含义.
Hale, J. L., Householder, B. J., & Greene, K. L. (2002). 合理行为理论. 说服手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4 (2002), 259-286.
Hosseini, Z., Gharghani, Z. G., Mansoori, A., Aghamolaei, T., & Nasrabadi, M. M. (2015). 合理行为理论在促进早餐消费中的应用. 伊斯兰共和国医学杂志, 29, 289.
LaCaille, L. (2020). 合理行为理论. 行为医学百科全书, 2231-2234.
Madden, T. J., Ellen, P. S., & Ajzen, I. (1992). 计划行为理论与合理行为理论的比较.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 18 (1), 3-9.
Montano, D. E., & Kasprzyk, D. (2015). 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综合行为模型. 健康行为:理论、研究与实践, 70 (4), 231.
Neighbors, C., Foster, D. W., & Fossos, N. (2013). 同伴对成瘾的影响. 成瘾原则:全面的成瘾行为和障碍, 1, 323-331.
Rossi, A. N., & Armstrong, J. B. (1999). 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使用狩猎意向测试一种流行行为模型的适用性和充分性. 野生动物的人类维度, 4 (3), 40-56.
Sheppard, B. H., Hartwick, J., & Warshaw, P. R. (1988). 合理行为理论:过去研究的元分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消费者研究杂志, 15 (3), 325-343.
Vallerand, R. J., Deshaies, P., Cuerrier, J. P., Pelletier, L. G., & Mongeau, C. (1992). Ajzen 和 Fishbein 的合理行为理论应用于道德行为:确认性分析.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62 (1), 98.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