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过度正当化效应如何降低动机
过度正当化效应是一种现象,即被提供外部奖励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会降低我们对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例如,如果我们喜欢打排球,在被提供金钱报酬后玩排球的动力会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正当化效应?我们将回答这个问题,并分享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现。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当我们被提供奖励去从事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活动时,可能会经历更低的动机水平。
过度正当化效应的理论
研究人员发现,当外在动机(如金钱和奖品)被给予那些已经发现其行为本身具有内在奖励的人时,他们对未来追求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会减弱。但为什么奖励会削弱我们的内在动机?
一种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外部奖励而不是活动本身的乐趣。因此,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参与是由于外部奖励,而不是由于对行为的内在欣赏。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有时人们会将外部强化视为一种强制力。由于人们觉得像是被“贿赂”去执行行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这种外部强化而做这件事。
认知评价理论(CET)是另外一种可能解释过度正当化效应的选择。CET认为外在动机降低了一个人的自主性,这是内在动机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要感受到内在动机需要三个条件:
- 自主性:外部约束的自由
- 能力感:感到有能力的需求
- 相关性:感到与他人联系的需求
首次过度正当化效应实验
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西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一系列三组实验首次证明了过度正当化效应。每组实验都涉及大学生。
第一组实验
在第一组实验中,24名在一门入门心理学课程中的学生在一个13分钟内用1英寸的立方体复制纸上绘制的配置。学生们被告知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问题解决的概念。
在第一阶段,没有提供任何奖励来复制配置。在第二阶段,一半的学生被告知如果他们能在规定时间内复制配置将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另一半学生则被告知不会得到这样的奖励。在第三阶段,两组都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在每个阶段的八分钟内,研究员离开房间,让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在第一阶段,两组学生都花相似的时间工作。在第二阶段,奖励组比对照组长时间工作,但在第三阶段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减少了,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基于这个结果,迪西得出结论,一旦引入并随后撤回外部奖励,参与者体验到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少。但由于样本量太小,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这种效应。
第二组实验
迪西的第二组实验是在实地而非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它们涉及8名大学报纸的头条作家。这些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四周,其余两个时期各为三周。
为周二版报纸写头条的学生是实验组,为周五版报纸写头条的学生是对照组。实验组在实验的第二阶段提供了每条头条0.50美元的报酬。除了这个阶段之外,没有其他报酬,而且对照组也没有得到报酬。
虽然学生们并不知道,但他们写头条的时间被记录下来了。完成这些头条所花费的时间用于确定他们的动机水平。
尽管对照组的表现从每个研究阶段到下一个都有所改善,但对于实验组来说并非如此。在该组中,编写头条所需的时间在第二阶段略有增加,然后在第三阶段下降。
第三组实验
迪西的第三组过度正当化效应实验设置类似于第一组。有24名来自一门入门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参与,其中一半在实验组,另一半在对照组。
这次,实验组没有得到金钱奖励,而是得到了口头强化。这些强化提供了对他们努力的积极反馈,无论学生是否成功解决了谜题。
在这组实验中,实验组在八分钟自由选择期间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在第二阶段略微增加。然而,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持续减少。
迪西将这些结果解释为口头强化和积极反馈增加了内在动机,而金钱却没有。此外,财务奖励导致的动机下降似乎更为持久。
其他关于过度正当化效应的研究
另一项由马克·莱珀进行的著名研究观察到了儿童身上的过度正当化效应。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提示用魔术笔画图,并选择他们可以获得的各种奖励,比如获得“好选手”奖。
在这种实验中,奖励充当了外在动机。那些同意为了画画获得奖励的孩子在绘画时表现出显著较少的兴趣,并且投入的努力也更少,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同意获得任何奖励而只是出于兴趣作画的孩子。
在另一个涉及儿童的实验中,那些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你真的很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你真聪明!”)的孩子往往相信成功依赖于努力而不是天赋。研究人员补充说,那些发展出这种心态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面对障碍时坚持不懈。
研究还发现,如果外在强化取决于做得好,那么这种行为受过度正当化效应的影响较小。例如,因为学习而得到奖励可能不会削弱一个人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是因为获得的成绩是一种绩效依赖性强化物。它加强了学习行为,但依赖于实际做得好,而不仅仅是走走过场。
过度正当化效应的影响
过度正当化效应可以严重影响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一个负面影响是,一个人可能会在开始接受金钱或其他类型的奖励后放弃一项他们真正喜欢的活动。
根据迪西的说法,认知评价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被提供金钱作为奖励后人们会变得不那么有动力。金钱阻碍了人们体验“外部约束的自由”,也就是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
在迪西的第一组实验中,限制因素是金钱和表现压力,而那些只为了乐趣而做拼图的人则感到自由。
常见问题
-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度正当化效应的例子?
曾经喜欢写作的人现在在成为记者后对写作的热情减少了。或者,曾经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参加测验之夜的人现在不喜欢了,因为他们的朋友下注哪支队伍会赢。
-
如何逆转过度正当化效应?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逆转过度正当化效应,但我们或许可以选择性地应用它。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为那些原本就不喜欢做的日常活动(我们本来就不太享受的活动)提供奖励或外在动机。我们也可以记住保持一些活动作为爱好,纯粹是为了享受而做,而不是为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