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疗效: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心理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够远程接受治疗。它应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则,如识别无益的思维和逐步面对恐惧,通过在线模块、作业以及有时通过电子邮件或消息与治疗师联系来实现。
例如,一个iCBT项目可以指导患有强迫症的患者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思维模式,记录强迫行为,并通过在线登录以自己的节奏进行暴露练习。
关键点
-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是减少成人强迫症(OCD)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较大的前后效应量(g = 1.14)。
- 治疗效果在随访评估中得以维持,表明iCBT后强迫症症状的持续改善。
- 在症状改善方面,没有发现治疗师指导的iCBT与自我指导的iCBT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 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试验间的异质性较大和可用于分析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
- iCBT可能是分层护理模型中治疗强迫症的重要第一步,有助于提高可及性和成本效益。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可行性。
背景
强迫症(OCD)是一种影响2-3%人口的致残性疾病,导致显著的痛苦和功能障碍(Ruscio et al., 2010)。
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暴露和反应预防(ERP)是心理治疗的金标准,但由于可及性和成本等障碍限制了其普及(Andersson & Titov, 2014)。
网络交付的认知行为疗法(iCBT)可以增加可及性并具有成本效益,先前的研究已证明其对强迫症的有效性(Dèttore et al., 2015; Pozza et al., 2016; Wootton, 2016)。
然而,之前的元分析已有5年以上的历史,或者缺乏对iCBT的专门关注。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新的元分析,专门针对成人强迫症患者的iCBT,以描述其在减轻强迫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方法
系统综述和元分析遵循了PRISMA指南。共纳入15项研究(6项RCT,9项开放试验),涉及552名强迫症患者接受iCBT治疗。
治疗时间为8-17周,可以是治疗师指导或自我指导。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是衡量强迫症严重程度的主要结果指标。
根据论文,元分析中研究的纳入标准为:
- 强迫症必须是主要诊断
- 研究样本必须是成年患者(>18岁)
- iCBT必须是主要治疗方法(无论治疗强度如何)
- 研究必须使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作为结果指标
- 研究必须用英文发表并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
- 排除定性研究、评论、编辑信件和单病例研究
最初,作者还设定了对照组作为纳入标准。然而,由于可用研究的数量有限,他们选择也包括没有对照组的研究。
样本
15项研究中的552名强迫症患者;女性占68%;平均年龄范围为29-41岁;基线YBOCS范围为20-25.8。
统计分析
随机效应元分析模型计算了合并效应量和置信区间。使用I2值评估异质性。通过亚组分析和元回归分析了调节效应。通过漏斗图、Egger检验和填补分析评估了发表偏倚。
计算了前-后(k = 15)、前-随访(k = 11)和组间(iCBT与对照条件;k = 6)比较的效应量(Cohen’s d转换为Hedge’s g)。评估了调节效应和发表偏倚。
结果
元分析发现,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在减少强迫症症状方面具有较大效应(g = 1.14)。这意味着iCBT在减少强迫症症状方面有效。
从治疗前到随访评估,iCBT的效果也非常显著(g = 1.16),意味着治疗后的强迫症症状改善得以维持。
然而,不同研究的结果存在显著的变异性(异质性)。当移除两个效应量异常低的离群研究时,这种异质性显著降低。
未发现患者自我指导的iCBT程序与治疗师指导的iCBT程序在强迫症症状减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形式的效果相似。
见解
这项元分析表明,iCBT是减轻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且长期效果显著。
可及性、成本效益和其他优势使iCBT成为强迫症护理的有前景途径。
治疗师指导似乎并未显著影响疗效。然而,指导下的脱落率较低,突显了其对依从性的潜在价值。
优点
- 该研究专注于成人强迫症患者的iCBT,提供了更新的综合分析。
- 它评估了更长期的结果,包括一些真实世界的有效性数据,并评估了指导水平的影响。
局限性
- 显著的异质性和较小的RCT池限制了分析的全面性。
- 缺乏关于脱落和依从性的共识定义也限制了这些评估。
- 大多数治疗时间为8-10周,限制了对持续时间效应的洞察。随访期也普遍较短。
启示
鉴于其已证明的疗效和相对于面对面方法的优势,iCBT有望作为分层护理模型中的低强度一线治疗,在必要时再进展到传统CBT。
这可以大大扩展强迫症治疗的可及性。应进一步研究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可行性和长期结果。脱落和依从性的预测因素也值得关注,以优化实施。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Machado-Sousa, M., Moreira, P. S., Costa, A. D., Soriano-Mas, C., & Morgado, P. (2023). Efficacy of internet-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30(2), 150–162. https://doi.org/10.1037/cps0000133
其他参考文献
Andersson, G., & Titov, N. (2014). 互联网干预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World Psychiatry, 13(1), 4-11. [https://doi.org/10.1002/wps.20083](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 https://doi.org/10.1002/wps.20083)
Dèttore, D., Pozza, A., & Andersson, G. (2015). 技术交付的认知行为疗法与对照条件以及与治疗师管理的CBT相比对强迫症的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元分析.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4(3), 190-211. https://doi.org/10.1080/16506073.2015.1005660
Pozza, A., Andersson, G., & Dèttore, D. (2016). 治疗师指导的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对成人强迫症的有效性:元分析. European Psychiatry, 33(S1), s276-s277. https://doi.org/10.1016/j.eurpsy.2016.01.737
Ruscio, A. M., Stein, D. J., Chiu, W. T., & Kessler, R. C. (2010). 国家共病调查复制中强迫症的流行病学. Molecular Psychiatry, 15(1), 53–63. https://doi.org/10.1038/mp.2008.94
Wootton, B. M. (2016). 远程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状的效果:元分析.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43, 103-113.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5.10.001
继续学习
- 年龄、性别、强迫症症状维度或共病等因素如何调节iCBT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应优先考虑哪些人口统计学或临床变量?
- 使面对面和互联网交付的认知行为疗法产生差异效果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这些见解能否优化基于技术的方法?
- 提供者和卫生系统如何最好地将iCBT整合到强迫症治疗路径中?哪些分级护理模型展示了最大的临床效用和成本节约?
- 如果治疗师的指导对症状结果的改善不显著,应该如何在实施决策中权衡其角色、参与程度和成本?哪种指导方法可以优化依从性?
评论
Adamis, A. M., & Olatunji, B. O. (2023). 强迫症iCBT的前景和潜在陷阱.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30(2), 163–166. https://doi.org/10.1037/cps0000137
前景:iCBT有效且可及
- Machado-Sousa等人的元分析发现,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CBT)在减少强迫症症状方面具有较大的效应量(从治疗前到治疗后g = 1.14),并在随访时持续(g = 1.16)。
- 与传统的面对面认知行为疗法相比,iCBT更经济实惠、易于获取、方便且较少有污名化,有助于解决心理健康治疗的障碍。
- 鉴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强迫症患病率的增加,iCBT可能是一种高度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强迫症治疗需求(Guzick等,2021)。
潜在陷阱:方法论很重要
- 缺乏将iCBT与积极治疗对照组如面对面CBT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这限制了对其有效性的结论。
- 包括的研究存在有限的随访时间、非代表性样本以及缺乏关于研究质量指标的报告。
- 在做出最终临床推荐之前,需要更多具有长期随访的严格比较效果试验。
iCBT适用于谁?
- 尚不清楚某些患者因素(如强迫症严重程度或表型)是否能预测iCBT与面对面CBT相比的更好结果。
- 未来的比较研究应将这些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进行考察(E. Andersson等,2015;Wheaton等,2021)。
传播方向
- 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治疗师指导的iCBT是否比自我指导的iCBT产生更好的结果,以告知其作为独立或辅助治疗的角色(Lundström等,2022)。
- 利用自我指导或治疗师指导的iCBT作为低强度第一阶段干预的分步护理模式是有希望的,但在传播前需要更多的研究。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