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主义范式与研究哲学

解释主义社会学 1

要点总结

  • 解释主义是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主张理解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信念、动机和推理对于解码围绕现象可以收集的数据的意义至关重要。
  • 社会学中有多种解释主义方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种是解释学、现象学和民族方法论以及符号互动论。
  • 采用解释主义方法的社会学家包括韦伯、加芬克尔、布尔默、戈夫曼、库利、米德和胡塞尔。
  • 解释主义者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然而,他们认为没有一条“正确的路径”通向知识,因此拒绝了一种方法论能够一致地揭示现象“真相”的观点。
  • 解释主义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定性数据的重视和对背景的关注。

解释主义范式

解释主义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关注个体的信念、动机和推理,而不是定量数据,以理解社会互动。

解释主义者假设,对现实的访问是通过诸如语言、意识、共享意义和工具等社会建构实现的(Myers, 2008)。

什么是范式?

范式是一组思想和信念,提供了一个研究可以遵循的框架或模型。范式定义了现有知识、要调查的问题的性质、适当的调查方法以及数据应如何分析和解释。

解释主义范式作为对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的批判而发展起来。

解释主义起源于唯心主义哲学。这个总称还被用来将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各种思想流派归类在一起:这些方法拒绝认为意义独立于人们的意识和解释而存在于世界上的观点。

因为意义是通过人的视角存在的,所以解释主义方法认为研究人员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寻求了解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寻找意义的方式非常重要。

解释主义假设

解释主义方法基于以下假设:

人类生活只能从内部理解

根据解释主义,个体具有意识。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仅是受社会力量驱使的木偶,如实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这导致社会中的个体复杂且多变。

社会中的不同个体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理解相同的“客观”现实,并有各自行动的理由(Alharahshel & Pius, 2020; Bhattacherjee, 2012)。

这种更基于感觉的解释主义研究方法根植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符号学,并自19世纪初以来就一直在使用,远早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世界不独立于人类知识存在

解释主义者并不否认外部现实的存在。然而,他们不接受存在一个独立可认知的现实。

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方法相反,解释主义者认为所有研究都受到研究者预先存在的理论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塑造。

研究中使用的术语、程序和数据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一群学者同意这些事物有意义。这使得研究成为一种社会建构活动,意味着现象是由社会创造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会因文化而异。

因此,研究告诉我们的现实也是社会建构的(Alharahshel & Pius, 2020)。

研究应基于定性方法

解释主义者也使用广泛的定性方法。他们还接受对研究人员如何进行研究的反思讨论,认为这些是宝贵的知识和理解来源。

这与后实证主义者形成对比,后者通常认为研究人员的反思和个人故事不符合科学研究,因此不可接受(Smith, 1993)。

“解释性研究”一词经常与“定性研究”同义使用,但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解释性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或科学家之间关于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題的一套共同信念和协议(Kuhn, 1970)。

由于解释主义者认为社会现实嵌入在其社会环境中且无法抽象出来,他们试图“理解”现实而不是检验假设。

研究应基于扎根理论

社会学中可以有因果解释,但在开始研究之前不需要假设。格拉泽和斯特劳斯认为,如果在研究开始时提出假设,研究者可能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数据,而不是被研究者的观点。

相反,应该有一个扎根理论,即允许在收集数据过程中产生想法,这些想法后来可以用于生成可检验的假设。

研究设计

解释主义者认为没有特定的正确或正确的知识路径,也没有自动导致智力进步的特殊方法(Smith, 1993)。这意味着解释主义者是反基础主义者。

然而,解释主义者接受有一些指导研究的标准。但他们认为这些标准不能是普遍的。相反,解释主义者认为研究标准是特定群体或文化的产物。

解释主义者并不总是放弃科学方法的规则等标准;他们只是接受无论使用什么标准都是主观的,可能会失败,而不是客观和普遍的(Smith, 1993)。

定性方法

定性数据几乎是任何可以观察和记录的信息,不是数值形式的,可以是书面或口头交流的形式。

解释主义者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收集定性数据。最常见的技术是访谈。这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面对面、电话或焦点小组。另一种解释主义数据收集技术是观察。

观察可以包括直接观察,这是案例研究中常见的技术,研究者是中立和被动的外部观察者,不参与他们正在研究的现象。

解释主义者还可以使用文档作为数据收集技术,收集外部和内部文档,如备忘录、电子邮件、年度报告、财务报表、新闻文章、网站等,以进一步洞察感兴趣的现像或验证其他形式的证据(Smith, 1993)。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对至少一个研究地点的现象进行深入、纵向的研究,旨在得出详细、情境化的推论,并理解所研究现象背后的动态。

在这种研究设计中,案例研究者是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最终,从案例研究中得出有意义的推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技能和整合能力(Schwartz-Shea & Yanow, 2013)。

行动研究

与此同时,行动研究是一种定性但实证主义的研究设计,旨在测试而非构建理论。

行动研究设计互动,假设复杂的社交现象通过引入变化、干预或“行动”到被研究的现象中,并观察这些行动对该现象的影响,从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通常,这种方法中的研究者是嵌入社会背景中的顾问或组织成员,他们针对社会问题发起行动,并考察其行动如何影响现象,同时学习并生成关于行动与现象之间关系的见解。

一些行动的例子可能包括组织变革,如通过引入人员或技术,旨在提高组织的绩效或作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研究者选择行动可能基于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某些行动能够带来预期的社会变化的理论(Schwartz-Shea & Yanow, 2013)。

解释主义社会学视角


有三种主要的解释主义社会学方法(Williams, 2000):

  1. 诠释学,指的是解释和理解的哲学。通常,诠释学关注的是有影响力的古代文本,如经文。

  2. 现象学和民族方法论,这是一种寻求通过直接体验其中的现象来理解世界的哲学传统。民族方法论,具有现象学基础,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规范和仪式来理解和导航他们的日常生活。

  3. 符号互动论,接受符号作为文化衍生的社会对象,具有共享的意义。这些符号提供了构建现实的手段。

诠释学

最初,诠释学一词仅指对《塔木德》或《圣经》等神圣文本的研究。

诠释学家最初使用各种方法来理解这些文本的意义,例如通过研究同一时代其他文献中术语和短语的意义、写作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讨论的概念在文档其他部分中的使用方式(Williams, 2000)。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诠释学逐渐扩展到了这一原始意义之外,包括在情境中理解人类行为。

尽管诠释学有许多变体,但Smith(1991)认为它们都共同具备两个特征:

  1. 强调语言在理解中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既限制了人们可以表达的内容,也使人们能够表达。

  2. 强调情境,特别是历史情境,作为理解的框架,因为人类行为和思想必须在情境中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

诠释学有几个不同的子类别,包括验证、批判和哲学。其中第一个,验证,基于后实证主义,假设诠释学可以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发现真理。

批判诠释学专注于批判理论,旨在突出导致压迫的历史条件。

最后,哲学诠释学旨在发展理解,并拒绝存在某种研究方法能够无误地揭示真理的观点(Smith, 1991)。

现象学

现象学是一种社会行动理论,专注于研究人们对世界的感知。

理解不同的视角通常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报告结果的方式。试图研究被研究者的主观感知的研究方法通常被称为现象学研究方法。

解释主义者通常倾向于使用案例研究和民族志等定性方法,撰写详细的报告以描绘理解所需的情境。

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主要源自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在文化背景下研究现象。

在实践中,民族志研究者必须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社会文化中,并参与、观察和记录所研究文化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参与者在其自然环境中的活动。

此外,民族志研究者必须做大量的田野笔记,并详细叙述他们的经历,以便读者能够体验与研究者相同的文化。

这赋予了研究者两个角色:依赖他们独特的知识和参与来生成见解,并说服科学界这种行为适用于不同情况(Schwandt, 1994)。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假设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中,其中符号(如语言)具有共享的意义。

因此,社会世界是由个体赋予事件和现象的意义构建的,这些意义通过语言代代相传。

符号互动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自我,它使个体能够计算其行为的效果。

解释主义研究设计


解释主义者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收集定性数据。最常用的是访谈。这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面对面、电话或焦点小组。

另一种解释主义数据收集技术是观察。观察可以包括直接观察,这是案例研究中常见的技术,研究者是中立且被动的外部观察者,不参与他们正在研究的现象。

第三,解释主义者可以使用文件作为数据收集技术,收集外部和内部文件,如备忘录、电子邮件、年报、财务报表、新闻文章、网站等——以进一步洞察感兴趣的现像或验证其他形式的证据(Smith, 1993)。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对至少一个研究地点的现象进行深入、纵向研究,旨在得出详细、情境化的推论,并理解所研究现象背后的动态。

在这种研究设计中,案例研究者是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最终,从案例研究中得出有意义的推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技能和整合能力(Schwartz-Shea & Yanow, 2013)。

行动研究

与此同时,行动研究是一种定性但实证主义的研究设计,旨在测试而非构建理论。

行动研究设计互动,假设复杂的社交现象通过引入变化、干预或“行动”到被研究的现象中,并观察这些行动对该现象的影响,从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通常,这种方法中的研究者是嵌入社会背景中的顾问或组织成员,他们针对社会问题发起行动,并考察其行动如何影响现象,同时学习并生成关于行动与现象之间关系的见解。

一些行动的例子可能包括组织变革,如通过引入人员或技术,旨在提高组织的绩效或作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研究者选择行动可能基于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某些行动能够带来预期的社会变化的理论(Schwartz-Shea & Yanow, 2013)。

解释主义研究实例


商业中的决策制定

尽管解释性研究倾向于大量依赖定性数据,但定量数据可以增加精确度,并比定性数据更清晰地理解所研究的现象。

例如,Eisenhardt(1989)进行了一项关于高速企业中决策制定的解释性研究。

Eisenhardt 收集了每个企业在做出某些战略决策所需时间的数值数据(从1.5个月到18个月不等),考虑了每个决策的备选方案数量,并对受访者进行了调查以捕捉他们对组织冲突的感知。

这些数值数据帮助 Eisenhardt 清晰地区分了高速决策企业和低速决策者,而无需依赖受访者的主观感知。

这种区分使 Eisenhardt 能够考察高速和低速企业在考虑的决策备选方案数量和冲突程度上的差异。

Eisenhardt 的研究是解释主义研究者如何使用定量和定性数据的混合来研究其感兴趣现象的一个例子。

教学与技术

Waxman 和 Huang(1996)进行了一项关于计算机与教学策略关系的解释性研究。

虽然实证主义者和后实证主义者可能使用该研究的数据来对计算机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做出一般性陈述,但解释主义者会认为研究的背景可能会完全改变这一普遍结论。

例如,Waxman 和 Huang(1996)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到,数据收集所在的学区为教师提供了强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培训。

这种培训意味着,如果在一个教师接受了不同教学方法广泛培训的学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解释主义者关注数据所处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如何影响数据。

解释主义

解释主义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基于数据寻找普遍规律,而解释主义则寻求对特定背景的理解,因为这一背景对于解释所收集的数据至关重要。

通常,解释主义研究愿意牺牲可靠性和代表性以获得更高的有效性,而实证主义要求研究必须有效、可靠且具有代表性。

虽然实证主义者可能主要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官方统计数据、社会调查、问卷和结构化访谈来进行研究,解释主义者则可能依赖定性方法,如个人文件、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化访谈(Alharahshel & Pius, 2020; Bhattacherjee, 2012)。

解释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在看待社会与个体关系方面也存在差异。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塑造了个体,社会由“社会事实”组成,这些社会事实对个体行使强制控制。

这意味着人们的行为通常可以通过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接触到的社会规范、社会阶层、性别和种族背景来解释。

许多实证主义研究者认为解释性研究是错误和有偏见的,鉴于定性数据收集的主观性质以及此类研究中使用的解释过程。

然而,许多实证主义技术未能产生洞察力,自1970年代以来,对解释性研究的兴趣重新兴起,现在这些研究已经具备了严格的方法和标准,以确保解释性推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Bhattacherjee, 2012)。

参考文献

Alharahsheh, H. H., & Pius, A. (2020). 关键范式的回顾:实证主义VS解释主义. 全球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2 (3), 39-43.

Bhattacherjee, A. (2012). 社会科学研究:原则、方法和实践. 南佛罗里达大学.

Eisenhardt, K. M. (1989). 在高动态环境中快速制定战略决策. 管理学院学报, 32 (3), 543-576.

Goldkuhl, G. (2012). 质性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实用主义与解释主义. 欧洲信息系统杂志, 21 (2), 135-146.

Kuhn, T. S. (1970). 批评与知识的增长:第四卷:1965年伦敦国际科学哲学大会论文集 (第4卷). 剑桥大学出版社.

Myers, M. D. (2008). 商业与管理中的定性研究. SAGE 出版社.

Schwandt, T. A. (1994). 构建主义、解释主义的人类探究方法. 质性研究手册, 1 (1994), 118-137.

Schwartz-Shea, P., & Yanow, D. (2013). 解释性研究设计:概念与过程. Routledge.

Smith, D. G. (1991). 诠释学探究:诠释学想象与教学文本. 课程探究形式, 3.

Smith, J. K. (1993). 经验主义衰落之后:评判社会与教育探究的问题.

Waxman, H. C., & Huang, S. Y. L. (1996). 中学数学课堂中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学差异. 教育计算研究杂志, 14 (2), 157-169.

Walsham, G. (1995). 信息系统研究中解释主义的出现. 信息系统研究, 6 (4), 376-394.

Williams, M. (2000). 解释主义与概括. 社会学, 34 (2), 209-224.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