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互动理论与实例
=========================================
关键要点
- 象征互动主义是一种与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和马克斯·韦伯(1864-1920)相关的社会理论框架。
- 这是一种视角,认为社会是共享符号(如语言)的产物。因此,社会世界是由个人赋予事件和社会互动的意义构建的,这些符号通过语言代代相传。
- 象征互动主义者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自我”,它使我们能够计算我们的行为效果。
- 象征互动主义理论因其忽略了“自我”的情感方面作为社会互动的基础而受到批评。
定义和基本原则
象征互动主义理论假设人们根据他们赋予环境元素的主观意义来回应这些元素,例如,这些意义是通过与其他人的象征性沟通的社会互动创造和修改的。
象征互动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框架,描述了社会如何通过个体的重复行动创建和维护(Carter 和 Fuller, 2015)。
简单来说,社会中的人们通过交流——即通过语言和符号交换意义——来理解他们的社会世界。
象征互动主义关注的是这些个体的主观观点以及他们如何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而不是关注机构如何客观地定义和影响个体(Carter 和 Fuller, 2015)。
在象征互动主义者看来,社会的客观结构不如个体之间主观、重复且有意义的互动重要。因此,社会被认为是通过人类解释社会建构的。
根据布鲁默(1969),社会互动因此有四个主要原则:
- 个体根据对象对他们而言的主观意义采取行动。例如,一个人如果认为“家庭”这一“对象”相对不重要,就会做出减少家庭在其生活中角色的决定;
- 互动发生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其中对象、人和情境必须根据个体的主观意义进行定义和描述;
- 对于个体而言,意义源自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
- 个体的意义是通过每次与他人互动时发生的解释过程创造和再创造的。
历史
最早撰写象征互动主义原则的人是乔治·赫伯特·米德(1934)。米德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他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发展出他们的自我形象。
特别是,米德专注于个体之间的语言和其他形式的对话。自我——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个性的一部分——起源于社会经验。
查尔斯·霍顿·库利(1902)使用了“镜中自我”一词来传达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概念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的反应。因此,其他人充当了一个“镜子”(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判断自己。
个体可以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作出反应,并内化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从196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测试并采纳了米德的思想。
象征互动主义主要有三个学派:芝加哥学派、爱荷华学派和印第安纳学派。这些学派分别源于赫伯特·布鲁默、曼福德·库恩和谢尔登·斯特赖克的工作。
布鲁默的芝加哥学派象征互动主义
布鲁默创造了“象征互动主义”一词,并创建了一套理论和方法来测试米德的思想。大多数社会学家都遵循布鲁默的工作(Carter 和 Fuller, 2015)。
布鲁默强调自我如何从加入行动的互动过程中产生(Denzin, 2008;Carter 和 Fuller, 2015)。人类不断参与“有意行动”,构建和协商情境的意义。
根据布鲁默(1964),所有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都必须从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关联和互动开始,而不是将个体和社会视为完全独立的存在(Meltzer 和 Petras, 1970;Carter 和 Fuller, 2015)。
社会本身不是一个结构,而是不断辩论和重新发明行动意义的过程。在一个情境或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中具有某种意义的行动,在不同的人之间或在另一个情境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社会的结构化程度与个体之间的互动相同(Collins, 1994)。
由于意义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的,意义不能固定,甚至对于同一个人也可能不同。
执行行动的人赋予对象意义,他们的行为是对其所处情境的独特反应方式(Carter 和 Fuller, 2015)。
无法描述人们通常如何回应情境,因为个体与对象、情境或他人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根据布鲁默的观点,行为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和独特的。
总结布鲁默对象征互动主义的看法(Blumer, 1969),人们以一种反映他们个人赋予对象的意义的方式对待对象。
这意味着人们正在对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收到的评论作出反应,意义是通过个人在处理遇到的事物时使用的持续解释过程面对和修改的(Carter 和 Fuller, 2015)。
布鲁默坚信科学是发现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这一观点存在严重缺陷。因为所有行为都基于个人对世界的主观意义,布鲁默认为观察一般行为模式不利于科学洞察(Carter 和 Fuller, 2015)。
相反,布鲁默旨在尝试了解任何给定的人如何看待世界。
方法论上,这意味着布鲁默认为研究人员有义务站在他们研究的人的角度,使用演员自己的世界分类来捕捉演员如何从社会互动中创造意义(Carter 和 Fuller, 2015)。
爱荷华学派象征互动主义
布鲁默对逻辑和实证方法测量人类行为的淡化引发了希望创建一套严格技术系统来研究人类行为的理论家的回应。
特别是,曼福德·库恩(爱荷华学派)和谢尔登·斯特赖克(印第安纳学派)使用实证方法研究自我和社会结构(Kuhn, 1964;Stryker, 1980;Carter 和 Fuller, 2015)。
对库恩而言,行为是“有目的的、由先前事件在预期行为背景下构建的协调社会行为。” 社会互动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研究,这种方法强调个体意图、时间感以及他们修正自身意义系统的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群体——例如,两三人组成的群体——对库恩而言,是大多数社会行为和互动的焦点。
社会行为可以在更大的世界和实验室范围内进行研究,这种结合的方法可以识别适用于大学人群的抽象社会行为规律。
最后,社会学家必须创造一个系统和严格的词汇表,以分解和创建人们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形成意义的因果关系系统,这比社会心理学家之前所做的更为系统(Carter 和 Fuller, 2015)。
库恩的方法与布鲁默的方法的一个显著对比例子是二十陈述测试。
在二十陈述测试中,库恩要求参与者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写下20条关于自己的陈述,每条陈述写在20行编号的线上。
研究人员可以系统地编码这些回答,以了解个体如何以“常规”(例如,作为母亲、配偶或教师)和独特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仍允许研究人员有足够的自由度来辨别个体如何解释其世界中的意义(Carter 和 Fuller, 2015)。 Indiana 符号互动学派
与库恩不同,印第安纳符号互动学派的斯特赖克尔强调,个人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意义导致了模式的产生,这些模式创造了并维持着社会结构(Carter 和 Fuller, 2015)。
特别是,斯特赖克尔关注米德的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个体承担的一系列实践和行为,这些实践和行为通过个体承担角色的社会情境来调节(Casino 和 Thien, 2009)。
个体拥有的角色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联,并且可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
对斯特赖克尔而言,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会化——是个人学习所承担角色的实践和行为期望的过程。
个体通过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来识别自己,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和信念会内化。
这些关于具有特定角色集的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内化期望成为一种身份(Carter 和 Fuller, 2015)。
与芝加哥和爱荷华的符号互动学派相比,印第安纳学派试图弥合个人如何形成意义和身份与他们在更大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政治与身份
在一个经典的符号互动主义研究中,布鲁克斯(1969)揭示了不同的自我认知与右翼或左翼政治信仰的相关性。布鲁克斯将这些政治信仰描述为政治角色。
传统上,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信仰和意识形态是经济阶级和社会条件的结果,但布鲁克斯指出,截至1960年代的经验研究表明,政治信仰是个性的体现。
对于像布鲁克斯这样的符号互动主义者来说,政治信仰可以被视为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规范和角色的体现,这源于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构建意义。
根据布鲁克斯的观点,政治意识形态是一套被纳入个体自我认知的政治规范。
虽然人们可能有政治角色,但这并不一定是政治意识形态——例如,在美国,一些对政治冷漠的人,政治信仰在其所承担的其他角色中最多只起到边缘作用,而对于其他人——比如活动家或外交官——它在其生活中起着核心作用。
布鲁克斯假设,那些持有右翼政治观点的人认为他们的自我认同源自于机构。
对于这些人来说,身份集中在家庭、教会和职业等传统机构内的角色,而其他角色相对于他们在这些机构中的角色则是边缘的。
相反,左翼人士则将自己视为对抗或支持传统机构的行为者。总之,根据布鲁克斯的观点,左翼意识形态的人通过更广泛的核心地位和角色来定义自己,而右翼意识形态的人则不是这样(Brooks, 1969)。
布鲁克斯采访了254名大多数定期投票、捐款给政治事业、参加政治会议、阅读新闻并自认为对政治有强烈兴趣的个人。
然后,他使用量表观察和测量参与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政治角色(例如,询问有关争议性政治政策的问题)。
然后,他使用库恩的二十项陈述测试来衡量个体如何在机构内常规地和特异地自我认同。
总的来说,布鲁克斯发现,证实了他的假设,大多数左翼意识形态在自我定义中包含的传统机构描述比平均水平少,而大多数右翼意识形态包含的机构描述比平均水平多。
这不仅提供了人们如何围绕政治形成身份的证据,而且布鲁克斯的研究为量化和检验符号互动的假设提供了先例(1969)。
因此,《自我与政治角色》通常被认为是爱荷华符号互动学派的经典研究(Carter 和 Fuller, 2015)。
性别
根据韦斯特和齐默尔曼(1987)的《性别行为》,男性和女性的概念是从重复的、有规律的互动和社会化中发展出来的。
性别,而不是内在的状态,是互动的结果,这是符号互动主义者的观点(Carter 和 Fuller, 2015)。
为了推进性别是一种“常规、系统和反复的成就”的论点,韦斯特和齐默尔曼(1987)对社会学性别定义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特别是,他们“认为将性别视为角色掩盖了在日常活动中产生性别所需的工作。”儿童出生时具有某种性别,并被归入一个性别类别。
性别是由某人是否执行与特定性别相关的行动来决定的。性别是做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的固有品质。
韦斯特和齐默尔曼分析了加芬克尔(1967)对阿格尼斯的研究,阿格尼斯是一名变性女性。
阿格尼斯出生时具有男性生殖器,并接受了重建手术。当她转型时,韦斯特和齐默尔曼认为她必须通过一个“如果能”的测试。
如果她能够被人们看作女性,那么她就会被归类为女性。为了被看作女性,阿格尼斯面临持续的任务,即产生会被他人视为属于女性的行为配置。
阿格尼斯通过投射典型的女性行为来构建她的性别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认同和性别意识),从而被当作女性对待(West 和 Zimmerman, 1987)。
地理
尽管很少有地理学家称自己为符号互动主义者,但地理学家关心人们如何围绕某个地方形成意义。
他们对日常的社会互动感兴趣,并研究这些日常互动如何使人们围绕社会空间和身份形成意义。
这可以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非人类实体(如自然、地图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地理学家建议,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对其理解社会和文化世界非常重要(Casino 和 Thien, 2020)。
在1990年代,地理学转向微观层面,重点类似于符号互动主义,进行访谈和观察。
“后实证主义”的地理学家——主要依赖定性方法收集数据——考虑人们与他们遇到的地方的关系(例如,他们是否是该地的本地居民)。
这些关系,Casino 和 Thien(2020)认为,既可以在人与地方中其他人之间发生,也可以在人与环境中的物体之间发生。
自我与身份形成
大量社会心理学家应用符号互动主义框架研究自我和身份的形成。
从这些符号互动主义的应用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是角色理论、情感控制理论和身份理论。角色理论涉及创建和修改一个人如何定义自己及其角色的过程(Turner, 1962)。
同时,情感控制理论试图预测当他人违反社会期望时个人的行为。根据情感控制理论,个人构建事件以确认他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的意义。
最后,身份理论旨在理解一个人的身份如何在社交情境中激发行为和情感。
例如,斯特赖克尔等人研究了行为与某人某些身份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身份的关系(Carter 和 Fuller, 2015)。
例如,一个强烈认同宗教身份的人比不认同的人更有可能参加宗教服务(Stryker 和 Serpe, 1982)。
建筑学
Mead (2015) 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与非人类物体的互动来形成身份,就像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形成身份一样。
一个社会学家研究如何通过非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形成身份的例子是建筑学。
Smith 和 Bugni (2011) 研究了建筑社会学,这是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如何影响并被设计的物理环境所影响的学科。
这种设计的物理环境可以包括建筑物(如房屋、教堂和监狱)、有界空间(如街道、广场和办公室)、物体(如纪念碑、神龛和家具)以及许多建筑设计元素(如形状、大小、位置、照明、颜色、纹理和材料)。
Smith 和 Bugni 提出,符号互动理论是理解建筑的有用视角,原因有三:
首先,设计的物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自我认知,人们也可以通过设计的物理环境表达和影响自己。
其次,设计的物理环境包含并传达了社会的共享符号和意义(Lawrence 和 Low, 1990)。
第三,设计的物理环境不仅仅是人类行为的背景,而是通过自我反思塑造思想和行动的代理(Smith 和 Bugni, 2011)。
建筑并不是强迫行为,而是提出可能性,引导沟通,并向个人提供可接受活动、网络、规范和价值观的印象(Ankerl, 1981)。
人们与建筑形式的互动可以影响而不是决定思想和行动。
犯罪
偏差的定义是相对的,取决于文化、时期和情境。Howard Becker 的 标签理论 (1963) 提出,偏差不是任何行为、信念或条件的固有属性;相反,它是由社会背景决定的。
Edwin Sutherland 的 差异交往理论 (Sutherland 1939; Sutherland 等人 1992) 断言,我们通过与那些违反规则的人的互动学会成为偏差者。
参考文献
Ankerl, G. (1981). 实验建筑社会学:理论、研究和文献指南。New Babylon: 社会科学研究,36.
Blumer, H. (1986). 符号互动论:视角与方法。加州大学出版社。
Brooks, R. S. (1969). 自我与政治角色:一种符号互动论的政治意识形态方法。《社会学季刊》,10(1),22-31.
Carter, M. J., & Fuller, C. (2015). 符号互动论。Sociopedia. isa, 1(1),1-17.
Collins, R. (1994). 微观互动主义传统。四种社会学传统,242-290.
Cooley, C. H. (1902). 镜中自我。现实的生产:关于社会互动的文章和读物,6,126-128.
Del Casino, V. J., & Thien, D. (2009). 符号互动论。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 (pp. 132-137): Elsevier Inc.
Denzin, N. K. (2008). 符号互动论与文化研究:解释的政治学。John Wiley & Sons.
Garfinkel, H. (1967). 本土方法论。Englewood Cliffs.
Kuhn, M. H. (1964). 过去二十五年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趋势。《社会学季刊》,5(1),61-84.
Lawrence, D. L., & Low, S. M. (1990). 建造环境与空间形式。《人类学年鉴》,19(1),453-505.
Mead GH. 1934. 心灵、自我与社会。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Meltzer, B. N., & Petras, J. W. (1970). 芝加哥学派和爱荷华学派的符号互动论。人性与集体行为,3-17.
Smith, R. W., & Bugni, V. (2006). 符号互动理论与建筑学。《符号互动》,29(2),123-155.
Stryker, S. (1980). 符号互动论:社会结构版本。Benjamin-Cummings 出版公司。
Stryker, S., & Serpe, R. T. (1982). 承诺、身份显著性和角色行为:理论与研究示例。在人格、角色与社会行为 (pp. 199-218): Springer.
Turner, R. H. (1962). 角色扮演:过程与顺从。生活如剧场:戏剧理论源书,85-98.
West, C., & Zimmerman, D. H. (1987). 性别表现。性别与社会,1(2),125-151.
更多信息
- Aksan, N., Kısac, B., Aydın, M., & Demirbuken, S. (2009). 符号互动理论。Procedia-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1(1),902-904.
-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