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

什么是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指理解物体即使在看不见、听不见或触摸不到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这需要能够形成物体的心理表征(图式)。

例如,如果你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下面,已经掌握了客体永久性的孩子知道它在那里,并会主动寻找它。在这个阶段的开始,孩子会表现得好像玩具消失了。

这种认知技能通常在婴儿大约8个月大时发展起来,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捉迷藏游戏有助于展示这一概念。

客体永久性的获得通常标志着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的过渡。

客体永久性的阶段

皮亚杰(1954年)确定了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六个阶段。这些阶段代表了从缺乏客体永久性到对物体及其运动有复杂理解的逐渐进展:

出生至4个月:初步缺乏永久性

在感知运动发展的前两个阶段(0-4个月),婴儿将物体视为短暂的感官体验,直接与他们的行为相关联。

当一个物体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时,对他们来说就不再存在了。例如,新生儿可能会在乳房移开时表现出不安,但不会去寻找它,仿佛它完全消失了。

在这个阶段,世界是一系列基于婴儿即时行为出现和消失的不连贯的感官图像。

早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婴儿似乎会用嘴唇“寻找”逃走的乳房。同样,3天大的婴儿会寻找碰触他们嘴巴的拇指。

这表明即使物体不在直接接触范围内,婴儿也有一种早期的持续存在意识。

4至8个月:开始的永久性

在第三阶段,婴儿开始表现出暗示初步理解客体永久性的行为。

大约4到6个月大的婴儿会跟随移动出他们触及范围的物体,并试图用手抓住它们。

这种行为显示了视觉和触觉之间的发展协调以及对物体的更积极参与。

大约5到7个月大的婴儿开始移除挡住视线的障碍物,进行一种初步的捉迷藏形式。

虽然这可能看起来是在展示客体永久性,但皮亚杰认为这更多是为了扩展视觉适应运动。

婴儿只是试图重新建立视觉联系,而不是展示对物体在屏幕后面继续存在的理解。

8至12个月:实用的永久性

在8-12个月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婴儿现在会主动寻找隐藏在屏幕后面的物体,表明他们对客体永久性的理解更加发达。

他们可以移除障碍物以取回隐藏的物体,表明他们理解其在障碍物后面的持续存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次级图式的协调及其在新情况下的应用。

这意味着婴儿可以结合已学的动作来实现目标,例如用手移动覆盖玩具的布。

然而,这种理解仍然是有限的。婴儿难以掌握顺序位移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被隐藏在多个位置,他们往往会搜索它第一次被隐藏的地方,表明他们仍然将客体永久性与特定位置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理解其在位移过程中的连续存在。

在这个阶段,物体仍然与特定的动作和情境相关,而不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被理解。

12至18个月:感知位移中的客体永久性

大约12-18个月,婴儿能够追踪可见的顺序位移。他们会搜索最后看到物体的位置,即使它被多次隐藏。

这表明物体现在被理解为一个永久的实体,在儿童的视野内移动时保持其身份。

然而,当位移发生在直接感知范围之外时,挑战就会出现。

如果婴儿没有看到物体被移动,他们的理解就会失败,会回到上次看到物体的地方进行搜索。

18至24个月:完整的客体永久性

从18个月开始,婴儿对客体永久性的理解变得更加完整,包括不可见的位移。

表象思维的发展使婴儿能够形成对未见物体的心理表征——展示客体永久性(皮亚杰,1954;王等,2004)。

婴儿现在可以心理上表征物体的运动,即使这些运动他们没有直接目睹。

这种对未见事件的推理能力标志着向表象思维的重要一步,因为儿童不再仅仅依赖即时的感官信息。

他们理解物体的连续存在,并能在不可见的位移后推断其位置。

这个阶段与三级循环反应的出现相吻合,婴儿积极实验物体以发现其属性和不同动作对其的影响。

例如,婴儿可能会从不同的高度反复掉落不同的物体以观察不同的效果。

这种实验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属性及其独立存在。

毛毯和球研究

目的:

婴儿从一个物体只与其行为相关的世界进步到一个物体具有独立存在并可以在隐藏时心理表征的世界。

使用简单的物体如球和毛毯使皮亚杰能够创建揭示这种发展中涉及的基本认知过程的实验场景。

皮亚杰(1963年)想调查儿童在多大年龄获得客体永久性。

方法:

皮亚杰在孩子观看的情况下将一个玩具藏在毛毯下,并观察孩子是否会寻找隐藏的玩具。

寻找隐藏的玩具是客体永久性的证据。

孩子能够在多次位移后寻找隐藏的物体,表明他们对物体的存在和位置有心理表征。

皮亚杰假设孩子只有在有心理表征的情况下才会寻找隐藏的玩具。

结果:

当一个球或其他令人向往的物体被藏在毛毯下时,8个月以下的婴儿往往不会尝试取回它。

这种缺乏搜索行为表明他们还不理解物体在看不见时仍然存在。对他们来说,物体仿佛消失了。

大约8-9个月大的婴儿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主动寻找藏在毛毯下的物体。他们开始理解物体可以独立于自己的行为存在,并不是在看不见时就消失了。

然而,他们对客体永久性的理解在这个阶段仍然是有限的。他们常常无法跟踪物体的运动,倾向于在初始隐藏地点搜索物体,即使看到它被移到了新的位置。

这种行为被称为“A-not-B错误”,表明婴儿仍然难以区分物体和他们第一次找到它的特定位置。

结论

大约8个月大的儿童具有客体永久性,因为他们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物体的心理表征。

能够心理表征物体使婴儿开始形成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知。

他们可以回忆起不再在场的物体所涉及的过去事件,并根据对客体永久性的理解预测未来事件。

评估:

皮亚杰认为他的研究结果之所以出现,是因为8个月以下的儿童不理解物体仍然存在于毯子下面(因此没有伸手去拿)。

然而,儿童可能不会搜索物体的原因有其他解释,而不仅仅是缺乏对情况的理解。

儿童可能会分心或失去对物体的兴趣,因此缺乏搜索的动力,或者可能没有足够的身体协调能力来完成检索物体所需的运动动作(Mehler & Dupoux, 1994)。

批判性评价

尽管皮亚杰关于客体永久性的研究极具影响力,但他的理论也面临一些批评:

  • 低估婴儿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方法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能力。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如关注婴儿注视时间而非伸手行为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皮亚杰提出的更早发展出某些方面的客体永久性。
  • 强调动作发展:批评者指出,皮亚杰的理论过于强调动作发展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认知理解可能先于某些展示这种理解所需的动作技能的发展。
  • 忽视社会和文化影响:皮亚杰的理论因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影响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受到批评。婴儿与照顾者的互动以及他们接触的具体文化实践可能会影响客体永久性发展的速度和轨迹。

A-not-B 错误

A-not-B 错误是指婴儿即使看到物体被移动到新位置(B),仍然在原始隐藏位置(A)搜索物体的现象。

在这个经典实验中,玩具反复被隐藏在位置A,经过短暂延迟后,允许婴儿取回它。

然后修改过程——玩具明显地被隐藏在位置B,再次经过延迟后,给婴儿机会伸手去拿。

8-10个月大的婴儿尽管目睹了玩具被隐藏在位置B,却始终伸手向位置A。

这种行为发生在客体永久性的第4阶段(8-12个月),表明他们的客体永久性理解仍然有限。他们往往无法跟踪物体的移动,倾向于在最初的隐藏位置搜索。

这个错误表明,这个阶段的婴儿难以区分物体本身和他们第一次找到它的具体位置。

尽管他们已经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客体永久性理解,但尚未掌握更新物体位置的心理表征的能力。

这种错误有多重解释:

  • 自我中心的空间理解:婴儿可能仍具有自我中心的空间理解,即位置是相对于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环境中的客观点来定义的。这意味着当物体被隐藏在B时,他们可能仍然认为它与他们之前找到的位置(A)有关联。
  • 工作记忆有限:婴儿的工作记忆在这个阶段可能尚未完全发育。虽然他们可以短暂记住看到物体在B处,但这种记忆可能很快消失,导致他们默认回到与之前成功搜索强烈关联的位置(A)。
  • 实用动作图式的影晌:婴儿的动作和之前的成功经历在其客体永久性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反复在A处找到物体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动作图式。面对新的隐藏位置(B)时,这个已建立的图式可能会覆盖他们对物体新位置较不发达的理解。

皮亚杰的解释倾向于实用图式的影响和物体与取回动作之间的不完全区分。

然而,最近的研究还考虑了自我中心空间理解和工作记忆限制作为影响因素。

鲍尔和威沙特:黑暗中的伸手

有证据表明,客体永久性发生得比皮亚杰声称的要早。鲍尔和威沙特(1972)使用实验室实验研究了1-4个月大的婴儿。

皮亚杰的搜索任务要求婴儿协调多个动作(伸手、抓取和拉动毯子),这可能直到9个月左右才能做到。

鲍尔认为,使用不需要如此复杂协调的方法可以揭示较小婴儿的客体永久性。

方法:

鲍尔和威沙特使用了一种不依赖手动搜索任务的方法,这些任务复杂且可能低估婴儿的能力。

他们没有使用皮亚杰的毯子技术,而是等待婴儿伸手去拿一个物体,然后熄灯,使物体不再可见。

首先在亮光下向婴儿展示物体,并物理阻止其伸手去拿。然后熄灯,允许婴儿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现在无声且不可见的物体。

他们使用红外摄像机拍摄婴儿。

研究人员专注于分析伸手动作,包括与物体接触的手臂伸展和如果准确的话可以到达物体的手臂伸展。

成功的伸手被归类为触碰或成功抓取。

结果:

结果显示,婴儿在物体消失后最多90秒内继续伸手去拿物体。

研究人员观察到,婴儿在灯光熄灭后通常会等待一段时间才尝试伸手去拿物体。

这一延迟表明,婴儿依赖的是物体位置的记忆痕迹,而不是简单地延续在灯光熄灭前启动的伸手动作。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婴儿在灯光熄灭后从事其他行为,如哭泣或四处张望,他们的伸手仍然是准确的。

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婴儿利用视觉记忆痕迹引导伸手的观点,即使存在干扰活动也是如此。

批判性评价:

与皮亚杰的研究一样,鲍尔的“黑暗中的伸手”发现也有批评意见。

每个孩子有最多3分钟的时间完成任务并伸手去拿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偶然成功完成任务。

例如,随机伸手并找到物体,或者因为灯光熄灭而感到不安而伸手(而不是有意搜索物体)。

或者,黑暗中的伸手动作可以解释为在灯光熄灭前启动的动作的延续,而不是故意尝试取回心理表征的物体。

违反预期研究

对皮亚杰主张的挑战来自雷妮·贝拉热翁设计的一系列研究。她使用了一种称为违反预期(VOE)范式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了婴儿倾向于更长时间注视他们未曾见过的事物的事实。

在VOE实验中,婴儿首先被介绍一个新奇的情境。他们反复观看这个刺激,直到他们通过移开目光表示它不再是新的。在贝拉热翁等人的(1985, 1987)研究中,习惯化刺激是一个移动180度的“吊桥”。

贝拉热翁、斯佩尔克和瓦瑟曼旨在使用习惯化范式评估5个月大婴儿的客体永久性。

这项实验测试了婴儿对固体原则的理解,即固体物体不能相互穿过。 方法:

一个彩色盒子被放置在一个像吊桥一样前后移动的屏幕后面。婴儿首先习惯于屏幕在没有盒子的情况下移动。

习惯化之后,盒子被放置在屏幕后面,婴儿被展示了两个测试事件:

  • 可能事件:屏幕移动直到接触到盒子并停止。
  • 不可能事件:屏幕穿过盒子占据的空间,完成180度弧线后返回起始位置。吊桥似乎穿过了盒子,并最终平躺在地面上,而盒子显然消失了。

研究人员推测,如果婴儿理解盒子在屏幕后面仍然存在,他们会对不可能事件感到惊讶,因为这违反了固体原则。

这种惊讶会表现为对不可能事件的更长时间注视。

违反预期任务中的可能和不可能事件

为了排除婴儿只是偏好不可能事件的180度运动的可能性,进行了一项对照实验,其中盒子被放在屏幕旁边,不在其路径上。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对180度或120度屏幕运动没有表现出偏好。

结果:

Baillargeon发现婴儿对不可能事件的注视时间明显更长。

她得出结论,这表明婴儿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对物理对象的行为有预期,而不可能事件违反了这些预期。

换句话说,婴儿知道盒子仍然存在于吊桥后面,而且进一步知道一个固体对象不能简单地穿过另一个固体对象。

这项研究中的婴儿五个月大,按照皮亚杰的说法,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无法达到的。

批判性评价

许多研究表明,2.5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使用违反预期(VOE)方法表示隐藏的物体。

在VOE研究中,对意外事件的更长时间注视提供了证据,表明婴儿有预期,能够检测到预期的违反,并感到惊讶(Baillargeon & Luo, 2002)。

然而,一些人提出了“短暂偏好”解释,质疑这些解释(Bogartz, Shinskey & Schilling, 2000; Thelen & Smith, 1994)。

这些解释认为,熟悉试验创造了对意外事件的表面偏好,而不是真实预期。

例如,婴儿可能建立了事件序列预测,意外事件破坏了这些预测,或者由于处理能力有限,只关注意外事件中的新元素,或者偏好类似于未完成的熟悉化处理的事件。

争论的核心在于年轻婴儿是否真正表示隐藏的物体,还是仅在VOE任务中显示短暂偏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过程观点

关于婴儿何时实现“物体恒常性”——即知道物体在视线之外时仍然存在——存在争议。

在某些任务中,即使是年轻的婴儿也表现出表明他们理解物体恒常性的预期。然而,在其他任务中,婴儿直到大约8个月大才检索隐藏的物体。

传统观点认为,早期的成功反映了拥有物体恒常性概念,而失败则反映了行动能力的缺陷。

替代的“适应过程”观点认为,婴儿的知识是分级的,嵌入在行为生成机制中,并通过经验逐渐加强。

根据这一观点,不同的行为对新兴知识表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适应过程观点提出,婴儿的知识是分级的而非全有或全无(Munakata et al., 1997)。知识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重复经验逐渐增强。

这种知识嵌入在生成可观察行为的神经机制中,而不是以抽象、明确的原则形式存在(Thelen & Smith, 1994)。

适应过程观点提出,婴儿的知识是:

  • 分级 – 知识不是全有或全无。相反,知识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
  • 嵌入 – 知识嵌入在生成可观察行为的机制和神经系统中。它不以抽象、明确的原则形式存在。
  • 通过经验加强 – 随着婴儿积累经验,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加强。这有助于巩固内部概念表征,如物体恒常性。

随着婴儿积累经验,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加强。这有助于巩固内部概念表征,如物体恒常性(Munakata et al., 1997)。

不同的行为对当前可用的知识表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Smith & Thelen, 1993)。

例如,仅仅观察一个事件依赖于弱激活的表征,而伸手寻找隐藏的物体需要更强的表征,以克服冲突的感知信息(Munakata et al., 1997)。

因此,某些任务的失败并不一定表明完全缺乏知识。相反,成功或失败取决于现有知识表征的状态是否足以驱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Fischer & Bidell, 1991)。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重复经验,连接逐渐加强,行为变得越来越灵活,婴儿能够在更多变化的情境和任务中取得成功。

知识因此逐渐从神经系统适应环境的动力学中涌现(Thelen & Smith, 1994)。

帮助您的孩子发展物体恒常性

研究表明,物体恒常性并不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成就,而是从反射到表征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发展的过程。

照顾者可以通过允许意图、因果推理和表征能力展开的游戏来促进发展。

玩涉及暂时隐藏和揭示玩具的互动游戏是帮助孩子学习物体在视线之外仍然存在的绝佳方式。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活动:

  • 玩捉迷藏。用你的手覆盖脸或隐藏玩具,然后展示。在再次展示之前问:“玩具在哪里?”这可以教授物体恒常性技能。
  • 隐藏玩具。将孩子的最爱玩具藏在毯子下或家具后面。鼓励他们寻找隐藏的物体,然后在找到时庆祝。检索隐藏物品促进了理解看不见的玩具仍然存在的概念。
  • 读找找书。选择有翻页活动的书籍,让孩子积极参与寻找页面上的隐藏物体。选择他们可以操作的坚固纸板书。
  • 玩寻宝游戏。让孩子闭上眼睛,你隐藏一个玩具。当他们成功找到并检索你隐藏的玩具时,给予热情的表扬。这使学习物体恒常性概念变得有趣!

玩互动的隐藏游戏为发展孩子理解物体独立于他们的感知而继续存在的概念提供了自然的机会。享受促进这一关键认知技能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Aguiar, A. & Biallargeon, R. (1999). 2.5个月大婴儿关于物体何时应该和不应该被遮挡的推理。《认知心理学》,39, 116-157。

Baillargeon, R. (1986). 表示隐藏物体的存在和位置:6个月和8个月大婴儿的物体恒常性。《认知》,23, 21-41。

Baillargeon, R. (1987). 3.5个月和4.5个月大婴儿的物体恒常性。《发展心理学》,23(5), 655。

Baillargeon, R. (2004). 婴儿关于隐藏物体的推理:一般性和特定性预期的证据。《发展科学》,7, 391-414。

Baillargeon, R. & DeVos, J. (1991). 年轻婴儿的物体恒常性:进一步的证据。《儿童发展》,62(6), 1227-1246。

Baillargeon, R. & Graber, M. (1987). 兔子在哪里?5.5个月大婴儿对隐藏物体高度的表征。《认知发展》,2, 375-392。

Baillargeon, R. & Luo, Y. (2002). 物体概念的发展 (第3卷)。伦敦:Nature,第387-391页。

Baillargeon, R., Spelke, E. S. & Wasserman, S. (1985). 五个月大婴儿的物体恒常性。《认知》,20, 191-208。

Bower, T.G.R. (1967). 物体恒常性的发展:一些存在恒常性的研究。《知觉与心理物理学》,2, 411-418。

Bogartz, R. S., Shinskey, J. L., & Speaker, C. J. (1997). 解释婴儿注视:事件集£事件设计。《发展心理学》,33, 408–422。

Bower, T. G. R., & Wishart, J. G. (1972). 动作技能对物体恒常性的影响。《认知》,1, 165–172。

Diamond, A. (1985). 通过回忆指导行动的能力的发展,如婴儿在AB任务中的表现所示。《儿童发展》,868-883。

Fischer, K. W., & Bidell, T. (1991). 限制关于认知能力的先天主义推断。见S. Carey & R. Gelman (编),心智的表观遗传学 (第199-236页)。Hillsdale, NJ: Erlbaum。

Mehler, J., & Dupoux, E. (1994). 婴儿知道什么:早期发展的新认知科学。Blackwell Publishers。

Munakata, Y., McClelland, J. L., Johnson, M. H., & Siegler, R. S. (1997). 重新思考婴儿知识:朝向适应过程解释的成功和失败心理评论,104(4), 686–713。

Piaget, J. (1954). 儿童现实的构建。纽约:Basic Books。

Piaget, J. (1963). 智力心理学。Totowa, 新泽西州:Littlefield Adams。

Smith, L. B., & Thelen, E. (编)。 (1993). 动态系统方法的发展:应用。马萨诸塞州剑桥:MIT出版社。

Thelen, E., & Smith, L. B. (1994). 动态系统方法的发展:认知和行动的发展。马萨诸塞州剑桥:MIT出版社。

Wang, S-h., Baillargeon, R. & Brueckner, L. (2004). 年轻婴儿关于隐藏物体的推理:仅使用测试试验的违反预期任务的证据。《认知》,23, 167-198。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