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实的建构
社会现实的建构理论概述
社会现实的建构是一种理论,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创造他们对现实的理解。这包括我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行为、事件的意义并不是这些现象的客观品质,而是通过社会互动赋予的。在这种观点中,意义是社会定义和组织的,因此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学家彼得·伯杰和托马斯·卢克曼在1967年的著作《社会现实的建构》中提出。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人类和人类互动创造的,他们称之为习惯化。
根据习惯化的概念,“任何经常重复的行为都会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未来以相同的方式和相同的经济努力再次执行”(伯杰 & 卢克曼,1967)。
社会现实的建构是一种有助于理解人类如何在其生活中创造意义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以某种方式行事。
例如,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影响某事是否被视为犯罪,其严重程度,以及人们对它的恐惧程度。社会如何定义和解决犯罪是不同行动者之间众多复杂因素的结果。
在身份方面,社会建构主义用于说明个体的性格不是完全给定的,而是由个体根据不同的性别、种族、性取向等观念构建的,这些观念受到个人偏好和他人反应的影响。
关键要点
- 《社会现实的建构》是一本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书,作者是彼得·L·伯杰和托马斯·卢克曼。该书于1966年出版,并迅速成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作品。
- 在书中,伯杰和卢克曼认为所有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类是社会动物,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创造自己的现实。
- 这本书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建构可以通过其他运动的视角进行考察,如托马斯定理和符号互动论。
- 随着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身份作为后现代生活的一个组织原则,社会建构这一术语变得流行起来。
- 该术语最初用于描述统计数字并不总是代表它们所描述的真实率,而是许多个人做出许多决定的社会过程的产物。
- 解释主义者假设对现实的访问是通过语言、意识、共享意义和工具等社会建构实现的(Myers, 2008)。
现实的建构
建构现实主要涉及三个步骤:外化、社会作为客观现实、社会作为主观现实。
伯杰和卢克曼认为,外化、客观化和内化在生产社会现实中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外化社会现实。
他们参与创建或维护特定的机构。同时,他们构建了一种客观现实感。最后,在外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中,个体被构建为一个社会产品(伯杰 & 卢克曼,1967)。
外化
外化是使某物外部化或将之置于自身之外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例如通过语言、艺术,甚至只是思考某事。
为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以及创造对世界的共同理解,外化是必要的。
社会作为客观现实
建构现实的第二阶段是将社会视为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将构成社会的规则和机构视为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在这个阶段,人们还认为自己的个人经历不如社会的集体经历重要(伯杰 & 卢克曼,1967)。
社会作为主观现实
社会作为主观现实涉及内化的过程。伯杰和卢克曼(1967)认为,现实的内化涉及初次社会化、再次社会化以及主观现实的维持和转化。
更具体地说,在社会中,每个个体天生具有成为社会成员的倾向,但必须通过特定的过程才能成为社会成员。
为了加入社会,新成员——如幼儿——会字面地观察他人的主观行为,并逐渐学习定义和塑造其文化中社会互动的客观规则(这称为先验或初次社会化)。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能够考虑他人的角色。他们将规则内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伯杰 & 卢克曼,1967)。
通过再次社会化,即当某人足够社会化以加入社会后,个体学会了其社会运作的特定方式,例如政治制度或经济结构。
最后,维护是指个体如何保护和捍卫他们的世界观免受外界威胁的方式。
这包括确认偏差,即人们寻求支持其现有信念的信息,以及排斥,即人们排除不符合主流世界观的人。
理论视角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关注人们如何相互互动。它基于人类是符号的观点,认为人们使用这些符号在其生活中创造意义。符号互动论的根源在于马克斯·韦伯、乔治·赫伯特·米德和查尔斯·霍顿·库利的工作。
韦伯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生物,会为自己的利益行事。他将社会视为一套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规则和法规。
米德认为人类是通过符号交流的社会动物。他将社会视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系统。最后,库利认为人类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发展自己身份的社会生物(Leeds-Hurwitz, Braithwaite, & Baxter, 2006)。
符号互动论关注人们用来互动的符号——这些符号包括语言、手势和人工制品——以及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解释这些符号。
例如,两个人可能对同一个手势有不同的解释,如点头。在某些文化中,点头可能表示同意,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尊重的标志。点头的意义并非固有于手势本身,而是通过两人之间的互动创造的。
同样,即使在同一语言中,词语的意义也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互动创造的。
例如,单词“猫”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对孩子来说,猫可能是他们喜欢的宠物。对科学家来说,猫可能是他们研究的动物。
“猫”这个词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听者和听者的经验之间的互动创造的(Leeds-Hurwitz, Braithwaite, & Baxter, 2006)。
托马斯定理
托马斯定理指出,人们认为真实的东西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如果人们将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些情境在后果上就是真实的”(Thomas & Thomas, 1928)。人们的现实感知影响他们在这一现实中的行为。
换句话说,一个人对现实的社会建构可以对其生活产生强大的影响。例如,相信世界是一个危险地方的人可能比不持有这种信念的人更倾向于从事冒险行为。
同样地,如果一个青少年被贴上局外人或高成就者的标签,他们可能会学会以这种方式行事——即使这最初不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
像习惯化创造者一样,托马斯认为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是由“情境的连续定义”创造的,或者如默顿所称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某种情况会发生,他们可以采取行动使这种情况发生。
例如,在2020年,一大群投机投资者开始购买他们认为会增值的股票,尽管这些股票的历史表现一直在下降。这些股票被称为“模因股”。这导致这些股票的价格上涨,更多的人开始购买它们,推动价格远远高于初始估值。
虽然没有保证这些股票会继续升值,但投资者的集体信念导致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价格确实上涨了一段时间(Thomas & Thomas, 1928)。
托马斯定理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社会群体为何被边缘化或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如果一个社区认为女性不具备领导能力,他们就不太可能选举女性担任公职或给予她们权力职位。这自然又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例子。
作为托马斯定理与社会问题关系的最后一个例子,如果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是个人选择造成的,那么他们可能会专注于改变个人行为。
然而,如果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造成的,那么他们更有可能专注于改变社会机构。这最终会导致社会学以外的人在归责时关注其中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Thomas & Thomas, 1928)。
默顿
根据罗伯特·K·默顿的观点,人们的现实感知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一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学家理解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
默顿对现实的社会建构的观点与符号互动论和托马斯定理都有关联。他认为,现实的社会建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符号、语言和机构。
符号是代表其他事物的手势、词语或物体。语言是我们用来相互交流的符号系统。机构是塑造我们生活的结构,如家庭、政府或宗教。
如前所述,默顿还创造了[自我实现预言] (/blog_q/sub=self-fulfilling-prophecy_cn)的概念(Merton, 1947)。
含义
角色和地位
地位是个体在社会等级中占据的位置。根据默顿(1957)的观点,地位有两个子类型:[获得性地位] (/blog_q/sub=achieved-status-definition-examples_cn) 和[先赋性地位] (/blog_q/sub=ascribed-status-definition-examples_cn)。获得性地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成就获得的位置,而先赋性地位是在出生时分配给个人或后来非自愿承担的位置。
角色则是与该位置相关的期望、规范及预期行为的集合。例如,在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的家长和主要经济支柱,而母亲负责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
这是社会角色与地位联系的一个例子。这些角色汇聚成角色集,即与某个或多个地位相关的一系列角色。
角色和地位的概念有助于定义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各种角色和地位的制度行动者对实际问题的反应受到制度性的社会学建构的影响。制度性的研究评估了现实定义如何适应不同社会组织的各种预设和实践。
例如,过去的研究探讨了警察、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制度行动者如何将人们生活中看似无关的方面构建为他们作为少年犯或难民身份的证据。
进行这些研究的社会学家经常将现实建构描述为工作;通过建构制度现实,官员能够履行其专业职责(Miller & Nowacek, 2018)。
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是人们为了以某种方式被看待而投射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不准确,但它是一个人希望他人看到的形象。
自我呈现是现实的社会建构的重要部分,因为人们如何向他人呈现自己影响着他们如何被看待以及如何与之互动。
例如,如果某人希望被视为友好,他们可能会微笑并进行眼神接触。如果某人希望被视为威严,他们可能会站直并直视他人。这些都是角色表演的例子(Goffman, 2004)。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呈现并不总是有意为之;有时人们会在无意中发出某些信号。例如,如果某人紧张,他们可能会出汗或坐立不安,即使他们不想显得紧张。或者如果某人累了,他们可能会打哈欠或眼圈发黑,即使他们试图显得清醒和警觉。
最早研究自我呈现的社会学家之一是欧文·戈夫曼。根据他的观点,一个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
戈夫曼认为,人们使用“印象管理”来按自己希望的方式呈现自己。每种情况都是一个新的场景,个人根据在场的人表演不同的角色(Goffman, 2004)。
常见问题
现实的社会建构与镜中自我有何区别?
镜中自我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形象基于他们认为他人如何看待他们。
而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则认为,个体对现实的感知受其与他人的互动影响。这两种理论相似,因为它们都表明个体的自我形象基于他们认为他人如何看待他们。
然而,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进一步指出,个体对现实的感知受其与他人的互动影响。
参考文献
Berger, P., & Luckmann, T. (2016). 现实的社会建构. In 社会理论重编 (pp. 110-122). Routledge.
Burr, V. (2015). 社会建构主义. Routledge.
Edley, N. (2001). 解构社会建构主义. 理论与心理学, 11 (3), 433-441.
Goffman, E. (2004). 第一部分的信念是表演 (pp. 59-63). Routledge.
Leeds-Hurwitz, W., Braithwaite, D. O., & Baxter, L. A. (2006). 社会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论. 家庭沟通理论的参与:多种视角, 229-242.
Miller, G. and Nowacek, D. (2022). 现实的社会建构. In 《布莱克威尔社会学百科全书》,G. Ritzer (Ed.). https://doi.org/10.1002/9781405165518.wbeos1232
Merton, R. (1947). MERTON, ROBERT. Wright Mills, August, 1, 1947.
Merton, R. K. (1957). 角色集:社会学理论中的问题. 英国社会学杂志, 8( 2), 106-120.
Miller, G., & Nowacek, D. (2018). 现实的社会建构.
Myers, M. D. (2008). 企业与管理中的定性研究. SAGE Publications.
Thomas, W. I., & Thomas, D. S. (1928). 行为研究的方法论. 美国儿童:行为问题和项目, 553-576.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