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实验中的需求特征
在心理学实验中,需求特征是一种微妙的暗示,让参与者意识到实验者期望找到什么或期望他们如何表现。需求特征可以改变实验的结果,因为参与者往往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符合期望。
需求特征如何影响心理学实验?
有时,实验者可能会给出一些提示或线索,这可能使参与者认为某种结果或行为是被期望的。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可能猜对也可能猜错。即使个体对他们所猜测的实验者的意图是错误的,这也可能对其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参与者可能会主动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平时那样行事,这些人会努力找出实验者想要什么并达到这些期望。
需求特征还可能促使参与者以他们认为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好)或对抗实验者的方式(试图破坏结果或搞砸实验)来行动。
例子
在《身心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检查了需求特征和期望是否会影响研究参与者报告的月经周期症状。
有些参与者被告知研究的目的,并且被告知研究者希望看看月经周期症状。这些知情的参与者报告负面月经前期和月经症状的可能性显著高于那些不知道研究目的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症状的报告受到需求特征以及社会期望的影响。换句话说,那些认为研究者想听到一些关于PMS和月经问题的刻板症状的人更有可能说他们在经期经历了这样的负面症状。
应对需求特征
那么,心理学实验者到底如何才能减少需求特征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呢?研究人员通常依靠多种不同的策略来尽量减少需求特征的影响。
欺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这涉及告诉参与者研究正在查看某件事,但实际上它正在查看完全不同的事情。
示例
在阿希的从众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参与一个视觉实验。实际上,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社会压力在从众中的作用。通过掩盖实验的真实意图,研究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需求特征的可能性。
在其他情况下,研究人员会尽量减少与研究对象的接触。双盲研究是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既没有参与者也没有与他们互动的研究人员知道参与者被分配到哪个条件。让那些不知道实验者假设的人收集参与者的资料有助于减少参与者猜出研究内容的机会。
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参与者可能猜出研究内容的机会,但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需求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