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如果你不同意伴侣关于要孩子的观点该怎么办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自己是否应该走生孩子的道路,这可能已经成为你浪漫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讨论长期和短期关系中的伴侣如何有效地面对这一重要话题,Verywell Mind采访了持证婚姻和家庭治疗师、Relationship Reality 312的创始人Anita Chlipala。
“我曾与客户合作过,他们没有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如果要孩子会是什么样子。”Chlipala说。“回避冲突的伴侣可以多年在彼此身边却从未进行过重要的谈话,有时单独相处也不会帮助他们获得清晰度或答案。”
为了帮助进行这些重要的谈话,Chlipala分解了对这一关键话题持有不同意见的伴侣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你刚开始约会
这是一种罕见的情况,黑白分明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孩子,而新认识的伴侣不想要,那就分手。
Anita Chlipala,LMFT
“如果你双方都坚决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且不会改变主意,那就停止相互交往。”Chlipala说,“在坠入爱河之前分手更好。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找一个目标相似的人是不值得的。”
如果你正处于一段长期关系中
根据Chlipala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话题。尽管如此,情侣们经常推迟进行必要的艰难对话来解决问题。“我曾与客户合作过,他们没有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如果要孩子会是什么样子。”Chlipala说。
这些对话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愿望,涉及了生孩子所带来的财务、家庭和社会影响。
“虽然你们不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想清楚,但你们确实需要进行这种对话,以了解你们在期望方面有多接近或有多远。”Chlipala说。
长期伴侣不想生孩子的原因
根据Chlipala的说法,长期伴侣可能会发现几个原因导致一方不愿意生孩子。
对于以下每种情况(详见下文),她建议去看治疗师,因为通常情况下,伴侣很难进行这些艰难的对话。此外,治疗师可以帮助调解这些问题。
很多时候,Chlipala说一旦双方更具体地谈论了带孩子进入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以下是伴侣之间最常见的争议点:
- 经济压力: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可以通过详细讨论潜在障碍来解决。如果面对这样的讨论感到难以克服,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这包括讨论工作日儿童保育的成本、家庭支持以及甚至如尿布和配方奶等必需品。
- 伴侣信任:Chlipala解释说,伴侣们经常担心在照顾孩子时对方的参与程度。一旦事情被更具体地讨论,比如谁负责哪些方面,这通常可以得到解决。
- 重复不健康的家庭模式:对于那些经历过父母虐待的人来说,这些恐惧似乎是有道理的,尽管这种情况通常并非如此。虽然这可能是需要个人处理的问题,但夫妻通常可以从作为整体的咨询中受益。这样,双方都能意识到担忧和可能因不良成长经历带来的敏感性。
- 身体变化:Chlipala说,已婚多年的夫妇之间经常会谈到潜在的身体变化。对此,她说诚实至关重要,如果困难,寻求治疗总是个选项。
- 失去朋友和社交生活:虽然不可避免的是,活跃的社交生活可能会减少,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但这本身不应该成为阻止某人要孩子的理由。这种担忧也可能扭曲人们对为人父母的看法。夫妻可以在治疗师的帮助下,通过更有现实感的方式看待亲子关系。
其他一些可能导致某人不愿或非常犹豫要孩子的原因:
- 生活方式不可预测且显著的变化(即睡眠、可支配收入、旅行/度假、空闲时间等)
- 对人口过剩和社会问题的担忧(即不平等、欺凌、种族主义等)
- 不喜欢孩子
- 不愿意承担责任
- 生育问题
- 没有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本能或冲动
- 对追求和优先考虑职业目标的兴趣和承诺
- 这不是他们人生愿景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只是不想要孩子。他们就是不想,也没有特别的理由。这样的个人生活决定不需要解释或辩解。
如果伴侣改变了主意该怎么办
当一个伴侣改变了要孩子的想法时,可能会导致惊讶、震惊、愤怒、悲伤、哀悼、心碎和怨恨的感觉。结果,改变主意的一方可能会感到内疚、悲伤或沮丧。
这是最困难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在一个关系中投入了多年。
探索每个人的决心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我不确定”和“我已经决定了,绝对不想要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与其问你的伴侣为什么不要孩子,不如谈谈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决定的。
“为什么”类型的问题往往会把对方置于辩护、解释、合理化和证明选择的位置。像“你是如何得出这个决定的?”或“是什么让你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选择?”这样的问题更具建设性,允许你带着善意、好奇心和同情心探讨这个问题。
“我曾与客户合作过,其中一方改变主意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关系,但几年后他们还是分手了,因为另一方实在无法让自己去要孩子。”Chlipala解释道。“无论是哪一方,我都希望确保他们对自己的决定进行了充分的工作;否则,这可能成为日后怨恨的温床。”
为了避免未来的怨恨,她建议夫妻在关系早期明确谈论各自的非谈判项。然后双方都可以做出一些妥协。
例如,如果你们决定要孩子,Chlipala建议创造高质量的时间来彼此相处,比如不带孩子的假期或继续优先考虑友谊。另一方面,如果你们双方都决定不要孩子,一个妥协可能是在你们原本计划为孩子储蓄的钱上投资一套新房。
当一个伴侣改变了要孩子的想法时,可能会导致信任破裂并引发冲突。如果这对夫妇决定继续在一起,就需要关注和关怀。
何时该结束这段关系
结束关系的迹象:
- 如果一个伴侣认为生孩子是其生命目标的核心部分,并且坚持要孩子,那么继续在一起而不生孩子可能会导致悲伤、抑郁、绝望、悔恨和怨恨。虽然这很艰难,但最终分开是对想要孩子的伴侣最仁慈的选择。
- 如果没有空间或余地进行对话、谈判或考虑任何妥协
- 如果这个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心理或情感痛苦,并且继续下去变得有害而不是有益
- 如果对方设定了一个决策期限,而这个期限已过却没有做出决定(尽管不推荐在关系中使用最后通牒)
如果你很难确定什么对你来说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确定是否要孩子但希望保留选择权的人来说,Chlipala建议你特意去感受一下为人父母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试着在周末帮侄子或侄女照看孩子。她指出,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弄清楚自己是否想成为父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帮侄子或侄女照看孩子可能并不能准确反映你是否真的想成为父母。做一个有趣的叔叔或阿姨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或母亲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和体验。
如果你从未长时间接触过孩子,照看孩子可能是一个有启发性的经验,但请记住,这绝对不同于全天候抚养自己的孩子。
然而,如果问题是你的伴侣在犹豫不决,她强调了通过更深入的对话或寻求治疗来寻求清晰的重要性。
“我曾有客户告诉我,他们后悔没有早点来做工作以获得他们需要的清晰度。”Chlipala说。“解决恐惧,并为每个恐惧制定行动计划(如果适用)。这也会让你知道你和你的伴侣是否有相似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她强调了尽早做出决定的重要性,并且获取清晰度很重要。
何时继续下去
即使你的伴侣不想要孩子(或者你也不想要),也不意味着你应该结束你们的关系。继续下去的情况包括:
- 如果你们中的一方或双方都不确定,但没有坚定地决定是否要孩子
- 如果关系良好,沟通顺畅,相互尊重和关心,并考虑到这一点,你们可以约定在预定期限后重新讨论这个问题。这可能意味着如果你们处于30多岁或40多岁,可能每隔几个月就要重新讨论一次;如果是20多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 双方都愿意考虑一起采取额外的选项,如晚些时候收养或寄养孩子,收养年龄较大的孩子,或冷冻卵子以获得更多时间。
虽然这是一个困难的话题,但在关系中看到它作为一个可以获得明确答案的地方是一种安慰。无论怎样,如果你选择对自己正确的事情,你可以相信你会在将来找到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