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促进和保护早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生态系统模型由Bronfenbrenner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围绕儿童的多个相互作用系统的影晌。
微观系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儿童最直接和最近的互动,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
这些环境通过日常互动、关系和经历深刻地塑造了儿童的发展。
在微观系统中,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发展情感纽带,并形成对世界的初步理解。
这些互动的质量可以显著影响儿童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使微观系统成为理解和促进积极儿童结果的主要关注点。
参考文献
Bates, E. J., Berny, L. M., Ganiban, J. M., Natsuaki, M. N., Neiderhiser, J. M., Shaw, D. S., & Leve, L. D. (2023). Examination of promotive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n early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a bioecological le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28034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3.1280346
关键点
- 7岁时的父母温暖对11岁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控制了其他生态系统因素和风险因素。
- 父母温暖对产前物质使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保护作用,但仅限于在亲生家庭中抚养的儿童,而不是收养家庭。
- 亲生家庭内部化行为问题与11岁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较低有关。
- 收养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比亲生家庭中的儿童更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 亲生家庭的社区参与度、经济安全和社区安全感显著低于收养家庭。
- 该研究强调了在理解亲社会行为发展时考虑儿童生态系统多个层面的重要性。
- 尽管信息丰富,但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相对同质化以及某些变量依赖自报告测量。
- 理解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亲社会行为与生活各个领域的积极结果相关。
研究背景
亲社会行为包括合作、帮助他人和友善,已被证明与青少年和成年期的许多积极发展和行为结果有关(Eisenberg et al., 2006)。
理解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至关重要。
以往的研究强调了考虑生物和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性(Eisenberg et al., 2006; Boyce et al., 2021)。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系统视角扩展这一理解,考虑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模型(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7)多个层面的因素。
通过纳入个体、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层面的变量,以及考虑亲生家庭心理病理和产前物质使用作为风险因素,本研究旨在全面考察促进和保护早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此外,该研究的独特设计包括收养儿童及其由亲生父母抚养的同胞,从而更细致地探索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一个空白,即在不同的抚养环境中区分遗传和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贡献。
方法
程序
该研究采用纵向设计,收集参与者7岁和11岁的数据。数据通过在线问卷和电话访谈收集。
因变量(亲社会行为)由11岁的儿童自我报告,而预测变量则在7岁时由抚养父母或经过培训的访谈者报告。
样本
分析样本包括466名完成11岁亲社会行为问卷的儿童。
其中,83%(n = 386)生活在非基因相关的收养家庭,17%(n = 80)生活在至少有一名亲生父母的家庭。
样本主要为白人非西班牙裔(56.7%),23.0%为多种族,13.1%为黑人,7.3%为其他种族或民族。
测量工具
- 亲社会行为:使用11岁时的《优势与困难问卷》(SDQ)测量。
- 积极情绪:使用7岁时的《儿童行为问卷》评估。
- 父母温暖:使用7岁时的《爱荷华家庭互动评分量表》测量。
- 社区参与:使用7岁时的《杜米沙社会支持量表》的一项评估。
- 社区安全:由经过培训的数据收集员使用观察测量在7岁时评估。
- 宗教/精神信仰:由父母在7岁时自我报告。
- 经济安全:使用7岁时的《家庭经济问卷》评估。
- 亲生家庭心理病理:通过出生父母和出生家庭特征的综合指标进行索引。
- 产前物质使用:根据围产期风险指数操作化为二元变量。
统计措施
该研究采用了多重回归分析来考察潜在促进和保护因素对11岁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交互项用于测试保护效应和不同家庭类型之间的差异。缺失数据通过链式方程多重插补处理。
结果
- 假设1:7岁时的父母温暖对11岁时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b = 0.07, p = 0.016)。
- 假设2:未发现父母温暖对整个样本的显著保护效应。
- 假设3:父母温暖对产前物质使用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在家庭类型之间显著不同(b = -0.30, p = 0.025)。父母温暖在亲生家庭中对产前物质使用的保护作用显著,但在收养家庭中不显著。
- 假设4:亲生家庭的社区参与度、经济安全和社区安全显著低于收养家庭。亲生家庭中的儿童在7岁和11岁时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较低。
其他发现:
- 亲生家庭内部化行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b = -0.17, p = 0.008)。
- 收养家庭中的儿童报告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亲生家庭中的儿童(b = 0.80, p = 0.010)。
洞察
本研究提供了关于影响早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复杂因素的重要见解。
研究发现,即使考虑到其他各种因素,父母温暖始终促进亲社会行为,这突显了积极育儿在塑造儿童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强调了温暖和支持性的育儿在培养亲社会倾向方面的重要性(Eisenberg et al., 2006; Padilla-Walker et al., 2018)。
父母温暖在亲生家庭与收养家庭中对产前物质使用的不同效应特别引人注目。
这一发现表明,父母温暖的保护作用在面临额外风险或挑战的环境中可能更为显著。它还突显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塑造儿童结果方面的复杂互动。
该研究通过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方法,考虑了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扩展了以往研究。
这种整体视角提供了对亲社会行为发展更细致的理解,并强调了未来研究和干预中需要考虑个体和情境因素。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父母温暖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
此外,纵向研究考察这些效应在后期青少年和成年期的稳定性将非常有价值。
调查父母温暖和其他生态系统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差异也可能提供重要见解。
优点
本研究在方法上有几个优点,包括:
- 长期设计,允许随时间考察预测关系。
- 包括收养儿童及其亲生兄弟姐妹,能够探索遗传和环境影响。
- 全面评估生态系统模型多个层面的因素。
- 大多数构念使用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
- 考虑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和保护效应。
- 使用复杂的统计分析,包括处理缺失数据和测试交互效应。
局限性
本研究在方法上也有几个局限性,包括:
- 样本在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相对同质化,限制了向更多样化人群的推广。
- 某些变量依赖自报告测量,可能存在偏差。
- 收养家庭和亲生家庭的样本量不均等,可能影响某些比较的统计功效。
- 对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文化因素的评估有限。
- 专注于特定年龄范围(7-11岁),可能无法捕捉早期发展影响或后期青少年结果。
- 由于研究设计,无法完全区分遗传和环境影响。
这些局限性提示在推广结果到更多样化人群或不同发展时期时应谨慎。
它们还强调了未来研究需要使用更多样化的样本和额外的方法来验证和扩展这些发现。
启示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理解和促进早期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温暖对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正面影响突显了支持积极育儿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儿童可能面临额外风险或挑战的情境中。
对于临床心理学实践,这些结果表明,旨在增强父母温暖的干预措施可能对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有益,尤其是在面临如产前物质使用等逆境的家庭中。
在亲生家庭与收养家庭中观察到的不同效应也强调了需要针对特定家庭背景和潜在遗传影响的定制干预措施。
研究发现亲生家庭相比收养家庭在社区参与度、经济安全和社区安全方面的水平较低,这指出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这表明,综合干预措施同时解决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的因素可能是最有效的促进积极青少年发展的方法。
对于政策制定者,这些结果强调了支持提高育儿技能项目的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旨在促进温暖、响应性育儿的项目。
此外,努力解决社区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更广泛的社区因素可能间接支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应意识到家庭背景对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影响,并可能需要为来自更具挑战性家庭背景的儿童提供额外的支持或干预。
亲生家庭心理病理和产前物质使用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突显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复杂互动。
这强调了在研究和实践中应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采取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方法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Bates, E. J., Berny, L. M., Ganiban, J. M., Natsuaki, M. N., Neiderhiser, J. M., Shaw, D. S., & Leve, L. D. (2023). Examination of promotive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n early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a bioecological le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28034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3.1280346
其他参考文献
Boyce, W. T., Levitt, P., Martinez, F. D., McEwen, B. S., & Shonkoff, J. P. (2021). Genes, environments, and time: the biology of adversity and resilience. Pediatrics, 147(2). https://doi.org/10.1542/peds.2020-1651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 (2007).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1.
Eisenberg, N., Fabes, R. A., & Spinrad, T. L. (2006).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N. Eisenberg, W. Damon, & R. M. Lerner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p. 646–718). John Wiley & Sons Inc.
Padilla‐Walker, L. M., Carlo, G., & Memmott‐Elison, M. K. (2018). Longitudinal change in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strangers, friends, and famil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8(3), 698-710. https://doi.org/10.1111/jora.12362
持续学习
供大学课堂讨论此论文的苏格拉底式问题:
- 本研究的发现如何指导旨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育儿干预措施的开发?
- 父母温暖在亲生家庭与收养家庭中的不同效应有哪些潜在意义?这如何影响我们对儿童发展中基因-环境互动的理解?
- 本研究中观察到的收养家庭与亲生家庭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和儿童发展相关?
- 考虑到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如果在更多样化的样本中复制,结果可能会有何不同?还需要考虑哪些额外因素?
- 本研究的生态系统方法如何增强我们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解,与以往仅关注较少情境层次的研究相比?
- 在进行和解释比较收养与非收养儿童结果的研究时,应考虑哪些伦理问题?
- 本研究的发现如何指导与家庭支持、收养和早期儿童干预计划相关的政策决策?
- 未来研究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遗传和环境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 不同文化中的育儿实践和价值观如何影响本研究中观察到的父母温暖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 早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潜在长期影响对个人和社会结果有何意义?这如何指导早期干预策略?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