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的运河化假设
============================================
依恋理论的运河化假设,由约翰·鲍尔比提出,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型(即他们对依恋对象的可用性和反应性的信念和期望)变得越来越稳定,对外部压力或环境变化的抵抗力也逐渐增强。这一运河化过程被认为有助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亲密关系中形成更持久的依恋安全或不安全感模式。
Dugan, K. A., Fraley, R. C., Gillath, O., & Deboeck, P. R. (2023). 测试依恋理论的运河化假设:考察依恋安全的个体内变异.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提前在线出版.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88](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88)
关键点
- 该研究旨在测试依恋理论的运河化假设,该假设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依恋安全的轨迹应变得越来越稳定,对外部压力的抵抗力也逐渐增强。
- 研究人员发现,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依恋焦虑的个人轨迹上表现出更大的波动,而处于较稳定关系中的个体则没有这种趋势。对于伴侣特定依恋回避,这一趋势并未观察到。
- 与伴侣相关的事件(如冲突)与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依恋焦虑上的更大波动有关。事件的主观评价也影响了依恋安全的波动。
- 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运河化假设,并强调了成年浪漫关系中依恋动态的复杂性。
理论背景
依恋理论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经历发展出依恋工作模型,这些模型指导他们与他人的互动(Collins et al., 2004)。
这些工作模型被认为是灵活的,可以根据持续的恋爱经历进行调整(Arriaga et al., 2018; Collins et al., 2004)。
Waddington(1957)关于生物细胞发展的著作及其“滚石下坡”的比喻,即表观遗传景观(Fraley & Brumbaugh, 2004)。
Waddington的经典表观遗传景观
在关系的早期阶段,依恋工作模型相对可塑,类似于山顶上的石头,可以轻易改变方向。外部力量可以轻松影响新工作模型的轨迹(J. G. Holmes & Rempel, 1989; Kelley, 1979; Murray, 1999; Murray et al., 2006)。
然而,Bowlby(1973)提出,随着关系的发展,工作模型的发展轨迹应通过一个称为运河化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稳定。
随着关系的发展,依恋工作模型变得更加稳定,即使面对外部压力,个体也倾向于紧守其既定轨迹。
这一运河化过程通过关系环境的稳定性增加(Fraley & Roisman, 2015)以及工作模型内部的自我强化认知过程得到促进。
因此,处于良好建立关系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依恋安全方面的极端波动较少,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在应对依恋相关事件时(Hadden et al., 2014)。
尽管运河化假设在依恋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很少有实证研究对其进行检验。
本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考察浪漫关系长度和个人对依恋相关事件的反应来分析伴侣特定依恋安全的个体内波动。
方法
该研究分析了来自1,741名成年人的纵向数据,这些成年人完成了3到24次关于他们的依恋风格和生活经历的在线调查,数据来自yourPersonality项目(参见Fraley et al., 2021)。
中位数的再测间隔为35天。
程序
参与者通过网站完成关于他们的依恋风格、人格特质和生活经历的调查。符合资格标准的参与者被邀请参加一项付费的纵向研究,涉及每30天进行一次额外评估。
样本
最终分析样本包括1,741名参与者,其中83.74%自认为女性,76.11%自认为白人。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35.43岁(标准差=11.29)。
测量工具
该研究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问卷》(ECR-RS)评估伴侣特定依恋焦虑和回避。
参与者还报告了各种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其主观评价。
- “我和我的伴侣发生了争吵”(n = 4,140次事件发生)
- “我和我的伴侣因工作、旅行、学习等原因分开超过2天”(n = 4,462)
- “我的伴侣为我做了特别的事情”(n = 3,066;在探索性分析中考察)
该研究还测量了其他非特定于浪漫关系的生活事件,至少在个体之间和个体内部有600次发生:
- “我生病了”(n = 2,859)
- “我开始了一份新工作”(n = 1,072)
- “我完成了一件让我自豪的事情”(n = 3,219)
- “我去度假或旅行”(n = 3,281)
- “我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n = 783)
- “我发现一位亲近的朋友或家人病重”(n = 914)
- “一位亲近的朋友或家人去世”(n = 660)
- “我拜访了不常见面的朋友或家人”(n = 4,241)
统计方法
研究人员使用混合效应位置尺度(MELS)模型来考察浪漫关系长度和依恋相关事件对伴侣特定依恋安全个体内波动的影响。
结果
假设1: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应表现出更大的伴侣特定安全感的个体内波动,而处于更稳定恋情中的个体则不应如此,
与第一个假设一致,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依恋焦虑的个人轨迹上表现出更大的波动,而处于更稳定恋情中的个体则没有这种趋势。
个体在伴侣特定焦虑上的波动程度在恋情的头几年迅速下降,然后逐渐减缓并趋于平稳。
然而,这一趋势并未在伴侣特定依恋回避上观察到,因为个体在回避轨迹上的波动程度在不同阶段的恋情中没有差异。
假设2:我们预计会发现,依恋相关事件与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安全感上的更大波动有关,而处于更稳定恋情中的个体则不应如此。
研究结果在伴侣特定依恋焦虑的背景下部分支持了第二个假设。
依恋相关事件,如与伴侣的冲突,与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特定依恋焦虑上的更大波动有关。
个体在与伴侣争吵后在伴侣特定焦虑上的波动程度在恋情的头几年迅速下降,然后最终趋于平稳,高于无冲突时期的典型波动水平。
此外,处于新恋情中的个体在伴侣为他们做特别事情时表现出更大的伴侣特定焦虑波动,而处于稳定恋情中的个体在这些事件期间的焦虑波动较小。
然而,对于伴侣特定依恋回避,依恋相关事件的发生与处于新恋情和稳定恋情中的个体的更大波动无关。
洞察
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浪漫关系中依恋焦虑和回避的发展动态可能不同。
伴侣特定依恋焦虑似乎对环境线索和关系经历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新恋情中。
依恋焦虑轨迹的运河化可能通过形成完整的依恋纽带、从激情爱向伴侣爱的转变以及对伴侣的信任发展而得以促进。
相比之下,伴侣特定依恋回避似乎受关系长度和外部压力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其与自我调节和伴侣选择过程的关联有关。
优点
- 该研究使用了大样本和密集的纵向数据,允许考察依恋安全的个体内波动随时间的变化。
- 使用MELS模型使研究人员能够直接建模依恋安全的残差个体内波动,作为关系预测因子在个体内和个体间水平上的函数。
局限性
- 样本主要为白人和女性,限制了研究结果对更多样化人群的推广。
- 数据的观察性质排除了关于关系长度、依恋相关事件和依恋安全波动之间关联的因果结论。
启示
研究结果强调了在研究成人浪漫关系时考虑依恋安全的平均水平和个体内波动的重要性。
旨在促进安全依恋和关系福祉的干预措施应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的不同发展动态。
未来的研究应探讨不同阶段浪漫关系中依恋安全波动的潜在益处和弊端,并探索促进依恋轨迹适应性稳定水平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Dugan, K. A., Fraley, R. C., Gillath, O., & Deboeck, P. R. (2023). 测试依恋理论的运河化假设:考察依恋安全的个体内变异.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提前在线出版.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88
其他参考文献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Simpson, J. A., & Overall, N. C. (2018). 跨时间修订工作模型:增强依恋安全的关系情境.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 22(1), 71-96.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7705257
Bowlby, J. (1973). 依恋与失落:第二卷:分离、焦虑和愤怒.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0). 依恋与失落:第三卷:失落、悲伤和抑郁.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2). 依恋与失落:第一卷:依恋. Basic Books. (原始作品发表于1969年)
Collins, N. L., Guichard, A. C., Ford, M. B., & Feeney, B. C. (2004). 依恋工作模型:新发展和新兴主题. 在 W. S. Rholes & J. A. Simpson (编), 成人依恋:理论、研究和临床意义 (第196-239页). Guilford Press.
Fraley, R. C., & Brumbaugh, C. C. (2004). 依恋安全的稳定性和变化的概念化和研究的动力系统方法. 在 W. S. Rholes & J. A. Simpson (编), 成人依恋:理论、研究和临床意义 (第86-132页). Guilford Press.
Fraley, R. C., & Roisman, G. I. (2015). 早期依恋经历与浪漫功能. 在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编), 依恋理论与研究:新方向和新兴主题 (第9-38页). Guilford Press.
Hadden, B. W., Smith, C. V., & Webster, G. D. (2014). 关系持续时间调节依恋与关系质量之间的关联:对时间成人浪漫依恋模型的元分析支持.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 18(1), 42-58.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3501885
Holmes, J. G., & Rempel, J. K. (1989).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 在 C. Hendrick (编), 亲密关系 (第187-220页). Sage Publications.
Kelley, H. H. (1979). 个人关系:其结构和过程. Erlbaum.
Murray, S. L. (1999). 追求确信:浪漫关系中的动机认知. 心理探究, 10(1), 23-34.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001_3
Murray, S. L., Holmes, J. G., & Collins, N. L. (2006). 优化保证:关系中的风险调节系统. 心理公报, 132(5), 641-66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2.5.641
Waddington, C. H. (1957). 基因策略:理论生物学的一些方面的讨论. Allen & Unwin.
持续学习
- 这项研究的发现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关系动态和成人浪漫关系中信任的发展?
- 有哪些潜在因素可能导致浪漫关系中依恋焦虑和回避的发展动态的观察差异?
- 如何将这项研究的见解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旨在促进安全依恋和关系福祉的干预措施?
- 对不同类型关系(如亲子关系、友谊)和整个生命周期中依恋轨迹的运河化的未来研究可能有哪些方向?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