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的类型
什么是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一个广泛的术语,用于描述以情绪紊乱为主要特征的条件。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不同类型的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据估计,大约20%的一般人口在任何给定时间都会受到情绪障碍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大约17%的人口在其一生中可能会经历抑郁症,而双相障碍则影响1%的一般人口。
尽管双相障碍的发病率显著较低,但许多研究者认为,许多躁狂情绪(描述双相障碍中的情绪“高潮”)往往未被注意到或被认为是无害的,这意味着许多人可能未被诊断。
情绪障碍可以显著影响个体,导致其情绪状态出现破坏性和长期的变化,引发强烈的悲伤、绝望、易怒或无法控制的欣快感,从而影响其整体福祉、人际关系和日常功能。
情绪障碍的类型
重度抑郁障碍
重度抑郁障碍的特点是长时间且持续的极度悲伤。
虽然在创伤性生活事件期间感到悲伤或悲痛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抑郁在事件结束后仍然持续,或者没有明显的悲伤原因,这可能被归类为临床或重度抑郁。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障碍,伴随有多种身体、认知和情绪症状。
双相I型障碍
这种障碍以前被称为“躁郁症”,特点是极端的情绪高点和低点,这些情绪可能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
极端的高点称为躁狂,涉及欣快和/或易怒的情绪以及增加的能量或活动。处于躁狂状态的个体可能表现得过度活跃并具有高水平的能量。他们可能感到非常快乐、自视甚高、思维快速、异常健谈,并且容易激动。
双相I型障碍的极端低点表现为抑郁症状。他们可能感到悲伤、绝望、疲惫、难以集中注意力、感到无价值,并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
双相I型障碍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双相障碍形式,因为躁狂发作会扰乱日常生活,如影响工作和关系。处于躁狂发作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从事冒险行为,这对他们的福祉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双相II型障碍
这种障碍导致类似于双相I型障碍的抑郁周期。
双相II型障碍的个体还会经历轻躁狂,这是一种较轻的躁狂形式。
轻躁狂期不如躁狂发作那么强烈或具有破坏性,人们通常能够应对这些发作期间的日常任务。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SAD是一种仅在某些季节发生的抑郁类型。通常,许多人的抑郁症状从晚秋或初冬开始,少数人则从春季或夏季开始。
SAD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季节结束时,个体通常会感觉好转。
环性心境障碍
这种障碍有时被定义为一种较轻的双相障碍形式。它引起的情绪高低被认为不如双相I型或II型障碍那么极端。
环性心境障碍的个体经历长时间的不规则情绪波动。情绪变化可能突然发生,随时出现,仅有短暂的基线情绪期。
情绪失调障碍
这是一种较新的抑郁障碍类型,被添加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
通常在表现出持续的易怒和愤怒并频繁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极端脾气爆发的儿童中诊断此障碍。
当症状与儿童的发展年龄不符时,通常会进行诊断。
持续性抑郁障碍
这种障碍以前被称为抑郁性障碍,是一种较轻的重度抑郁形式。
这种类型的抑郁障碍是长期的,持续至少两年,期间抑郁症状偶尔会减轻。
经前焦虑障碍
这种障碍的特点是在女性月经周期的经前期出现情绪变化和易怒。
她们通常会经历极端的情绪波动、绝望、愤怒、焦虑或紧张。一旦月经开始,症状通常会消失。
症状
以下是经历抑郁情绪的人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状:
-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 食欲增加或减少
- 睡眠困难或睡眠过多
- 感到疲劳
- 容易心烦或经常哭泣
- 感到孤独
- 感到绝望和无价值
- 感到内疚
- 感到易怒
- 身体症状如头痛或胃痛
- 自尊心低下
- 退出社交活动、朋友或家人
- 自杀念头
- 难以应对日常任务和生活的压力
以下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一些常见症状:
- 感到极度充满活力或兴奋
- 快速说话
- 快速移动
- 焦虑、坐立不安或易怒
- 冒险行为
- 尝试同时进行多项活动
- 思维快速
- 感到不安
- 夸大自我
往往在抑郁情绪之前,会出现一系列无效的自我陈述和想法。通常,这些想法有一定的模式,称为无效的思维方式。
人们往往会自动习惯性地使用这些思维方式,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如果某人持续使用某些思维方式,他们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情绪困扰。
- 心理过滤:这包括只关注情况的一部分,通常是负面部分,忽略其他可能更积极的部分。
- 灾难化:人们可能会把发生的事情夸大。情况被视为比实际情况更糟糕和灾难性的。
- 黑白思维:只看到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能只认为事情是对或错、好或坏,没有中间地带。
- 过度概括:一个人可能会将过去或现在的某个实例强加于所有当前或未来的情况。例如,他们可能会说:“我从不……”或“每个人……”。
- 跳到结论:跳到结论的人倾向于假设他们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读心术),并且倾向于对未来会发生什么做出预测(预测思维)。
- 个人化: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个体倾向于为一切可能出错或已经出错的事情责怪自己。他们可能对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承担100%的责任。
- 应该和必须: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有害,但说“我应该……”或“我必须……”的句子会给个体带来不合理压力。
- 贴标签:这是指个体根据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全球性的陈述(例如,“我很笨”,“我是无价值的”)。即使有许多不符合该标签的例子,他们也可能使用这个标签。
- 情感推理:这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情况或自己的观点。例如,唯一证明坏事即将发生的证据就是他们感到焦虑。
- 放大和缩小:个体可能会放大他人的积极特质,而缩小自己的积极特质。他们可能会解释掉自己的积极特质或成功,认为它们不重要。
成因和风险因素
虽然没有已知的直接成因,但有一些可能的贡献因素。
通常认为,情绪障碍的成因是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
遗传因素
情绪障碍被发现会在家族中遗传,并可能具有遗传成分。如果某人有一个患有情绪障碍的近亲,如父母,这会使他们也更有可能发展出情绪障碍。
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环境因素,因为如果某人在一个有情绪障碍的家庭成员的家庭中长大,这可能会使这些特征更容易被模仿或导致家庭内的系统性问题。
环境因素
同样,如重大生活压力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某人发展出情绪障碍,特别是抑郁症。
虽然一次压力大的生活事件不太可能导致某人患双相障碍,但它可能会触发一个已有潜在条件的人的躁狂或抑郁发作。
共病
此外,如果个人有先前的情绪障碍诊断史,他们再次发展出另一种情绪障碍的风险也很高。
生化因素
大脑化学物质在某人发展出情绪障碍方面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增加警觉性和专注力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似乎是一种关键化学物质。
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在抑郁个体中严重缺乏,但在躁狂发作期间显著升高。此外,负责幸福感和快乐感的神经递质血清素被认为在抑郁个体中显著偏低。
影响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水平的药物已知对改善情绪障碍的症状有积极效果,这提供了大脑化学物质在这些障碍中起重要作用的证据。
然而,对于双相障碍,一线治疗通常是情绪稳定剂,因为抗抑郁药可能会引发躁狂。
生物学因素
另一个可能涉及情绪障碍发展的因素是情绪障碍患者大脑结构的差异。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层区域与情绪反应和情绪障碍有关(Price & Drevets, 2010)。
与这些区域密切相关的是中央眶额皮层的一个网络,该网络连接多个感觉相关皮层区域,似乎在评估目标和预期奖励方面至关重要。
抑郁个体在涉及奖励和情绪处理任务的功能MRI研究中显示这个网络存在异常(Murray et al., 2010)。
此外,未服用药物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杏仁核体积异常缩小,而接受情绪稳定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杏仁核体积更大。
此外,抑郁个体在面对悲伤的词语、悲伤的面孔和恐惧的面孔时,杏仁核反应会加剧,但对快乐面孔的反应则减弱(Victor et al., 2010)。这表明杏仁核可能在情绪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风险因素
其他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物质滥用和某些药物,这些都可能增加发展出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抑郁症在女性中的诊断往往比男性多,这可能意味着女性更常见。然而,许多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寻求帮助的频率高于男性。
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2011年至2018年间,美国青少年的抑郁症越来越普遍。有人建议,社交媒体和技术使用的增加可能是解释这一显著上升的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重度技术用户患抑郁症或幸福感低的可能性是轻度技术用户的两倍。
尽管技术不是大多数抑郁症的原因,但花在技术上的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突然增加(Twenge, 2020)。
抑郁的恶性循环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症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日常习惯和行为。通常,正是这些变化使抑郁更加严重,阻碍个体康复。
抑郁的恶性循环
例如,由于抑郁导致缺乏动力或能量,可能会导致个人不再参与日常活动,忽视日常任务,并将决策权交给他人。
他们可能会发现,如果减少参与日常活动,他们可能会更少见到朋友和家人。由于活动减少和不常见到亲人,他们可能会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
减少活动和忽视责任及日常任务会产生内疚、绝望和无能的感觉。这最终会导致更强烈的抑郁情绪,从而导致更低的能量、更低的活动参与度,等等。
因此,如果人们陷入这个循环,抑郁只会变得更严重。
何时寻求帮助
重要的是,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有情绪障碍,应寻求帮助,因为它不太可能自行消失。这种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因此在障碍变得更加严重之前寻求帮助可以使治疗更容易。
通常,双相障碍患者在经历抑郁发作时更有可能寻求帮助,而在经历躁狂或轻躁狂时则较少寻求帮助。
许多人可能发现自己喜欢双相障碍带来的极度兴奋情绪,因此可能不太愿意为此寻求帮助,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障碍的一部分。
如果某人怀疑自己可能有双相障碍,记情绪日记可能很有用,这样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看看是否注意到情绪、情感和行为中有任何异常模式。
如果出现的任何症状显得不成比例,或者已经干扰了生活,尤其是如果有自杀念头,应尽快寻求帮助。
如果个人感到情绪干扰了他们的工作、关系、社交活动或其他生活领域,重要的是与医疗专业人员交谈。
如果个人在酒精或毒品方面遇到困难,也应寻求帮助,因为许多人都依赖物质来应对症状。
管理情绪障碍
如果某人在与情绪障碍作斗争,有一些方法可以管理症状。下面将讨论一些管理选项。
如果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功能,重要的是与医疗保健提供者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讨论这些选项。
药物治疗
大多数情绪障碍的药物通过提高血清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起作用。对于抑郁症,抗抑郁药通常被用来提高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
通常,抗抑郁药可以帮助改变能量水平,改善睡眠,并且已被证明在改善情绪方面有效。尽管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被认为效果相当,但某些药物对某些个体可能更有效。
如果被开具抗抑郁药,重要的是按处方服用,并在开始感觉好转后继续服用。人们通常在服药4-6周后报告显著改善。
那些经历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人通常首先被开具锂盐,这是一种情绪稳定剂。情绪稳定剂是用于帮助调节双相障碍中情绪波动的药物,通过减少异常大脑活动来发挥作用。
它们通常有助于保护某人免受躁狂发作的极端高峰和抑郁发作的严重低谷的影响。抗精神病药,以前称为镇静剂,通常用于治疗精神病,但也可用于治疗双相障碍和抑郁症。
它们对经历躁狂或混合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尤其有用。如果仅使用抗抑郁药无法控制症状,有时也会用于治疗抑郁症。 心理治疗
虽然药物本身可以缓解一些情绪障碍的症状,但医疗提供者通常建议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以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一种被证明对许多人有效且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CBT包括与治疗师合作识别负面思维和行为,然后努力将这些思维和行为转变为更有帮助、更健康的形式。
这可能涉及挑战一些无益的思维模式,并在日常情境中认识到这些模式的出现。这种疗法已被证明对抑郁症患者特别有效。
脑刺激疗法
一种称为电休克疗法(ECT)的脑刺激疗法已被用于治疗当药物或心理治疗无效时的重度抑郁或双相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附着在头皮或前额上的电极向大脑传递电流。治疗通常每周进行2到3次,一般需要6到12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另一种使用非侵入性磁线圈对大脑中的特定神经细胞施加短电磁脉冲的治疗方法。
该程序用于治疗那些对至少一种抗抑郁药没有反应的重度抑郁患者,并已证明有助于改善症状。
光疗
对于季节性情感障碍,光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并已被证明有助于减少一些抑郁情绪。
光疗涉及使用光源,如光箱,通过明亮的人造光补充自然阳光。通常建议在早晨持续使用约20-60分钟以达到最佳效果。
生活方式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减少情绪障碍的症状或作为预防措施。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
-
维持一致的睡眠时间表并确保获得足够的睡眠。
-
记录情绪日记,注意自己是否正走向躁狂或抑郁发作。
-
避免酒精和非法药物。
-
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
-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等体育活动。
-
参与瑜伽、正念、冥想或其他放松方法以减轻压力。
-
与可信赖的朋友、家人或支持团体保持联系网络。
您需要心理健康帮助吗?
美国
联系国家自杀预防生命线以获得训练有素的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或您的亲人处于紧急危险中:https://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
1-800-273-8255
英国
联系撒马利亚会以获得训练有素的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https://www.samaritans.org/;电子邮件 jo@samaritans.org 。
全年每天24小时开放(此号码免费拨打):
116-123
重新思考精神疾病:rethink.org
0300 5000 927
相关文章
抑郁症:抗抑郁药的效果如何?健康保健质量和效率研究所,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2017年1月12日。
Marken, P. A., & Munro, J. S. (2000). 选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临床重要的区分特征。《临床精神病学杂志》同伴,2(6),205。
Vieta, E., & Sanchez-Moreno, J. (2008). 急性和长期治疗躁狂。《临床神经科学对话》,10(2),165。
参考文献
分离障碍。 (2021年7月5日)。2021年创伤分离网。从 http://traumadissociation.com/dissociative 获取。
分离身份障碍。 (2021年7月5日)。创伤分离网,从 http://traumadissociation.com 获取。
Murray, E. A., Wise, S. P., & Drevets, W. C. (2011). 重度抑郁症功能障碍的定位: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生物精神病学》,69(12),e43-e54。
Nathan, P., Rees, C., Lim, L., & Correia, H. (2003). 回归蓝色。西澳大利亚州珀斯:临床干预中心
Price, J. L., & Drevets, W. C. (2010). 心境障碍的神经回路。《神经精神药理学》,35(1),192-216。
Price, J. L., & Drevets, W. C. (2012). 心境障碍病理生理学的神经回路。《认知科学趋势》,16(1),61-71。
Truschel J. (2020年9月29日)。双相障碍的定义和DSM-5诊断标准。PSYCOM。 https://www.psycom.net/bipolar-definition-dsm-5/
Twenge, J. M. (2020).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的增加可能与技术环境有关。《当前心理学意见》,32,89-94。
Victor, T. A., Furey, M. L., Fromm, S. J., Öhman, A., & Drevets, W. C. (2010). 重度抑郁症的情绪处理与遮掩面孔在杏仁核中的关系及其治疗。《普通精神病学档案》,67(11),1128。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