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自发恢复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自发恢复被定义为在休息期或反应减弱期后,条件反射的重新出现。一种被认为已经消失的行为突然出现。如果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不再相关联,那么在自发恢复之后,消退将会非常迅速地发生。这可以应用于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形成的所有反应。
自发恢复的例子
即使你对心理学的历史不太熟悉,你也可能至少听说过伊万·巴甫洛夫关于狗的经典实验。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狗被训练听到声音时会流口水。
声音与食物的呈现多次配对。最终,只有声音就能让狗流口水。巴甫洛夫还注意到,如果不再将声音与食物的呈现关联起来,流口水的反应会逐渐消失,也就是所谓的消退。那么,如果有一个“休息期”,在这个期间内不再呈现刺激物会发生什么呢?
巴甫洛夫发现,在两小时的休息期后,当再次呈现声音时,流口水的反应突然重新出现了。简而言之,动物自发地恢复了之前已经消退的反应。
再举一个例子,想象一下你使用经典条件作用训练你的狗,每当听到铃声时就期望得到食物。当你敲响铃铛时,你的狗会跑进厨房并坐在它的食盆旁。在反应已经被条件化后,你停止在敲响铃铛时提供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消失,你的狗不再对铃声做出反应。你完全停止敲响铃铛,但几天后你决定再次尝试敲响铃铛。你的狗冲进房间并守在食盆旁,展示了条件反应的完美自发恢复。
自发恢复如何工作
为了准确理解自发恢复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经典条件作用过程本身。经典条件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经典条件作用涉及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自然且自动产生反应的无条件刺激进行关联。听到巨大声响时眨眼或闻到晚餐烹饪时散发出的香味时流口水都是无条件刺激的例子。
你对这些东西的反应是自动的,不需要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无条件反应。在反复将某事物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后,原本中性的刺激将开始触发相同的反应,此时它被称为条件刺激。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现在被称为条件反应。
例如,在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中,研究人员约翰·B·沃森和罗莎莉·雷纳反复将大声响(无条件刺激)与白色老鼠的呈现(中性刺激)配对。他们实验中的孩子以前并不害怕这只动物,但他对大声响(无条件反应)感到恐惧。
在多次将噪音和老鼠的视觉呈现配对后,孩子最终开始在看到白色老鼠(条件刺激)时表现出恐惧反应(现在称为条件反应)。那么,如果沃森和雷纳停止将老鼠和噪音配对会发生什么?
起初,孩子自然仍然相当害怕。在多次看到动物而不呈现任何噪音后,孩子的恐惧可能会慢慢消失,甚至可能停止表现出恐惧反应。
为什么自发恢复很重要
但如果条件反应消失了,真的就完全消失了么?
如果沃森和雷纳在重新引入老鼠前给孩子短暂的休息期,小阿尔伯特可能会表现出恐惧反应的自发恢复。自发恢复为何如此重要?
这种现象表明消退并不是遗忘或消除的同义词。虽然反应可能会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遗忘或消除。
在条件反应被消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恢复可能会逐渐增加。然而,恢复后的反应通常不会像原始反应那样强烈。多次经历消退然后恢复通常会导致反应逐渐变弱。尽管自发恢复仍可能发生,但反应强度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