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历史上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尽管目前的DSM-5不再将人格障碍单独归类,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状况。它以包括夸大、过度自我重要感以及对他人的共情缺乏等症状为特征。
和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自恋型人格障碍涉及一种长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在工作、家庭和友谊等多个领域中引起问题。
据估计,大约1%到6%的成年人被认为是患有NPD,虽然许多伴侣、父母、子女、家人、同事和朋友也直接受到患有这种疾病所爱之人的影响。
揭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起源
虽然自恋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自恋型人格障碍仅在过去的50年里才被认识为一种疾病。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如何看待NPD,我们需要更仔细地研究这种人格障碍是如何被认可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神话。根据传说,纳西索斯是一位英俊且骄傲的年轻人。当他第一次看到水中的倒影时,他变得如此迷恋以至于无法停止凝视自己的形象。他一直待在水边,直到最终因饥饿而死。
历史上,过度自我欣赏的概念被各个哲学家和思想家探讨过。在过去,这个概念被称为傲慢(hubris),这是一种极端的傲慢和高傲的状态,常常与脱离现实有关。
直到最近,自恋作为一种疾病的概念才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兴趣所在。
在20世纪初,关于自恋的话题开始吸引来自新兴的心理分析流派的关注。奥地利的心理分析师奥托·兰克在1911年发表了一篇早期描述自恋的文章,其中他将其与自我欣赏和虚荣联系起来。
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视角下的自恋
1914年,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题为《论自恋:导论》的文章。弗洛伊德提出了相当复杂的一系列观点,他认为自恋与一个人的力比多,即每个人生存本能背后的能量,是向内指向自己还是向外指向他人有关。他认为婴儿时期将所有力比多都指向自身,这是他称之为“原始自恋”的状态。
在弗洛伊德的模型中,力比多的数量是固定的,因此向外转向他人的程度越大,可用来自我的能量就越少。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认为这种对自我的爱可以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物体上。“给予”这种爱,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会经历减少的原始自恋。他还相信得到爱和关怀的回报对于恢复这种爱的能力和维持满足感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还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外部世界互动并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导致了“自我理想”的发展,即自我努力追求的理想形象。
自恋作为疾病的认识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分析师奥托·克恩伯格和海因茨·科胡特通过他们的研究引发了更多对自恋的兴趣。1967年,克恩伯格描述了“自恋性人格结构”。他提出了一种自恋理论,该理论建议有三种主要类型:正常的成人自恋、正常的婴儿期自恋和病态自恋,后者可能有不同的类型。
1968年,科胡特通过审视弗洛伊德早期的一些自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对“自恋性人格障碍”形成了不同的理解。
自恋在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理论认为自恋是正常和必要的发展方面,并且早期“自我客体”关系的困难可能导致成年后自尊心维持方面的挑战,从而导致自恋障碍。
1980年,自恋性人格障碍在第三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正式被认可,并建立了诊断标准。在最近的DSM-5中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论,但自恋和其他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从之前的版本以来相对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