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什么是共情?
它如何帮助加强我们的关系
与他人建立共情对于健康的关系和沟通至关重要。毕竟,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那么很难知道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
共情是指能够从情感上理解他人所感受到的东西,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并想象自己处在他们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感受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术语“共情”最早于1909年由心理学家爱德华·B·蒂奇纳引入,作为德语术语einfühlung(意为“感同身受”)的翻译。
共情意味着当你看到另一个人在痛苦,比如在失去亲人后,你可以设想自己经历同样的事情,并感受到他们正在经历的情感。
虽然人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感觉和情绪,但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更加困难。共情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换位思考”,可以说,它允许人们理解他人所感受到的情绪。
播放播客以了解共情
由治疗师艾米·莫林(Amy Morin),LCSW主持的《维利尔心灵播客》(The Verywell Mind Podcast)分享了如何在他人经历艰难时刻时表现出共情。点击下方收听。
现在订阅: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Google Podcasts
共情的迹象
对于许多人来说,看到他人痛苦却表现得冷漠甚至敌对似乎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但事实证明,确实有人会这样反应,这清楚地表明共情并不是对他人痛苦的普遍反应。
如果你想知道是否具有共情倾向,以下是一些迹象:
- 你善于真正倾听他人的意见。
- 别人经常向你倾诉烦恼。
- 你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
- 你常常考虑他人的情感。
- 别人经常来找你寻求建议。
- 你经常会对悲剧事件感到心痛。
- 你会尽力去帮助那些遭受痛苦的人。
- 你善于辨别别人是否在撒谎。
- 在社交场合中,你有时会感到被耗尽或被压垮。
- 你非常关心他人。
- 你在关系中很难设定界限。
你是共情者吗?做个小测验!
我们的快速免费共情小测验会告诉你你的感受和行为是否显示出与共情者相关的特质。
此测验由Ivy Kwong,LMFT审核。
共情的类型
根据情境的不同,共情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你可能会体验到以下几种类型的共情:
情绪共情
情绪共情包括理解和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上的理解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同情,也可能会导致个人的焦虑。
身体共情
身体共情是指在回应他人情感时产生身体反应。当人们看到别人感到尴尬时,例如,他们可能会脸红或感到胃部不适。
认知共情
认知共情涉及能够理解他人的思维状态,并在响应情况时考虑他们可能会想什么。这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智理论”相关,即思考他人的想法。
共情、同情与怜悯
虽然同情和怜悯与共情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同情和怜悯通常被认为是被动的连接,而共情一般涉及更积极地尝试理解他人。
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
共情的许多好处
能够体验共情有很多有益之处。它使我们能够看到并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因为我们可以与他们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可以在社交场合中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建立更强的关系。
它加强你的关系
共情让你与他人建立社交联系。通过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你能够在社交场合中作出适当的反应。研究表明,拥有社交支持对身心健康都很重要。
它帮助你调节情绪
共情有助于你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很重要,因为它让你在压力很大的时候也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至于崩溃。
研究还表明,我们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如果你想提高共情能力,加强自我调节技能可能会有帮助。
它促使我们帮助他人
共情促进助人行为。不仅当你对他人有共情时更有可能主动帮助他们,而且当他人对你有共情时,他们也更有可能帮助你。
研究表明,共情是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关键驱动力。共情让我们注意到他人的需求,理解他们的痛苦,并激发我们去减轻他们的痛苦。
共情的影响
你体验共情的能力会影响你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兄弟姐妹之间共情程度较高时,他们之间的冲突较少,彼此间的温暖更多。在恋爱关系中,共情能增加你的宽容度。
共情太多会有问题吗?
共情程度高的人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然而,这也意味着你有时会感到被压垮、精疲力竭,或者在总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时感到过度刺激。这可能导致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也称为同情疲劳,是指反复接触压力或创伤事件后,所体验到的情绪和身体疲惫。你可能会感到麻木或无力,孤立自己,缺乏能量。
共情疲劳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在担任护理人员时。研究还显示,如果医疗保健工作者不能平衡他们的情感共情(尤其是情感共情),也会导致同情疲劳。
其他研究指出,共情程度高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消极,这可能会增加共情困扰的风险。它甚至可能影响你的判断,基于对别人的共情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影响共情的因素
并非每个人在每种情况下都会体验到共情。有些人可能天生共情能力强一些,但人们往往对某些人共情较多,对另一些人则较少。影响这种倾向的一些因素包括:
- 你如何看待其他人
- 你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
- 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他人的困境
- 你的过去经验和期望
研究表明,在共情的体验和表达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尽管这些发现有些混杂。女性在共情测试中得分更高,研究表明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有认知共情。
最基本的是,似乎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共情能力:遗传和社会化。归根结底,这取决于古老的“天性与教养”的相对贡献。
父母传递的基因影响了整体个性,包括同情心、共情能力和怜悯心。例如,研究表明,被称为五大人格特质的关键特征具有31%至41%的遗传性。高责任心和高宜人性等特质有助于增强对他人的共情。
另一方面,人们还会受到父母、同伴、社区和社会的影响。人们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他人,往往反映了从小灌输的信念和价值观。
为什么有时人们缺乏共情?
有些人缺乏共情,因此无法理解他人可能正在经历或感受的东西。这会导致行为显得无情甚至有时伤害他人。例如,缺乏情感共情的人在网络欺凌方面有更高的发生率。
缺乏共情也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定义特征。尽管不清楚这是由于这些人完全没有共情,还是由于共情反应异常。
有时人们缺乏共情的原因包括认知偏差、去人性化和受害者指责。
认知偏差
有时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会将他人的失败归咎于内部特征,而将自己的不足归咎于外部因素。
这些偏差使得难以看清一个情况的所有因素。它们也使得人们不太可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情况。
去人性化
很多人会陷入一种思维陷阱,认为与他们不同的人不会像他们一样感受和行动。当其他人在物理上距离较远时尤其如此。
他者化是一种将人排除在外群体的方式,这可能导致去人性化。例如,当人们观看国外灾难或冲突的报道时,他们可能会觉得那些受苦的人与自己根本不同,从而不太可能感受到共情。
受害者指责
有时,当某人经历了可怕的事件时,人们会犯下责怪受害者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犯罪受害者经常被问及他们可能采取了什么不同的行动来防止犯罪。
这种倾向源于相信世界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地方的愿望。人们希望相信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而他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这会让你误以为这样的可怕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共情的成因是什么?
人类当然有能力自私,甚至残忍的行为。浏览新闻很快就能揭示出许多不友好、自私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是总是在所有时候都表现出这种自私行为呢?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并用善意回应?
已经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体验共情。
神经科学解释
研究表明,大脑的特定区域在共情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重点在于共情背后的认知和神经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的不同区域在共情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前扣带回皮质和前岛叶。
研究表明,共情体验中有重要的神经生物学成分。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在共情能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大脑中一个名为下额回(IFG)的区域在共情体验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大脑该区域受损的人往往难以通过面部表情识别情绪。
情感解释
一些早期对共情主题的探索集中在通过共情体验各种情感上。哲学家亚当·史密斯认为,共情让我们体验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感受到的各种情感。
这可以涉及对真实人物和虚构角色的共情。体验对虚构角色的共情让人们对那些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有了广泛的体验。
亲社会解释
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共情具有适应功能,并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共情导致亲社会行为,这对社会关系有利。人类是天生的社会生物。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关系的事物也对我们有利。
当人们体验共情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亲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对他人产生了共情。
练习共情的技巧
幸运的是,共情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强化的技能。如果你想培养共情技能,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努力倾听他人而不打断,并使用共情式倾听
- 注意肢体语言和其他类型的非言语沟通
- 尽量理解他人,即使你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 向他人提问以了解他们及其生活
-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感受
- 找出你可能有的偏见并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你对他人的共情
- 寻找相似点而不是关注差异
- 愿意敞开心扉,坦诚自己的感受
- 参与新的体验,更好地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可能会有何感受
- 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组织
总结
尽管有些人缺乏共情,但大多数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体验到共情。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并共情他们的感受的能力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情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很多时候,它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来缓解他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