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性身份

什么是异性柔性

性取向的简史

异性柔性描述的是那些自认为异性恋但有时会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人。一些研究表明,高达15%的美国人口自认为异性柔性。

异性柔性作为一个术语出现,用于描述那些主要自认为异性恋(且不认同自己是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或其他酷儿标签)但有时会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行为的人。这个术语存在争议,因为有人认为它导致了双性恋的抹去和隐形。

LGBTQ+ 取向

从19世纪末到最近,美国文化只承认两种可能的性取向:异性恋和同性恋/女同性恋。这同样适用于男性/女性的性别二元论,除了来自印第安人和其他性别流动性更被接受的文化中关于“两灵人”的概念。

双性恋、泛性恋及其他酷儿取向的可见性和代表性扩展了“主流”美国文化中认可的性取向身份范围。

然而,我们的社会仍然期望人们默认是异性恋——这种现象被称为异性规范性

什么是异性规范性?

简而言之,异性恋被视为正常,无需特别注意,而非异性恋者则面临额外的审查、性化和污名化。

异性柔性这个词最近出现,用来描述那些有同性欲望但仍然自认为主要是异性恋的人。

异性柔性与双性恋

异性柔性是双性恋的一个子类别。如果你是异性柔性,那么你主要是异性恋,但对同性开放。如果你是双性恋,那么你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吸引力。

异性柔性的发展历史

为了理解这个标签的意义,了解其历史可能是有帮助的。性取向的类别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出现了“同性恋”和“异性恋”这两个词。在这些词发明之前,同性恋行为是非法的,但没有一个广泛接受的词来识别那些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

历史学家乔治·查恩斯在著名的《纽约同性恋》一书中描述了20世纪初纽约的男人们如何能够与同性发生性关系而不失去他们的“男人”身份(当时,“男人”等同于异性恋)。

只要一个男人穿着和表现得像男性,并且是插入的一方,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是可以接受的。以女性方式表现并作为接收方的男人被称为“妖精”而不是同性恋。这完全是性别表演,而不是吸引。

然而,随着20世纪的推进,异性恋和同性恋的身份观念开始形成。

换句话说,与同性发生性关系不仅仅是行为;它成为一个人的身份,而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一种身份而非行为。

这些类别在过去一百年里或多或少地灵活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性实验和身份方面较为宽松,而80年代和90年代则回归到对异性恋者和LGBTQ+人士接受行为的明确而僵硬的界限。

性别与性取向的区别

今天的情况

近年来,社会科学家们看到了对异性恋的定义更加灵活的趋势。卡里略和霍夫曼2018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偶尔被同性吸引或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人能够将“异性恋”这一类别扩展以包括他们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通过否认自己对男性的吸引力,谈论与男人的性行为只是为了乐趣,当女人不可用时,或者作为一种“变态”。

这项研究得出结论,这些男人并没有转变为双性恋身份,而是改变了异性恋的定义,包括偶尔对男人的吸引力或性行为——这听起来很像查恩斯所研究的早期20世纪的纽约人。

只要这些男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是天生被男人吸引,并且表现得符合传统男性特征,他们就能在心理上保留自己的异性恋身份——以及特权。

异性柔性作为一种取向

异性柔性作为一种取向类似于金赛量表上的1级和2级,其中0表示“完全异性恋”,6表示“完全同性恋”。然而,由于涉及与同性发生吸引力和/或行为,一些批评者认为异性柔性只是另一种双性恋的表述。

有些人认为,一些人选择异性柔性作为标签是为了减少污名化。

尽管卡里略和霍夫曼的研究强调了某些人在双性恋和异性柔性之间的关键区别,即异性柔性的人有时声称他们通常不会被同性吸引。这提出了有趣的问题。

没有吸引力的性行为

许多人与他们不被吸引的人发生性关系,甚至享受这种性关系。原因可能很多:他们雇佣了一名性工作者,或者他们为了自己的快乐与一个可用的伴侣发生了性关系,等等。

这意味着异性柔性男人不必被同性吸引就可以愿意与他们发生性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也可能否认自己对同性的吸引力,以避免被贴上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标签。科学家很难将这两者分开,因为这需要访问一个人最私密的想法。

什么使某人成为同性恋?

有些人认为,一次同性吸引或性行为就自动使某人成为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这显然是不对的。双性恋者在没有成为同性恋的情况下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异性恋和LGBTQ+之间的界限往往是主观的,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自我认同空间。

因此,即使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一个人也可以选择自认为主要是异性恋。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科学家创造了以下类别来讨论性取向:

  • 性取向身份(你自称什么)
  • 性行为(你做什么)
  • 性吸引力(你被谁吸引)

这三者在个体之间以及每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这个术语有争议

一些批评者质疑那些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人是否可以声称自己是异性恋。

对异性柔性这个术语最常见的批评是,它延续了双性恋的抹去和隐形。这种批评认为,人们之所以自称异性柔性,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称作双性恋或泛性恋

有些人认为,异性柔性这个标签可以让人们在探索同性吸引力时感到舒适。然而,这可能会让那些自称异性柔性的人感到他们的身份不那么真实,只是走向接受另一个酷儿标签旅程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他们喜欢的身份;这是个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异性柔性和其他任何身份一样真实和重要。

重要的是要记住,人们自我定义并选择自己的标签。有些人可能觉得异性柔性最能描述他们的感受,而另一些人可能觉得双性恋、泛性恋或流动更能反映他们的性取向。

如何知道自己是异性柔性

和其他描述性取向的术语一样,异性柔性这个词的含义是主观的:对你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你可能就是异性柔性:

  • 你是异性恋,但曾享受与同性在一起。

  • 你偏好异性,但偶尔会感受到对同性的好感。

  • 你知道(或怀疑)自己不是百分之百异性恋,但“酷儿”和“双性恋”并不完全符合你的性取向。

  • 你只会与同性在一起在特定情况下。

  • 你偏好异性,但喜欢尝试与同性在一起。

  • 你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满意,但充满好奇。

  • 与同性在一起是你愿望清单上的一项,但你对异性很满意。

来自Verywell的寄语

最终,“异性柔性”只是描述那些不完全认同异性恋身份的一种方式。标签在某些方面是有帮助的。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拥抱自己的身份并找到支持的社区。

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可能更愿意不严格定义自己的性取向;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在13至20岁的美国人中,只有48%的人自认为完全异性恋。

与其纠结于人们选择的标签,最重要的是支持LGBTQ+社区中的所有人,确保每个人都感到安全、被接纳和支持。

必须知道的性取向术语词汇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