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中的偏差:定义、理论与案例

======================================================

Simply Psychology Cropped Logo社会学中的偏差案例

Simply Psychology Final Logo

在社会学中,偏差指的是违反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规范的行为或行动。由于偏差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标准定义的,因此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对偏差的认定有所不同,主要由权力持有者决定。

社会学家研究某些行为为何被定义为偏差以及社会如何反应,同时探讨偏差标签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关键要点

  • 偏差行为是指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任何行为。偏差行为有多种类型,包括不礼貌、暴力和药物滥用等。这些行为可能或可能不构成犯罪。
  • 虽然某些形式的偏差行为可能被视为有害或危险,但其他形式可能仅仅被视为奇怪或不寻常。
  • 在某些情况下,偏差行为可以被视为积极的事情。例如,许多文化鼓励其成员挑战现状并推动边界以创造变革。
  • 杜尔凯姆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表现出道德混乱或“失范”。这意味着社会中的一些成员更有可能挑战和拒绝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种“无规范状态”通常会导致犯罪和偏差。
  • 自此之后,其他理论家如罗伯特·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用它来解释他在应激理论中提出的偏差。
  • 现代失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i) 人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遵守社会规范;(ii) 当人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与他们可用的手段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失范,从而激发偏差行为。

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是一种偏离社会规范并引起特定群体负面反应的行为、特质或信念。换句话说,它是不符合特定文化或社会规范的行为。

它包括那些引发负面反应和社会控制的行为。它还涉及在社会中发生的犯罪行为。

什么被认为是可接受的或粗鲁的取决于你所在的文华。例如,在阿拉伯国家,用左手吃饭被认为是粗鲁的。

某些行为对于某些年龄组是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活动对于某些年龄组则是非法的。

例如,一些从事偏差行为的人这样做是为了挑战现有的社会规范并带来改变。

此外,偏差行为也可以成为人们表达自己个性的方式。

案例

任何违反法律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一个偏差行为的例子是吸毒。使用非法药物在大多数社会群体中被视为偏差行为。

实施暴力行为,如攻击或谋杀,也被视为偏差行为。

其他偏差行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盗窃、破坏公物、涂鸦、公共场合醉酒、游荡和乱扔垃圾。

逃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偏差行为。逃学是指学生经常在父母或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逃避上学的行为。

因为偏差是社会构建的(不是自然发生而是由其所在的社会创造的),所以没有任何行为本身是内在异常或被所有社会在所有时间普遍谴责的。因此,偏差是情境性和背景性的。

例如,虽然偷窃在大多数社会中被视为偏差行为,但在某些土著文化中,“偷窃”被视为重新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

同样,虽然包办婚姻在许多文化中是常态,但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有选择伴侣的自由,因此包办婚姻会被视为偏差。

某些行为对于某些年龄组是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活动对于某些年龄组则是非法的。

最终,什么是偏差行为因文化而异,甚至因不同的社会群体而异。虽然社会中的偏差行为往往带有负面含义,但文化中的偏差行为并不一定是坏事。

偏差行为的类型

正式偏差行为

正式偏差行为是指违反正式制定的法律的行为。这种类型的偏差行为往往是犯罪性质的,可能导致罚款、监禁甚至死刑。

正式偏差行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谋杀、抢劫、攻击、强奸和儿童性侵犯(Griffiths 等,2012)。

非正式偏差行为

非正式偏差行为是指违反非正式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类型的偏差行为通常被视为比正式偏差行为更轻微,通常不会导致法律惩罚。

相反,从事非正式偏差行为的人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嘲笑或排斥。

非正式偏差行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乱扔垃圾、闯红灯、公共场合醉酒和游荡(Griffiths 等,2012)。

尽管非正式偏差行为通常被视为不如正式偏差行为严重,但它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上班迟到是非正式偏差行为,可能导致被解雇。

亚文化偏差行为

亚文化偏差行为是指违反特定亚文化规范的行为。亚文化是较大文化中具有自己独特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的社会群体。

亚文化偏差行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帮派暴力、吸毒和卖淫。

虽然亚文化偏差行为通常被视为犯罪或有害,但它也可以成为人们表达身份和与其他群体成员团结的方式。

例如,许多帮派使用暴力来确立自己的地盘并保护成员,同时创造一种共同的身份感,即“强大”且随时准备采取行动(Copes & Williams,2007)。

重复偏差行为

重复偏差行为是指反复进行的偏差行为模式。例如,多次犯罪被判刑。

例如,每次进入百货商店都为了刺激而行窃的青少年就是犯有重复偏差行为。

习惯性展示非正式偏差行为的人也可以被认为表现出重复偏差行为。

例如,某人大声打嗝并站在他人附近,可能会形成一种以这种不可接受行为为特征的形象,导致社会惩罚(Chercourt,2014)。

情境偏差行为

情境偏差行为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被视为偏差但在其他情况下不被视为偏差的行为。

例如,公共裸体在大多数公共场所被视为偏差,但在裸体海滩上则是预期的行为。同样,使用脏话仅在不允许或不受欢迎的场合(如工作或学校)才会被视为偏差(Chercourt,2014)。

即使在这些场合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影响偏差行为的程度。

虽然某些形式的情境偏差行为可能被视为无害甚至有趣,但其他形式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虽然在许多情况下醉酒可能被其他人视为娱乐或有趣,但酒后驾车可能导致事故、受伤甚至死亡。

社会学对偏差的解释


社会压力类型学(Robert K. Merton)

社会压力类型学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偏差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四种类型的偏差行为:亚文化型、连续型、情境型和文化型。

默顿的理论基于一个观点,即在社会中存在着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紧张关系。目标是人们想要实现的事物,例如财富或成功。手段是人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如努力工作或接受教育。

当人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实现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可能会转向偏差行为以达到目的。例如,某人想要变得富有但无法合法地赚取足够的钱,可能会转向盗窃或抢劫。

社会压力类型学是一种理解人们为何参与偏差行为的有用方式。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形式的偏差比其他形式更为常见。

例如,亚文化型偏差更可能发生在贫困社区,因为这些地方通过合法手段实现目标的机会有限。连续型偏差更可能发生在有偏差行为史的个体身上。

而情境型偏差则更可能发生在人们发现自己处于诱惑其违反规则的情境中时。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将社会视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系统,这些部分协同工作以促进稳定和秩序。

该理论基于一个观点,即社会是以一种能够满足其成员需求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杜尔凯姆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表现为道德混乱或“失范”——社会中的一些成员更有可能挑战和拒绝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种“无规范状态”常常导致犯罪和偏差行为。

功能主义视角认为,偏差行为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功能,因为它为那些无法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人提供了一个安全阀。

例如,从事轻微偏差行为的人,如粗鲁或愤怒爆发,可能不太可能犯下更严重的罪行,如谋杀或强奸(帕森斯,1985)。

功能主义视角还指出,偏差行为可以引发社会变革。例如,挑战现状并推动边界的人可能有助于带来积极的变化,如增加平等或改善工作条件。

甘地就是一个例子,他因领导和平抗议和公民不服从而帮助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对罪犯的公开惩罚也通过提醒社会成员什么是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来强化社会顺从。换句话说,它通过强化规则来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将社会视为一个充满冲突的权力关系系统。该理论基于一个观点,即社会秩序是通过强制和力量维持的,而不是通过同意或共识。

冲突理论家认为,偏差行为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他们认为,社会中权力较少的人更有可能通过偏差行为来挑战现有秩序。

例如,穷人或少数群体的成员可能会转向犯罪作为获取生存所需资源的一种方式(巴托斯和韦尔,2002)。

这一理论起源于卡尔·马克思的工作,他认为社会冲突是经济变革的必要部分。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最终会导致一场革命,其中工人阶级将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尽管冲突理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它已被其他社会学家,如马克斯·韦伯和兰德尔·柯林斯所采纳和发展。

现在,冲突理论被用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犯罪、暴力和歧视(巴托斯和韦尔,2002)。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将偏差视为社会如何给人们贴上标签的结果。该理论基于一个观点,即被贴上偏差标签的人更有可能从事偏差行为。

莱默特是最早定义初级和次级偏差概念的人之一(1951)。初级偏差是指没有给行为者贴上标签的偏差行为。

例如,一个青少年在聚会上社交饮酒被抓到,但只是被父母轻度训斥,这就是初级偏差。

次级偏差则是由于对从事偏差行为的人贴上的标签所致。

一个人从初级偏差(使他/她被贴上标签的行为)发展到次级偏差(偏差身份或职业)。

初级和次级偏差之间的区别在于,每个人都会不时地犯下初级偏差行为,但很少有社会后果。

标签理论认为,将某人贴上偏差标签的行为会使他们被视为与众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歧视和社会排斥,进而导致更多的偏差行为。

例如,被贴上罪犯标签的人可能难以找到工作或住房。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维持生计而转向犯罪。

或者,被贴上精神疾病标签的人可能会被排除在社交活动之外,并且难以交朋友。这种孤立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精神健康问题(贝克,2018)。

标签理论已被用于解释各种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尽管该理论缺乏实证证据,但它仍然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常见问题


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学家用来解释偏差行为的一些主要理论视角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标签理论。

社会学家发现,偏差行为往往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例如,穷人或少数群体的成员可能会转向犯罪作为获取生存所需资源的一种方式。

此外,被社会贴上偏差标签的人由于歧视和社会排斥,更有可能从事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什么区别?

偏差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并引起负面社会反应的行为。犯罪行为是指严重到违反正式法律禁止此类行为的行为。

并非所有偏差行为都是犯罪。例如,不同地方对服装风格和发型的社会规范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某人在一个社区中穿着不合常规的衣服或留着不合常规的发型可能被视为偏差,但在另一个社区则不然。

同样,违反轻微法律的人,如闯红灯或乱扔垃圾,可能被视为偏差但不是犯罪。

同样,并非所有犯罪行为都是偏差。例如,在一个接受出售和消费酒精的社会中,违反周日禁止出售酒精的法律并不涉及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否是一种非顺从行为?

偏差是一个描述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和公民期望的非顺从的概念。因此,它是一种非顺从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非顺从行为都是偏差。

社会规范因地点而异,因此在一个社会中被视为偏差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中可能不被视为偏差。此外,社会规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曾经被视为偏差的行为可能变得可以接受(反之亦然)。

例如,纹身和穿孔曾经被视为偏差行为,但现在被广泛接受。然而,在这些行为仍然罕见的地方,它们可能是非顺从的。

参考文献


Bartos, O. J., & Wehr, P. (2002). 使用冲突理论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H. S. (2018). 重新考虑标签理论 1. 在偏差与社会控制中 (pp. 41-66). Routledge.

Chercourt, M. (2014). 社会偏差百科全书. 参考与用户服务季刊, 54 (2), 83.

Cohen, A. K. (1955). 犯罪少年:帮派文化. New York: Free Press.

Cohen, A. K. (2016) 犯罪亚文化. In: Klimke, D. & Legnaro, A. (Hrsg.) 犯罪学基础文本. Springer VS: Wiesbaden. S. 269-280 .

Cohen, A. K. (1957) 犯罪亚文化. In: Heintz, P. & König, R. (Hrsg.)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 社会科学研究.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S. 103-117.

Cohen, Albert K. and Short, J. (1968). 亚文化研究中的偏差. In: 社会问题杂志, S.20–37.

Copes, H., & Williams, J. P. (2007). 肯定技巧:偏差行为、道德承诺和亚文化身份. 偏差行为, 28 (3), 247-272.

Durkheim, E. (1951). 社会学与哲学 .

Griffiths, H., Keirns, N., Strayer, E., Sadler, T., Cody-Rydzewski, S., Scaramuzzo, G., … & Jones, F. (2012). 偏差与控制. 社会学导论 2 e.

Lemert, E. (1951). 初级和次级偏差. 犯罪. 社会学关键概念, 3, 603-607.

Lemert, E. M. (1967). 人类偏差、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rx, K., & Engels, F. (1967). 共产党宣言. 1848. Trans. Samuel Moore. London: Penguin, 15.

Merton, R.K. (1938). 社会结构与失范. 美国社会学评论 3,
672–682.

Merton, R.K. (1949). 社会结构与失范:修订与扩展. In: Anshen, R.N. (Ed.), 家庭:其功能与命运. Harper, New York, pp. 226–257.

Merton, R.K. (1957). 社会结构与失范. In: Merton, R.K. (Ed.),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pp. 185–214.

Merton, R.K. (1957).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的延续. In:

Merton, R.K. (Ed.),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pp. 215–248.

Parsons, T. (1985). 塔尔科特·帕森斯论制度与社会进化:选集.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fuhl, E. H., & Henry, S. (1986). 偏差过程.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ellford, C. (1975). 标签理论与犯罪学:评估. 社会问题, 22 (3), 332-345.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