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链接:依恋风格与焦虑症状

Simply Psychology Logo正念、依恋风格和焦虑症状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恋爱关系有关。具有不安全依恋风格(恐惧型或疏远型)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焦虑。

正念,即在当下集中注意力而不带评判的能力,可能是一种帮助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了恋爱伴侣中的正念如何影响与依恋风格相关的焦虑。

闭着眼睛坐在地板上冥想的女人


Jaurequi, M. E., Kimmes, J. G., Seibert, G. S., Ledermann, T., & Roberts, K. (2023). 正念在成人依恋与焦虑之间的角色:一种双元方法。夫妻与家庭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12(3), 132–145.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197

关键点

  • 该研究考察了特质正念是否介导了依恋焦虑和回避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
  • 每位伴侣自身的依恋焦虑和回避与其自身较低的特质正念和较高的焦虑症状相关。
  • 男性伴侣的依恋焦虑与其女性伴侣的特质正念呈负相关。
  • 特质正念介导了个人自身的依恋焦虑/回避与其自身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行动者-行动者效应)。
  • 女性伴侣的特质正念介导了其男性伴侣的依恋焦虑与其自身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伴侣-行动者效应)。
  •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横断面设计和仅使用异性恋伴侣。

理由

先前的研究一致表明,成人的不安全依恋取向与焦虑症状有关(Mikulincer & Shaver, 2012)。

在当代关于恋爱关系和健康的框架中,Pietromonaco 和 Collins (2017) 以及 Slatcher 和 Schoebi (2017) 建议,关系过程(如依恋焦虑和策略)与幸福感结果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个体内部过程来解释。

他们认为,个体内部过程包括倾向于开放、调谐和客观评估与恋爱伴侣的互动,这有助于建立一种连接感和舒适感,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因此,特质正念作为一种类似的个体内部过程,可能提供了一种临床上相关的机制,以解决依恋焦虑和回避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

具有较高水平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人,如果对当前经验的非评判性注意能力较低,可能会有更高的焦虑症状。这是因为较低的正念与较高的焦虑症状有关(Tomlinson 等,2018)。

虽然研究一致表明,正念是不安全依恋取向(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焦虑症状之间的重要中介因素,但在恋爱关系背景下研究特质正念的这一中介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测试特质正念作为依恋和焦虑之间中介因素的作用,弥补了这一空白,同时考虑了情侣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性。

方法

这是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情侣分别完成了在线调查。

样本:参与者为219对异性恋情侣(438名个体),至少在一起1年。

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9岁,女性为36岁。大多数为白人/高加索人,已婚,平均在一起11年。

测量工具:12项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S)测量了依恋焦虑和回避。

特质正念使用15项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进行评估。焦虑症状通过6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短表(STAI-6)进行测量。

所有测量工具均表现出足够的可靠性。

统计分析:使用行动者-伴侣互依中介模型(APIMeM)测试假设,同时考虑恋爱伴侣之间的非独立性。

该模型估计了行动者效应(个体内部的关联)和伴侣效应(伴侣之间的关联)。使用5000个样本的自助法测试间接效应的显著性。

结果

  • 较高的依恋焦虑(H1a)和回避(H1b)与较低的特质正念相关。
  • 男性伴侣较高的依恋焦虑与女性伴侣较低的特质正念相关(H2a)。
  • 个人较低的特质正念与个人较高的焦虑症状相关(H3a)。

显著的间接效应支持了三条中介路径

  1. 个人自身的依恋焦虑 → 个人自身的较低正念 → 个人自身的较高焦虑(H4a)
  2. 个人自身的依恋回避 → 个人自身的较低正念 → 个人自身的较高焦虑(H4b)
  3. 男性的依恋焦虑 → 女性的较低正念 → 女性的较高焦虑(H5)

见解

本研究表明,特质正念有助于解释不安全依恋不仅在个体内部,也在恋爱伴侣之间如何与焦虑相关。

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人的个体内部脆弱性和认知过程如何人际间地影响另一方的情感健康。正念不仅是个人资源,也是恋爱关系中的保护因素。

焦虑型依恋的男性对亲密关系的过度需求似乎干扰了其女性伴侣的正念意识,从而导致她的焦虑。

这些双元发现扩展了之前的个体层面研究,突显了不安全依恋和正念的人际效应。

它们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其伴侣的关系模式和认知特征密切相关。

然而,这项研究的横断面性质排除了强烈的因果结论。依恋安全感和正念可能具有双向影响。

虽然增加特质正念可能减轻不安全依恋的影响,但依恋安全感也可能支持正念意识。

未来的研究应纵向考察这些关联,并测试增加一个或两个伴侣的正念是否可以缓冲不安全依恋对焦虑的影响。

还需要对同性恋情侣进行研究。观察依恋行为和伴侣正念的措施将加强研究结果。

优势

  • 使用双元数据分析以考虑情侣的相互依赖性
  • 测试直接和间接的伴侣效应
  • 包括依恋焦虑和回避
  • 大规模的情侣样本
  • 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

局限性

  • 横断面设计无法得出因果结论
  • 样本局限于异性恋情侣,其中大多数为白人且已婚,限制了普遍性
  • 自我报告测量易受回应偏差影响
  • 未考虑潜在的混淆变量,如关系承诺

临床意义

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些发现建议针对焦虑的依恋基础夫妻疗法应评估并针对双方的正念。

增加正念意识,尤其是在女性伴侣中,可能缓冲男性依恋焦虑对女性焦虑症状的影响。

不安全依恋(焦虑和回避)通常根植于孤独、羞耻或恐惧等原发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转化为不安、烦躁或担忧等继发情绪。

依恋基础的治疗帮助个体接触、接受并安抚这些痛苦的基本情绪。

正念练习使人们能够开放且非反应性地应对困难情绪,促进情感技能和灵活性。

这可以帮助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更接纳并减少对其依恋恐惧的反应,从而可能减少焦虑症状。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Jaurequi, M. E., Kimmes, J. G., Seibert, G. S., Ledermann, T., & Roberts, K. (2023). 成人依恋与焦虑之间正念的作用:一种双人方法. 夫妻与家庭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12(3), 132–145.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197

其他参考文献

Jaurequi, M. E., Kimmes, J. G., Seibert, G. S., Ledermann, T., & Roberts, K. (2021). 成人依恋与焦虑之间正念的作用:一种双人方法. 夫妻与家庭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线上提前出版.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197

Macaulay, C. B., Watt, M. C., MacLean, K., & Weaver, A. (2015). 正念在依恋和焦虑敏感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正念, 6(6), 1263–1270.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5-0390-y](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5-0390-y)

Martin, D., Gillath, O., Deboeck, P., Lang, K., & Kerr, B. (2017). 依恋安全感和正念的变化作为抑郁和一般焦虑变化的预测因子. 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杂志, 36(9), 769–797. https://doi.org/10.1521/jscp.2017.36.9.769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2). 从依恋视角看心理病理学. 世界精神病学, 11(1), 11–15. https://doi.org/10.1016/j.wpsyc.2012.01.003

Pietromonaco, P. R., & Collins, N. L. (2017). 亲密关系与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 72(6), 531–542. https://doi.org/10.1037/amp0000129

Slatcher, R. B., & Schoebi, D. (2017). 婚姻质量与身体健康之间联系的保护机制. 当前心理学意见, 13, 148–152.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6.09.002

Tomlinson, E. R., Yousaf, O., Vittersø, A. D., & Jones, L. (2018). 处置性正念与心理健康:系统综述. 正念, 9(1), 23–43.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7-0762-6

持续学习

  1. 一对伴侣的互动依恋风格和正念水平如何随时间影响关系冲突或满意度?
  2. 提高一方伴侣的正念水平可能如何改变伴侣间的依恋动态?
  3. 未来的研究如何区分依恋、正念和焦虑在伴侣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影响?
  4. 对于处理依恋不安全和焦虑的伴侣,有哪些具体的正念练习或练习可能特别有帮助?
  5. 本研究中发现的双人关联如何(或不如何)转化为其他亲密关系,如友谊或亲子关系?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