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学中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年轻成员学习该社会的价值观、观念和实践以及角色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一种半意识过程,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可能不会明确地认为自己处于这一角色,而一些次要的社会化机构,如教育,则是有意为之设立的。
社会化过程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因为年轻人会接受某些教训,但也会拒绝、适应或扩展其他教训。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既保留了一定的连续性,也取得了进步。
一个初级社会化例子是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并了解成为男孩或女孩意味着什么的过程。
从很小的时候起,孩子们就开始被教导性别角色,这些信息来自各种来源,包括家庭、朋友、教师、媒体和宗教。
例如,女孩可能会得到婴儿娃娃来照顾,而男孩则会被社会化去玩动作或建筑导向的玩具。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社会化可以延续到成年。
例如,当一个人成年后认识并接触认同不同性别身份的人时,他们可能会更加接受性别不仅仅是男性或女性的观点(Cromdal, 2006)。
什么是社会化?
- 社会化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获得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社会化始于出生,并持续终生。
- 儿童经常模仿他们在他人身上观察到的行为,但他们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负责。
- 社会化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初级和次级社会化到发展性、预期性、去社会化、再社会化、组织性和强制性社会化。
- 社会学家定义了社会化五个阶段:调查、社会化、维持、再社会化和回忆。
社会化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化通过展示群体的期望,使个体能够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化,人们被教授群体内接受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自然冲动。
例如,孩子可能有自然冲动想要保留玩具,但通过社会化,他们了解到分享是预期且有益的行为(Cromdal, 2006)。
社会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运作至关重要,因为正是通过社会化,我们学会了维系社会的规范和习俗。此外,社会化使人们能够与他人互动并建立必要的关系,以获取社会资本和资源(Cromdall, 2006)。
这些总结起来有三个主要目标:教授冲动控制和发展良知,准备人们履行某些社会角色,以及培养共享的意义和价值来源(Arnett, 1995)。
虽然社会化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事情,但它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成年人在进入新群体或组织时也需要社会化。
例如,一个在家做了几年全职母亲的女人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当她重返职场时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她将经历一段社会化时期,在此期间她会学习新工作场所的期望和规范。
类似的社会化过程也可能发生在某人搬到文化差异显著的新国家时。这个持续的、终生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指次级社会化(Cromdall, 2006)。
社会化的类型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儿童与其生命中与其有主要关系的人之间。这些人通常是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朋友、老师、教练等。次级社会化发生在我们与家庭以外的人互动时。
初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儿童与其生命中与其有亲密、个人和面对面关系的人之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形成的第一批主要关系是与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道德价值观感,教授正确和错误行为的区别,以及如何适当地与他人(家庭、朋友、陌生人等)相处。
然而,重要的是不要把儿童看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应将其视为积极参与创造自身身份的主体。儿童不断在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在帮助儿童选择正确的道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父母不能强迫孩子以某种方式行事。相反,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他们应该以特定的方式行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与朋友建立主要联系,然后通过婚姻、工作等与其他成年人建立联系。
次级社会化
次级社会化发生在个体与其生命中与其有次级关系的人之间。次级关系是指个体与负责社会化过程的人之间没有亲密、个人、亲密或面对面的关系。
正是通过次级社会化,人们学会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行为,并开始将自己视为特定群体的成员,如其宗教社区、工作场所或国家。
次级关系涉及教师、教练、神父、电视名人、摇滚明星等。这些关系帮助个人了解对他们有何期望,如何适当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学校和教师,我们每天都会与那些对我们进行社会化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但我们从未与他们建立主要联系。
次级社会化的例子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如何适应新的社交和学术环境。这可能包括新的时间表、课堂上新的行为方式以及与同学协商和调整的方法(Cromdal, 2006)。
这些交流形式并不总是直接的,但它们仍然可以影响我们。例如,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会看到别人做某事并模仿那种行为。当我们听一首歌时,我们会听到别人唱歌并模仿那种行为。
次级社会化是必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开始了解超越主要联系的社会世界的本质的方式。
次级社会化很重要,因为它教会你如何与情感上不亲近的人互动,而这大多数是你在成年后会接触到的人。
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在于发展社交技能或在社会机构内学习行为。例如,一个害羞的人可能会经历发展社会化以学习如何更加外向。
这种类型的社会化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发生,但通常被认为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的。
正是在这几年里,孩子们学会了重要的社交技能,如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解决冲突以及如何交朋友(Cromdal, 2006)。
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指人们为了准备未来角色和期望而学习的过程。
这通常发生在一个人进入新的社交情境之前,例如开始一份新工作。例如,想象一下某人即将第一次在办公室工作。
她可能会做一些研究以了解预期的工作着装、职场文化和新环境的其他方面。
或者,一个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参加“见老师日”以了解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期望(Cromdal, 2006)。
差异社会化
差异社会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被不同地社会化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种族或性别。例如,女孩经常被社会化为更加被动和养育,而男孩则被社会化为更加活跃和好斗。
这可能导致女孩和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期望和体验。这种社会化通过多种代理人发生,如父母、教师、媒体和同龄人。
需要注意的是,差异社会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群体优于另一个群体。相反,它只是反映了每个群体相关的不同期望和行为(Cromdal, 2006)。
去社会化
去社会化是指某人经历角色丧失及伴随的权力或声望丧失的过程。这可能发生在一个人离职、离婚或退休时。
例如,想象一下某人刚刚从一个高级执行职位退休。她可能会感到迷失和没有目标,因为她不再有以前角色中的那种重要感或权威。这是一个困难的过渡,因为这个人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Cromdal, 2006)。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某人学习新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通常,这涉及部分或完全重新定义个人先前占据的角色特征。
再社会化通常发生在一个人进入新的社交情境时,例如开始一份新工作。例如,想象一下前企业高管成为面包店老板。她需要学习新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以在新角色中取得成功。这可能包括学习如何烘焙、装饰蛋糕和处理客户(Cromdal, 2006)。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调整和改变新或变化的组织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期望和行为的过程。
商业社会学家Bueuer等人(2007)称这是“新成员从组织外部人士转变为内部人士的过程”(Cromdal, 2006)。
组织社会化可以沿着六个维度进行描述(Van Maanen & Schein, 1977):
- 集体或个体
- 正式或非正式
- 顺序或随机
- 固定或可变排序:社会化过程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表
- 连续或不连续:现有员工帮助社会化和指导新成员的程度
- 授予或剥夺:新成员的身份被确认或被剥离的程度
强制社会化
强制社会化是一种当个体被置于一个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遵守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环境中时发生的社会化类型。
这可能通过胁迫、操纵甚至物理力量发生。例如,想象一下某人被绑架并带到一个外国。
他们可能被迫学习绑架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以求生存。这种类型的社会化可能非常创伤,并导致长期的心理伤害(O’Lynn, 2009)。
在国内,强制社会化通常发生在监狱、精神病院和军事单位等机构中。
什么是社会化代理人?
社会化代理人是指教导人们社会期望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个人或群体。
家庭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孩子们从父母和其他家中的成年人那里学习语言、礼仪和如何在文化中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接触到其他社会化代理人,如媒体、学校、宗教机构和同龄人群体。
这些代理人在塑造孩子的自我身份和世界观方面都起着作用(Ochs, 1999)。
以社会化代理人可以教授的一个概念为例,考虑性别。
性别是社会构建的关于做男人或女人的意义的概念。
孩子们从父母、媒体、同龄人和其他生活中的成年人那里学习性别角色和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内化这些信息并用它们来构建自己的自我意识(Ochs, 1999)。
社会化的阶段
调查阶段
社会化的第一阶段被称为调查阶段。这是一个人探索不同群体并试图确定他们想属于哪个群体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倾向于遵守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因为他们希望被接受。
例如,想象一个青少年正在决定是否加入帮派。他们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行为,看看是否能获得群体的认可。如果这样做,他们很可能会继续这样做,即使这违背了他们的个人价值观(Levine & Moreland, 1994)。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第二阶段同样称为社会化阶段。这是一个人已经决定他们想属于哪个群体,并开始遵守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时候。
例如,想象一个青少年加入了帮派。他们现在会开始像帮派的其他成员一样打扮,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并按照预期的方式行事——比如通过破坏行为或拒绝与敌对帮派成员建立关系(Levine & Moreland, 1994)。
维护阶段
在社会化的维护阶段,个人和群体协商成员应做出什么贡献。这称为角色协商。
虽然许多人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直到他们在群体中的成员资格结束,但有些人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或未能满足群体的期望。这称为分歧(Levine & Moreland, 1994)。
例如,想象一个帮派成员因为厌倦了暴力而想要离开。帮派可能会试图说服他们留下,但最终由个人决定是否留下或离开。
如果他们确实离开了,他们可能会发现很难重新适应帮派外的生活,因为他们失去了以前的社区和紧密的社会联系。
再社会化
如果群体成员在社会化的维护阶段达到分歧点,前群体成员可能会承担边缘成员的角色并需要再社会化。这是当一个人离开一个群体然后加入另一个群体时。
例如,想象一个人离开了帮派并试图加入军队。他们将不得不经历一段再社会化期,在此期间他们学习军队的规范和价值观。
再社会化的两种可能结果是:分歧得以解决,个人再次成为完全成员,或者群体驱逐个人或个人决定离开。前者称为趋同,后者称为退出(Levine & Moreland, 1994)。
回忆
最后,在社会化过程的回忆阶段,前成员会谈论他们对团体的记忆,并开始理解他们离开的原因。这是一个回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例如,想象一个人已经离开了一个帮派,现在正试图加入军队。他们可能会与朋友和家人讨论他们在帮派中的经历,并反思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如果前成员群体就他们离开的原因达成共识,关于该团体整体体验的结论就会成为其传统的一部分(Levine & Moreland, 1994)。
常见问题
正式社会化与非正式社会化的区别是什么?
正式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其文化中期望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社会化通常发生在机构中,如学校、宗教机构和军队。例如,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他们还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政府,以及应该如何解释和反应这些历史(Ochs, 1999)。
相比之下,非正式社会化是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日常互动学习那些未被正式教授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的过程。例如,孩子们通过与父母和其他生活中成年人的互动学习如何说话和行为。
同样,他们通过接触媒体、同龄人和其他流行文化的方面来了解自己社会阶层的角色和期望(Ochs, 1999)。
社会化与文化适应的区别是什么?
文化适应是人们学习其文化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在人们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其文化的习俗和信仰时发生的一种社会化形式。
而社会化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所有方式。这不仅包括学习自己文化中的规范和价值观,还包括学习在社会中运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Tan, 2014)。
虽然文化适应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几乎不需要太多有意识的努力,但社会化是获取一般文化的主动过程。例如,父母可能通过故事、传统和宗教积极地将孩子文化适应到其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作为社会化的一部分。
社会化与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化是学习自己文化中的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而教育则是学习学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虽然社会化对于任何社会的稳定和生存是必要的,但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是必要的(Cromdal, 2006)。
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被社会化。随着他们获得知识和态度,他们也可能学习到社会的规范、信念、价值观和标准。
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可能会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们也可能学习到在提出论点时精确并证明自己的推理是重要的。前者是教育,后者是社会化。
社会化何时开始?
家庭传统上被认为是社会化的第一个代理人。这是因为家庭是孩子首先互动和学习的群体。
家庭教导孩子基本的规范和价值观,如如何说话、行为和思考。它也是第一个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的群体。
进一步信息
参考文献
Arnett, J. J. (1995). 青少年使用媒体进行自我社会化. 青少年杂志, 24 (5), 519-533.
Baumrind, D. (1980). 社会化研究的新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 35 (7).
Bugental, D. B., & Goodnow, J. J. (1998). 社会化过程.
Cromdal, J. (2006). 社会化.
Grusec, J. E., & Lytton, H. (1988). 家庭中的社会化. 在 社会性发展 (pp. 161-212). 施普林格, 纽约, NY.
Levine, J. M., & Moreland, R. L. (1994). 群体社会化:理论与研究. 欧洲社会心理学评论, 5 (1), 305-336.
Maccoby, E. E. (2007). 社会化研究和理论的历史概述. 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 1, 13-41.
Mortimer, J. T., & Simmons, R. G. (1978). 成人社会化. 社会学年鉴, 421-454.
Ochs, E. (1999). 社会化. 语言人类学杂志, 9 (1/2), 230-233.
O’Lynn, C. (2009). 谁需要社会化?. 护理教育杂志, 48(4), 179.
Tan, L. Y. C. (2014). 文化适应.
Van Maanen, J. E., & Schein, E. H. (1977). 组织社会化理论.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