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尽管情绪智能因其积极方面而常受到赞誉,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也有阴暗面。

情绪智能(EI)是社交智能的一个子集,涉及识别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区分这些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调节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Goleman, 1996)。

许多科学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情绪智能在不同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包括工作、个人健康和人际关系。

具体来说,情绪智能与工作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包括身体和情感方面)、社会支持水平以及整体心理适应性呈正相关(Sanchez-Alvarez 等,2016;Cobos-Sanchez 等,2020)。

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根据戈尔曼的理论,通常定义情绪智能的四个属性是:

  • 自我意识:识别自己的情绪及其对他人影响的能力;
  • 自我管理:调节情绪和冲动反应的能力,并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 社会意识:理解和共情他人情绪的能力;
  • 关系管理:一套包括正面影响、团队合作、清晰沟通和冲突管理的社会技能。

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尽管情绪智能已被证明可以预测各种积极结果,但它也有一个“阴暗面”,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即这种技能可能对个人及其互动对象产生有害影响(Davis 和 Nichols, 2016)。

情绪操纵

新证据表明,当人们磨练他们的情绪技能时,他们也可能变得更擅长操纵他人(Grant, 2014)。

确实,“当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也可以掩饰我们的真实感受。当我们能够注意到他人的感受时,我们可以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做出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行为”。

这代表了情绪智能的阴暗面:利用对情绪的知识来战略性地实现自私的目标。

剑桥大学进行的研究中,当一位领导者发表充满情感的鼓舞人心的演讲时,听众不太可能仔细审查其内容。

似乎通过情绪智能,人们可以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印象,有策略地表达情绪,减少他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Grant, 2014)。

其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情绪智能与操纵之间的联系,发现那些在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即合作性、善良、宽容和利他主义)较低的人更有可能出于操纵目的使用情绪智能技能(O’Connor 和 Athota, 2013)。

黑暗三联征

进一步的研究调查了情绪智能与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

这三种负面人格风格具有共同特征,如缺乏共情、需要关注、追求权力、欺骗和无情操纵(Furnham, Richards 和 Paulhus, 2013)。

得分高的人似乎更善于通过恶化情绪(例如批评他人)和不真诚的表现(例如奉承和生闷气)来操纵他人(Austin 等,2014)。

多伦多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中,具有马基雅维利倾向和高情绪智能的员工更有可能从事针对同事的有害行为,包括为了个人利益而贬低和羞辱他们(Côté 等,2011)。

精神病态也与在工作中采用强硬手段的倾向有关,包括更明显的惩罚威胁和对人和情况的操纵。

高度自恋的人则似乎依赖于更柔和或更迷人的工作场所策略,例如奖励和整合的承诺(Jonason, Slomskiv 和 Partyka, 2012)。

他们的目标是最初留下好印象,与同事建立积极的关系,以便后来利用这些关系来抵消工作义务。

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2

还有哪些类型的人可能会利用情绪智能谋取私利?

因为情绪智能在概念上与共情有重叠,但也是一个独立的构念,因此假设高情绪智能但共情减少的人更可能参与反社会和操纵行为(Akamatsu 和 Gherghel, 2021)。

没有共情,情绪智能可能会被“滥用”,导致攻击性而非亲社会行为(图2)。

特别是在具有目标驱动的坚持性、对奖励敏感性和冲动性的高情绪智能个体中,采用亲社会和攻击性行为的战略使用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资源控制并在社交世界中生存(Bacon, Corr 和 Satchell, 2018)。

情绪智能的阴暗面 3

如何判断某人是否以操纵方式使用情绪智能?

具有操纵倾向的人最初可能显得友好且富有魅力,而他们的主要意图是利用社交互动为自己谋取私利,将这些互动伪装成对他人的好处(Bradberry 和 Greaves, 2009)。

避免成为他们控制行为目标的第一步是识别这些个体表现出的一些典型迹象。

  • 不一致的行为:当行为不符合特定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而是服务于改变个人需求时,行为显得不一致或与情感操纵者让你相信的初始话语不符。
  • 魅力:他们可以轻松影响别人的想法或改变他们的想法——所谓的“敬畏效应”——利用个人能量激活他人的情感,最终控制他们。
  • 利用内疚感:情感操纵者知道别人的弱点,并利用他们的不安全感引发内疚感,从而更容易操纵他们。
  • 过早分享过多信息:为了让我们感觉自己属于他们的核心圈子,他们会分享很多关于自己的细节或信息,使他们看起来敏感且友好。真正的目的是获得我们的信任,快速建立关系,影响我们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
  • 依赖互惠:他们可能会先试图恭维我们或做一些小的恩惠,期望我们做更大的回报。

我们还可以反思与这些人互动时的感受,并将其用作警告信号:

  • 怀疑:因为操纵者倾向于只向我们展示故事的一面,我们可能会经常质疑他们的诚实和透明度。我们还可能因他们的不一致行为感到困惑,怀疑自己正确感知和解释现实的能力。
  • 恐惧:情感操纵者往往会夸大事实,使我们感到迫切需要朝某个方向行动。他们反应的不可预测性也可能在我们周围时引起普遍的不适。
  • 愤怒: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怨恨,因为这些人倾向于打断我们,想要强加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或感受。
  • 绝望:如果我们与这个人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联系,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困在关系中,几乎没有逃脱的权力。由于操纵者也是情感黑洞,我们可能会完全陷入他们的情感中,感到被迫服从他们。

情绪智能是否可以过高?

虽然情绪智能高的人在解读他人情绪和进行成功的社交互动方面更有优势,但他们的共情也可能导致他们过于个人化,容易感到情绪疲惫。

这一点在2016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到了说明,该实验要求大学生完成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的情绪智能,包括判断人脸的情感表达(Bechtoldt 和 Schneider, 2016)。

那些对情绪更为敏感的人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出更高的压力反应,任务要求他们在法官面前进行求职演讲,法官面带严肃的表情。

类似的研究表明,对情绪的关注与网络欺凌受害者经历的更多负面情绪(Elipe 等,2015)和心理健康障碍患者的更严重症状(Lizeretti, Extremera 和 Rodríguez, 2012)呈正相关。

总体而言,高度的情绪敏感性可能介导情绪智能与过度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具有“不平衡”情绪智能技能模式的人——例如,情绪意识增强但压力管理能力下降——显示出较低的心理适应性水平。

相比之下,具有均匀高或平均情绪智能配置的人似乎更能成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包括苛刻的学术/工作环境和创伤事件(Davis 和 Nichols, 2016)。

在工作场所,情绪智能过高与各种负面结果相关(Chamorro-Premuzic 和 Yearsley, 2017)。例如,人际敏感度高的人可能难以向同事提供真实的负面反馈,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潜力。

此外,他们可能不愿意做出领导角色所需的不受欢迎的决策,这些决策往往需要创新和变革。

高情绪智能的人由于高度的责任心,往往较少冒险,这可能导致过度的自我控制和完美主义。

常见问题

情绪智力可以被伪装吗?

尽管在短期内伪装情绪智力(EI)可能会奏效,人们试图显得讨人喜欢、愿意倾听并且情绪稳定,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期成功的可持续方法。

情绪智力代表了一种需要从内到外发展的技能,要求建立更高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共情。

即使是最有能力的领导者,如果他们难以表现出对他人观点的真实开放性以及接受反馈以不断专业改进的真诚意愿,最终也会失败。

黑暗共情者是否使用情绪智力?

黑暗共情者是指利用其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能力(即认知共情)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

他们具有黑暗三联征——自恋、精神病态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格特质,但共情水平更高。因此,他们可能更加危险,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与人建立联系,并读取他人的情绪,最终利用这些情绪为自己谋取利益。

情感共情者操纵他人的最常见策略包括煤气灯效应爱的轰炸消失和恐吓(Heym等,2021)。

如果我怀疑有人使用情绪智力来操纵我,我该怎么办?

成为操纵的受害者往往在情感上令人疲惫。虽然第一步是识别操纵者常用的行为和策略,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识别我们个人的弱点,例如取悦他人的倾向、低自信和自尊以及情感上依赖他人。

接下来,我们应该尝试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直接且持续地陈述它们。操纵者会试图改变我们的观点,因此保持个人界限以防止他们利用我们至关重要(Braiker,2004)。

参考文献

Akamatsu, D., & Gherghel, C. (2021). 情绪智力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对教育实践和更好地理解共情的影响。

Austin, E. J., Saklofske, D. H., Smith, M., & Tohver, G. (2014). 管理他人情绪(MEOS)量表与人格、黑暗三联征和特质情绪智力的关联。《个性与个体差异》,65,8-13。

Bacon, A. M., Corr, P. J., & Satchell, L. P. (2018). 强化敏感性理论解释反社会行为。《个性与个体差异》,123,87-93。

Bechtoldt, M. N., & Schneider, V. K. (2016). 从倾听情感的能力预测压力:情绪智力和睾酮共同预测皮质醇反应。《情感》,16(6),815。

Bradberry, T., & Greaves, J. (2009). 情绪智力2.0。TalentSmart。

Braiker, H. B. (2004). 谁在操控你的弦 (第1-260页)。纽约,NY,美国: McGraw Hill。

Chamorro-Premuzic, T., & Yearsley, A. (2017). 非常情绪智力的负面影响。《哈佛商业评论》。

Cobos-Sánchez, L., Flujas-Contreras, J. M., & Becerra, I. G. (2020). 心理灵活性、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在青少年中的关系。《当前心理学》,1-10。

Côté, S., DeCelles, K. A., McCarthy, J. M., Van Kleef, G. A., & Hideg, I. (2011). 情绪智力的杰基尔与海德:情绪调节知识促进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偏差行为。《心理科学》,22(8),1073-1080。

Davis, S. K., & Nichols, R. (2016). 情绪智力是否有“黑暗”面?文献综述。《心理学前沿》,7,1316。

Elipe, P., Mora-Merchán, J. A., Ortega-Ruiz, R., & Casas, J. A. (2015). 感知情绪智力作为网络欺凌与其情感影响之间的调节变量。《心理学前沿》,6,486。

Furnham, A., Richards, S. C., & Paulhus, D. L. (2013). 人格的黑暗三联征:十年回顾。《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指南针》,7(3),199-216。

Goleman, D. (1996). 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Bloomsbury Publishing。

Grant, A. (2014). 情绪智力的黑暗面。《大西洋月刊》,2。

Heym, N., Kibowski, F., Bloxsom, C. A., Blanchard, A., Harper, A., Wallace, L., … & Sumich, A. (2021). 黑暗共情者:共情存在时的黑暗特质特征。《个性与个体差异》,169,110172。

Jonason, P. K., Slomski, S., & Partyka, J. (2012). 工作中的黑暗三联征:有毒员工如何得逞。《个性与个体差异》,52(3),449-453。

Lizeretti, N. P., Extremera, N., & Rodríguez, A. (2012). 感知情绪智力与精神障碍临床症状的关系。《精神病学季刊》,83,407-418。

O’Connor, P. J., & Athota, V. S. (2013). 同意性在特质情绪智力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重新评估情绪智力的潜在黑暗面。《个性与个体差异》,55(7),750-754。

Sánchez-Álvarez, N., Extremera, N., & Fernández-Berrocal, P. (2016). 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元分析研究。《积极心理学杂志》,11(3),276-285。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