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什么是棉花球饮食?
查看这种饮食的生理和心理危害。
棉花球饮食是一种危险的节食方法,涉及将棉花球浸入液体中,包括果汁和奶昔,然后食用它们。其目的是让胃部感到饱腹感以限制热量摄入从而减肥。据报道,这种“饮食”起源于模特界和花样滑冰界,但也有在线视频由十几岁甚至更小的女孩制作,她们推荐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减肥方式。
这种行为极其危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或死亡。“饮食”的目标是通过欺骗味蕾来让人相信自己正在吃东西。因为填充物会让胃部感到饱腹感,人们可能会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
“棉花球饮食”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中并未被认定为一种饮食障碍。然而,它代表了一种可能危险甚至致命的进食障碍类型。
什么是有进食障碍的行为?
有进食障碍的行为涉及异常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不符合饮食障碍的诊断标准。
进食障碍的行为通常包括慢性限制卡路里摄入、暴食和催吐,或食用非食物物品作为感觉饱腹和减少食欲的方法。
虽然进食障碍的行为不符合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并且可能导致饮食障碍的发展,例如厌食症、暴食症或暴食障碍。
像进食障碍一样,进食障碍通常与身体不满和减肥的愿望有关。患有进食障碍的人也更容易出现共患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或焦虑。
棉花球饮食的风险
棉花球饮食有许多风险。不仅吃这些没有营养的浸过果汁的棉球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还会产生其他严重的医疗风险。
噎塞风险和肠道阻塞
棉球不是食物,如果吞咽它们会有噎塞的风险。当它们被吞下时,它们可以在消化系统中造成阻塞,就像管道被堵塞一样。
当你摄入无法消化的东西时,它会与黏液和其他食物颗粒混合形成一个称为“毛石”的团块。这个“毛石”可以阻塞消化系统,阻碍其他食物和液体通过身体。阻塞的症状包括:
- 腹痛和肿胀
- 便秘
- 痉挛
- 腹泻
- 恶心
肠道阻塞是一种需要手术处理的医疗紧急情况,以防止组织坏死、感染甚至死亡。
毒性
棉球包含的不仅仅是来自棉花植物的产品。纤维经过加工,这涉及到使用漂白剂和其他物质。
许多棉球实际上并不是用棉花制成的,而是用漂白过的聚酯制成的。这些产品中的化学物质不适合人类食用,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发生在人们摄入的卡路里和其他重要营养素不足时。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细胞代谢改变、身体组织损失、虚弱、免疫力问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
营养不良的症状包括:
- 牙龈出血
- 青肿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头晕
- 疲劳
- 感觉寒冷
- 脱发
- 关节疼痛
- 对光敏感
- 身体虚弱
神经性厌食症
虽然通过食用棉球来减肥不是一种特定的障碍,但这种行为可能是神经性厌食症的一部分,该病涉及极端的卡路里限制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显著的体重减轻,并可能导致其他危险的健康影响,包括异常的心律、骨质疏松症和器官衰竭。
厌食症也是所有精神健康状况中致死率最高的。
可能的解释
鉴于棉花球饮食的风险,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有人会参与这种危险的行为。减肥的压力、节食文化、低自尊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发挥作用。
节食文化和危险的饮食行为
节食文化和对“苗条理想”的美化在像棉花球饮食这样的危险进食障碍趋势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观念认为瘦才是唯一美丽的。它们还羞辱那些体型或大小不符合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通常描绘的身体范围的人。
这些态度导致自卑、消极思维和强烈的减肥愿望。这可能导致对食物的不健康关系、进食障碍模式,甚至是可能危及身心健康的行为。
总之,棉花球饮食不是一个安全的减肥方法——这是一种危险的进食障碍形式,可能是进食障碍的迹象。它有严重的健康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吸入癖可能扮演的角色?
食用无营养价值的非食物物质可能是罕见但严重的进食障碍——吸入癖的一种症状。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定期食用纸张、布料、泥土、油漆、粘土或冰等非食物物品。
尽管棉花球饮食涉及食用无营养价值的非食物物品,但减肥是其目的。患有吸入癖的人一般没有进食行为的原因。该病症可能与其他心理健康障碍有关,如智力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
然而,一些专业人士观察到,患有吸入癖的人有时会吃纸张和粘土等物品,以分散饥饿感。
治疗
进食障碍和进食障碍行为(包括棉花球饮食)通常采用心理治疗、营养教育、心理社会支持,有时还包括药物进行治疗。个人所需的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症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治疗的重点是帮助改变导致进食障碍行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还学习新的应对技巧并做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支持他们的康复。
来自Verywell的一句话
如果你正在尝试减肥,重要的是要专注于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棉花球饮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方法,你不应该尝试。
如果你需要帮助管理体重,你的医生也可能能够通过开处方药或其他产品来帮助你,这些产品在与饮食和运动结合使用时有助于促进减肥。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在应对进食障碍,请联系国家进食障碍协会(NEDA)求助热线 1-800-931-2237。
更多心理健康资源,请参阅我们的全国求助热线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