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心理模型
就像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样,荣格认为心理是由几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的。最主要的三个系统是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根据荣格的观点,自我代表了意识思维,因为它包含了一个人意识到的思想、记忆和情感。自我主要负责身份感和连续性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一样,荣格(1921, 1933)强调了无意识在人格中的重要性。然而,他提出无意识由两层组成。
第一层称为个人无意识,基本上与弗洛伊德版本的无意识相同。个人无意识包含暂时被遗忘的信息以及被压抑的记忆。
荣格(1933)概述了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情结。情结是一组围绕单一概念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记忆的集合。
情结附带的元素越多,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荣格还相信个人无意识比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更接近表面,荣格的心理动力学疗法较少关注被压抑的童年经历。
在他看来,现在和未来是分析神经症及其治疗的关键。
个人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是卡尔·荣格发展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一生中所有被遗忘或压抑的信息和经历,但这些信息和经历继续在无意识层面影响其行为和态度。
这个无意识层面包含了一些可能无法被有意识地访问,但有可能变得有意识的记忆、感知和思想。它还包括这些内容的复杂组合,荣格称之为“情结”。
这些情结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联想或想法,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有强大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童年的一次被遗忘的事件而害怕狗。这种恐惧虽然没有被有意识地记住,但储存在个人无意识中,并可能导致每当遇到狗时产生非理性的反应。
在荣格的心理模型中,个人无意识与意识思维和集体无意识并存,后者包含所有人类共享的普遍原型。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整体人格和行为。
“一切我知道但目前并未思考的事物;曾经有意识但现在已忘记的一切;通过感官感知但未被意识注意的一切;不自觉且未加注意地感受到、想到、记住、想要和做的事情;所有正在我心中成形并最终会进入意识的未来事物;所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内容”(荣格,1921)。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们也可以是正面或中性的经验方面,只是简单地从有意识的觉知中消失了。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卡尔·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跨代共享和继承的无意识知识和经验,通过所有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符号和原型表达。
集体无意识由预先存在的形式或原型组成,这些原型可以以梦、幻象或情感的形式在意识中浮现,并在我们的文化、艺术、宗教和象征体验中表达。
这些原型是普遍的符号和主题,被所有人类文化和时代共享。一些例子包括母亲、英雄、儿童、智者、恶作剧者等。每个原型代表了人类经验的共同方面。
集体无意识是个人无意识的普遍版本,持有与其他人类成员共享的心理模式或记忆痕迹(荣格,1928)。
这些祖先的记忆,荣格称之为原型,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梦来表现。
“[一个人]出生的世界形式已经内在于他,作为一个潜在的形象”(荣格,1953,第188页)。
根据荣格的观点,人类的心灵具有因进化而“印刻”的内在特征。这些普遍的倾向源自我们的祖先过去。
对黑暗的恐惧,或对蛇和蜘蛛的恐惧可能是例子,有趣的是,这一观点最近在准备条件反射理论中得到了复兴(塞利格曼,1971)。
然而,比孤立的倾向更重要的是那些发展成为人格独立子系统的集体无意识方面。荣格(1947)称这些祖先的记忆和图像是原型。
荣格的原型
荣格的原型被定义为从集体无意识中衍生出的图像和主题,正如卡尔·荣格所提出的。
原型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可能出现在梦、文学、艺术或宗教中。
根据荣格(1921):
“术语‘原型’不是指一种遗传的想法,而是指一种遗传的功能方式,对应于雏鸡从蛋中孵化出来、鸟筑巢、某种黄蜂刺穿毛虫的运动神经节、鳗鱼找到百慕大的方式。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行为模式’。这个原型的纯粹生物学方面是科学心理学的适当研究对象”。
荣格(1947)认为不同文化的符号之所以非常相似,是因为它们源自整个种族共享的原型,这些原型是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对于荣格来说,我们原始的过去成为人类心灵的基础,指导和影响当前的行为。荣格声称识别了大量的原型,但特别关注四个。
荣格将这些原型标记为自我、面具、阴影和阿尼玛/阿尼姆斯。
面具
面具(或面具)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外在面孔。它掩盖了真实的自我,荣格将其描述为“顺应性”原型。
这是个人呈现给他人的一面,与我们真实的自我不同(像一个演员)。
如卡尔·荣格所解释的,面具是我们个性中为了社会适应和个人便利而向世界展示的方面。
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戏剧中演员使用的面具,象征我们在公共场合扮演的角色。你可以把面具看作是我们自我的“公共关系代表”,或者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包装。
一个适应良好的面具可以大大促进我们的社交成功,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真实的人格特质,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然而,当一个人过度认同他们的面具,无法区分职业角色和真实自我时,问题就会出现。
例如,一个教师可能会不断地对待每个人好像他们都是学生,或者有人在工作环境之外过于权威。
这不仅会让其他人感到沮丧,对个人来说更是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对其完整人格的不完全实现。
面具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驱动力是符合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期望。
这通常导致面具包含更多的社会可接受的特质,而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特质则成为阴影,这是荣格人格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心理动力学疗法中的阿尼玛/阿尼姆斯
另一个原型是阿尼玛/阿尼姆斯。"阿尼玛/阿尼姆斯"是我们生物性别的镜像,即男性中的无意识女性面和女性中的男性倾向。
每个性别都会表现出另一性的态度和行为,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共同生活的结果。
对于男性来说,存在一个阿尼玛(女性内在人格),而对于女性来说,则存在一个阿尼姆斯(男性内在人格)。这些原型既来源于对女性和男性集体观念的理解,也来源于个人与异性交往的经历,从父母开始。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存在于无意识中,作为一个人有意识的性身份的对立面,补充了他们对自己性别的体验和理解。
像阴影一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通常是通过投射首次遇到的。例如,“一见钟情”的现象可以解释为男性将自己的阿尼玛投射到女性身上(反之亦然),这导致了立即而强烈的吸引力。
荣格承认所谓的“男性”特质(如自主、独立和攻击性)和“女性”特质(如养育、关联和共情)并不局限于某一性别或优于另一性别。
相反,他将它们视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整体心理谱系的一部分,与弗洛伊德主要以男性为中心的理论相对立。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代表了我们的“他者性”,连接自我与更广泛的潜意识,从而形成了通向无意识的桥梁。
与这些情结互动可以丰富个人对自己性别和自我的理解。
阴影
根据卡尔·荣格的定义,阴影原型包含了我们可能拒绝、否认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自我部分。
根植于我们的个人和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包含了一些我们有意识地反对的特质,通常与我们在人前展示的“面具”——Persona——形成对比。
这是个性中的动物面(类似于弗洛伊德的id)。
它是创造性和破坏性能量的源泉。按照进化论的观点,荣格的原型可能反映了曾经具有生存价值的倾向。
阴影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它为我们的个性提供了深度和平衡,反映了个性的每一面都有补偿性的对应面这一原则。
这在“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的理念中得到了象征。过分强调Persona而忽视阴影,可能导致一个肤浅的个性,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
阴影元素往往在我们将不喜欢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时显现出来,成为我们被否认方面的镜子。与阴影互动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对平衡的个性至关重要。
这个过程涉及认识到并将这些“黑暗”元素整合到我们的有意识自我中,有助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个性。
这种Persona和阴影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常在文学作品中探讨,如《化身博士》和《道林·格雷的画像》,其中角色与他们的双重性质斗争,进一步说明了荣格理论的这一方面。
自我
最后,自我提供了经验中的统一感。对荣格而言,每个人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一种自我状态(类似于自我实现),在这方面,荣格(像埃里克森一样)正朝着更加人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确实是荣格的信念,在他的书《未发现的自我》中,他认为许多现代生活的问题是由“人类逐渐与本能基础脱节”引起的。其中一个方面是他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重要性的看法。
荣格认为这些原型是男女共同生活的集体经验的产物。
然而,在现代西方文明中,男性被鼓励抑制其女性面,女性则被鼓励不表达男性倾向。对荣格而言,结果是两性完整的心理发展受到了阻碍。
与西方文明盛行的父权文化相结合,这导致了女性特质的整体贬值,以及人格面具(Persona)的主导地位,将虚伪提升为一种生活方式,被数百万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加质疑地接受。
心理类型
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人们使用四种主要的心理功能来体验世界——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并且这四种功能中的一种通常在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
每种认知功能都可以主要以内向或外向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深入探讨:
-
思维(T)与情感(F):这个二分法关乎人们如何做决定。
思维型个体基于逻辑和客观考虑来做决定,而情感型个体则基于主观和个人价值观来做决定。
-
感觉(S)与直觉(N):这个二分法关乎人们如何感知或收集信息。感觉型个体关注当前的现实、具体事实和细节。
他们是实用且字面意义上的思考者。直觉型个体则关注可能性、相互联系和未来潜力。他们往往是抽象和理论的思考者。
-
外向(E)与内向(I):这对二分法关乎人们从何处获取能量。
外向者倾向于外部世界;他们通常更外向和社交,从与他人和外部环境的互动中获取能量。
内向者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通常安静和内敛,从反思、内心感受、想法和经历中获取能量。
在这些对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功能,通常在其个性和行为中占主导地位,还有一个“辅助”功能,起到支持和平衡主导功能的作用。
其他两个功能较为次要,构成“第三”和“第四”或“最弱”功能。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是基于荣格的这些理论的人格测验。
MBTI使用问卷来测量人们感知世界和做决定的心理偏好,根据回答分配一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类型,如‘INFJ’或‘ESTP’。
每个字母对应一个二分法中的一个偏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类别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的人格类型,但人类行为是复杂的,不能完全被这些分类所捕捉。
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这种流动性在这样的模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个体化
荣格提出,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目标是个体化——一个认识自我、整合个性的不同方面并实现内在潜力的过程。
它涉及整合意识和无意识的部分,调和内心的诸多矛盾。
个体化是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一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理解过程。它关乎成为你天生注定要成为的人,实现和发挥你的独特潜力。
在个体化过程中,个体努力整合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这包括调和和整合自我中的对立面,如意识和无意识心灵,以及个性的不同方面,如人格面具(我们在世界面前呈现的角色或面具)和阴影(我们无意识的、不太令人满意的方面)。
这个概念还涉及承认和整合男性的无意识女性面(阿尼玛)和女性的无意识男性面(阿尼姆斯),并融入自我原型(心理的统合中心)的智慧。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寻求实现完整和谐的状态。
在实际操作中,个体化的过程可能涉及自我反思、梦境分析、个人符号和主题的探索,以及与自我无意识部分的有意识互动。这通常是一段变革之旅,可能会涉及显著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然而,个体化并不是追求某种完美。相反,它是关于认识、承认和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
这包括接受人类本性的悖论和复杂性,发展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缺点也不例外。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荣格的观点,个体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人类生活的内在目标。
然而,它也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和与无意识的积极互动,以充分实现这一潜力。
力比多理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948年)对力比多概念有了更为细腻的理解,与他的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所不同。
虽然弗洛伊德主要将力比多定义为性能量,并认为它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但荣格偏离了这一解释,扩展了力比多的定义。
荣格认为力比多不仅是性能量,而是广义的生命力或心理能量。根据他的理论,这种能量不仅驱动着我们的性欲望,还推动着我们的精神、智力和创造力追求。
它涵盖了生命能量的全部,包括我们所有的驱动力和动机。
在荣格心理学中,力比多是个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化是整合意识与无意识的过程,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特性。
这一过程对个体的整体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力比多作为激励心理能量,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在冲突和快乐追求方面,荣格的理论将这些视为心理自我调节的一部分。心理利用力比多来平衡个体内部的冲突,努力达到平衡状态。
这种能量被导向冲突领域,促进成长、发展和适应,减少内部紧张和不满。
此外,这种心理能量或力比多还驱使我们追求快乐和满足,这些是自我实现和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表现在我们对创造力、智力刺激和精神体验等的渴望中。
因此,荣格理论中的力比多涵盖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人类动机动态理解。
弗洛伊德与荣格
卡尔·荣格早期支持弗洛伊德,因为他们对无意识有着共同的兴趣。他是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原名周三心理学会)的活跃成员。
1910年国际心理分析协会成立时,应弗洛伊德的要求,荣格担任主席。
然而,1912年在美国进行演讲巡回时,荣格公开批评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及其对幼儿性欲的强调。
第二年,这导致了他们之间不可挽回的分裂,荣格继续发展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先驱人物,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但在理论上有显著差异。以下是其中一些差异:
无意识心灵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心灵 是一个压抑的经验和欲望的储藏库。他将其视为主要的个人层面,充满了曾经有意识但已被遗忘或压抑的内容。
荣格则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其中包含原型或普遍的符号和主题。这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概念并行存在。
人类动机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性驱力(力比多)在塑造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心理能量主要源自性本能。
然而,荣格认为人类动机不仅由性驱动,还受到更广泛的生命力量的影响,包括创造力、精神追求和智力活动等其他动机。
心理性欲阶段
弗洛伊德发展了一种心理性欲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的理论,主张早期儿童性经历对成人个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荣格没有遵循这一模型,而是提出了一种终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他称之为个体化。
梦的分析
弗洛伊德和荣格都重视梦作为理解无意识心灵的关键。然而,弗洛伊德认为梦 是愿望的实现,是探索个人隐藏欲望的一种方式。
荣格则认为梦是心灵与意识沟通的工具,通过使用普遍的符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揭示自我的部分。
宗教和精神
弗洛伊德对宗教相当批判,将其视为一种幻觉和神经症的形式。
相反,荣格认为宗教和精神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个体化过程和集体无意识中表达的原型有关。
批判性评价
荣格(1947, 1948)的观点没有弗洛伊德的那么受欢迎。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为普通读者写作,因此他的观点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广泛传播。这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观点更加神秘和晦涩,且解释不够清晰。
总体而言,现代心理学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并不友好。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称荣格“陷入了一种伪哲学,从此无法摆脱”,对许多人来说,他的观点更像是新时代的神秘推测,而不是对心理学的科学贡献。
然而,虽然荣格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研究、他对占星术的兴趣以及他对东方宗教的迷恋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但也值得记住的是,他所描述的图像在历史上确实对人类心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此外,荣格本人认为,个人治疗和精神病患者幻想中不断出现的神话符号支持了集体文化残余的存在。根据进化理论,荣格的原型可能反映了曾经具有生存价值的倾向。
荣格提出,人类对原型的反应类似于动物的本能反应。对荣格的一个批评是没有证据表明原型是生物学基础的,或者类似于动物的本能(Roesler, 2012)。
与其被看作纯粹的生物学现象,最近的研究表明,原型直接从我们的经验中产生,是语言或文化特征的反映(Young-Eisendrath, 1995)。
然而,荣格的工作在至少一个重要方面对主流心理学做出了贡献。他是第一个区分人格的两种主要态度或取向——外向性和内向性(荣格,1923)的人。
他还确定了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通过交叉分类可以得出八种纯人格类型。
心理学家如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因此,荣格不仅是几代心理学本科生的文化偶像,而且提出了对现代人格理论发展重要的观点。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假设大多反映了他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差异。例如,虽然荣格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一个人的过去和童年经历决定了未来的行为,但他也认为我们还受到未来(抱负)的影响。
参考文献
Jung, C. G. (1921). 心理类型. CG 荣格全集, 第 6 卷 Bollingen 系列 XX.
Jung, C. G. (1923). 分析心理学与诗歌艺术的关系 1 . 英国医学心理学杂志, 3 (3), 213-231.
Jung, C. G. (1928).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纽约: Harcourt Brace
Jung, C. G. (1933). 现代人在寻找灵魂.
Jung, C. G. (1947). 论心灵的本质. 伦敦: Ark Paperbacks.
Jung, C. G. (1948). 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9(第 1 部分), 207-254.
Jung, C. G. (1953). 全集. 第 12 卷. 心理学与炼金术.
Roesler, C. (2012). 原型是由文化还是生物学传递的?来自原型概念化的疑问. 分析心理学杂志, 57(2), 223-246.
Seligman, M. E. P. (1971). 准备性和恐惧症. 行为疗法, 2(3), 307-20.
Young-Eisendrath, P. (1995). 与荣格斗争:不确定性的价值. 心理视角, 31(1), 46-54.
进一步阅读
根据卡尔·荣格,个人无意识中存储了哪些信息?
根据卡尔·荣格,个人无意识存储了个人生活中的遗忘或压抑的经历和信息。
它包括那些不立即为意识所知但有可能变得可知的记忆、思想和感知。
它还容纳了被称为“情结”的情感集群,这些情结可以显著影响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什么是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也称为分析心理学,是由卡尔·荣格创立的一种心理动力学疗法。它强调个体心灵和个人寻求完整性的过程的重要性,关注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情结和个体化过程等概念。
根据荣格,自我被分为哪几部分?
根据卡尔·荣格,自我,或意识心灵,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他进一步将心灵划分为多个组成部分,包括面具(公共面孔)、阴影(无意识的压抑方面)和阿尼玛/阿尼姆斯(异性内心人格)。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