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恋者争吵时他们说的话(以及如何回应)

与自恋者争吵时他们说的话及例子

以下是自恋者在争吵中可能使用的操纵和虐待手段。

贬低和羞辱

自恋者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并维持优越感。他们可能会使用极端语言,指出你的弱点和脆弱之处,或者在你分享感受时嘲笑你。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情感伤害。例如:

  1. “你真没用,什么都不会做。”
    他们可能会贬低某人的技能或能力,让他们感到自卑或无价值。
  2. “没有人会忍受你。”
    这是为了让对方感到不可爱或不受欢迎。
  3. “你太天真/愚蠢了。”
    这样的陈述旨在削弱一个人对自己智力或判断力的信心。
  4. “你永远都不会有所成就。”
    他们希望通过预测失败或失望来摧毁对方的雄心或希望。
  5. “我真不敢相信我得和像你这样的人打交道。”
    这是一种表达厌恶或失望的方式,目的是让对方感到不受欢迎。
  6. “我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
    他们试图通过把自己定位为更优秀或不可或缺的人来让对方感到依赖和不重要。

气场控制

气场控制是一种操纵手段,用于让某人质疑自己对现实、记忆或理智的感知,以达到贬低他们的目的。

气场控制的目标是让某人质疑自己的感知、记忆或判断,通常通过持续否认、误导、矛盾或撒谎来实现。

以下是自恋者在使用气场控制时可能说的话:

  1. “你太敏感了。”
    自恋者可能会使用个人侮辱或贬低言论来削弱你的自尊心,并转移对你可能行为的关注。
  2. “你疯了。”
    这意味着你没有足够的精神能力或稳定性来理解或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你质疑自己。
  3. “事情从来不是那样的。”或“你在想象。”
    这是一种否认形式,目的是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对现实的感知。
  4. “你在撒谎——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这可能会让你对自己的回忆和经历产生自我怀疑。
  5. “你反应过度/夸大其词/小题大做。”
    这种手段用于否定你对自恋者行为的情感和反应。
  6. “这只是你的记忆。”
    这种更微妙的气场控制方式用于让你质疑自己记忆的准确性。

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自恋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操纵手段,用于在关系中制造冲突和控制。它涉及将另一个人(或多人)引入争吵中,以使他们的论点更具说服力并否定其他人的意见。

这包括利用第三方传达信息、传播谣言或制造竞争,以操纵关系或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下是自恋者在使用三角关系时可能说的话:

  1. “不只是我——每个人都认为你很需要别人。”
    这会让你质疑自己。被称为“需要别人”会否定你的感受,而使用“每个人”这个词会让你感到孤立。
  2. “难怪她不喜欢你。”
    这意味着你是错的,争吵或情况是由你的个性或不讨人喜欢引起的。
  3.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人]相处。”
    他们可能会挑起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冲突或紧张,以转移责任或制造干扰。
  4. “我的朋友认为我们是完美的夫妻。”
    这种手段可以创造一个虚假的叙事,以控制你并操纵你对关系的看法。
  5. “我和[另一个人]谈过,他们也认为你反应过度。”
    这是为了通过暗示其他人分享他们的观点来否定你的感受。

转移责任

自恋者经常指责他人表现出他们自己的行为。他们不会承担责任,而是将责任转移到你身上。例如:

  • “我生气是因为你总是激怒我。”
  • “这怎么是我的错?”
  • “你总是扭曲事实。”
  • “是你先挑起这场争吵的。”
  • “如果你没有……我就不会那样做。”
  • “你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如果你告诉某人你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你挑起了争吵——然而,自恋者可能会想把责任推到你身上,以避免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也可能会说这些话来混淆你,让你产生自我怀疑。

投射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自恋者可能会用来将自己的想法、感受或特征归咎于他人。

这涉及将自己的不良或不可接受的品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以避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

  1. “你太操纵/好斗了。”
    • 这让他们免于承担责任,并让你质疑自己。
  2. “你总是在批评我。”
    • 他们可能对他人过于挑剔,但感觉自己被批评了。
  3. “你从不考虑别人。”
    • 指责者可能是那个不考虑他人感受或需求的人。
  4. “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 他们可能总是需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并将这种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
  5. “你太操纵了。”
    • 自恋者经常操纵他人,但可能会指责他人有这种行为,以转移注意力。
  6. “你太虚荣了。”
    • 作为经常关注自己形象的人,自恋者可能会指责他人虚荣。

扮演受害者

自恋者经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以博取同情并将焦点从自己的行为上转移开。例如:

  1. “你总是给我难堪。”
    这否定了你的感受,并转移了他们可能犯下的错误。
  2. “我从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好像我在这个世界上是隐形的。”
    通过声称缺乏认可,这个人将自己描绘成他人忽视或忽略的受害者,暗示尽管他们有成就,但仍被不公平地忽视或低估。
  3. “我总是留下收拾别人的烂摊子。”
    这句话将自己描绘成不断救援或照顾他人的负担,承担着修复他人错误的责任,将自己定位为他人无能或不负责任的受害者。
  4. “没有人感激我为他们所做的牺牲。”
    这句话将自己描绘成无私的殉道者,因为他们的牺牲未被认可和感激,将自己定位为他人缺乏感激的受害者。自恋的母亲经常使用这句话来扮演受害者。
  5. “无论我做什么,都永远不够好。”
    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不足和他人无法达到的标准,这个人将自己定位为不切实际期望的受害者,暗示他们永远无法满足任何人。
  6. “我只是太敏感了。这就是我容易受伤的原因。”
    在这里,这个人将自己的脆弱和易受伤害归因于过于敏感,将自己定位为自己情感状态的受害者,并暗示他人应该更加小心对待他们。

如何与自恋者争吵?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努力找到导致争吵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当你与自恋者争吵时,这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与自恋者争吵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高度自恋的人不会退让,直到他们觉得赢了或说了最后一句话。

然而,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与自恋者解决某个问题,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策略:

记住他们的策略

自恋者希望维持他们宏伟和优越的自我感觉,以感到掌控一切并“获胜”。他们不关心让你感觉更好或找到解决方案——他们希望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你身上,以转移对他们自身缺点的关注,并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

当你记住这一点时,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将失去其强度。你会意识到你不再需要认真对待他们。他们的行为与你无关;而是关于他们和他们脆弱的自我。

保持低期望值

考虑到自恋者的个性,你不应该期望他们会道歉或从你的角度看待问题。试图说服他们接受你的叙述或他们的行为给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是浪费时间。

他们永远不会承担责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有权以他们的方式行事。

认识到并非所有与自恋者的争论都值得追求。有时,最好退出争论,专注于设定边界或寻求他人的支持。

使用非对抗性语言

这适用于与任何人争论,无论他们是否自恋。没有人喜欢被指责或用指责的手指指着——尤其是自恋者。非对抗性语言包括:

  • 使用“我”和“我们”的陈述,而不是“你”的陈述
  • 保持冷静(但坚定)
  • 使用开放且非攻击性的身体语言(例如,放松身体和脸部的肌肉,开放手势,不要交叉双臂和双腿)
  • 说一些像“我理解”或“从我的角度来看”的话。告诉他们你同意他们所说的某些内容,然后补充你的观点有何不同。

保持冷静

自恋者喜欢情感反应,可能会试图激怒你。自恋者希望控制你和你的情绪,所以通过保持冷静和平静,你正在夺回这种控制权。深呼吸,保持稳定的语调,避免变得防御性或情绪化。

温和地把他们带回重点,保持句子简短直接(例如,“是/否”和“好的。”)让他们说话和抱怨,同时保持沉默——这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并阻止他们操纵你的情绪。

关注你的福祉

与自恋者争论可能会在情感上耗尽并损害我们的福祉。当我们不断生气和沮丧时,身体会释放过多的压力激素,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

关注你的福祉、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坚持你的边界并设定严格的限制。在争论中强化这些边界,并坚决应对任何不尊重或操纵你的企图。

当自恋者生气时,最好的做法可能是缓和局势并离开。缓和并不意味着你在纵容不良行为,而是允许他们从愤怒中恢复过来。

  • 不要与他们争论
  • 不要责备(他们总是会反过来指责你)
  • 专注于倾听;避免说话
  • 共情(例如,“我理解你为什么感到生气”)
  • 不要求或期待道歉
  • 忽略他们的侮辱,尽量不要往心里去
  • 如果你觉得不安全,立即退出并离开

为什么与自恋者争论如此困难?

与自恋者争论可能特别困难,这是由于他们行为和个性特征的几个因素。其中一个核心特征是对抗性。对抗性是指一种以愤怒、敌意、特权感或反对为特征的状态或行为。

自恋者还有一种夸大自我的重要感,认为自己优于他人,这意味着他们对批评或“不服从”反应不佳。

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与自恋者的争论变得困难和令人不安。

但是,还有其他原因使与自恋者争论具有挑战性。这些包括他们的他向完美主义和缺乏“整体对象关系”。

他向完美主义和“自恋式”完美主义

他向完美主义是完美主义的一个子类型,涉及设定高标准并期望他人完美。高度他向完美主义的人往往具有自恋倾向。

它表现为倾向于对他人的表现、行为或成就持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和标准。具有他向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会把这些标准强加于人,并可能在他人的表现未达到其期望时变得挑剔、苛求或不满。

它是“自恋式完美主义的一个定义成分,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美主义形式,自恋式的夸大和自恋式的特权。”

具有他向完美主义的人可能对他人的局限、挣扎或差异缺乏共情或理解。因此,他们不太愿意帮助和支持他人,也不太关心让别人开心。

他们对建立亲密关系、与他人相处或理解他人的观点几乎没有兴趣。此外,他们的自恋倾向意味着他们是寻求赞赏、有特权感、剥削、冷漠和操纵的。

这一性格特征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与自恋者争论如此困难——他们期望他人完美并将其置于不可能的标准之下。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人不会总是满足这些标准,也无法给予他们认为应得的关注和赞赏。

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会使自恋者变得过分挑剔和敌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好、更值得,所以觉得有权贬低对方。

他们可能会变得操纵、攻击和冷酷,因为他们只对成为“赢家”和维护他们夸大自尊心感兴趣。

他向完美主义的例子包括:

  • 因为某人犯错误而不喜欢他们。
  • 期望他人总是心情好。
  • 当某人在某事上失败时失去兴趣。
  • 希望某人的外表始终完美无瑕。
  • 评判他人的表现或行为。

整体对象关系

整体对象关系是一个精神分析术语,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看到他人作为具有自己独立身份、思想和情感的整体个体的能力。这包括能够承认和理解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只能看到他人(和自己)是全好或全坏的。高度自恋的人往往缺乏整体对象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其他人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是处。

如果自恋者认为你是“完美”的,他们会展开爱情轰炸。虽然这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实际上是一种操纵,因为这是一个无人能维持的标准;迟早,他们会注意到他们不喜欢你的地方。

当这种情况发生,或者你挑战或威胁他们的宏伟和优越的自我形象(称为“自恋性伤害”),你就成了敌人,他们再也看不到你的优点。

由于他们的对抗性和优越性,他们觉得自己有权施虐,并可能想要“摧毁”造成自恋性伤害的人。这是一种有毒的组合,使得与自恋者争论既不安全又令人困扰。

例子包括:

  • 只说前伴侣或前朋友的负面事情。
  • 与某人发生小争执后完全断绝关系。
  • 发现某人的“缺点”并情感上或物理上远离他们

自恋者的策略

简而言之,自恋者在争论中的策略是维持他们宏伟的自我感觉,并感到控制和优于他们的“敌人”。

他们的自大就像他们围绕自己建造的一座堡垒,保护他们免受虐待和负面反馈。

不幸的是,维持这座堡垒是以他人为代价的,因为他们会积极地捍卫它。

当你与自恋者争论时,你以某种方式给了他们负面反馈。例如,你可能告诉他们他们不够经常打电话给你,没有好好听你说,或对你说了一些不友好的话。

这无法融入他们的自我认知,因为他们缺乏整体对象关系(见上文);因此,承认一个缺陷就意味着他们是无价值的。出于这个原因,他们不能承担责任或承认他们做错了什么,所以他们会反过来指责你。

如果你让他们知道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完美,他们会体验为一种自恋性伤害

造成伤害的人现在在他们眼中成了敌人,并“应该”受到惩罚。他们的策略变成彻底击败对方并展示他们拥有的权力。

换句话说,自恋者希望“赢得”每一场争论和讨论。他们没有听你的话;他们只是想确保自己胜出。

当你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并最终道歉(即使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他们会觉得自己赢了。当他们控制你和你的情绪时,他们会感到强大。

与隐秘型自恋者争论

隐秘型自恋者争论与与其他类型的自恋者争论一样困难。他们共享同样的宏伟和对抗性(攻击性、敌意、操纵、冷酷)核心,但他们表现为害羞和内向,而不是强势和外向。

当你与他们发生冲突时,他们也会转移责任,煤气灯效应,扮演受害者,并忽视你的感受。

如名字所示,隐秘型自恋者在操纵和虐待手段上更为微妙。他们会假装友善、谦虚、体贴和害羞,以隐藏他们的优越和宏伟的幻想。

然而,当他们的按钮被按下(即当他们经历自恋性伤害时),他们的真实面目开始显现。与自恋者的其他类型类似,他们可能会爆发愤怒,大喊大叫、打人或扔东西,或者对你冷战并认为你完全不重要。

与显性自恋者不同,隐秘型自恋者通常会使用自贬来扮演受害者。

他们可能会说:“我是个糟糕透顶的人,你值得更好的”或“没有我你会幸福得多。”这些言论旨在让你感到内疚或迫使你为自己和对他们的爱辩护——直接落入自恋者的圈套。

隐秘型自恋者更难以识别,因为他们不符合典型的自恋者描述。然而,他们在争论中的行为是典型的自恋:他们极度敏感、有特权感、攻击性、敌意,并且不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令人痛苦、沮丧,甚至创伤。

与任何形式的自恋者争论都可能具有挑战性。重要的是要优先考虑你的福祉,设定边界,并在情况变得情感上或心理上令人不安时考虑寻求专业帮助或支持。

参考文献

Stoeber, J. (2014). 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如何不同于自我导向和社会规定完美主义. 心理病理学和行为评估杂志, 36, 329-338.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