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恐同的危害
恐同是一种对LGBTQIA+人群的非理性厌恶或偏见。这个词中的“phobia”(恐惧)表明,对差异的恐惧导致了仇恨;可以说,恐同观念源于对白人至上主义和殖民地性别与性取向现状被挑战的恐惧,这可能会颠覆许多人的世界观。然而,恐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恐惧。
恐同的行为可以包括针对那些认同为LGBQ+的人进行骚扰、歧视和暴力行为。词根前缀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性别吸引。恐同也影响着那些被多个性别吸引的人,尽管双性恋者社区也有相关的术语。
跨性别恐惧症——歧视跨性别、非二元性别和性别不符的人——与恐同相交集,并具有相似的根源,但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压迫。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和机构都是恐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恐同是一种可接受的观点。
因为这会导致对他人的伤害,并且根植于对差异的愤怒和恐惧之中。恐同类似于种族主义的概念。延续任何一种偏见都会让你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远离一个所有人类都平等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恐同的历史、其表现方式以及教育机会,帮助一个人从恐同的立场转变为接受的立场。
恐同的历史
乔治·温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恐同”这个词。他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书《社会与健康的同性恋者》,在这本书中他谴责恐同是一种病态。虽然这个词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引入的,但在那之前,历史上很多社会就已经对LGBQ+人群进行了歧视或持有负面态度。
例如,在古希腊,各种同性关系都很常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而在中世纪,同性关系有时被社会容忍,有时则不被容忍。
我们对LGBTQIA+身份的态度和理解在过去几年中继续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于社区内部活动家和倡导者的努力。由于对同性/相似性别吸引力的医学化,科学界也在去污名化方面发挥了作用。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发布了以下声明:
“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靠性或一般社交或职业能力受损,美国心理学会呼吁所有国际卫生组织、精神病学组织和个人精神病学家敦促他们国家废除对同意成年人之间私下同性行为的惩罚性立法。此外,美国心理学会呼吁这些组织和个人尽一切可能减少与性取向有关的污名。”
理解恐同、异性恋优越论和跨性别恐惧症
恐同常常与异性恋优越论和跨性别恐惧症混淆。这些偏见之间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恐同与异性恋优越论
恐同是对LGBTQIA+人群的厌恶或仇恨,而异性恋优越论描述的是一个异性恋者是主导性取向的社会。恐同在个人和系统层面上运作,而异性恋优越论主要在系统层面上运作,因为它既是社会认为异性恋者应该优先于其他所有人,也是这种信念的实际后果。
这些听起来很相似,但区别在于,恐同是你持有的个人感受,而异性恋优越论支持这些感受成为制度的一部分。
异性恋优越论是由异性规范性(heteronormativity)产生的,异性规范性认为异性恋是唯一的“正确”或“自然”的存在方式。我们的社会是异性恋优越论的,这意味着LGBQ+人群通常比异性恋者有更低的预期寿命,并且最有可能我们的法律未能保护LGBQ+人群或积极歧视他们的社区关于工作、住房、婚姻和/或医疗保健。
恐同与跨性别恐惧症
这有点棘手,因为LGBTQIA+中的“T”代表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人,这可能会让你认为跨性别恐惧症只是恐同的一部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跨性别恐惧症是对跨性别者的非常具体的厌恶和歧视。
跨性别恐惧症依赖于跨性别规范性(cisnormativity)的存在。跨性别规范性认为,顺性别是“正常”或“正确”的存在方式。跨性别恐惧症表现为暴力行为和拒绝提供性别肯定的健康护理等行动。有可能同时存在恐同和跨性别恐惧症。
跨性别恐惧症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是因为它在我们的文化中非常普遍,并且导致了无数针对跨性别者的暴力行为和针对他们健康的立法。虽然跨性别恐惧症和恐同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与厌女症和性别歧视相关,但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人经历的事情不同于顺性别LGBQ+人群,这需要更具体的语言。
恐同如何表现
恐同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妙的。它也可以表现为制度层面和个人层面。让我们看看恐同在我们社会中的表现形式。
- 儿童和成人的欺凌和骚扰
- 微侵犯
- 认为LGBTQIA+人群不值得拥有平等权利
- 不与你怀疑是LGBTQIA+的人交往
- 对LGBTQIA+人群发表概括性的言论
- 认为LGBTQIA+人群有一个“议程”
- 认为LGBTQIA+人群想“转化”儿童
- 因你的宗教或文化合理化你对LGBTQIA+人群的厌恶
- 以暴力行为,甚至包括杀害LGBTQIA+人群来表达对他们的身份的厌恶
- 认为LGBTQIA+人群与你不同,或对世界的价值不如你
- 担心一个LGBTQIA+的人会试图“转化”你
恐同的原因
恐同存在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以下是其中一些最常见的原因。
- 殖民主义:在征服世界各地的土著社会时,殖民者强制执行了一种信仰和实践,即一夫一妻制、异性恋关系是唯一可接受的类型。
- 宗教:许多一神教都有反对同性关系的文字,而这些宗教的信徒有时会用这些文字作为“证据”,证明他们的上帝不接受LGBTQIA+身份。
- 对未知的恐惧:对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很容易。有时,人们因为从未与LGBTQIA+个体互动过,也不意识到他们与其他人相比其实非常相似,所以会对他们产生恐同情绪。
- 对自己身份的不接受:如果一个人不想接受自己的身份或通过针对更显眼的LGBQ人士来保护自己免受恐同的影响,那么恐同可能会内化。
- 缺乏教育:研究表明,人们对LGBTQIA+人群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可能对他们产生恐惧或负面态度。
恐同的影响
恐同对LGBTQIA+人群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可能包括:
- 精神健康下降
- 身体健康恶化
- 压力和创伤
- 自杀风险增加
- 内化的羞耻感
- 物质使用障碍风险增加
- 生活质量降低
恐同的迹象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成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持有的观点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或你所见证的人实际上可能是恐同的,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辨别这种情况。
- 你避免与LGBTQIA+人群交往
- 你认为自己“优于”LGBTQIA+人群
- 你曾欺负或骚扰过LGBTQIA+人群
- 你因某人的感知性取向而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提供机会
- 你认为LGBTQIA+人群会下地狱
- 你因他们的身份而对他们进行身体伤害
- 你告诉你的孩子,成为LGBTQIA+是错误的
- 你认为上帝不喜欢或不批准LGBTQIA+人群
如果你是恐同的受害者该怎么办
不幸的是,恐同事件在我们的文化中仍然普遍存在。虽然你的本能可能是反击,但这是危险的。在采取行动之前,始终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你是恐同事件的受害者,寻求他人帮助通常是最佳选择。如果事件发生在学校或其他机构,联系学校的管理层或相关部门。解释情况,并请求他们的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事件是个人性质的,没有发生在商业场所,报警可能会很危险,尤其是对于跨性别者和其他多重边缘化的人来说——但如果你遭受了暴力伤害或受到暴力威胁,报警可能是正确的选择。为自己挺身而出是理想的,但只有在对你来说既安全又情绪上可行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否则,你应该寻求外部帮助来解决问题,或者尽可能完全远离你的施暴者。
如果你正在寻求关于出柜、关系、欺凌、自我伤害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联系全国LGBT热线寻求一对一的同伴支持。
如果您需要更多心理健康资源,请参阅我们的全国求助热线数据库。
如何改变文化,远离恐同
恐同不必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确保我们不会表现出恐同行为。
不要做出假设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直到你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一个你认为是LGBTQIA+的人做出了假设,立即停止。记住,你并不了解他们,他们不应承受你的负面情绪。
同样地,记住即使某人看起来是顺性别和异性恋(cishet),也不意味着他们确实是。询问某人的代词而不是根据外观判断他们的性别。
教育自己
阅读书籍,观看电视节目或电影,关注LGBTQIA+人群的社交媒体账户。此外,你可以参加关于恐同的研讨会,改变过去的观点并理解它们造成的伤害。
不要开玩笑
不要拿LGBTQIA+人群开玩笑,因为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会导致人们受到伤害,因此这不是一个玩笑话题。例如,“那太gay了”这样的短语是侮辱性和伤人的,因为它们将“gay”与“坏”或“劣等”等同起来。
如果你有问题,问
在不强迫任何人承担情感劳动的情况下,如果你对某个LGBTQIA+人的身份好奇,你可以礼貌地询问。最好先检查一下,确保你的问题会被欢迎。
承诺成为盟友
无论你是自己保密还是告诉别人,承诺成为LGBTQIA+人群的盟友。试图阻止人们享有与你相同的权利,你将一无所获;而通过为他们发声,你可以帮助很多人的生活。
来自Verywell的一句话
更好地了解LGBTQIA+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经验可以帮助那些恐同的人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考虑通过阅读关于恐同的LGBTQIA+散文,如这篇,了解更多他们经历过的事情。